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244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通过盖来封入流体的缸体的阻尼器,尤其是,涉及经由贯通插入盖的活塞杆来缓和冲击カ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I记载那样的缓和物体彼此之间的冲击カ的阻尼器。图5是表示这种阻尼器的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形成为有底的ニ级圆筒状的缸体C的基端,嵌入有用于将各构成部件封入缸体C的内部的盖CP。在该缸体C的内部,沿缸体C的中心轴延伸的活塞杆R以贯通插入盖CP的方式而插入设置。在缸体C的小直径部分Cl内,在该活塞杆R上外嵌有圆 柱状的活塞P,此外,在缸体C的大直径部分C2内,在活塞杆R上外嵌有定位于大直径部分C2内的线轴状的衬套50。此外,在衬套50的基端,在活塞杆R上外嵌有密封衬套50与活塞杆R之间的空间的密封环SR。上述活塞P形成为能够在小直径部分Cl的内周面上滑动的圆筒状,并将小直径部分Cl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活塞P的前端侧与活塞P的基端侧。活塞P通过具有沿活塞杆R的轴向延伸的节流孔PH,在规定的流体阻力的作用下,使硅油在活塞P的前端侧空间与活塞P的基端侧空间之间流通。上述衬套50中,在活塞杆R的轴向的中央,圆筒状的套筒部51外嵌在活塞杆R上。在套筒部51的轴向两端部连结有直径比套筒部51更大的前端凸缘部52,和同样的直径比套筒部51更大的基端凸缘部53。此外,前端凸缘部52具有沿活塞杆R的轴向延伸的流道52H,在规定的流体阻力的作用下,使流体在作为前端凸缘部52的前端侧的小直径部分Cl内与套筒部51的径向的外侧之间流通。在衬套50的外周面,以覆盖该外周面的整体的方式卷装有囊60。囊60是由弹性材料、树脂等形成的弾性体,形成为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延伸的线轴状。该囊60的前端侧的开ロ部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折弯,卡挂在前端凸缘部52的前端上,使得流道52H的前端侧开放。此外,囊60的基端侧的开ロ部也向径向内侧折弯,卡挂在基端凸缘部53的基端上。这样的囊60中,覆盖ー对凸缘部52、53的外周面的部位被该外周面和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按压。并且,在这样构成的阻尼器中,缸体C内的空间被活塞P和囊60分割为下述四个空间。 小直径部分Cl内的、相对于活塞P的前端侧的空间(第一空间SI)。 小直径部分Cl内的、相对于活塞P的基端侧的空间(第二空间S2)。 大直径部分C2内的、囊60的内侧的空间(第三空间S3)。 大直径部分C2内的、囊60的外侧的空间(第四空间S4)。在上述第一空间SI与第二空间S2之间,经由活塞P的节流孔PH,在规定的流体阻力的作用下,流体进行流通。此外,在第二空间S2与第三空间S3之间,经由流道52H,硅油进行流通。与此相对,第二空间S2与第四空间S4之间、以及第三空间S3与第四空间S4之间被囊60区划开。并且,若活塞杆R被压入缸体C内,则在节流孔PH处,流体的流通被制限,通过这样的流体的流体阻力,活塞杆R被制动。此时,虽然第一空间SI的容积減少,但是这样的容积变化,被囊60的向活塞杆R的径向外侧的挠曲吸收。此外,若活塞杆R被从缸体C内拉出,则活塞杆R也被通过流体的流体阻力制动。并且,虽然第一空间SI的容积扩大,但是这样的容积变化被囊60的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的挠曲吸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270951号公报
但是,上述盖CP通过缸体C的开ロ部C3的内周面与盖CP的外周面熔敷而固定在缸体C上。另ー方面,近些年,为了实现这样的阻尼器的生产成本的削減,要求使上述熔敷所需的设备简化并廉价。但是,若为了省去熔敷所需的设备而以熔敷以外的方法来固定,则缸体C和盖CP的接合自然会变弱。于是,在上述阻尼器中,重新要求具有即使在变更了缸体C与盖CP的熔敷方法的情况下,或者省去了熔敷的情况下,也能使盖CP难以从缸体C脱落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盖从缸体脱落的阻尼器。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技术方案一记载的发明的要点为,阻尼器具备缸体和蓄能器,该缸体在基端嵌入有贯通插入有活塞杆的盖,该蓄能器收放于上述缸体内井形成为与上述活塞杆同心的环状,上述蓄能器具备衬套,该外嵌于上述活塞杆且为线轴状的筒体;以及囊,该囊为筒状,夹入上述衬套与上述缸体之间,且在上述衬套的外周面与上述缸体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空间中区划容积可变的流体室,使流体流入及流出上述流体室而使流体在上述缸体内流通,并且通过该流体的流体阻力来制动上述活塞杆,上述盖具有供上述活塞杆贯通插入的贯通插入孔、以及从上述贯通插入孔朝向上述缸体的内部扩开并在上述活塞杆的轴向上延伸的嵌入孔,在上述嵌入孔中嵌入上述衬套的基端部,上述嵌入孔的周壁部被上述衬套的外周面和上述缸体的内周面夹持。根据技术方案一所记载的发明,形成于盖的嵌入孔的周壁部被衬套的外周面和缸体的内周面所夹持。由此,与盖不夹在衬套的外周面与缸体的内周面之间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抑制盖从缸体脱落。技术方案ニ所记载的发明为,上述盖具有供上述活塞杆贯通插入的贯通插入孔,在上述贯通插入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上述囊和上述活塞杆之间密封油的油密封部、以及在上述油密封部的基端侧防止灰尘向上述缸体内侵入的防尘密封部。根据技术方案ニ所记载的发明,在盖上设有供活塞杆贯通插入的贯通插入孔,在该贯通插入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油密封部和防尘密封部。因此,来自流体室的油泄漏被囊的油密封部抑制,此外,向流体室的灰尘的侵入也被囊的防尘密封部抑制。即,盖与活塞杆之间所需的密封结构由盖本身构成。因此,与在盖与活塞杆之间另外设置密封环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以及能够减少组装阻尼器所需劳カ和时间。
技术方案三所记载的发明的要点为上述盖和上述囊一体成型。根据技术方案三所记载的发明,由于盖与囊一体成型,所以能够减少构成阻尼器的零件数量,以及能够减少组装阻尼器所需劳カ和时间。技术方案四所记载的发明的要点为上述盖以与上述缸体的内周面相互卡合的方式固定。根据技术方案四所记载的发明,由于缸体的内周面和盖以相互卡合的方式固定,所以能够进一歩抑制盖从缸体脱落。技术方案五所记载的发明的要点为上述盖以与上述衬套的外周面相互卡合的方式固定。根据技术方案五所记载的发明,由于衬套的外周面和盖以相互卡合的方式固定, 所以能够进一歩抑制盖从缸体脱落。


图I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剖面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表示组装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过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剖面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剖面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5表示现有的阻尼器剖面结构的剖视图。图中C-缸体,Cl-小直径部分,C2-大直径部分,C3-开ロ部,CG-缸体卡挂槽,CH-空气流出入孔,CP-盖,CR、IOH-杆贯通插入孔,D-嵌入宽度,P-活塞,PH-节流孔,12H、52H-流道,R-活塞杆,SI-第一空间,S2-第二空间,S3-第三空间,S4-第四空间,SR-密封环,10、50-衬套,IOE-基端部,1U51-套筒部,12,52-前端凸缘部,12G-前端卡挂槽,13,53-基端凸缘部,13G-基端卡挂槽,13H-密封嵌合孔,20,60-囊,21-囊伸缩部,22-囊前端握持部,22T-囊前端突条,23-囊基端握持部,30-盖,30a-防尘密封部,30b-油密封部,30H-衬套嵌入孔,30T-密封环部,31-盖伸缩部,32-盖前端握持部,32T-盖前端突条,33-盖基端握持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參照图I及图2,对将本发明的阻尼器进行具体化而得到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阻尼器作为架设在住宅设备的抽屉及门等开闭体与固定开闭体的固定侧部件之间,并减缓开闭体与固定部件碰撞时的冲击及噪音的装置来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在外嵌于活塞杆R的树脂制的衬套10上卷装有线轴状的囊20。囊20是由弹性材料、树脂等构成的弾性体,并以如下方式形成在衬套10的外周面上覆盖衬套10的大致整体,另ー方面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开放衬套10的两端部。
在作为线轴状的筒体的衬套10的中心,供活塞杆R贯通插入的杆贯通插入孔IOH以沿着活塞杆R的轴向延伸的方式贯通。衬套10中,在活塞杆R的轴向的中央处,圆筒状的套筒部11外嵌于活塞杆R上。套筒部11中,在活塞杆R的轴向的一端部,与套筒部11 一体地成形有由比套筒部11的外径更大的外径构成的圆筒状的前端凸缘部12。前端凸缘部12具有沿活塞杆R的轴向延伸的流道12H,使例如硅油等流体在作为前端凸缘部12的前端侧的小直径部分Cl的内部与套筒部11的径向的外侧之间流通。在该前端凸缘部12的外周面上,凹陷设置有遍及整个周向的前端卡挂槽12G。在前端凸缘部12中,相对于上述前端卡挂槽12G的前端侧的外径比相对于该前端卡挂槽12G的基端侧的外径更大。套筒部11中,在活塞杆R的轴向的另一端部上,也与套筒部11 一体地成形有由比套筒部11的外径更大的外径构成基端凸缘部13。在该基端凸缘部13的外周面上也凹陷设 置有遍及整个周向的基端卡挂槽13G。在基端凸缘部13中,相对于上述基端卡挂槽13G的基端侧,即衬套10的基端部IOE的外径比相对于该基端卡挂槽13G的前端侧的外径仅大囊20的厚度,且比大直径部分C2的内径仅小嵌入宽度D。并且,若将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衬套10配设到圆筒状的缸体C内,则在套筒部11的外周面与缸体C的内周面之间,以被上述前端凸缘部12和基端凸缘部13夹着的方式形成与活塞杆R同心的环状空间。在基端凸缘部13的基端部上,沿着活塞杆R的轴向延长设置有密封嵌入孔13H,该密封嵌入孔13H用于嵌入密封基端凸缘部13与活塞杆R之间的密封环SR。插入贯通于衬套10的活塞杆R通过嵌入于该密封嵌入孔13H的密封环SR,确保与衬套10的密封性,同时相对于衬套10沿轴向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R的轴向中,将相对于套筒部11的前端凸缘部12的一侧设为前端侧,将相对于套筒部11的基端凸缘部13的一侧设为基端侧。成为线轴状的囊20的外形以跟随上述衬套10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在囊20中,在活塞杆R的轴向的中央处区划有作为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区域的囊伸缩部21。囊伸缩部21允许在向径向内侧弯曲的状态、和从该状态向径向外侧发生位移的状态之间转变。在该囊伸縮部21的前端侧,以紧贴前端凸缘部12的外周面的方式区划有由比囊伸縮部21的内径更大的内径构成的圆筒状的囊前端握持部22。囊前端握持部22的内径比前端凸缘部12的外径更小,由此,囊前端握持部22以具有向径向内侧收缩的收缩カ的状态,握持上述前端凸缘部12。囊前端握持部22的前端侧的开ロ部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折弯并卡挂在前端凸缘部12的前端卡挂槽12G中。此时,如上所述,相对于前端卡挂槽12G的前端侧的外径比相对于该前端卡挂槽12G的基端侧的外径更大,特别是若仅大囊20的厚度的话,则囊前端握持部22中的囊前端突条22T以外的外表面、与前端凸缘部12中的前端侧的外表面大致成为ー个平面。因此,衬套10被组装到缸体C内时,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囊前端握持部22的前端与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难以发生干渉,进而,能够抑制因这样的干涉而引起的囊如端握持部22的卷起。在囊前端握持部22的外周面上,遍及整个囊前端握持部22的周向地突出设置有作为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条的囊前端滑动突条22T。囊前端滑动突条22T形成为在包含活塞杆R的轴向的剖面上为圆弧状,此外,配设在活塞杆R的轴向的比囊前端握持部22的前端稍靠基端侧的部位上。该囊前端滑动突条22T的外径比囊20的其他部位的外径更大,并与大直径部分C2的内径相同。在上述囊伸缩部21的基端侧,以与基端凸缘部13的外周面紧贴的方式区划有由比囊伸缩部21的内径更大的内径构成的圆筒状的囊基端握持部23。囊基端握持部23的内径比基端凸缘部13的外径更小,由此,囊基端握持部23以具有向径向内侧收缩的收缩カ的状态握持住基端凸缘部13。此外,囊基端握持部23的基端侧的开ロ部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折曲并卡挂在基端凸缘部13的基端卡挂槽13G中。此时,如上所述,由于相对于基端卡挂槽13G的基端侧的外径仅比相对于该基端卡挂槽13G的前端侧的外径大囊20的厚度,所以囊基端握持部23的外表面与基端凸缘部13的前端侧的外表面大致成为ー个平面。 在基端凸缘部13的密封嵌入孔13H中,嵌入有外嵌于活塞杆R的密封环SR。密封环SR中的活塞杆R的轴向的前端侧形成为双层圆筒状。该双层圆筒中的内筒的内周面以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并持续按压活塞杆R的外周面。由此,要沿着活塞杆R的外周面从小直径部分Cl漏出的油被密封环SR密封。此外,双层圆筒中的外筒的外周面以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向活塞杆R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并持续按压密封嵌入孔13H的内周面。由此,密封环SR的位置能够保持在密封嵌入孔13H中。此外,密封环SR中的活塞杆R的轴向的基端侧形成为单层的圆筒状。该单层圆筒的内周面与上述双层圆筒的内筒的内周面连续。此外,在单层圆筒的内周面上,沿着其周向形成有作为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条的防尘密封部。由此,通过密封环SR能够抑制附着于活塞杆R的外周面上的灰尘从阻尼器的外部向蓄能器的内部、进而向缸体C的内部侵入。在基端凸缘部13的基端侧,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延伸的多级圆筒状的盖30嵌入缸体C的开ロ部。在盖30上贯通有供活塞杆R贯通插入的杆贯通插入孔CR,以及从该杆贯通插入孔CR朝向缸体内部扩开并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延伸的衬套嵌入孔30H。衬套嵌入孔30H的内径比衬套10的基端部IOE的外径或囊基端握持部23的外径稍小。并且,通过这些衬套10的基端部10E、囊基端握持部23嵌入衬套嵌入孔30H,从而该衬套嵌入孔30H的周壁部被衬套10的外周面和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夹持,此外,被囊20的外周面和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夹持。接着,对由上述结构构成的阻尼器的作用中的,尤其是,盖30嵌入缸体C的开ロ部C3中时的作用进行下述说明。在组装上述阻尼器时,首先,如图2所示,固定有活塞P的活塞杆R被贯通插入卷装有囊20的衬套10的杆贯通插入孔IOH中。接着,密封衬套10与活塞杆R之间的密封环SR被嵌入形成于衬套10的密封嵌入孔13H中。并且,衬套10的基端部IOE和囊基端握持部23与密封环SR —起被嵌入盖30的衬套嵌入孔30H中。接着,对于小直径部分Cl中已注入了作为流体的油的缸体C,活塞杆R从作为该缸体C的基端的开ロ部C3,一边使活塞P的外周面在小直径部分Cl的内周面上滑动ー边使其插入。并且,前端凸缘部12的前端侧的端面与大直径部分C2的前端侧的端面抵接,并且衬套嵌入孔30H的周壁部嵌入缸体C的开ロ部C3,由此,由衬套10和囊20构成的蓄能器固定到大直径部分C2上。
此时,衬套嵌入孔30H的内周面与基端部IOE的外周面及囊基端握持部23的外周面紧贴,此外,衬套嵌入孔30H的外周面与开ロ部C3的内周面紧贴。即,衬套嵌入孔30H在其基端侧,被都为树脂制的缸体C及衬套10夹持,并且衬套嵌入孔30H在其前端侧,被树脂制的缸体C和作为弹性部件的囊20夹持。其結果,盖30在衬套嵌入孔30H的基端侧被夹紫,并且在衬套嵌入孔30H的前端侧通过囊20的弾性力而以压抵于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上的方式被夹持。根据这样的结构,衬套嵌入孔30H的底面与活塞P的距离总是比缸体C的开ロ端与活塞P的距离短相当于衬套嵌入孔30H的进深的程度。因此,例如,即使以活塞P为支点对活塞杆R的基端侧施加某些的冲击カ的情况下,衬套嵌入孔30H的周壁部所受的振动也比缸体C的开ロ端所受的振动小。由此,能够提高大直径部分C2与基端凸缘部13之间的密封性,并且能够提高盖30与缸体C的接合強度。另外,设于囊前端握持部22的外周面上的囊前端突条22T以压抵于大直径部分C2 的内周面的方式固定于大直径部分C2内。即,囊前端突条22T的突端部分和大直径部分C2 的内周面沿着周向接触。因此,前端凸缘部12与大直径部分C2之间通过囊20被可靠地密封。这样,若前端凸缘部12和大直径部分C2之间,以及基端凸缘部13和大直径部分C2之间被密封,则形成于衬套10的外周面与缸体C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空间通过上述囊20分割成双层环状。具体而言,通过套筒部11、前端凸缘部12、基端凸缘部13、以及囊20,区划出成为流体室的第三空间S3。另外,该第三空间S3经由流道12H与蓄能器的外侧连通。此外,除这样的第三空间S3以外,通过大直径部分C2、前端凸缘部12、基端凸缘部13、以及囊20区划出成为空气室的第四空间S4。相对于该第四空间S4,经由形成于大直径部分C2的空气流出入孔CH连通缸体C的外側。并且,在这样组装的阻尼器中,若活塞杆R被压入缸体C内,则通过硅油等的流体阻力活塞杆R被制动。此时,缸体C内的硅油等流体的一部分经由上述流道12H流入第三空间S3,通过第三空间S3的容积变大,小直径部分Cl内的容积的变化被蓄能器吸收。此夕卜,若活塞杆R从缸体C内引出,则也通过硅油等流体阻力,活塞杆R被制动。并且,缸体C内的硅油等流体的一部分经由上述流道12H从第三空间S3流出,通过第三空间S3的容积变小,小直径部分Cl内的容积变化被蓄能器吸收。以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下述效果。(I)形成于盖30的衬套嵌入孔30H的周壁部被衬套10的基端部IOE的外周面和缸体C的内周面夹持,并且被囊20的囊基端握持部23的外周面和缸体C的内周面夹持。由此,与在衬套10的外周面和缸体C的内周面之间没有夹着盖30的结构,此外在囊20的外周面和缸体C的内周面之间没有夹着盖30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盖30从缸体C脱落。(第二实施方式)以下,參照图3对将本发明的阻尼器进行具体化而得到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30与密封环SR—体成型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或者简化其重复的说明。
如图3所示,在盖30所具有的衬套嵌入孔30H上,形成有从该衬套嵌入孔30H的底面朝向衬套10延伸的圆筒状的密封环部30T。密封环部30T的前端侧形成为双层圆筒状。作为该双层圆筒中的内筒的内周面的油密封部30b以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并持续地按压活塞杆R的外周面。由此,要沿着活塞杆R的外周面从小直径部分Cl漏出的油被密封环部30T密封。此外,双层圆筒中的外筒的外周面以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向活塞杆R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并持续地按压密封嵌入孔13H的内周面。由此,密封环部30T的位置能够保持在密封嵌入孔13H中。此外,密封环部30T中的活塞杆R的轴向的基端侧形成为单层的圆筒状。该单层圆筒的内周面与上述双层圆筒的内筒的内周面连续。此外,在单层圆筒的内周面上,沿着其周向形成有作为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条的防尘密封部30a。由此,通过密封环部30T能够抑制附着于活塞杆R的外周面的灰尘从阻尼器的外部向蓄能器的内部,进而向缸体C的内部侵入。另外,盖30由弹性部件形成,以使防尘密封部30a发挥密封灰尘的功能,而且使油密封部30b发挥密封油的功能。 以上,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上述(I)的基础上,还能够获得下述效果。(2)由于盖30的密封环部30T发挥了油密封功能和灰尘密封功能,所以可以省去密封环SR。因此,能够减少构成阻尼器的零件数量,并且,能够减少管理零件的劳カ和时间。(第三实施方式)以下,參照图4对将本发明的阻尼器进行具体化而得到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盖30与囊20 —体成型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或者简化其重复的说明。如图4所示,盖30所具有的衬套嵌入孔30H的周壁部形成为跟随衬套10的外周面的线轴状。在衬套嵌入孔30H的周壁部中的活塞杆R的轴向的中央处,区划有作为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挠曲的区域的盖伸缩部31。盖伸缩部31具有与上述囊伸缩部21对应的功能,允许在向上述径向内侧挠曲的状态、和从该状态向径向外侧的位移的状态之间转变。在该盖伸縮部31的前端侧以紧贴于前端凸缘部12的外周面的方式区划有盖前端握持部32,该盖前端握持部32具有与上述囊前端握持部22对应的功能。盖前端握持部32的前端侧的开ロ部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折弯并卡挂于前端凸缘部12的前端卡挂槽12G中。在该盖前端握持部32的外周面遍及整个盖前端握持部32的周向地突出设置有盖前端突条32T,该盖前端突条32T具有与上述囊前端突条22T对应的功能。在上述盖伸缩部31的基端侧以紧贴于基端凸缘部13的外周面的方式区划有盖基端握持部33,该盖基端握持部33具有与上述囊基端握持部23对应的功能。此外,在盖基端握持部33的外周面上,以嵌入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所设的缸体卡挂槽CG的方式,形成有向活塞杆R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条。并且,在盖基端握持部33的内周面上,以嵌入基端凸缘部13的基端卡挂槽13G中的方式形成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条。以上,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上述(I)、(2)的基础上,还能够获得下述的效果。(3)由于盖30的密封环部30T不仅发挥油密封功能及灰尘密封功能,还发挥囊的功能,所以能够在省去密封环SR的基础上省去囊20。因此,能够减少构成阻尼器的零件数量,并且还能够减少管理零件的劳カ和时间。
(4)基端凸缘部13被盖30围绕,并且活塞杆R的外周面被油密封部30b密封。因此,即使在压入第三空间S3的硅油等流体流经基端凸缘部13与盖30之间并流到密封嵌入孔13H的活塞杆R的外周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流体漏出到缸体C外。即,能够使压入第三空间S3的流体难以从第三空间S3流出到第四空间S4。并且,第四空间S4通过盖前端突条32T而与小直径部分Cl密封。其结果,成为流体难以漏出到第四空间S4的结构。因此,能够使流体难以从空气流出入孔CH漏出到缸体C外。进而,能够延长阻尼器产品的寿命。(5)盖基端握持部33被树脂制的缸体C及衬套10夹持。此外,在盖基端握持部33的外周面上,以嵌入刻设于大直径部分C2的内周面上的缸体卡挂槽CG的方式形成有向活塞杆R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条。其结果,盖30在盖基端握持部33中被咬紫。因此,能够进ー步可靠地将盖30固定于缸体C。 (6)盖基端握持部33被树脂制的缸体C及衬套10夹持。此外,在盖基端握持部33的内周面上,以嵌入基端凸缘部13的基端卡挂槽13G的方式形成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条。其结果,盖30在盖基端握持部33中被咬紧。因此,能够进ー步抑制盖30从缸体C脱落。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还能够如下所述进行变更并实施。 期望缸体C的开ロ部C3的外边缘被盖30覆盖。通过这样的结构,安装于贯通插入盖30并从缸体C突出的活塞杆R的基端侧的突端的抽屉等的零件不会直接与开ロ部C3的外边缘直接碰撞。其結果,即使上述抽屉等被超出阻尼器的缓冲能力的力推入的情况下,也碰撞到作为弹性部件的盖30上。因此,在获得与上述(I) (6)同等效果的同时,由于刚性部件不会相互碰撞,所以能够消除因该碰撞引起的碰撞音。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期望盖基端握持部33的内径形成为比衬套10的基端凸缘部13的外径更小。通过这样的结构,盖基端握持部33以具有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收缩的收缩カ的状态握持住衬套10。因此,在获得与上述(I) (6)同等的效果的同吋,还能够使盖30与衬套10的连结更加坚固。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盖基端握持部3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向活塞杆R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条,在盖基端握持部33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向活塞杆R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条,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这些突条的至少一方也可以形成为所谓的刺齿结构。即使这样,也能够获得与上述(I) (6)同等的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的盖30只要是通过衬套10和缸体C的按压会发生变形的材料即可,例如,可以为树脂制的弾性部件。 在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防尘密封部30a与油密封部30b也可以为设置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盖30上的结构。此时,优选省去密封环SR的结构。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缸体C盖30以足够坚固的力被固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省去形成于盖基端握持部33的外周面上的突条。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衬套10盖30以足够坚固的力被固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省去形成于盖基端握持部33的内周面上的突条。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期望衬套嵌入孔30H的内径形成得比衬套10的基端侧的外径更小。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衬套嵌入孔30H会以具有向径向内侧收缩的收缩カ的状态握持住衬套10。因此,即使在盖30嵌入缸体C之前,也能够使盖30和蓄能器的连结更加坚固。 也可以为以下构成除衬套10的基端侧的端面以外,在盖30的前端侧的端面上也设有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密封嵌入孔,或者仅在盖30的前端侧的端面上设有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密封嵌入孔。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缸体C也可以是三级以上的圆筒状,或者也可以是无级的圆筒状。总之,只要是确保能够滑动地容纳活塞P的部分和固定有蓄能器的部分在缸体C内 部的缸体C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阻尼器,其具备缸体和蓄能器,该缸体在基端嵌入有贯通插入有活塞杆的盖,该蓄能器收放于上述缸体内井形成为与上述活塞杆同心的环状, 上述蓄能器具备 衬套,该衬套外嵌于上述活塞杆且为线轴状的筒体;以及 囊,该囊为筒状,夹入上述衬套与上述缸体之间,且在上述衬套的外周面与上述缸体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空间中区划容积可变的流体室, 使流体流入及流出上述流体室而使流体在上述缸体内流通,并且通过该流体的流体阻力来制动上述活塞杆, 上述阻尼器的特征在干, 上述盖具有供上述活塞杆贯通插入的贯通插入孔、以及从上述贯通插入孔朝向上述缸体的内部扩开并在上述活塞杆的轴向上延伸的嵌入孔, 在上述嵌入孔中嵌入上述衬套的基端部,上述嵌入孔的周壁部被上述衬套的外周面和上述缸体的内周面夹持。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干, 上述盖具有供上述活塞杆贯通插入的贯通插入孔, 在上述贯通插入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上述囊和上述活塞杆之间密封油的油密封部、以及在上述油密封部的基端侧防止灰尘向上述缸体内侵入的防尘密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干, 上述盖和上述囊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干, 上述盖以与上述缸体的内周面相互卡合的方式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干, 上述盖以与上述衬套的外周面相互卡合的方式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干, 上述盖以与上述衬套的外周面相互卡合的方式固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盖从缸体脱落的阻尼器。本发明的阻尼器使流体流入及流出流体室而使流体在缸体(C)内流通并且通过该流体的流体阻力来制动活塞杆(R),封闭缸体(C)的开口部的盖(30)具有供活塞杆(R)贯通插入的贯通插入孔;以及从该贯通插入孔朝向缸体(C)的内部扩开并在活塞杆(R)的轴向上延伸的衬套嵌合孔(30H),在该衬套嵌合孔(30H)中嵌入有作为衬套(10)的基端部的基端凸缘部(13),衬套嵌合孔(30H)的周壁部被衬套(10)的外周面和缸体(C)的内周面夹持。
文档编号F16F9/10GK102650326SQ201210046599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8日
发明者富田重光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