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流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171136阅读:696来源:国知局
控流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流体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其中该流体处理系统适用于对流体进行处理,该控流器适用于在流体系统处理流体,如水流过程中,控制多种流体的流动,以实现流体系统的流体处理功能,其中使用者可通过调节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相对其第一控流元件的相对位置来调节和控制流体在该流体处理系统的不同方向上的流动。

背景技术:
流体控制和/或处理系统,如水处理系统,在工业生产和人们实际生活中均较为常见。常见的流体处理系统一般包括一个用于控制流体向处理单元流动的控流器和一个用于对待处理流体进行处理的处理单元,以控制流体的流动和对流体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处理后流体。在流体处理系统对待处理流体进行处理时,如水处理系统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时,用于控制流体向以实现流体处理目的的控流器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单功能阀门和/或多功能阀门流动,用于对流体进行处理,以得到处理后流体的处理单元较为常见的有过滤装置,如滤膜、活性炭等和/或离子交换装置,如树脂/离子交换层析柱等。在实际应用中,用于流体处理系统的处理单元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需要清洗以去除长时间水处理累积的杂质和/或污染物;如果是具有软化功能的处理单元,还需要对树脂等软化材料进行更换或再生处理,以使其能够重新起到去除流体中离子作用。另外,对处理单元的清洗一般分为正冲洗和反冲洗两种,其中对处理单元进行清洗时,如果用于清洗的清洗液,如水的流向与水处理时的流向相同,则为正冲洗,如果方向相反,则为反冲洗。同时使用两种冲洗方式对处理单元进行冲洗,可以更好地清洗处理单元。相似地,对树脂等进行再生处理时,盐液流入阀门和处理单元的方式分为逆流吸盐和顺流吸盐两种。因此,理想的水处理系统,如水软化系统能够通过其控制器控制水流,以实现水的软化、处理单元的正向冲洗、处理单元的反向冲洗、顺流吸盐、逆流吸盐和向生成盐溶液的盐箱中加入水等功能。申请号为CN200820169873.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水处理系统的多功能软化阀,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软化阀包括一个阀体和一个设于阀体内的阀芯,该阀芯包括一个定阀片和一个动阀片,其中该阀芯的定阀片上设有七个通孔,动阀片上设有三个盲孔和一个通孔,当阀芯的两个阀片相对转动时,设于定阀片的通孔和设于动阀片的盲孔和通孔相连通,从而实现引导水流的流动和水处理系统的多种软化功能。该多功能软化阀能够辅助水处理系统实现水的软化处理、对处理单元的正向冲洗、对处理单元的反向冲洗、顺流吸盐以使处理单元再生、逆流吸盐以使处理单元再生、可选提供待处理水的功能。但是,该中国专利揭露的多功能软化阀具有诸多缺点。首先,该多功能软化阀的通孔19和通孔18的形状不规则且设于该定阀片上的通孔在该定阀片上的排布不规律,加大了该定阀片的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其次,该多功能软化阀起排污作用的通孔22与起到水流通道作用的通孔18、通孔19、通孔20、通孔21、通孔23、通孔24均排布在定阀片上且位于定阀片的中心位置,其挤占了其它通孔的空间,限制了其它通孔的孔径大小,降低了整个水处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再次,该多功能软化阀设于定阀片上的通孔的不规律排布,特别是为了实现该实用新型专利的多功能性,导致该多功能软化阀的通孔18必须设于该多功能软化阀的通孔24和通孔19的外侧的设置方式限制了该多功能软化阀的其它设于定阀片的通孔的孔径大小。最后,如附图8所示,为了确保该多功能软化阀处在对原水进行软化处理的软化工作位时,盲孔26与通孔19的不相连通,盲孔26的长度和通孔19的相应部分的孔径均必须足够小。但是,当盲孔26的长度和通孔19的相应部分减小时,将导致该多功能软化阀在顺流吸盐工作位置时,通孔19与盲孔27形成的盐溶液通道的孔径和盲孔26与通孔24形成的排污通道的孔径过小;在逆流吸盐工作位置时,盲孔26与通孔19形成的排污通道的孔径过小;在反冲洗工作位置时,盲孔26与通孔19形成的排污通道的孔径过小;在正冲洗工作位置时,盲孔26与通孔21形成的排污通道的孔径过小。以上由通孔19与盲孔27形成的盐溶液通道的孔径过小和/或由盲孔26与通孔19或通孔21或通孔24形成排污通道的孔径过小导致整个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效率的降低。申请号为US10/579,126的美国专利公开了三种不同的用于水处理系统的多功能软化阀,其中该专利的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具有引导和控制水流以使水处理系统实现水的软化处理、盐溶液的顺流吸盐、处理单元的正向冲洗、处理单元的反向冲洗和向生成盐溶液的盐箱中加入水功能的多功能软化阀;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具有引导和控制水流以使水处理系统实现水的软化处理、盐溶液的顺流吸盐、处理单元的正向冲洗、处理单元的反向冲洗和向生成盐溶液的盐箱中加入水功能的多功能软化阀;实施例3公开了一种具有引导和控制水流以使水处理系统实现水的软化处理、盐溶液的逆流吸盐、处理单元的正向冲洗、处理单元的反向冲洗和向生成盐溶液的盐箱中加入水功能的多功能软化阀。但是,该美国专利揭露的多功能软化阀均有多种缺陷。首先,该美国专利揭露的多功能软化阀在水处理系统的处理单元再生时,无法控制该水处理系统提供待处理水或原水。其次,该美国专利揭露的三种多功能软化阀均功能不全,其中实施例1中揭露的多功能软化阀无法控制水处理系统实现逆流吸盐功能和再生时的待处理水供应功能;实施例2中揭露的多功能软化阀无法控制水处理系统实现逆流吸盐功能和再生时的待处理水供应功能;实施例3中揭露的多功能软化阀无法控制水处理系统实现顺流吸盐功能和再生时的待处理水供应功能。再次,该美国专利揭露的三种多功能软化阀的在控制水处理系统实现各自的水处理功能时,分别具有缺陷,其中实施例1中揭露的多功能软化阀的各个通孔在定阀片和动阀片的排布方式导致当各个通孔能够确保水处理系统实现水软化、顺流吸盐功能时,会导致该水处理系统在向盐箱中加水时,一部分水会从排污口漏水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实施例2中揭露的多功能软化阀在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的同时,会持续向盐箱中加入待处理水,从而导致使用实施例2中揭露的多功能软化阀的水处理系统需要额外的手段来控制待处理水向盐箱中的加入;实施例3中揭露的多功能软化阀的各个通孔在定阀片和动阀片的排布方式导致当各个通孔能够确保水处理系统实现水软化、逆流吸盐功能时,同样导致该水处理系统在向盐箱中加水时,一部分水会从排污口漏水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最后,该多功能软化阀起排污作用的通孔8与起到水流通道作用的通孔9、通孔10、通孔11、通孔12、通孔24、通孔25均排布在定阀片上且位于定阀片的中心位置,其挤占了其它通孔的空间,限制了其它通孔的孔径大小,降低了整个水处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或阀门,其中该控流器或阀门适用于水处理系统,并可在不同工作位时分别控制多种水流在不同方向上流动。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或阀门,其中该控流器或阀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和一个第二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和该第二控流元件均设有多个流体通道且当该第二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发生转动时,该第二控流元件的流体通道分别连通该第一控流元件的不同流体通道,从而使得该控流器或阀门可在不同工作位时,分别控制流动在该第一控流元件和第二控流元件间的流体的多向流动。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或阀门,其中该控流器或阀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其中该外壳具有一组外壳开口,其中该外壳开口分别与该外壳形成的第一容纳室和该控流器的设于该控流器或阀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流体通道相连通,以使流体可通过该外壳的开口流入该外壳的第一容纳室和设于该控流器或阀门的第一控流元件与第二控流元件的流体通道,从而使得当该第二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发生转动时以使该控流器或阀门处于不同的工作位时,该控流器或阀门能够控制流入设于该控流器或阀门的第一控流元件和第二控流元件的流体通道的流体的流动。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或阀门,其中该控流器或阀门进一步包括一个隔流元件,其中该隔流元件自该控流器或阀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从而形成一个第一导流室和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该隔流元件能够将流经该第一导流室和该第二导流室的流体相隔开。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或阀门,其中该控流器或阀门进一步包括一个射流器,其中该射流器适于将该配液箱中的再生溶液吸入和引导流入设于该控流器或阀门的第一控流本体的流体通道并在该控流器或阀门的控制和引导下,流向与该控流器或阀门相连通的水处理元件,以使该水处理元件的水处理树脂颗粒得到再生。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或阀门,其中该控流器或阀门不需要精密的部件和复杂的结构,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控流器或阀门,和一个水处理单元,其中该控流器或阀门适于控制多种流体,如水流的流动,该水处理单元包括一个水处理元件,其中当该处理单元的水处理元件需要更换或再生时,可通过调整第二控流元件相对第一控流元件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水流对该水处理元件进行冲洗或再生处理,由此使得该水处理元件可继续使用。本发明的其它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装置的组合得以实现。依本发明,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发明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该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该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该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该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该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该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的该第二控流面适于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三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六通道、一个第七通道、一个第八通道和一个第九通道,其中该第一通道、该第二通道、该第三通道、该第四通道、该第五通道和该第六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或向上延伸并向外延伸,以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该第八通道和该第九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附图说明图1A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立体图。图1B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装配图。图1C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图。图1D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仰视图。图1E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图。图1F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仰视图。图2A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图2B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图2C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一控流面的不同等分部分。图2D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二控流面的不同等分区域。图2E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图2F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图2G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图2H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图3A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图3B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图3C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图3D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图3E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图3F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图4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上述第一工作位。图5A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立体图。图5B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装配图。图5C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图。图5D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仰视图。图5E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图。图5F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仰视图。图6A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图6B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图6C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一控流面的不同等分部分。图6D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二控流面的不同等分区域。图6E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图6F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一种等同实施。图6G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一种等同实施。图6H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等同实施。图7A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图7B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图7C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图7D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图7E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图7F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图8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上述第一工作位。图9A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装配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图9B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图9C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仰视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图10A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图10B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二控流面的不同等分区域,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图10C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的等同实施。图11A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图11B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图11C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图11D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图11E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图11F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具体实施方式下述描述被揭露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制造和使用本发明。下述描述中提供的较佳实施例仅作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示例和修改,其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下述描述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发明范围地应用于其它实施例、可选替代、修改、等同实施和应用。参考本发明附图之图1A至图1E所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水流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二控流元件20,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该第一控流本体11包括一个顶端部111,其中该顶端部111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该第二控流元件20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该第二控流本体21具有一个底端部211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该底端部211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该第二控流面200适于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如附图之图2A至图2D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一个第二通道102、一个第三通道103、一个第四通道104、一个第五通道105、一个第六通道106、一个第七通道107、一个第八通道108和一个第九通道109,其中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五通道105和该第六通道106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控流面200向上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1071;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控流面200向上延伸。换句话说,该第七通道107的导通开口1071可保持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与控流器的上方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七通道107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控流面200向上延伸和向外延伸以形成该导通开口1071。如附图之图3A至图3F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一个第五工作位和一个第六工作位,其中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与第七通道107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和该第四通道104分别与该第八通道108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与该第九通道109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与该第七通道107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与该第九通道109相连通,该控流器的该第二通道102和该第六通道106分别与该第八通道108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与该第七通道107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和该第六通道106分别与该第八通道108相连通,该控流器的该第三通道103与该第九通道109相连通,该控流器的该第五通道105与该第七通道107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六通道106与第七通道107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与该第七通道107与相连通,该控流器的该第二通道102与该第九通道109与相连通。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三通道103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三通道103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二通道102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三通道103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阻塞。更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六通道106与第九通道109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二通道102与该第八通道108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与第九通道109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与第八通道108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与第八通道108相连通。最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五通道105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五通道105和该第六通道106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和第三通道103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该第六通道106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阻塞。如附图之图2A至图2B所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五通道105和该第六通道106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该控流器的该第二通道102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五通道105和该第六通道106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该控流器的该第三通道103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五通道105和该第六通道106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该控流器的该第四通道104分别与该第五通道105和该第六通道106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该控流器的该第五通道105与该第六通道106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该控流器的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彼此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换句话说,该控流器的该第七通道107分别与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该控流器的该第八通道108与该第九通道109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如附图之图2C至图2D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该顶端部111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和一个自该第一中心部1111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112,和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和一个自该第二中心部2111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112,其中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五通道105和该第六通道106分别设于该顶端部111的第一延伸部1112;该控流器的该第七通道107、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该第二延伸部2112,其中该控流器的该第八通道108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面200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高端部212;该第九通道109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面200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第二延伸部2112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第一延伸部1112相对应,从而使得当该控流器处在该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在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第四通道104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阻塞,当该控流器处在该第六工作位时,该第四通道104与该第八通道108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C至图2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和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面200均为圆形,其中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三通道103、该第五通道105、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二通道102和该第六通道106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该控流器的该第七通道107、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和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面200均为圆形,其中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三通道103、该第五通道105、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二通道102和该第六通道106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该控流器的该第七通道107、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五通道105和该第六通道106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且该控流器的该第七通道107、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面200。如附图2C至图2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顶端部111的第一中心部1111,且该第一控流面100的中心部分1000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一个第二部分1002、一个第三部分1003、一个第四部分1004、一个第五部分1005、一个第六部分1006、一个第七部分1007、一个第八部分1008和一个第九部分1009;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面200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且该第二控流面200的中心区域2000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一个第二区域2002、一个第三区域2003、一个第四区域2004、一个第五区域2005、一个第六区域2006、一个第七区域2007、一个第八区域2008和一个第九区域2009;其中该第一通道101自该第一控流面100的该第一部分1001和该第二部分1002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自该第一控流面100的第七部分1007和第八部分1008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自该第一控流面100的第三部分1003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自该第一控流面100的该第六部分1006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自该第一控流面100的该第四部分1004和该第五部分1005向下延伸;该第六通道106自该第一控流面100的第九部分1009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自该第二控流面200的该第一区域2001向上延伸;该第八通道108自该第二控流面200的该第五区域2005和该第六区域2006向上延伸;该第九通道109自该第二控流面200的第八区域2008向上延伸。如附图之图1B和图4所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和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其中该外壳30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其中该外壳本体31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低端部112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从而使得该外壳本体31形成有一个内侧壁311、一个外侧壁312和一个开口朝上的上端开口3001,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与该第七通道107的导通开口1071相连通,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适于第二控流面200朝下地设于该第一容纳室300并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值得注意的是该外壳30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一个第二开口302、一个第三开口303和一个第四开口304,其中该第一开口301与该第一容纳室300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与该控流器的该第四通道104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五通道105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与该控流器的该第六通道106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四通道104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低端部112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302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