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传递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87017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扭矩传递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扭振减振组件(1),具有驱动侧(2)和从动侧(3),其中在驱动侧(2)与从动侧(3)之间设有一第一扭矩传递路径(4)和一与其并行的第二扭矩传递路径(5)以及一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用于叠加通过扭矩传递路径(4,5)传导的扭矩,其中在第一扭矩传递路径(4)中设有第一相移组件(7),用于产生通过第一扭矩传递路径(4)传导的旋转不均匀性相对于通过第二扭矩传递路径(5)传导的旋转不均匀性的移相,其中,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行星齿轮架(8),第一行星齿轮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行星齿轮轴(9)和第一作用半径(27),其中在至少一个第一行星齿轮轴(9)上设置两个行星齿轮(11,13),其中的第一行星齿轮(11)与驱动侧的第一内齿轮(12)啮合,第二行星齿轮(13)与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啮合,其中,至少对于行星齿轮(11,13)与内齿轮(12,14)之间的连接适用的是,在内齿轮(12,14)上的传力点(16)与至少一个行星齿轮轴(9)之间的第一距离(15)是能改变的。
【专利说明】扭矩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扭振减振组件,如使用在机动车的传动系中的那样的扭振减振组件,用于缓冲或者说尽可能多地消除旋转不均匀性。

【背景技术】
[0002]首先在装有内燃发动机的传动系中,由于在内燃发动机中周期性地发生点火并且此时释放的能量被转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因此原则上非恒定的扭矩被导入到传动系中。不仅由曲轴给出的转矩而且曲轴的转速都经受波动或者说振荡,通常说的旋转不均匀性。因为这种旋转不均匀性在行驶运行中可以被感觉到,通常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消除它们。
[0003]例如已知通过使用蓄力器或蓄能器,也就是说例如弹簧或者运动的质量或者其组合,暂时存储在这种旋转不均匀性中产生的能量,然后将它们传送到传动系中,使得能够达到平滑的转速变化曲线及扭矩变化曲线。所谓的双质量飞轮是在这种意义上工作的扭振减振组件的实例。已知作为减振器的质量摆将在行驶状态中产生的旋转不均匀性转换成振动质量的振荡式偏转,其中该偏转抵抗离心力发生,并且通过给定偏转轨道或者说给定要偏转的质量可以实现协调于确定的激励转速或激励频率。这种减振器可以与通过使用弹簧或类似部件的振动的质量系统组合。这种扭振减振组件的问题通常是,只能在有限的运行范围(转速范围,频率范围)内实现旋转不均匀性的缓冲。在其它运行范围中隔离效果不能被改善或者甚至变差。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尤其提供一种扭振减振组件,它能以更紧凑的安装尺寸在更大的运行范围中缓冲导入到传动系中的旋转不均匀性。
[0005]按照本发明的扭振减振组件包括驱动侧和从动侧,其中在驱动侧与从动侧之间设置有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和与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并行的第二扭矩传递路径以及行星齿轮传动组件,其中该行星齿轮传动组件被设置用于叠加通过扭矩传递路径传导的扭矩。在第一扭矩传递路径中设置有第一相移组件,用于产生通过第一扭矩传递路径传导的旋转不均匀性相对于通过第二扭矩传递路径传导的旋转不均匀性的移相。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组件具有至少一个行星齿轮架,所述至少一个行星齿轮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行星齿轮轴和第一作用半径,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行星齿轮轴上布置有两个行星齿轮,其中第一行星齿轮与驱动侧的第一内齿轮啮合并且第二行星齿轮与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啮合,其中,至少对于行星齿轮与内齿轮之间的连接适宜的是,在内齿轮上的传力点与至少一个行星齿轮轴之间的第一距离是能改变的。
[0006]要指出,在至少一个行星齿轮轴与内齿轮上的传力点之间的第一距离,或者在另一行星齿轮轴与内齿轮上的传力点之间的第一距离是能改变的。在两种情况下尤其设置有转换装置,通过转换装置可以改变该第一距离。下面列举扭振减振组件的两个优选构型。
[0007]在第一构型中建议使用非圆形的行星齿轮。在第二构型中建议使用具有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轴,其中第一行星齿轮轴的第一作用半径与第二行星齿轮轴的第二作用半径不同。
[0008]在这个扭振减振组件中通过使用相移组件负责,通过将传递的转矩首先分开然后再合并,通过在此引入的移相,在要传递的扭矩中发生振动分量的消除性叠加。在理想情况下,至少在特别重要的频率范围中,几乎完全消除旋转不均匀性。
[0009]在这里建议的扭振减振组件能够对于不同的运行状态(例如在不同的传动系转速时)提供不同的缓冲。在这里这样实现这一点,即:在内齿轮上的传力点与至少一个行星齿轮轴之间的第一距离是能改变的。内齿轮上的传力点是在其上通过行星齿轮与内齿轮之间的接触(尤其在齿部上)传递扭矩的点(必要时也可为面或线)。
[0010]根据特别有利的构型,至少对于行星齿轮适宜的是,在至少一个行星齿轮轴与内齿轮上的传力点之间的第一距离由于非圆形的行星齿轮而能改变。
[0011]根据有利的构型,所述驱动侧的第一内齿轮和/或所述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具有沿着内周面的齿部,其中,在周向上具有齿部的所述内周面相对于中心轴线具有改变的第二距离。
[0012]根据另一有利的构型,分别与内齿轮处于啮合的至少一个行星齿轮具有至少部分椭圆形的并且具有齿部的外周面。
[0013]在这里非圆形意味着,例如所述行星齿轮具有椭圆形的外周面,S卩,行星齿轮的直径能在椭圆短轴与椭圆长轴之间变化。
[0014]尤其建议,在椭圆短轴(最小的第一距离)与椭圆长轴(最大的第一距离)之间的差别为椭圆短轴的至少10%,优选为椭圆短轴的至少20%。
[0015]转换装置的作用是,至少所述非圆形的行星齿轮相对于内齿轮执行运动,使得行星齿轮上和内齿轮上的传力点改变。尤其或者通过行星齿轮的椭圆短轴或者通过椭圆长轴进行力传递。
[0016]尤其能够实现(在椭圆短轴与椭圆长轴以及布置在其间的过渡区域之间)几乎无级地调整该第一距离。
[0017]根据另一特别有利的构型建议,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组件至少附加地具有第二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行星齿轮轴和第二作用半径,其中,第二作用半径与第一作用半径不同,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行星齿轮轴上布置有至少两个行星齿轮,其中第三行星齿轮与所述驱动侧的第一内齿轮啮合并且第四行星齿轮与所述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啮合,其中,设置有转换装置,使得或者第一行星齿轮轴上的行星齿轮或者第二行星齿轮轴上的行星齿轮与所述内齿轮传递扭矩地啮合。
[0018]尤其建议,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圆形的行星齿轮和内齿轮。即在此,由此实现第一距离的改变:或者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或者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与内齿轮传递扭矩地啮合。
[0019]所述转换装置尤其导致,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或者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彼此抗扭转地连接。由此,扭矩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或者通过第四行星齿轮传递到所述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上。
[0020]尤其建议,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组件至少包括分别具有第一行星齿轮轴的至少两个第一行星齿轮架和分别具有第二行星齿轮轴的至少两个第二行星齿轮架,其中第一行星齿轮架与第二行星齿轮架在周向上分别交替地布置。
[0021]尤其三个第一行星齿轮架与三个第二行星齿轮架分别以相应交替的布置方式设置在周向上。
[0022]根据另一优选的改进方案建议,设置有另外的载有行星齿轮的行星齿轮轴,这些行星齿轮轴具有与第一和第二作用半径不同的作用半径。
[0023]根据另一特别优选的构型,能通过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项改变所述第一距离:
[0024]-通过作为相移组件使用的扭转减振器的扭转;或者
[0025]-根据扭振减振组件围绕中心轴的转速通过离心力;或者
[0026]-通过液压操纵。
[0027]在此特别建议,根据转速和/或根据在扭振减振组件内部的液压运行压力实现在第一行星齿轮轴与第二行星齿轮轴之间的转换。
[0028]此外,提出一种机动车,具有驱动单元和从动单元和布置在驱动单元和从动单元之间的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组件。
[0029]目前大多数机动车具有前置驱动装置,并且因此优选在驾驶室前面且横向于主行驶方向布置驱动单元、例如内燃机或电动机。恰恰在这种布置中安装空间特别小,由此特别有利的是使用更小安装尺寸的扭振减振组件。
[0030]在根据欧洲分类的小型车类的乘用车情况下,所述安装空间的情形被加剧。在小型车类的乘用车中使用的动力总成相对于较大型车类的乘用车而言未显著缩小。然而,在小型车情况下的可供使用的安装空间显著更小。上述扭振减振组件对于小型车特别有利,因为总的安装尺寸小并且同时在非常宽的转速范围上实现极其可靠的缓冲。乘用车是例如按照尺寸、价格、重量、功率而被分类的车辆类别,其中,此定义根据市场需求而经受持续演变。根据欧洲分类的小型车类和微型车类的车辆,在美国市场中成为微型(Subcompact)汽车类,并且在英国市场中成为超迷你类比如城市汽车类的相应车辆。微型车类的例子为大众Fox (Volkswagen Fox)或雷诺Twingo (Renault Twingo)。小型车类的例子为阿尔法?罗密欧 Mito (Alfa Romeo Mito)、大众 Polo (Volkswagen Polo)、福特 Fiesta (Ford Fiesta)或雷诺 Cl1 (Renault Cl1) o
[0031]在权利要求中单独列出的特征,可按任何技术上有意义的方式相互组合,并且能够通过来自说明书阐述的事实和来自附图的细节而得以补充,其中指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变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下面借助于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以及【技术领域】。附图示出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尤其要指出,附图且尤其是所示的尺寸比例只是示意性的。附图示出:
[0033]图1具有扭振减振组件的机动车;
[0034]图2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扭振减振组件;
[0035]图3根据第一构型的扭振减振组件的功能图示;
[0036]图4根据第一构型的行星齿轮传动组件;
[0037]图5根据第二构型的扭振减振组件的功能图示;
[0038]图6根据第二构型的行星齿轮传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9]图1示出机动车22具有驱动单元23、从动单元24和布置在它们之间的扭振减振组件I。扭振减振组件具有驱动侧2和从动侧3,它们相应地为了传递扭矩与驱动单元23或者说与从动单元24连接。在扭振减振组件I内部布置有第一相移组件7,使得产生的扭振可通过移相被衰减。
[0040]图2示出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扭振减振组件I。这个扭振减振组件具有驱动侧2和从动侧3。驱动侧2与驱动单元23为了传递扭矩而抗扭转地连接。通过初级侧25,扭矩被导入到扭振减振组件I中。初级侧25与第一相移组件7 (在这里是扭转弹簧组件)连接。通过第一相移组件7扭矩被传递到次级侧26。次级侧26与第一内齿轮12连接,该第一内齿轮与第一行星齿轮11啮合。相应地,次级侧26的扭矩通过第一内齿轮12传递到第一行星齿轮11上。这些构件形成第二扭矩传递路径5。第一扭矩传递路径4具有比第二扭矩传递路径5显著更高的刚性,并且通过驱动单元23和布置在驱动侧的轴上的套筒35构成。通过套筒35使第一行星齿轮架8与第一行星齿轮轴9附接。
[0041]通过第一扭矩传递路径4也驱动第一行星齿轮轴9并且通过第二扭矩传递路径5驱动第一内齿轮12。在恒定转速和恒定扭矩时第一行星齿轮轴9和第一内齿轮12也以相同转速旋转,使得行星齿轮11相对于第一内齿轮12没有相对运动。通过第一行星齿轮11驱动第二内齿轮14。
[0042]现在第一行星齿轮11与第一内齿轮12和第二内齿轮14啮合,其中第二内齿轮14与扭振减振组件I的从动单元24抗扭转地连接。由WO 2011/147633 Al已知在这里所示的扭振减振组件I。可以看出,第一行星齿轮11不是由整圈齿轮构成,而是由扇形齿轮构成。这一点能够实现,因为驱动侧的第一内齿轮12和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关于第一行星齿轮架8仅发生相对小的相对转动,因此第一行星齿轮11也只在确定的角度范围中围绕这个行星齿轮轴9旋转。
[0043]如果在驱动侧2上存在恒定扭矩、该扭矩在从动侧3相应输出,这意味着,第一行星齿轮架8和初级侧25以及初级侧26和必然地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以相同的转速围绕中心轴线19旋转。因此,第一行星齿轮11不围绕其自身旋转轴(行星齿轮轴9)旋转。这一点又引起,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也以与第一行星齿轮架8相同的转速旋转。
[0044]如果现在在驱动侧2上发生振动激励意义上的自发扭矩升高,则这导致在第二扭矩传递路径5中、尤其行星齿轮架8的相应旋转加速。这种扭矩升高试图,通过第一行星齿轮11与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的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交互作用传递相应升高的扭矩或者说相应升高的转速到从动侧3上。
[0045]但是自发的扭矩或转速升高在第一扭矩传递路径4中导致,在压缩第一相移组件7 (在周向上压缩弹簧)的情况下发生在初级侧25与次级侧26之间的相对旋转。这个相对旋转导致,次级侧26暂时以比初级侧25稍低的转速旋转并因此也以比第一行星齿轮架8更低的转速旋转。这种更低的转速导致,现在被在次级侧26与行星齿轮架8之间的转速差驱动的第一行星齿轮11围绕其自身旋转轴线(第一行星齿轮轴9)旋转并且由此也携带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结果是,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不可跟随行星齿轮架8的升高的转速,因为通过次级侧26引起的第一行星齿轮11的旋转引发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的反向运动。
[0046]扭矩分量在第一行星齿轮11与两个内齿轮12,14啮合的位置处又合并。通过两个扭矩传递路径4,5引导的振动分量现在在消除差异的意义上相互叠加。只在理论上在理想情况下可以实现完全消除这些叠加的振动分量。
[0047]但是在这个由现有技术已知的组件中只能对于确定的运行范围或者说确定的转速范围实现缓冲。在这里不能实现扭振减振组件内部的传动比改变,因为每个内齿轮只与一个行星齿轮嗤合。
[0048]图3示出扭振减振组件I的功能图示。通过驱动侧2,扭矩沿着第二扭矩传递路径5通过初级侧25、相移组件7和次级侧26被引导并且沿着第一扭矩传递路径4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架8传递到具有第一行星齿轮11和第二行星齿轮13的第一行星齿轮轴9上。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也形成传动比,其中第一行星齿轮11与驱动侧的第一内齿轮12啮合,并且布置在同一行星齿轮轴9上的第二行星齿轮13与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啮合。行星齿轮架8相应地具有从中心轴线19开始的第一作用半径27。驱动侧2的扭矩被分开,并且一方面通过第二扭矩传递路径5从驱动侧的第一内齿轮12通过传力点16传递到第一行星齿轮11上。这个传力点16以远离第一行星齿轮轴9的第一距离15布置。另一方面,驱动侧2的扭矩通过第一扭矩传递路径4和行星齿轮轴9传递到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通过行星齿轮11,13分开的扭矩又合并(可能移相),由此可以衰减地传递产生的旋转不均匀性。
[0049]现在在这里示出,第一距离15在这个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中可以改变,使得可以提供至少第二传动比。通过这个第二传动比可以在第二运行点或者说在第二运行范围中或者说对于第二转速范围提供改善的缓冲。
[0050]图4示出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通过它能够实现这种可转换的传动比。在这里示出驱动侧的第一内齿轮12,它在其内周面17上具有齿部10。沿着周向20改变由中心轴线19到齿部10或者说内周面17的第二距离18。第一行星齿轮11在这里椭圆形地实施并且构造有布置在外周面21上的齿部10。它们在第一行星齿轮架8上布置在第一行星齿轮轴9上。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架8相对于第一内齿轮12在周向20上的扭转,改变第一距离15(最大距离是椭圆长轴;最小距离是椭圆短轴)。现在通过布置椭圆形的第一行星齿轮11可以在传力点16上通过第一行星齿轮11的椭圆短轴或者椭圆长轴(或者通过布置在其间的轴)在第一内齿轮12与行星齿轮架8之间传递扭矩。
[0051]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也可以在从动侧(必要时附加地)以非圆形的第二行星齿轮13实施,所述第二行星齿轮随后与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处于啮合。
[0052]如同已经结合图2描述的那样,在这里也可以使用扇形构造的行星齿轮,因为在非圆形行星齿轮情况下行星齿轮无需在明显超过90°的角度范围上旋转。
[0053]图5示出扭振减振组件I的另一功能图示。从驱动侧2出发,扭矩又通过第一扭矩传递路径4或者第二扭矩传递路径5传递。但是在这里与图3中的视图不同,第一行星齿轮架8设置有第一作用半径27 (图上半部),并且第二行星齿轮架28设置有第二作用半径30。它们相互不同地构成,使得例如根据转速并且通过操纵转换装置34可以选择或者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11,13或者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32,33与第一和第二内齿轮12,14传递扭矩地啮合。相应地或者通过第一内齿轮12和第一行星齿轮11以及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架和第二行星齿轮13传递扭矩,或者通过第一内齿轮12和第三行星齿轮32以及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架28和第四行星齿轮33传递扭矩。通过转换装置34,或者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11,13彼此抗扭转地连接或者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32,33彼此抗扭转地连接。由于抗扭转的连接能实现通过各自的行星齿轮轴9,29传递扭矩。
[0054]由于转换装置34,分别通过另一行星齿轮轴9,29传递扭矩。相应地由于转换装置34,改变了作用半径27,30并由此(由于在这里圆形的行星齿轮)改变行星齿轮轴9,29与内齿轮12,14之间的第一距离15。
[0055]图6示出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其中第一距离15通过转换装置34改变,即通过或者第一行星齿轮11或者第三行星齿轮32与驱动侧的内齿轮12传递扭矩地啮合。第一行星齿轮11和第三行星齿轮32或者第一行星齿轮架8和第二行星齿轮架28在周向20上交替地布置。
[0056]首次提出用于扭振减振组件I的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其中使用两级或多级传动比,使得根据各自的转速范围可以分别调整最佳的缓冲。相应地建议特别综合且灵活的扭振减振组件,它紧凑地构成并且因此具有小的安装尺寸以及小的重量和相应少的制造成本。
[0057]附图标记列表
[0058]1.扭振减振组件
[0059]2.驱动侧
[0060]3.从动侧
[0061]4.第一扭矩传递路径
[0062]5.第二扭矩传递路径
[0063]6.行星齿轮传动组件
[0064]7.第一相移组件
[0065]8.第一行星齿轮架
[0066]9.第一行星齿轮轴
[0067]10.齿部
[0068]11.第一行星齿轮
[0069]12.第一内齿轮
[0070]13.第二行星齿轮
[0071]14.第二内齿轮
[0072]15.第一距离
[0073]16.传力点
[0074]17.内周面
[0075]18.第二距离
[0076]19.中心轴线
[0077]20.周向
[0078]21.外周面
[0079]22.机动车
[0080]23.驱动单元
[0081]24.从动单元
[0082]25.初级侧
[0083]26.次级侧
[0084]27.第一作用半径
[0085]28.第二行星齿轮架
[0086]29.第二行星齿轮轴
[0087]30.第二作用半径
[0088]31.第二行星齿轮轴
[0089]32.第三行星齿轮
[0090]33.第四行星齿轮
[0091]34.转换装置
[0092]35.套筒
【权利要求】
1.扭振减振组件(1),包括驱动侧(2)和从动侧(3),其中,在驱动侧(2)与从动侧(3)之间设置有一第一扭矩传递路径(4)和一与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并行的第二扭矩传递路径(5)以及一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用于叠加通过这些扭矩传递路径(4,5)传导的扭矩,其中,在第一扭矩传递路径(4)中设置有第一相移组件(7),用于产生通过第一扭矩传递路径(4)传导的旋转不均匀性相对于通过第二扭矩传递路径(5)传导的旋转不均匀性的移相,其中,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行星齿轮架(8),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行星齿轮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行星齿轮轴(9)和第一作用半径(27),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行星齿轮轴(9)上布置有两个行星齿轮(11, 13),其中的第一行星齿轮(11)与驱动侧的第一内齿轮(12)啮合并且第二行星齿轮(13)与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啮合,其中,至少对于行星齿轮(11, 13)与内齿轮(12, 14)之间的连接适用的是,在内齿轮(12, 14)上的传力点(16)与所述至少一个行星齿轮轴(9)之间的第一距离(15)是能改变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振减振组件(1),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行星齿轮轴(9)与内齿轮(12, 14)上的传力点(16)之间的第一距离(15)是由于非圆形的行星齿轮(11, 13)而能改变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振减振组件(1),其中,所述驱动侧的第一内齿轮(12)和/或所述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具有沿着内周面(17)的齿部(10),其中,在周向(20)上具有齿部(10)的所述内周面(17)具有关于中心轴线(19)而言的变化的第二距离(18)。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振减振组件(1),其中,分别与所述内齿轮(12,14)处于啮合的至少一个行星齿轮(11, 13)具有至少部分椭圆形的且具有齿部(10)的外周面(21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振减振组件(1),其中,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至少附加地具有第二行星齿轮架(28),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行星齿轮轴(29)和第二作用半径(30),其中,第二作用半径(30)与第一作用半径(27)不同,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行星齿轮轴(31)上布置有至少两个行星齿轮(32, 33),其中的第三行星齿轮(32)与所述驱动侧的第一内齿轮(12)啮合并且第四行星齿轮(33)与所述从动侧的第二内齿轮(14)啮合,其中,设置有转换装置(34),使得或者第一行星齿轮轴(9)上的行星齿轮(11, 13)或者第二行星齿轮轴(31)上的行星齿轮(32,33)与所述内齿轮(12, 14)传递扭矩地啮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振减振组件(1),其中,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组件(6)至少包括分别具有一个第一行星齿轮轴(9)的至少两个第一行星齿轮架(8)和分别具有一个第二行星齿轮轴(31)的至少两个第二行星齿轮架(28),其中第一行星齿轮架(8)与第二行星齿轮架(28)分别在周向(20)上交替地布置。
7.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组件(1),其中,所述第一距离(15)能通过以下方式中至少一项被调整: -通过作为相移组件(7)使用的扭转减振器的扭转;或者 -根据扭振减振组件(1)围绕中心轴线(19)的转速通过离心力;或者 -通过液压操纵。
8.机动车(22),具有驱动单元(23)和从动单元(24)和布置在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从动单元之间的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组件(1)。
【文档编号】F16F15/12GK104487735SQ201380038305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0日
【发明者】T·克劳泽, D·耶甘 申请人: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