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8706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防振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在该防振装置(10)中,多个压力接收液室(25、26)配置在第一安装构件(12)内,所述压力接收液室(25、26)的壁面的一部分由弹性体(14)构成。压力接收液室(25、26)包括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和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该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经由第一限制通路(27)彼此连通,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经由第二限制通路与副液室(28)连通。第二安装构件(13)被夹在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之间。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以在正交方向(D1)上与第二安装构件(13)并排的方式配置,该正交方向(D1)与第一安装构件(12)的轴向和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夹着第二安装构件(13)所在的排列方向(D2)这两个方向正交。第二安装构件(13)沿着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和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中的每一方的轴向上的全长延伸。第一限制通路(27)以与副液室(28)间隔开的方式配置。该防振装置(10)能够使得较容易地长期维持弹性体(14)的性能。
【专利说明】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装置。
[0002]本申请要求2012年8月3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0.2012-173184的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背景技术】
[0003]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已知如下的专利文献I中说明的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包括: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该第一安装构件联接到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第二安装构件,该第二安装构件联接到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且穿插于第一安装构件内;和弹性体,该弹性体将这两个安装构件联接在一起。在第一安装构件内配设多个压力接收液室,该多个压力接收液室封入有液体且该多个压力接收液室的壁面的一部分由弹性体构成。这些压力接收液室具有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且具有第二压力接收液室,该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通过第一限制通路彼此连通,该第二压力接收液室通过第二限制通路与封入有液体的副液室连通。在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之间夹着第二安装构件。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与第二安装构件在第一安装构件的轴向上并排配置。该防振装置吸收沿着轴向和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夹着第二安装构件的方向这两个方向的振动且使振动衰减。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277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然而,在现有技术的防振装置中,存在使弹性体长寿命化的改善余地。
[0009]本发明鉴于前述状况而做出,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长期维持弹性体的性能的防振装置。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手段。涉及本发明的防振装置包括: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所述第一安装构件联接到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第二安装构件,所述第二安装构件联接到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且穿插于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内;和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联接这两个安装构件。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内配设多个压力接收液室,所述多个压力接收液室封入有液体且所述多个压力接收液室的壁面的一部分由所述弹性体构成。该压力接收液室具有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且具有第二压力接收液室,所述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通过第一限制通路彼此连通,所述第二压力接收液室通过第二限制通路与封入有液体的副液室连通。在所述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之间夹着所述第二安装构件。所述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与所述第二安装构件在正交方向上并排配置,所述正交方向与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轴向和所述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夹着所述第二安装构件的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所述第二安装构件遍及所述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和所述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中的每一方的所述轴向上的全长延伸。并且所述第一限制通路避开所述副液室。
[0012]在本发明中,如果将排列方向(sandwiching direct1n)上的振动施加到该防振装置,则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在使弹性体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排列方向上相对移位。因此,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分别扩张/收缩,由此液体流过第一限制通路,振动被吸收且被衰减。
[0013]此外,如果将正交方向上的振动施加到该防振装置,则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在使弹性体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正交方向上相对移位。因此,第二压力接收液室扩张/收缩,由此液体流过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与副液室之间的第二限制通路,振动被吸收且被衰减。
[0014]这里,由于第二安装构件遍及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和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中的每一方的轴向上的全长延伸,因此当将排列方向上的振动和正交方向上的振动施加到该防振装置时,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在排列方向上和在正交方向上相对移位,使得压力接收液室能够遍及其轴向上的全长显著地变形和扩张/收缩。因此,能够在防止弹性体的局部弹性变形的同时使各压力接收液室显著且容易地扩张/收缩。结果,能够抑制施加到弹性体的负荷,以便容易地长期维持弹性体的性能。
[0015]此外,由于第一限制通路避开副液室,因此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能够在不使用副液室的情况下仅通过第一限制通路而彼此连通。因此,与例如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通过第一限制通路和副液室等彼此连通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且容易地衰减在排列方向上具有大振幅的振动。
[0016]此外,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可以包括:一对第一壁部,所述一对第一壁部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间隔地配置;和一对第二壁部,所述一对第二壁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延伸,所述一对第二壁部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间隔地配置且将所述一对第一壁部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联接。
[0017]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安装构件包括一对第一壁部,因此第一压力接收液室的在排列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能够以沿着第一壁部的方式在正交方向上显著地延伸。因此,与例如第一安装构件形成为圆筒状且该圆筒状的内径等于该一对第一壁部之间的间隔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第一压力接收液室。因此,当被施加排列方向上的振动时,能够增加第一压力接收液室的扩张/收缩量。结果,能够可靠地发挥衰减性能。
[0018]此外,由于第一安装构件包括一对第二壁部,因此第二压力接收液室的在正交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能够以沿着第二壁部的方式在排列方向上显著地延伸。因此,与例如第一安装构件形成为圆筒状且该圆筒状的内径等于一对第二壁部之间的间隔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因此,当被施加正交方向上的振动时,能够增加第二压力接收液室的扩张/收缩量。结果,能够可靠地发挥衰减性能。
[0019]此外,由于第一安装构件包括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因此易于识别排列方向和正交方向。结果,能够改善该防振装置的操作性(handlability)。
[0020]此外,弹性体可以包括在第一安装构件的周向上分隔第一压力接收液室和第二压力接收液室的分隔部。在从轴向观察该防振装置时的主视图中,分隔部可以从第一安装构件开始在相对于排列方向和正交方向两个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并可以联接到第二安装构件。
[0021]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主视图中分隔部从第一安装构件开始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并联接到第二安装构件,因此分隔部能够被容易地形成比分隔部在排列方向上或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情况长。因此,当分隔部弹性变形时,能够将施加到分隔部的负荷分散到整个分隔部,并能够抑制分隔部上的局部负荷集中。结果,能够容易地长期维持分隔部的性能。
[0022]此外,所述副液室和所述第一限制通路可以以如下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使得所述副液室的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周向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的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0023]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副液室和第一限制通路配置于第一安装构件,因此与副液室和第一限制通路配置在第一安装构件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第一压力接收液室和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因此,当被施加振动时,能够增加第一压力接收液室和第二压力接收液室的扩张/收缩量。结果,能够可靠地发挥衰减性能。
[0024]此外,由于副液室的周向上的位置与第一限制通路的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因此副液室和第一限制通路能够以副液室和第一限制通路的在第一安装构件的径向上的位置彼此等同的状态配置于第一安装构件。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安装构件的直径增加。结果,能够抑制该防振装置的大型化。
[0025]此外,所述副液室可以与所述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并排配置。所述第一限制通路可以在所述周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经由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隔着所述第二安装构件与所述副液室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使所述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之间连通。
[0026]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限制通路在周向上延伸并经由在正交方向上隔着第二安装构件与副液室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使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之间连通,因此能够在防止该防振装置的大型化的同时容易地确保第一限制通路的流路长度。因此,例如,通过确保第一限制通路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一限制通路的流路长度相匹配,能够有效地发挥排列方向上的振动的衰减性能。
[0027]此外,由于第一限制通路在周向上延伸,因此当第一安装构件形成为矩形的筒状时,与第一安装构件形成为圆筒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地确保第一限制通路的流路长度。
[0028]此外,所述第二限制通路可以配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且在所述周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限制通路可以经由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隔着所述第二安装构件与所述副液室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使所述副液室与所述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之间连通。
[0029]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二限制通路配置于第一安装构件且在周向上延伸并经由在正交方向上隔着第二安装构件与副液室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使副液室与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之间连通,因此能够在防止防振装置的大型化的同时容易地确保第二限制通路的流路长度。因此,例如,通过确保第二限制通路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二限制通路的流路长度相匹配,能够有效地发挥正交方向上的振动的衰减性能。
[0030]此外,由于第二限制通路在周向上延伸,因此当第一安装构件形成为矩形的筒状时,与该第一安装构件形成为圆筒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地确保第二限制通路的流路长度。
[0031]此外,所述防振装置可以还包括:外壳构件,所述外壳构件从外侧装配于所述第一安装构件。所述第一限制通路可以由所述外壳构件的内周面闭塞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外周面形成的凹槽而构成。所述外壳构件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周向上被分割成多个外壳分割体。
[0032]在这种情况下,外壳构件在如下状态中形成:通过在第一安装构件的外周面上分别配置多个外壳分割体并将这些外壳分割体彼此组合,以将外壳构件从外侧装配于第一安装构件。
[0033]这里,由于外壳构件在周向上被分割成多个外壳分割体,因此外壳分割体能够被预先调整尺寸并形成使得通过彼此组合外壳分割体而形成的外壳构件的内径变得小于第一安装构件的外径。此外,在外壳构件从外侧装配于第一安装构件的状态下通过使用外壳分割体形成的外壳构件,不用减小该外壳构件的直径就能够使外壳构件的内周面与第一安装构件的外周面压力接触。
[0034]同时,例如,当在外壳构件从外侧装配于第一安装构件之后、减小外壳构件的直径从而使外壳构件变窄且被固定时,难以在周向上均匀地减小直径。然而,根据该防振装置,能够容易地防止使外壳构件的内周面与第一安装构件的外周面压力接触的力根据周向上的位置而变化。结果是,通过抑制液体从限制通路泄漏,能够容易地确保衰减性能。
[0035]此外,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可以包括基筒部和弹性覆盖体,所述基筒部的内周面固定有所述弹性体,所述弹性覆盖体固定于所述基筒部的外周面且与所述弹性体形成为一体。所述凹槽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于所述弹性覆盖体。
[0036]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凹槽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弹性覆盖体,因此能够在同一模具内一体地成形基筒部、弹性覆盖体、第二安装构件和弹性体等。结果,能够以低成本简便地形成该防振装置。
[0037]此外,如上所述,由于能够防止使外壳构件的内周面与第一安装构件的外周面压力接触的力根据周向上的位置而变化,因此即使外壳构件的内周面与弹性覆盖体压力接触,也能够抑制弹性覆盖体变形成不期望的形状。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形成限制通路。结果,能够可罪且谷易地确保;S减性能。
[0038]此外,联接到第一安装构件的内周面和第二安装构件的外周面中的任一方的止动部可以布置在第一安装构件内。当两个安装构件在排列方向上相对移位时和当两个安装构件在正交方向上相对移位时,止动部可以抵接第一安装构件的内周面和第二安装构件的外周面以限制进一步的位移。
[0039]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该防振装置包括止动部,因此能够抑制弹性体在被施加振动时的过度变形。结果,能够可靠且容易地长期维持弹性体的性能。
[0040]此外,由于止动部布置在第一安装构件内,因此设置该止动部能够以防止该防振装置大型化。
[0041]发明的效果
[0042]根据涉及本发明的防振装置,能够容易地长期维持弹性体的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3]图1是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主视图。
[0044]图2是在图1中示出的箭头A-A的方向上观察时的截面图。
[0045]图3是在图2中示出的箭头B-B的方向上观察时的截面图。
[0046]图4是构成图1中示出的防振装置的防振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0047]图5是图4中示出的防振装置主体的侧视图。
[0048]图6是在图1中示出的防振装置中的与图5中示出的C-C截面相当的截面图。
[0049]图7是在图1中示出的防振装置中的与图5中示出的D-D截面相当的截面图。
[0050]图8是构成涉及本发明的变型例的防振装置的防振装置主体的侧视图。
[0051]图9是涉及本发明的变型例的防振装置中的与图8中示出的E-E截面相当的截面图。
[0052]图10是涉及本发明的变型例的防振装置中的与图8中示出的F-F截面相当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以下将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
[0054]如图1所示,防振装置10包括防振装置主体11和外壳构件40。防振装置主体11包括第一安装构件12、第二安装构件13和弹性体14。外壳构件40从外侧装配于第一安装构件12。在防振装置10中,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至少一方经由外壳构件40联接到第一安装构件12,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联接到第二安装构件13。防振装置10是例如乙烯乙二醇(ethylene glycol)、水、硅油等被作为液体被封入的所谓的液体封入型。
[0055]这里,第一安装构件12形成为筒状,在当从第一安装构件12的轴向D3看防振装置10时的主视图中,防振装置主体11的外形状以通过第一安装构件12的轴线O的假想线L为基准、线对称地形成。以下,沿着假想线L的方向被称为第一方向(正交方向)D1,与轴线O和假想线L均正交的方向被称为第二方向(排列方向)D2。此外,与轴线O正交的方向被称为径向,围绕轴线O的方向被称为周向。
[0056]第一安装构件12形成为在主视图中形成矩形的筒状。第一安装构件12包括一对第一壁部12a和一对第二壁部12b,该一对第一壁部12a在第一方向Dl上延伸并在第二方向D2上以预定间隔配置,该一对第二壁部12b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并在第一方向Dl上以预定间隔配置。该一对第二壁部12b将以一对第一壁部12a的第二方向D2上的端部联接在一起。
[0057]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安装构件12由基筒部15和筒状覆盖部16构成,基筒部15的内周面固定有弹性体14,筒状覆盖部16覆盖基筒部15的外周面。
[0058]基筒部15由例如诸如金属材料等的硬质材料形成。如图2所示,基筒部15设置有遍及周向上的整周延伸的环状凹部15a。基筒部15的轴向D3上的两个端部的直径比位于两个端部之间的中央部分的直径大,与两个端部相比,中央部分的直径缩小。环状凹部15a由基筒部15的中央部分和基筒部的联接中央部分和轴向D3上的两个端部的台阶部分(step port1n)限定。
[0059]如图2至图6所示,筒状覆盖部16配置于环状凹部15a,并覆盖基筒部15的中央部分的外周面的整周。如图6所不,筒状覆盖部16由弹性覆盖体17和隔板构件(orificemember) 18构成。通过在第一方向Dl上将筒状覆盖部16分割成两件来形成弹性覆盖体17和隔板构件18。以下,沿着第一方向Dl的弹性覆盖体17侧被称为上侧,沿着第一方向Dl的隔板构件18侧被称为下侧。
[0060]弹性覆盖体17由例如诸如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形成。弹性覆盖体17固定于基筒部15的外周面并覆盖该外周面的一部分。弹性覆盖体17在基筒部15的外周面上形成类似膜状。弹性覆盖体17在周向上延伸,弹性覆盖体17的周向上的两个端部指向下方。弹性覆盖体17的这两个端部的在第一方向Dl上的位置彼此等同。
[0061]隔板构件18与弹性覆盖体17独立地设置,并且由例如树脂材料等形成。隔板构件18从外侧装配于基筒部15。隔板构件18在周向上延伸,隔板构件18的周向上的两个端部指向上方。隔板构件18的周向上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弹性覆盖体17的周向上的两个端部压力接触或固定于弹性覆盖体17的周向上的两个端部。
[0062]如图2所示,弹性覆盖体17的膜厚度和隔板构件18的板厚度等于环状凹部15a的深度。隔板构件18的轴向D3上的尺寸等于环状凹部15a的轴向D3上的尺寸,隔板构件18装配于环状凹部15a内。弹性覆盖体17的轴向D3上的两个端部固定于基筒部15的台阶部分,弹性覆盖体17充满在环状凹部15a内的未接触隔板构件18的部分。
[0063]此外,在图示的示例中,由与弹性覆盖体17相同的材料形成且与弹性覆盖体17形成为一体的外弹性膜17a固定于基筒部15的外周面上的未接触弹性覆盖体17的位置。在本发明的变型例中,可以不设置外弹性膜17a。
[0064]第二安装构件13由例如诸如金属材料等的硬质材料形成。第二安装构件13形成为在轴向D3上延伸的轴状,并插入到第一安装构件12内。第二安装构件13的轴向D3上的尺寸等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轴向D3上的尺寸。
[0065]第二安装构件13形成有在轴向D3上开口的安装孔21。安装孔21与轴线O共轴地配置。安装孔21在轴向D3上贯通第二安装构件13。联接到振动产生部或振动接收部的媒介构件(mediating member)(未示出)安装于安装孔21。
[0066]如图3所示,第二安装构件13包括主体部19和辅助部20。主体部19的沿着第二方向D2的尺寸被制成从上方向下方逐渐变小。主体部19的面向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的一对侧面19a从上方向下方分别向第二方向D2上的内侧延伸。在主视图中,侧面19a相对于第一方向Dl倾斜地延伸。辅助部20从主体部19向上突出。辅助部20的沿着第二方向D2的尺寸被做成无论在第一方向Dl上的什么位置均等同。
[0067]弹性体14联接第一安装构件12和第二安装构件13。弹性体14由例如橡胶材料等一体地形成,并被硫化和结合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内周面和第二安装构件13的外周面。弹性体14与弹性覆盖体17形成为一体,弹性体14和弹性覆盖体17经由形成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内弹性膜14a联接在一起。内弹性膜14a形成在第一安装构件12的基筒部15的内周面上的未接触弹性体14的位置,弹性体14、内弹性膜14a和弹性覆盖体17由同一材料形成为一体。
[0068]弹性体14包括在第二方向D2上夹着第二安装构件13的一对臂壁部22和一对腿壁部(分隔部)23。
[0069]臂壁部22从第二安装构件13的辅助部20在第二方向D2上突出。在主视图中,臂壁部22在第二方向D2上直线状地延伸。臂壁部22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两个端部的在第一方向Dl上的各自的位置彼此等同
[0070]腿壁部23位于臂壁部22的下方。腿壁部23将第二安装构件13的侧面19a与第一安装构件12的角部联接在一起。在主视图中,腿壁部23在相对于第一方向Dl和第二方向D2这两个方向均倾斜的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在主视图中,腿壁部23从第一安装构件12的角部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并联接到第二安装构件13。
[0071]这里,第一安装构件12内设置有止动部24和多个压力接收液室(液室)25和26。
[0072]止动部24限制了第一安装构件12和第二安装构件13的在第一方向Dl和第二方向D2上等于或大于预定量的相对位移。止动部24位于第二安装构件13的上方并联接到第二安装构件13的辅助部20。止动部24由与弹性体14相同的材料形成且与弹性体14形成为一体。止动部24形成为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的板状。止动部24的上表面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在第一方向Dl上的上间隙。止动部24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两个端面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内周面之间分别设置有在第二方向D2上的侧间隙。
[0073]压力接收液室25和26中封入液体,压力接收液室25和26的壁面的一部分由弹性体14构成。如图3至图7所示,压力接收液室25和26包括如下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和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该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通过第二限制通路29与封入有液体的副液室(液室)28连通,该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通过第一限制通路27彼此连通。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和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在周向上被弹性体14的腿壁部23分隔。
[0074]如图3和图4所示,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在第二方向D2上夹着第二安装构件13。每个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通过使设置在弹性体14的臂壁部22与腿壁部23之间的空间的轴向D3上的两侧被一对第一闭塞壁25a闭塞而形成。第一闭塞壁25a由与臂壁部22和腿壁部23相同的材料形成且与臂壁部22和腿壁部23形成为一体。
[0075]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在第一方向Dl上与第二安装构件13并排配置。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布置在第二安装构件13的下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通过使设置在一对腿壁部23之间的空间的轴向D3上的两侧被一对第二闭塞壁26a闭塞而形成。第二闭塞壁26a由与腿壁部23相同的材料形成且与腿壁部23形成为一体。
[0076]第一闭塞壁25a和第二闭塞壁26a位于比第二安装构件13的轴向D3上的两个端缘靠轴向D3的内侧的位置,第二安装构件13遍及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和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中的每一方的轴向D3上的全长延伸。
[0077]副液室28、第一限制通路27和第二限制通路29配置于第一安装构件12。
[0078]如图3所示,副液室28与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在第一方向Dl上并排配置。副液室28包括形成在第一安装构件12的外周面的液室用凹部30。液室用凹部30向下开口,副液室28由被隔膜构件31闭塞的液室用凹部30构成。
[0079]隔膜构件31由例如诸如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形成为倒碗状。第一安装构件12的外周面与外壳构件40的内周面夹着隔膜构件31的外周缘部。隔膜构件31根据副液室28的液体压力的波动而变形和扩张/收缩。
[0080]这里,收容有膜片构件(membrane member) 32的收容凹部33设置在副液室28与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之间。收容凹部33形成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筒状覆盖部16的内周面。收容凹部33向上方开口并通过在收容凹部33的底面形成的多个连通孔与副液室28连通。
[0081]收容凹部33适于能够通过在第一安装构件12的基筒部15中形成的第二开口部与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连通。第二开口部内布置有限制膜片构件32从收容凹部33内脱尚的压板34。压板34从上方覆盖收容凹部33并固定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筒状覆盖部16。压板34形成有与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和收容凹部33连通的贯通孔。
[0082]膜片构件32由例如诸如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形成。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中的液体压力的波动通过贯通孔施加于膜片构件32。
[0083]第二限制通路29的流路长度和流路截面积被设定(调谐)成使得第二限制通路29的谐振频率变成为预定频率。该预定频率包括,例如,怠速振动(idling vibrat1n)(例如,频率为18Hz至30Hz,振幅为±0.5mm或更小)的频率以及频率比怠速振动的频率低的摇摆振动(例如,频率为14Hz或更小,振幅大于±0.5mm)的频率等。
[0084]第二限制通路29在周向上延伸。第二限制通路29经由在第一方向Dl上隔着第二安装构件13与副液室28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使副液室28与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之间连通。第二限制通路29包括洼槽(槽部)29a、压力接收连通部29b和副连通部29c,洼槽29a形成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外周面,压力接收连通部29b使得洼槽29a中的一个周向端部与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通过压力接收连通部29b彼此连通,副连通部29c使得洼槽29a中的另一个周向端部与副液室28通过副连通部29c彼此连通。此外,第二限制通路29通过被外壳构件40的内周面闭塞的这些部分的洼槽29a构成。
[0085]在主视图中,洼槽29a形成倒U字状。洼槽29a的两个周向端部的第一方向Dl上的位置彼此等同。洼槽29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弹性覆盖体17。洼槽29a的周向上的中央部分形成于弹性覆盖体17,两个周向端部配置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隔板构件18。
[0086]压力接收连通部29b在从洼槽29a中的一个周向端部向第二方向D2上的内侧向斜下方延伸之后,向第二方向D2上的内侧向斜上方弯曲。压力接收连通部29b通过第二开口部与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的内部连通。副连通部29c从洼槽29a中的另一个周向端部向第二方向D2上的内侧向斜下方延伸。
[0087]如图3至图7所示,第一限制通路27的流路长度和流路截面积被设定(调谐)成使得第一限制通路27的谐振频率变成为预定频率。
[008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制通路27避开副液室28。第一限制通路27的周向上的位置与副液室28的周向上的位置不同。第一限制通路27在周向上延伸。第一限制通路27经由在第一方向Dl上隔着第二安装构件13与副液室28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使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之间连通。
[0089]第一限制通路27包括凹槽(槽部)35,该凹槽35形成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外周面。第一限制通路27由被外壳构件40的内周面闭塞凹槽35而构成。
[0090]如图4所示,凹槽35包括主槽35a、副槽35b以及联接槽35c,主槽35a和副槽35b在轴向D3上夹着第二限制通路29的洼槽29a,联接槽35c联接主槽35a与副槽35b。主槽35a、副槽35b和洼槽29a在轴向D3上并排配置。
[0091]如图7所示,在主视图中,主槽35a形成倒U字状。主槽35a的两个周向端部的第一方向Dl上的位置彼此等同。主槽35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弹性覆盖体17。主槽35a的周向上的中央部形成于弹性覆盖体17,两个周向端部配置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隔板构件18。
[0092]如图6所示,一对副槽35b被以面对第二方向D2的方式设置。该一对副槽35b被制成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大致相同的尺寸,并在第一方向Dl上直线状地延伸。副槽35b以被限制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隔板构件18。各副槽35b的周向端部中的位于上侧的周端部通过在第一安装构件12的基筒部15中形成的第一开口部与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连通。如图4所示,联接槽35c在轴向D3上延伸,并将主槽35a的周向端部和副槽35b的周向端部联接在一起。联接槽35c配置在洼槽29a的下方。
[0093]从凹槽35和洼槽29a的开口周缘部并遍及该开口周缘部的整周立设被外壳构件40压缩变形的弹性密封脊部36a和36b。弹性密封脊部36a和36b与第一安装构件12形成为一体,并且在示出的示例中与第一安装构件12的筒状覆盖部16形成为一体。
[0094]弹性密封脊部36a和36b包括第一弹性密封脊部36a和第二弹性密封脊部36b,第一弹性密封脊部36a设置在凹槽35的开口周缘部处,第二弹性密封脊部36b设置在洼槽29a的开口周缘部处。弹性密封脊部36a和36b的位于凹槽35与洼槽29a之间的各部分彼此形成为一体。
[0095]如图1和图3所示,外壳构件40包括筒状的外壳主体41和联接部42,外壳主体41在轴向D3上延伸,联接部42从外壳主体41的外周面突出。外壳主体41形成为矩形的筒状。弹性膜41a固定于外壳主体41的内周面,外壳主体41的内周面经由弹性膜41a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外周面压力接触。一对联接部42配置在外壳主体41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在第一方向Dl上延伸的联接孔(未示出)形成于各联接部42,外壳构件40利用例如待穿插于联接孔的螺栓联接到振动产生部或振动接收部。
[0096]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构件40在周向上被分割成多个外壳分割体40a。外壳构件40被分割成两个外壳分割体40a。两个外壳分割体40a从第一方向Dl上的两侧分别组装于第一安装构件12,并在第一方向Dl上夹着防振装置主体11。将外壳构件40分割成外壳分割体40a的分割面40b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并以穿过外壳构件40的两个联接部42的方式在第二方向D2上横穿外壳构件40。
[0097]多个外壳分割体40a通过固定部件43和44彼此固定。固定部件43和44通过分割面40b分别形成在两个外壳分割体40a的联接部42处。固定部件43和44包括第一固定部件43和第二固定部件44,第一固定部件43形成在两个外壳分割体40a中的一个外壳分割体40a的联接部42处,第二固定部件44形成在另一个外壳分割体40a的联接部42处。第一固定部件43形成为向另一个外壳分割体40a开口的凹部。第二固定部件44形成为装配于第一固定部件43内的凸部。第一固定部件43未向第二方向D2上的外侧开口。多个外壳分割体40a通过使各联接部42中的固定部件43和44从第二方向D2上的外侧被折边(crimped)而被固定。
[0098]外壳构件40在如下状态中形成:通过在第一安装构件12的外周面上分别配置多个外壳分割体40a并将这些外壳分割体40a彼此组合,以将外壳构件40从外侧装配于第一安装构件12。
[0099]此外,在本发明的变型例中,多个外壳分割体40a可以被例如通过利用螺钉、铆钉等而被固定。在这些情况下,例如,螺钉或铆钉可以适用为固定部件,并且也可以在第一方向上通过固定部件夹着两个外壳分割体的两个联接部。
[0100]此外,在本发明的变型例中,在分割面40b上可以配置弹性密封剂。该弹性密封剂可以例如由与弹性膜41a或第一安装构件12的弹性覆盖体17或隔板构件18相同的材料形成且与弹性膜41a或第一安装构件12的弹性覆盖体17或隔板构件18形成为一体。
[0101]这里,如图3示出的防振装置10是防振装置以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位于竖直方向上的上侧且副液室28位于竖直方向上的下侧的方式被安装的压缩式(直立式)。当防振装置10被安装于例如机动车时,第一安装构件12经由外壳构件40联接到用作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同时第二安装构件13经由媒介构件联接到用作振动接收部的车体。此外,在机动车中,竖直方向上的主振动易于从发动机施加到车体,车体的前后方向上或左右方向上的副振动易于从发动机施加到车体。因而,防振装置10以如下方式被安装:使得例如第二方向D2与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一致,主振动被在第一方向Dl上施加,副振动被在第二方向D2上施加。
[0102]当主振动从振动产生部施加到防振装置10时,在弹性体14弹性变形的同时,第一安装构件12与第二安装构件13在第一方向Dl上相对移位。然后,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由于第一安装构件12与第二安装构件13的相对位移和腿壁部23的弹性变形等而扩张/收缩,液体流过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与副液室28之间的第二限制通路29的内部。因此,在第二限制通路29内发生液柱共振,频率等于第二限制通路29的共振频率的频率的振动被吸收且被衰减。这里,由于第二安装构件13遍及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的轴向D3上的全长延伸,因此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遍及其轴向D3上的全长显著地变形和扩张/收缩。
[0103]此外,当第一安装构件12与第二安装构件13以这种方式在第一方向Dl上相对移位时,止动部24抵接第一安装构件12的内周面,两个安装构件12和13的进一步的相对位移被限制。
[0104]此外,当副振动从振动产生部施加到防振装置10时,在弹性体14弹性变形的同时,第一安装构件12与第二安装构件13在第二方向D2上相对移位。结果,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分别扩张/收缩,液体流过第一限制通路27的内部。因此,在第一限制通路27内发生液柱共振,频率等于第一限制通路27的共振频率的频率的振动被吸收且被衰减。这里,由于第二安装构件13沿第一压遍及接收液室25的轴向D3上的全长延伸,因此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遍及其轴向D3上的全长显著地变形和扩张/收缩。
[0105]此外,当第一安装构件12与第二安装构件13以这种方式在第二方向D2上相对移位时,止动部24抵接第一安装构件12的内周面,两个安装构件12和13的进一步的相对位移被限制。
[0106]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第二安装构件13遍及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和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中的每一方的轴向D3上的全长延伸。因此,当第一方向Dl和第二方向D2上的振动施加到防振装置10时,第一安装构件12与第二安装构件13在第一方向Dl和第二方向D2上相对移位,使得压力接收液室25和26能够遍及其轴向D3上的全长显著地变形和扩张/收缩。因此,能够在防止弹性体14的局部弹性变形的同时使各压力接收液室25和26显著且容易地扩张/收缩。结果,能够抑制施加到弹性体14的负荷,以便长期维持弹性体14的性能。
[0107]此外,由于防振装置10包括止动部24,因此能够抑制弹性体14在施加振动时的过度变形。结果,能够可靠且容易地长期维持弹性体14的性能。
[0108]此外,由于止动部24布置在第一安装构件12内,因此设置该止动部24能够防止防振装置10大型化。
[0109]此外,由于在主视图中腿壁部23从第一安装构件12开始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并联接到第二安装构件13,因此腿壁部23能够被容易地形成为比腿壁部23在第一方向Dl或第二方向D2上延伸的情况长。因此,当腿壁部23弹性变形时,能够将施加到腿壁部23的负荷分散到整个腿壁部23,并能够抑制腿壁部23上的局部负荷集中。结果,能够容易地长期维持腿壁部23的性能。
[0110]此外,由于第一限制通路27避开副液室28,因此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能够在不使用副液室28的情况下仅通过第一限制通路27彼此连通。因此,与例如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通过第一限制通路和副液室等彼此连通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和容易地使具有第二方向D2上的大振幅的振动衰减。
[0111]此外,由于副液室28和第一限制通路27配置于第一安装构件12,因此与副液室28和第一限制通路27配置于第一安装构件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和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因此,当被施加振动时,能够增加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和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的扩张/收缩量。结果,能够可靠地发挥衰减性能。
[0112]此外,由于副液室28的周向上的位置与第一限制通路27的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因此副液室28和第一限制通路27能够以其径向上的位置彼此等同的状态配置于第一安装构件12。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安装构件12的直径增加。结果,能够抑制防振装置10的大型化。
[0113]此外,由于第一限制通路27在周向上延伸并经由在第一方向Dl上隔着第二安装构件13与副液室28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使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之间连通,因此能够在防止防振装置10的大型化的同时容易地确保第一限制通路27的流路长度。因此,例如,通过确保第一限制通路27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一限制通路27的流路长度相匹配,能够有效地发挥第二方向D2上的振动的衰减性能。
[0114]此外,由于第一限制通路27在周向上延伸,因此当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构件12形成为矩形的筒状时,与第一安装构件形成为圆筒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地确保第一限制通路27的流路长度。
[0115]此外,由于第二限制通路29配置于第一安装构件12、在周向上延伸并经由在第一方向Dl上隔着第二安装构件13与副液室28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使副液室28与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之间连通,因此能够在防止防振装置10的大型化的同时容易地确保第二限制通路29的流路长度。因此,例如,通过确保第二限制通路29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二限制通路29的流路长度相匹配,能够有效地发挥第一方向Dl上的振动的衰减性能。
[0116]此外,由于第二限制通路29在周向上延伸,因此当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构件12形成为矩形的筒状时,与该第一安装构件形成为圆筒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地确保第二限制通路29的流路长度。
[0117]此外,由于第一安装构件包括一对第一壁部12a,因此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外侧的端部能够以沿着第一壁部12a的方式在第一方向Dl上显著地延伸。因此,与例如第一安装构件形成为圆筒状且该圆筒状的内径等于一对第一壁部之间的间隔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因此,当被施加第二方向D2上的振动时,能够增加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的扩张/收缩量。结果,能够可靠地发挥衰减性能。
[0118]此外,由于第一安装构件12包括一对第二壁部12b,因此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的在第一方向Dl上的外侧的端部能够以沿第二壁部12b的方式在第二方向D2上显著地延伸。因此,与例如第一安装构件形成为圆筒状且该圆筒状的内径等于一对第二壁部之间的间隔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因此,当被施加第一方向Dl上的振动时,能够增加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的扩张/收缩量。结果,能够可靠地发挥衰减性能。
[0119]此外,由于第一安装构件包括第一壁部12a和第二壁部12b,因此易于识别第一方向Dl和第二方向D2。结果,能够改善防振装置10的操作性。
[0120]此外,由于外壳构件40在周向上被分割成多个外壳分割体40a,因此外壳分割体40a能够被预先调整尺寸并形成使得通过彼此组合外壳分割体40a而形成的外壳构件40的内径变得小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外径。此外,在外壳构件40从外侧装配于第一安装构件12的状态下通过使用外壳分割体40a形成的外壳构件40,不用减小该外壳构件40的直径就能够使外壳构件40的内周面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外周面压力接触。
[0121]同时,例如,当在外壳构件从外侧装配于第一安装构件之后、减小外壳构件的直径从而使外壳构件变窄且被固定时,难以在周向上均匀地减小直径。特别地,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安装构件12形成为矩形的筒状并包括角部的构造中,角部的刚性和平面部的刚性不同。因此,极其难以在周向上均匀地减小直径。
[0122]相反地,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中,能够容易地防止使外壳构件40的内周面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外周面压力接触的力根据周向上的位置而变化。结果,通过抑制液体从限制通路27和29泄漏,能够容易地确保衰减性能。
[0123]此外,由于凹槽35和洼槽29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弹性覆盖体17,例如,能够在同一模具内一体地成形基筒部15、弹性覆盖体17、第二安装构件13和弹性体14。结果,能够以低成本简便地形成防振装置10。
[0124]此外,如上所述,由于能够防止使外壳构件40的内周面与第一安装构件12的外周面压力接触的力根据周向上的位置而变化,因此即使外壳构件40的内周面与弹性覆盖体17压力接触,也能够抑制弹性覆盖体17变形成不期望的形状。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形成限制通路27和29。结果,能够可靠且容易地确保衰减性能。
[0125]此外,由于从凹槽35和洼槽29a的开口周缘部立设被外壳构件40压缩变形的弹性密封脊部36a和36b,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液体从限制通路27和29泄漏。结果,能够可靠且容易地进一步确保衰减性能。
[0126]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化。
[0127]例如,可以不设置膜片构件32、收容凹部33、压板34、内弹性膜14a、外弹性膜17a和弹性密封脊部36a和36b。
[0128]此外,第一限制通路27和第二限制通路29可以被构造成例如如图8至图10中示出的防振装置50中的第一限制通路27和第二限制通路29,而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第一限制通路27和第二限制通路29。如图9所示,在主视图中第一限制通路27的凹槽35形成倒U字状,凹槽35的两个周向端部通过第一开口部与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连通。如图10所示,在第二限制通路29的洼槽29a中,另一个周向端部在未使用副连通部的情况下直接连接到副液室28。如图8所示,凹槽35和洼槽29a在轴向D3上并排配置。此外,在防振装置50中,隔膜构件31由与弹性膜41a相同的材料形成且与弹性膜41a形成为一体。
[0129]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弹性覆盖体17由与弹性体14相同的材料形成且与弹性体14形成为一体。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弹性覆盖体可以由与弹性体不同的弹性体材料形成且与弹性体形成为一体或与弹性体独立地形成。
[0130]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筒状覆盖部16由弹性覆盖体17和隔板构件18构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筒状覆盖部可以仅由弹性覆盖体构成,或者可以仅由隔板构件构成。
[0131]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凹槽35和洼槽29a的一部分形成于弹性覆盖体17。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凹槽和洼槽可以遍及该凹槽和洼槽的全长形成于弹性覆盖体。此外,当筒状覆盖部仅由隔板构件等构成时,凹槽和洼槽也可以遍及该凹槽和洼槽的全长不形成于隔板构件,并且可以不设置于弹性覆盖体。
[0132]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凹槽35和洼槽29a形成于筒状覆盖部16。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凹槽和洼槽可以形成于基筒部。
[0133]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外壳构件40在周向上被分割成两个外壳分割体40a。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外壳构件可以分割成三个或更多个分割体。此外,例如,外壳构件可以不被分割。
[0134]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限制通路27由被外壳构件40的内周面闭塞在第一安装构件12的外周面中形成的凹槽35而构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限制通路可以形成为在第一安装构件中的第一安装构件的外周面上的非开口部。
[0135]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限制通路29由被外壳构件40的内周面闭塞在第一安装构件12的外周面中形成的洼槽29a而构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二限制通路可以形成为在第一安装构件中的第一安装构件的外周面上的非开口部。
[0136]此外,可以不设置外壳构件40。
[0137]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限制通路29经由在第一方向Dl上隔着第二安装构件13与副液室28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使副液室28与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之间连通。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0138]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限制通路27经由在第一方向Dl上隔着第二安装构件13与副液室28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使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25之间连通。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限制通路可以通过相对于第二安装构件的副液室侧、在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之间连通。
[0139]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副液室28与第二压力接收液室26在第一方向Dl上并排配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副液室可以配置于在第一方向上隔着第二安装构件与第二压力接收液室所在侧相反的一侧。
[0140]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副液室28、第一限制通路27和第二限制通路29配置在第一安装构件12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副液室、第一限制通路和第二限制通路可以配置在第一安装构件内。
[0141]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副液室28的周向上的位置与第一限制通路27的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副液室的径向上或轴向上的位置与第一限制通路的径向上或轴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之后,可以使副液室的在第一安装构件的周向上的位置与第一限制通路的在第一安装构件的周向上的位置彼此相同。
[0142]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构件12形成为包括第一壁部12a和第二壁部12b的矩形筒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安装构件可以形成为圆筒状。
[0143]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止动部24联接到第二安装构件13的外周面。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止动部可以联接到第一安装构件的内周面,当两个安装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移位时和当两个安装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位时,止动部可以抵接第二安装构件的外周面以限制进一步的位移。此外,可以不设置止动部24。
[0144]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主视图中腿壁部23从第一安装构件12的角部开始在相对于第一方向Dl和第二方向D2这两个方向均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并联接到第二安装构件13。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腿壁部可以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延伸。
[0145]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压缩式的防振装置10。然而,防振装置可以是以使得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位于竖直方向上的下侧且副液室位于竖直方向上的上侧的方式被安装的悬挂式(suspens1n type)。
[0146]此外,涉及本发明的防振装置10不限于用在车辆用发动机安装件中,且还可以被应用于其它安装件。例如,涉及本发明的防振装置还可以被应用于搭载在工程机械上的发电机安装件,或者还可以被应用于在工厂中安装的机器安装件等。
[0147]此外,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用熟知构成要素替换前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前述实施方式可以被适当地组合。
[0148]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49]能够容易地长期维持防振装置中的弹性体的性能。
[0150]附图标记说明
[0151]10、50:防振装置
[0152]11:防振装置主体
[0153]12:第一安装构件
[0154]12a:第一壁部
[0155]12b:第二壁部
[0156]13:第二安装构件
[0157]14:弹性体
[0158]15:基筒部
[0159]17:弹性覆盖体
[0160]25:第一压力接收液室(液室)
[0161]26:第二压力接收液室(液室)
[0162]27:第一限制通路
[0163]28:副液室(液室)
[0164]29:第二限制通路
[0165]29a:洼槽(槽部)
[0166]35:凹槽(槽部)
[0167]40:外壳构件
[0168]40a:外壳分割体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振装置,其包括: 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所述第一安装构件联接到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第二安装构件,所述第二安装构件联接到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且穿插于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内;和 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联接这两个安装构件, 其中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内配设多个压力接收液室,所述多个压力接收液室封入有液体且所述多个压力接收液室的壁面的一部分由所述弹性体构成, 这些压力接收液室具有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且具有第二压力接收液室,所述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通过第一限制通路彼此连通,所述第二压力接收液室通过第二限制通路与封入有液体的副液室连通, 在所述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之间夹着所述第二安装构件, 所述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与所述第二安装构件在正交方向上并排配置,所述正交方向与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轴向和所述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夹着所述第二安装构件的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 所述第二安装构件遍及所述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和所述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中的每一方的所述轴向上的全长延伸,并且所述第一限制通路避开所述副液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包括: 一对第一壁部,所述一对第一壁部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间隔地配置;和 一对第二壁部,所述一对第二壁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延伸,所述一对第二壁部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间隔地配置且将所述一对第一壁部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液室和所述第一限制通路以如下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使得所述副液室的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周向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的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液室与所述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且所述第一限制通路在所述周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经由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隔着所述第二安装构件与所述副液室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使所述一对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之间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制通路配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且在所述周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限制通路经由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隔着所述第二安装构件与所述副液室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使所述副液室与所述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之间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装置还包括: 外壳构件,所述外壳构件从外侧装配于所述第一安装构件, 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由所述外壳构件的内周面闭塞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外周面形成的凹槽而构成,并且 所述外壳构件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周向上被分割成多个外壳分割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包括基筒部和弹性覆盖体,所述基筒部的内周面固定有所述弹性体,所述弹性覆盖体固定于所述基筒部的外周面且与所述弹性体形成为一体,以及所述凹槽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弹性覆盖体。
【文档编号】F16F13/18GK104508318SQ201380040878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日
【发明者】小岛宏 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