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0561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包括:一结合在预设滑动件上的第一支架及一结合在预设相对滑动件上的第二支架,在前述第一、二支架上分别设有一第一、二槽道,此第一、二槽道在旁侧设有一宽度较小且对外开放的第一、二侧开口,一衔接组件是设在前述第一、二支架之间,所述衔接组件在二外旁侧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设有一滚轮组,其中一滚轮组是凸伸在前述第一槽道内,另一滚轮组是凸伸在前述第二槽道内,利用前述二滚轮组分别在第一、二槽道内滑移,可使所述第一、二支架经由衔接组件形成链接长度的伸缩变化,进而使前述滑动件与相对滑动件产生具有连结支撑的相对位移。
【专利说明】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尤指一种组装便利、结构强度佳且具使用变化性、可增进空间利用效率的滑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常见应用在二相对组件之间滑动导引的滑轨结构,有如中国专利公告第CN202775127 U号「三节滚珠滑轨」实用新型专利案,其主要包括:外滑轨一、外滑轨二、中滑轨;外滑轨一、外滑轨二侧壁内表面与中滑轨滑边外表面通过珠巢及滚珠滑动连接,中滑轨具有呈X型布局的四条滑边,外滑轨一、外滑轨二分别与中滑轨的二条滑边套合。
[0003]此种结构设计上是使前述外滑轨一、外滑轨二位于同一滑动中心线,且无法加以变更,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滑动件与相对滑动件必须位于同一高度,致使所述相对滑动件会占用滑动件的空间,影响整体的空间利用效率;再者,前述外滑轨一、外滑轨二、中滑轨皆是以钣金冲压成型,各组件的结构强度有限,难以承受较重负荷,影响其适用范围。
[0004]另有如中国专利公告第CN 202723138 U号「多层伸缩式隔板」实用新型专利案,其主要包括:支架、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二组滑轨组件,二组滑轨组件平行设在第一挡板二端的同一侧面,每组滑轨组件含第一滑轨、第二滑轨、第三滑轨、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及第三连接片、第一滑轨内轨与第二滑轨内轨固定连接,第一滑轨外轨外接第一连接片,支架固定连接到第一连接片上,第二滑轨外轨外接第二连接片,第一挡板固定连接到第二连接片上,第二连接片同时外接第三滑轨外轨,第三滑轨内轨外接第三连接片,第二挡板固定连接到第三连接片上。
[0005]此种结构设计上是使第一滑轨、第二滑轨、第三滑轨、位于同一滑动中心线,且无法加以变更,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滑动件与相对滑动件必须位于同一高度,致使前述相对滑动件会占用滑动件的空间,影响整体的空间利用效率;再者,前述第一滑轨、第二滑轨、第三滑轨皆是以钣金冲压成型,各组件的结构强度有限,难以承受较重负荷,影响其适用范围。
[0006]有鉴于常见的滑轨结构有上述缺点,发明人乃针对该些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发明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其整体组装极为便利,且可提供顺畅的伸缩滑动机制,更可依需要而搭配不同组件,以形成多种伸缩长度变化,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000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其整体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可承受较高的重量,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0009]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实行的技术手段包括:一第一支架,是结合固定在一预设滑动件上,在该第一支架上设有一第一槽道,此第一槽道在旁侧设有一宽度较小且对外开放的第一侧开口 ;一第二支架,是结合固定在一预设相对滑动件上,在该第二支架上设有一第二槽道,此第二槽道在旁侧设有一宽度较小且对外开放的第二侧开口 ;一衔接组件,设在前述第一、二支架之间,该衔接组件在二外旁侧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设有一滚轮组,其中一滚轮组是凸伸在前述第一槽道内,另一滚轮组是凸伸在前述第二槽道内,藉由前述二滚轮组分别在第一、二槽道内滑移,能使前述第一、二支架经由衔接组件形成链接长度的伸缩变化,进而使前述滑动件与相对滑动件产生具有连结支撑的相对位移。
[0010]依上述结构,其中所述衔接组件具有一中间支架,在此中间支架二旁侧分别设有反向凸伸的第一侧凸部及第二侧凸部,在该第一、二侧凸部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设有一滚轮组,前述第一侧凸部是通过第一支架的第一侧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前述第一槽道内,前述第二侧凸部是通过第二支架的第二侧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前述第二槽道内。
[0011]依上述结构,其中所述衔接组件是由一中间支架及一连动组件所组成,此连动组件具有相邻并列的一衔接座及一衔接支架,前述衔接座具有二平行的第一、二导槽,在该第一、二导槽旁侧分别设有一宽度较小且对外开放的第一、二开口,所述衔接支架二旁侧分别设有反向凸伸的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在该第一、二凸部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设有一滚轮组,使所述衔接支架以第一凸部通过前述衔接座的第二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二导槽内,而另以前述第二凸部通过第二支架的第二侧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二槽道内,所述中间支架二旁侧分别设有反向凸伸的第一侧凸部及第二侧凸部,在该第一、二侧凸部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设有一滚轮组,且前述第一侧凸部是通过第一支架的第一侧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一槽道内,而前述第二侧凸部是通过衔接座的第一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一导槽内。
[0012]依上述结构,其中所述衔接组件是由一中间支架及多数连动组件所组成,各连动组件分别具有相邻并列的一衔接座及一衔接支架,前述衔接座具有二平行的第一、二导槽,在该第一、二导槽旁侧分别设有一宽度较小且对外开放的第一、二开口,所述衔接支架二旁侧分别设有反向凸伸的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在该第一、二凸部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设有一滚轮组,各连动组件是以衔接支架的第一凸部通过相同连动组件中衔接座的第二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二导槽内,而衔接支架的第二凸部则能通过相邻连动组件中衔接座的第一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一导槽内,藉以使各连动组件形成能相互伸缩的链接组合,且令二外旁侧的连动组件分别以一衔接座的第一开口及一衔接支架的第二凸部对外裸露,而前述对外裸露的第二凸部是通过第二支架的第二侧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二槽道内,所述中间支架二旁侧分别设有反向凸伸的第一侧凸部及第二侧凸部,在该第一、二侧凸部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设有一滚轮组,且该第一侧凸部是通过第一支架的第一侧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一槽道内,而前述第二侧凸部是通过前述对外裸露的第一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一导槽内。
[0013]依上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二槽道各在二端部分别设有一端塞。
[0014]依上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二导槽各在二端部分别设有一端塞。
[0015]依上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一能套合在前述滑动件边侧的夹槽,而前述第二支架上设有一与前述相对滑动件相接触的结合面。
[001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征可获致更具体的了解,兹依下列【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如下:
[0017]【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分解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在完全收缩状态的剖面图。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在完全伸展状态的剖面图。
[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应用情形示意图。
[0023]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构造分解图。
[0024]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0025]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在完全收缩状态的剖面图。
[0026]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在完全伸展状态的剖面图。
[00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应用情形示意图。
[0028]【具体实施方式】:
[0029]请参图1、图2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主要包括: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及衔接组件A等部份;其中第一支架I上设有二平行延伸的第一槽道11及夹槽12,在该第一槽道11边缘设有一宽度较小且对外开放的第一侧开口 111,在第一槽道11 二端部分别设有一端塞13、14,在该端塞13、14上分别设有一贯孔131、141,该贯孔131、141是可供二销132、142分别穿过并伸入前述第一槽道11 二端旁侧预设横向贯通的定位孔内,使二端塞13、14分别定位在前述第一槽道11 二端部,在实际应用时,所述端塞14周缘可向外扩张形成一挡板143 ;而在前述夹槽12中段旁侧则设有多数固定孔121。
[0030]第二支架2上设有一第二槽道21,在该第二槽道21边缘设有一宽度较小且对外开放的第二侧开口 211,在第二槽道21 二端部分别设有一端塞23、24,在该端塞23、24上分别设有一贯孔231、241,此贯孔231、241可供二销232、242分别穿过并伸入前述第二槽道21二端旁侧预设横向贯通的定位孔,使二端塞23、24分别定位在前述第二槽道21 二端部;另在前述第二支架2旁侧设有一结合面22,在此结合面22中段设有多数结合孔221。
[0031]衔接组件A是设置在所述第一、二支架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此衔接组件A可由一中间支架3组成,在该中间支架3 二旁侧分别设有向外凸伸的第一侧凸部31及第二侧凸部32,在前述第一侧凸部31对应中间支架3的一端枢设有一滚轮组33 (此滚轮组33也可以是其他转动轮结构),前述第二侧凸部32对应中间支架3的另一端枢设有一滚轮组34 (此滚轮组34也可以是其他转动轮结构)。
[0032]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滚轮组33是由二滚轮331、333组成,且前述滚轮331、333分别由枢轴332、334贯穿枢设在中间支架3上;而所述滚轮组34是由二滚轮341、343组成,且前述滚轮341、343分别由枢轴342、344贯穿枢设在中间支架3上。
[0033]藉由所述中间支架3以第一侧凸部31通过第一侧开口 111,并使前述滚轮组33(滚轮331、333)在第一槽道11内二端塞13、14之间限制的空间滑动;而此中间支架3的第二侧凸部32则可通过侧开口 211,并使前述滚轮组34 (滚轮341、343)在第二槽道21内二端塞23、24之间限制的空间滑动,令前述第一、二支架1、2经由所述衔接组件A (中间支架
3)形成一可伸缩的衔接。
[0034]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及衔接组件A (中间支架3)分别可为一体成型(可以是铝挤型为最佳材料)的结构件,因此具有极佳的结构强度,使其可承受较大的重量;且在组合后,由于所述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是分别设在前述中间支架3 二旁侧,因此该第一、二支架1、2在滑移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相互干涉的现象。
[0035]请参图3至图5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在操作时,当所述衔接组件A (中间支架3)的滚轮组33 (滚轮331、333)在第一支架I的第一槽道11内移至接近端塞14的一端时,且前述滚轮组34 (滚轮341、343)在第二支架2内移至接近端塞23的一端时,所述衔接组件A (中间支架3)是处于与所述第一、二支架1、2相互并列的完全收合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所述第一、二支架1、2及衔接组件A (中间支架3)的整体延伸长度为最小;而当所述衔接组件A (中间支架3)的滚轮组33 (滚轮331、333)在第一支架I内移至接近端塞13的一端,且前述滚轮组34 (滚轮341、343)在第二支架2内移至接近端塞24的一端时,所述衔接组件A (中间支架3)是处于与前述第一、二支架1、2相异端部之间的完全伸展状态(如图4所示),此时,所述第一、二支架1、2及衔接连动组件A (中间支架3)的整体延伸长度为最大。
[0036]在实际应用时,可将二组第二支架2的结合面22贴合在一相对滑动件6内部预设容置空间61的二旁相对位置,并藉由多数结合件222将各第二支架2固定在相对滑动件6上,而在二组第一支架I的夹槽12之间设有一滑动件7 (此滑动件7是以二旁侧插入二夹槽12内,并可依需要藉由多数固定件由固定孔121伸入并固定此滑动件7),如此一来,所述滑动件7可经由前述第一支架1、衔接组件A (中间支架3)、第二支架2而在容置空间61内进行与前述相对滑动件6的相对伸缩滑动,而满足相关的应用与需求。
[0037]请参图6、图7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主要包括:一衔接组件B,以及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第一、二支架1、2等部份;其中所述衔接组件B是由一中间支架3及一连动组件C所组成,所述中间支架3在二旁侧分别设有向外凸伸的第一侧凸部31及第二侧凸部32,且该第一侧凸部31对应于中间支架3的一端枢设有滚轮组33,在前述第二侧凸部32对应于中间支架3另一端枢设有滚轮组34。
[0038]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滚轮组33是由二滚轮331、333组成,且该滚轮331、333分别由枢轴332、334贯穿枢设在中间支架3上;而所述滚轮组34分别由二滚轮341、343组成,且前述滚轮341、343是由枢轴342、344贯穿枢设在中间支架3上。
[0039]所述连动组件C具有一衔接座4及一衔接支架5,前述衔接座4具有二平行延伸的第一、二导槽41、42,在该第一、二导槽41、42旁侧分别设有一宽度较小且反向设置的第一、二开口 411、421,前述第一槽道41 二端部分别设有一端塞43、44,在此端塞43、44上分别设有一贯孔431、441,前述贯孔431、441可供二销432、442分别穿过并伸入前述第一槽道41二端旁侧预设横向贯通的定位孔,以使二端塞43、44分别定位在前述第一槽道41 二端部,而前述第二槽道42 二端部分别设有一端塞45、46,在该端塞45、46上分别设有一贯孔451、461,此贯孔451、461可供二销452、462分别穿过并伸入前述第二槽道42 二端旁侧预设横向贯通的定位孔,以使二端塞45、46分别定位在前述第二槽道42 二端部。
[0040]所述衔接支架5在二旁侧分别设有向外凸伸的第一凸部51及第二凸部52,且该第一凸部51对应在衔接支架5的一端枢设有滚轮组53,在前述第二凸部52对应于衔接支架5另一端枢设有滚轮组54。
[0041]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前述滚轮组53是由二滚轮531、533组成,且该滚轮531、533分别由枢轴532、534贯穿枢设在衔接支架5上;而前述滚轮组54分别由二滚轮541、543组成,且该滚轮541、543是由枢轴542、544贯穿枢设在衔接支架5上。[0042]组装时,所述中间支架3是以第一侧凸部31通过第一支架I的第一侧开口 111伸入第一槽道11内,并使前述滚轮组33 (滚轮331、333)在第一槽道11内二端塞13、14之间限制的空间滑动,而前述中间支架3的第二侧凸部32则可通过衔接支座4的第一开口 411伸入第一导槽41内,并使前述滚轮组34 (滚轮341、343)在第一槽道41内二端塞43、44之间限制的空间滑动。
[0043]所述衔接支架5是以第一凸部51通过衔接座4的第二开口 421伸入第二导槽42内,并使前述滚轮组53 (滚轮531、533)在第二导槽42内二端塞45、46之间限制的空间滑动,而该衔接支架5的第二凸部52则可通过第二支架2的第二侧开口 211伸入第二槽道21内,并使前述滚轮组54 (滚轮541、543)在第二槽道21内二端塞23、24之间限制的空间滑动,使所述第一、二支架1、2得以经由前述衔接组件B(中间支架3、衔接支架5及衔接座4)形成一可伸缩的衔接。
[0044]上述结构中,由于所述中间支架3、衔接支架5是分别设置在衔接座4的二旁侧,且该中间支架3、衔接支架5另分别以远离衔接座4的一侧与前述第一、二支架1、2相结合,因此该第一、二支架1、2在滑移的过程中,不会与前述中间支架3、衔接支架5及衔接座4产生相互干涉的现象;同时,藉由所述衔接组件B (中间支架3、衔接支架5及衔接座4)本身具有伸缩活动的特性,可提供较前述第一实施例较大变化量的延伸长度,以因应不同场合的应用需求。
[0045]请参图8至图1 O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在操作时,当所述中间支架3的滚轮组33 (滚轮331、333)在第一支架I内移至接近端塞14的一端时,前述滚轮组34 (滚轮341、343)在衔接座4的第一导槽41内移至接近端塞43的一端时,所述第一支架I是处在与衔接座4相并列的收合状态,而所述衔接支架5的滚轮组53 (滚轮531、533)在衔接座4的导槽42内移至接近端塞46的一端时,前述滚轮组54 (滚轮541、543)在第二支架2的第二槽道21内移至接近端塞23的一端时,所述第二支架2是处于与衔接座4相并列的收合状态,如此一来,所述第一、二支架1、2是处于与前述衔接组件B相互并列的完全收合状态(如图8所示),此时,所述第一、二支架1、2及衔接组件B的整体延伸长度为最小。
[0046]而若所述中间支架3的滚轮组33 (滚轮331、333)在第一支架I内移至接近端塞13的一端,前述滚轮组34(滚轮341、343)在衔接座4的第一导槽41内移至接近端塞44的一端,而该衔接支架5的滚轮组53 (滚轮531、533)在衔接座4的第二导槽42内移至接近端塞45的一端,前述滚轮组54 (滚轮541、543)在第二支架2的第二槽道21内移至接近端塞24的一端时,所述衔接组件B本身为完全伸展,且该衔接组件B与前述第一、二支架1、2之间是处于相拉伸的完全伸展状态(如图9所示),此时,所述第一、二支架1、2及衔接组件B的整体延伸长度为最大。
[0047]在实际应用时,可将二组第二支架2的结合面22贴合在一相对滑动件60内部预设容置空间601的二旁相对位置,并藉由多数结合件222将各第二支架2固定在相对滑动件60上,而在二组第一支架I的夹槽12之间设有一滑动件70(此滑动件70是以二旁侧插入二夹槽12内,并可依需要藉由多数固定件由固定孔121伸入并固定该滑动件70),如此一来,前述滑动件70可经由所述第一支架1、衔接组件B(中间支架3、衔接支架5及衔接座
4)、第二支架2而在容置空间601内进行与前述相对滑动件60的相对伸缩滑动,以满足较长延伸需求的相关应用。
[0048]在一个可行的延伸实施例中,可将多数连动组件C相邻并列,并分别以一连动组件C的衔接支架5上第一凸部51通过一相邻连动组件C的衔接座4上第二开口 421伸入第二导槽42内,并使其滚轮组53 (滚轮531、533)在第二导槽42内二端塞45、46之间限制的空间滑动,再以所述衔接支架5的第二凸部52通过另一相邻连动组件C的衔接座4上第一开口 411伸入第一导槽41内,并使其滚轮组54 (滚轮541、543)在第一导槽41内二端塞43、44之间限制的空间滑动,使各连动组件C形成可相互伸缩的链接组合,且令位于二外旁侧的连动组件C分别以一衔接座4的第一开口 41及一衔接支架5的第二凸部52对外裸露,而所述对外裸露的第二凸部52是可通过前述第二支架2的第二侧开口 211、并使其滚轮组54伸入第二槽道21内,而所述中间支架3的第二侧凸部32则可通过所述对外裸露的第一开口 411、并使其滚轮组34伸入第一导槽41内,藉以使前述第一、二支架1、2得以与多组连动组件C (衔接支架5、衔接座4)形成一可伸缩的衔接结合,而产生更大的伸缩长度变化效果O
[0049]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确实具有便于组装、结构强度佳,且可增进空间应用变化的功效,实为一具新颖性及进步性的发明,依法提出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惟上述说明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说明,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与范畴所延伸的变化、修饰、改变或等效置换者,亦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 一第一支架,是结合固定在一预设滑动件上,在此一第一支架上设有一第一槽道,该第 一槽道在旁侧设有一宽度较小且对外开放的第一侧开口; 一第二支架,是结合固定在一预设相对滑动件上,在此一第二支架上设有一第二槽道, 该第二槽道在旁侧设有一宽度较小且对外开放的第二侧开口; 一衔接组件,设在前述第一、二支架之间,此衔接组件在二外旁侧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 设有一滚轮组,其中一滚轮组是凸伸在前述第一槽道内,另一滚轮组是凸伸在前述第二槽道内,藉由所述二滚轮组分别在第一、二槽道内滑移,能使该第一、二支架经由衔接组件形成连结长度的伸缩变化,进而使该滑动件与相对滑动件产生具有连结支撑的相对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组件具有一中间支架,在此一中间支架二旁侧分别设有反向凸伸的第一侧凸部及第二侧凸部,在该第一、二侧凸部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设有一滚轮组,此第一侧凸部是通过第一支架的第一侧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前述第一槽道内,此第二侧凸部是通过第二支架的第二侧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前述第二槽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组件是由一中间支架及一连动组件所组成,此一连动组件具有相邻并列的一衔接座及一衔接支架,该衔接座具有二平行的第一、二导槽,在前述第一、二导槽旁侧分别设有一宽度较小且对外开放的第二开口,前述衔接支架二旁侧分别设有反向凸伸的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在前述第一、二凸部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设有一滚轮组,使衔接支架以第一凸部通过前述衔接座的第二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二导槽内,而另以其第二凸部通过前述第二支架的第二侧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二槽道内,所述中间支架二旁侧分别设有反向凸伸的第一侧凸部及第二侧凸部,在此第一、二侧凸部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设有一滚轮组,且该第一侧凸部是通过前述第一支架的第一侧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一槽道内,而该第二侧凸部是通过前述衔接座的第一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一导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组件是由一中间支架及多数连动组件所组成,各连动组件分别具有相邻并列的一衔接座及一衔接支架,前述衔接座具有二平行的第一、二导槽,在该第一、二导槽旁侧分别设有一宽度较小且对外开放的第一、二开口,前述衔接支架二旁侧分别设有反向凸伸的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在该第一、二凸部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设有一滚轮组,各连动组件是以衔接支架的第一凸部通过相同连动组件中衔接座的第二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二导槽内,而衔接支架的第二凸部则能通过相邻连动组件中衔接座的第一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一导槽内,藉以使各连动组件形成能相互伸缩的链接组合,且令二外旁侧的连动组件分别以一衔接座的第一开口及一衔接支架的第二凸部对外裸露,而前述对外裸露的第二凸部是通过该第二支架的第二侧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二槽道内,所述中间支架二旁侧分别设有反向凸伸的第一侧凸部及第二侧凸部,在该第一、二侧凸部的相异端部上分别枢设有一滚轮组,且该第一侧凸部是通过该第一支架的第一侧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一槽道内,而该第二侧凸部是通过前述对外裸露的第一开口并使其滚轮组伸入第一导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槽道各在二端部分别设有一端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导槽各在二端部分别设有一端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型侧组式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一个能套合在前述滑动件边侧的夹槽,而该第二支架上设有一与前述相对滑动件相接触的结合面 。
【文档编号】F16C29/04GK203809510SQ201420160257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3日
【发明者】吴逸群, 张昭正, 赖谭招 申请人:吴逸群, 张昭正, 赖谭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