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阀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06987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改进的阀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阀体结构,特别是指一种转换油路的阀体结构,其主要由阀嘴、蓄压管及注件壳所组成,该阀嘴为一金属管,并于管体开设有数长槽孔及油孔,位于阀嘴上方则设置蓄压管,再将阀嘴及蓄压管置入模具并于外侧注入塑料,使阀嘴及蓄压管包覆在注件壳内,而组成阀体,供转换油路使用,且该阀体突破传统一体成形结构,并采用塑料注模成形,确实降低制作成本,更可加速产能,同时具较佳的密合性,有效防止漏油。
【专利说明】改进的阀体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阀体结构,其利用塑料将阀嘴及蓄压管包覆于内,而 形成一阀体结构,能缩短制作时间且降低成本。

【背景技术】
[0002] -般阀体装置1以铝制金属一体铸造成形,请参阅图1所示,主要因铝的材质轻 而易于铸造,所以采用铝作为阀体装置1的本体,当阀体装置1成形后,该油槽114的纹路 利用车铣而成,使阀体装置1底面平整以便与油封密合,并进行钻孔、铰孔及车削等加工程 序,将所需的阀嘴11、入油孔111、出油孔112、通孔113、定位孔115及蓄压管12分别制作 成形(如图2所示)。
[0003] 使用时,请仍然参阅图1所示,将管路连接至阀嘴11,而阀嘴11另一端则凭借嵌掣 部13与其他零件卡掣定位,使油路能由阀嘴11导入阀体装置1内,再经由阀嘴11的入油 孔111将油路导引至油槽114,并经油槽114的环绕流动后,再从出油孔112排出,以进行油 路的转换,且于阀体装置1底部设置油封(图中未显示),以防止漏油,而该蓄压管12能适时 补油,以达到稳定油压的作用,并可利用螺钉穿设定位孔115将阀体装置1与其他装置连接 锁固(图中未显7]^)。
[0004] 然而,该阀体装置1的铝质属于较难加工的金属,使得钻孔、铰孔或车削所开设的 孔径(入油孔111、出油孔112、通孔113、定位孔115及蓄压管12)不仅精密度较为不足,且 制作上非常耗时费力,尤其该其一通孔113具一倾斜面1131,加工的难度较高,且容易造成 制作上的瑕疵,而当精密度不足时,该阀体装置1底面与油封的密合性差,则易产生漏油, 因此不合格率偏高。而为增强其耐磨性,需作阳极处理导致加工程序更为繁琐,整体制作成 本甚高,但经济效益却较低。此外,该阀体装置1的脆度较高,一旦受碰撞或掉落,极为容易 造成损坏或缺角,所以损坏率甚高,使用寿命较短。
[0005] 本实用新型设计人专门从事于汽、机车零件的制作贩卖、开发及研究工作,深知传 统阀体装置的缺失,不仅制作成本高,且耗时费力,使用上仍有漏油的问题产生,于是乃极 力苦思解决的道,并凭借本身的专业及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终于在历经数次的修正、试验与 改进后,首创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阀体结构,使其耐碰撞或掉落的外力冲 击,所以损坏较低,使用寿命较长。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 -种改进的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阀嘴、蓄压管及注件壳,该阀嘴为金属 管,其是耐磨性佳及易车削加工的金属,且预先在管内车削有长槽状的入油孔、出油孔、泄 油孔及油孔,在阀嘴上方设置一蓄压管,再利用塑料注模成形方式将阀嘴及蓄压管包覆在 注件壳内,而该注件壳具有中空管体、通孔、定位孔、弯弧油槽及嵌掣片,且该阀嘴的入油孔 及出油孔对应注件壳的弯弧油槽,阀嘴的油孔对应注件壳的通孔。
[0009] 使用时,先于注件壳的底部设置一油封,其与阀体结构密合,再将油路连接阀嘴, 使油路顺着阀嘴流通至阀体内,并沿着阀嘴的入油孔流入阀体结构的弯弧油槽流动,最后 再由出油孔流出,以进行油路转换,且该出油孔外侧设有油孔,其具阻尼作用,可稳定油路 的流动,而本实用新型的注件壳利用塑料成形,因此制作成本较低,且该塑料质地较软且延 伸性佳,所以与油封的密合性高,能有效防止漏油,尤其该阀体结构的中空管体、通孔、定位 孔、弯弧油槽及嵌掣片都直接注模成形,可大为缩短传统一体成形后再逐一钻孔、铰孔、车 削及车铣的费时加工程序,且无需再做阳极处理,不仅降低制造成本,并可大为提升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现有阀体装置的立体图。
[0011] 图2是现有阀体装置的侧视图。
[0012]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0013]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组装的侧视图。
[0014]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0015]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组装示意图。
[0016] 附图标记说明:1-阀体装置;11-阀嘴;111-入油孔;112-出油孔;113-通孔; 1131-倾斜面;114-油槽;115-定位孔;12-蓄压管;13-嵌掣部;2-阀体结构;21-阀嘴; 210-入油孔;211-出油孔;212-泄油孔;213-油孔;22-蓄压管;23-注件壳;231-中空管 体;232-通孔;233-弯弧油槽;234-定位孔;235-嵌掣片;236-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首先,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其主要由阀嘴21、蓄压管22及注件壳23所组成, 该阀嘴21为一金属管,其是耐磨性佳及易车削(加工)的金属,如:铜、铁…等,而便于预 先车削出管内的长槽状的入油孔210、出油孔211及泄油孔212与圆形油孔213,供油路流 通、转换、阻尼及泄油作用,位于阀嘴上方则设置蓄压管22,其可适时补油而具保压作用,能 防止管路漏油,再将阀嘴21及蓄压管22置入模具,并于外侧注入塑料,即能采用塑料注模 成形方式,凭借稠状的塑料将阀嘴21及蓄压管22包覆在内,待冷却后则成形为固态的注件 壳23,且该注件壳23形成有对应于阀嘴21及蓄压管22的中空管体231、通孔232以及弯 弧油槽233,而形成一阀体结构2 (如图5所示),供油路转换之用,并具有定位孔234及嵌 掣片235以便与其他零件结合使用,且该注件壳23为脆度较低的塑料,可耐碰撞或掉落的 冲击,所以损坏较低,使用寿命较长。
[0018] 其次,请仍然参阅图4并配合图6所示,该注件壳23配合阀嘴21的造型而具有中 空管体231,且使入油孔210、出油孔211对应注件壳23的弯弧油槽233,使油路经入油孔 210进入注件壳23后依弯弧油槽233的纹路流动,再由出油孔211排出,而油孔213则对应 注件壳23的通孔232,可产生阻尼作用,使油路能稳定流动,且该注件壳23利用注料成形, 而能将中空管体231、通孔232、弯弧油槽233、定位孔234及嵌掣片235都一并制成,以配 合阀嘴21内已预先加工的入油孔210、出油孔211及油孔213,更针对注件壳23的倾斜面 236制作上的难度,直接依据油孔213的排孔直接成形有通孔232,突破传统制作上的困难, 即能以注料轻易完成,可大为提升产量,并达到快速完成阀体结构2的制作。尤其该阀嘴21 为易加工的金属,不仅该孔径的精密度较高,且能降低刀具的损耗,更缩短传统逐一钻孔、 铰孔、车削及车铣的加工程序,确实提升生产效能,加上该注件壳23为塑料直接成形,可取 代传统铝材,有效降低材料成本。
[0019] 使用时,请继续参阅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先于注件壳23的底部设置一 油封,其与阀体结构2密合,且密合度佳可避免漏油,并利用注件壳23的嵌掣片235与其他 零件嵌掣定位(图中未显示),使阀体结构2能固设在零件上,并将管路连接至阀嘴21,使油 路能顺着阀嘴21的入油孔210流入注件壳23的弯弧油槽233 (如图4所示),以进行油路 的转换,并能凭借蓄压管22的适时补油而具保压作用,达到油压的平衡,有效防止漏油,而 位于出油孔211外侧的油孔213能在注件壳23的通孔232内任意流动,能产生阻尼作用, 使阀体结构2内的油路能稳定流动,至于注件壳23端边成形有定位孔234,可凭借螺钉与底 部装置固设(图中未显示),当泄油时,则能由泄油孔212将油排出,而不会影响油路控制。
[0020] 整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阀体结构2的中空管体231、通孔232、弯弧油槽233、定 位孔234、及嵌掣片235都已直接成形,且精密度佳,无须再另外车铣平面,有效加速生产效 能,并降低制作成本,经济效益较高,而具极佳的市场竞争力。
[002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以阀嘴及蓄压管为主体,再将注件壳直接注料成形,并将阀 嘴及蓄压管包覆在内,使阀体具有管体、通孔、定位孔、弯弧油槽及嵌掣片,而能缩短传统一 体制成阀体的工序及时间,制作速度快、产量高、成本低,并能有效防止漏油。
【权利要求】
1. 一种改进的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阀嘴、蓄压管及注件壳,该阀嘴为金属 管,其是耐磨性佳及易车削加工的金属,且预先在管内车削有长槽状的入油孔、出油孔、泄 油孔及油孔,在阀嘴上方设置一蓄压管,再利用塑料注模成形方式将阀嘴及蓄压管包覆在 注件壳内,而该注件壳具有中空管体、通孔、定位孔、弯弧油槽及嵌掣片,且该阀嘴的入油孔 及出油孔对应注件壳的弯弧油槽,阀嘴的油孔对应注件壳的通孔。
【文档编号】F16K27/00GK203847795SQ201420194796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1日
【发明者】苏育正 申请人:苏育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