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719494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包括连接座及多个质量块,所述动力吸振器还包括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座上的板弹簧且所述板弹簧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与所述多个质量块相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柱且所述连接柱的一端沿着所述滑槽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槽内,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用于将所述多个质量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板弹簧上的紧固件。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吸振器可以通过调节质量块的重量和位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可调,并且针对汽车整车的不同系统,可以有一种通用的动力吸振器进行减振匹配,还可以快速找到抑制振动的最佳方案。
【专利说明】-种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 振器。

【背景技术】
[0002] 整车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测试过程中,针对排气系统、转向系统、悬架 系统等各子系统测试时,对于其共振问题往往会提出加装动力吸振器的改进方案。动力吸 振器针对不同的子系统往往由零部件厂商来供应,并且专用于不同子系统在动力吸振器又 各有不同的设计方案。这样,NVH工程师从提出设计改进方案到向主机厂反馈问题,再由主 机厂负责联系供应商提供专用的动力吸振器,过程繁琐,延长了整个项目改进时间。另一方 面,动力吸振器属于针对某一共振频率而定制的,一旦设计上与实际存在偏差(因为设计 过程有些实际条件无法考虑在内),不能及时调整与改进,会大大降低NVH工程师的工作效 率。
[0003] 传统的汽车动力吸振器设计方法是基于理论的设计方案,通过测试或者仿真获得 汽车某子系统的模态频率和振型,针对某一频率进行动力吸振器设计,避开此频率的振动。 但是,整车中某些系统并不是线性的,通过测试仿真获取的数据可能与实际存在偏差,存在 阻尼的影响,这就需要通过设计-测试-再试制等一系列的流程,涉及的流程多,耗费人力 财力也较多。同时还涉及到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动力吸振器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协调,这 样并不利于共振问题的快速解决。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频率可调的改 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及其匹配方法。
[0005]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 -种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包括连接座及多个质量块,所述动力吸振器还 包括:
[0007] 板弹簧,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座上,所述板弹簧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 槽;
[0008] 连接柱,与所述多个质量块相可拆卸地连接,且所述连接柱的一端沿着所述滑槽 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槽内;
[0009] 紧固件,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用于将所述多个质量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板弹簧上。
[0010] 所述板弹簧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尺。
[0011] 所述质量块的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刻度尺上的刻度线对齐的标记线。
[0012] 所述滑槽开设在所述板弹簧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位。
[0013] 所述连接柱为螺栓,所述紧固件为螺母。
[0014] 所述质量块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孔而与所述紧固 件连接。
[0015] 所述板弹簧的另一端悬空设置。
[0016] 一种上述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的匹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 (1)绘制所述质量块在不同刻度位置和不同配重质量下的所述动力吸振器的固有 频率表,作为所述动力吸振器匹配的依据;
[0018] (2)对需要使用所述动力吸振器的系统进行共振频率测试,得到所述系统的固有 频率;
[0019] (3)建立所述系统的有限元模型,与所述系统的固有频率进行对标,获得所述系统 的精确数值模型,通过仿真手段从所述系统的精确数值模型中得到所述模型的共振频率和 振型;
[0020] (4)依据步骤(3)得到的所述振型选择所述系统的精确数值模型中的改进对象振 型反节点位置为所述动力吸振器的安装位置;
[0021] (5)找到步骤⑴所述固有频率表中与步骤⑶中得到的共振频率最接近的值,记 录此时的所述质量块的刻度位置和配重质量,然后调整所述质量块的位置和配重质量得到 匹配的动力吸振器;
[0022] (6)在所述系统的精确数值模型中的所述改进对象振型反节点位置上配置所述匹 配的动力吸振器,并测试安装所述动力吸振器的模型的共振频率,当安装所述动力吸振器 的模型的共振频率避开所述系统的固有频率1Hz或1Hz以上时,完成匹配,否则,移动所述 质量块位置,观察匹配效果,直至匹配成功。
[0023] 步骤(2)中,所述系统的固有频率的获得采用的是数据采集设备对所述系统进行 模态测试。
[0024] 步骤(3)中,从所述系统的精确数值模型中得到所述模型的共振频率与所述系统 的固有频率误差在10%以内。
[0025]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26]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吸振器可以通过调整质量块在板弹簧上的位置及质量块的配 重来改变该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
[0027]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吸振器针对汽车整车的不同系统,可以有一种通用的动力吸振 器进行减振匹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吸振器的立体图;
[0029]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吸振器的主视图;
[0030]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排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4为图3中a处的动力响应曲线图;
[0032] 图5为图3中b处的动力响应曲线图;
[0033] 图6为图3中c处的动力响应曲线图;
[0034] 图7为图3中d处的动力响应曲线图;
[0035] 图8为图3中e处的动力响应曲线图;
[0036] 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名称为:
[0037] 1、连接座;2、质量块;3、板弹簧;4、连接柱;5、滑槽;6、紧固件;7、刻度尺;8、动力 吸振器;9、中消声器;10、后消声器;11、第一排气管;12、第二排气管;13、第三排气管;14、 排气尾管;15、催化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39] 如图1?2所示,一种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包括连接座1、多个质量块2、 板弹簧3、连接柱4及紧固件6。板弹簧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座1上,且板弹簧3上沿 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5,而板弹簧3的另一端悬空设置;连接柱4与多个质量块2相可拆 卸地连接,且连接柱4的一端沿着滑槽5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滑槽5内;紧固件6与连接柱4 连接用于将多个质量块2固定连接在板弹簧3上。
[0040] 滑槽5开设在板弹簧3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位。
[0041] 连接柱4为螺栓,紧固件6为与螺栓配合的螺母,质量块2上开设有连接孔,连接 柱4的另一端穿过连接孔而与紧固件6连接。质量块2具有多种规格,如0. 5kg、lkg、2kg 等。
[0042] 板弹簧3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尺7,如刻度尺7的长度为30mm。
[0043] 在质量块2的侧面上设置有与刻度尺7上的刻度线对齐的标记线。
[0044] 下面结合实施例1对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吸振器的匹配方法作进一步描述。
[0045] 实施例1
[0046] 某车型的排气系统的上需要安装动力吸振器。
[0047] 如图3所示,该排气系统包括催化器15、中消声器9和后消声器10,催化器14的 一端通过第一排气管11连接在汽车发动机的出气端,催化器14的另一端与中消声器9的 一端通过第二排气管12连接,中消声器9的另一端与后消声器10的一端通过第三排气管 13连接,后消声器10的另一端连接有排气尾管14。
[0048] 动力吸振器的匹配方法,步骤如下:
[0049] (1)绘制质量块2在板弹簧3上的不同刻度位置和不同配重下的动力吸振器的固 有频率表(如表1所示,在此要说明的是,表1只列出部分不同刻度和不同配重质量下对应 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作为动力吸振器匹配的依据,其中,对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采 用捶击法测试;
[0050] 表1为质量块在不同刻度位置和不同配重下的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表
[0051]

【权利要求】
1. 一种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包括连接座及多个质量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 吸振器还包括: 板弹簧,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座上,所述板弹簧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 连接柱,与所述多个质量块相可拆卸地连接,且所述连接柱的一端沿着所述滑槽能够 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槽内; 紧固件,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用于将所述多个质量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板弹簧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弹簧上沿其 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尺。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块的侧面 上设置有与所述刻度尺上的刻度线对齐的标记线。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开设在所 述板弹簧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位。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为螺 栓,所述紧固件为螺母。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块上开设 有连接孔,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孔而与所述紧固件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NVH性能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弹簧的另一 端悬空设置。
【文档编号】F16F7/104GK204041811SQ201420474212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1日
【发明者】房俊杰, 郑四发 申请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