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阀及具有该回转阀的流体压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3947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回转阀及具有该回转阀的流体压驱动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回转阀及具有该回转阀的流体压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jp2009-208526a中公开了一种利用液压缸来开闭鸥翼货车(日文:ウィング車)的左右顶棚(日文:屋根)的鸥翼货车用顶棚开闭控制装置。在日本jp2009-208526a所公开的顶棚开闭控制装置中,基于顶棚的角度信息来控制电动机的转速,对向液压缸供给的工作油的量进行控制。在日本jp2009-208526a所公开的顶棚开闭装置中,能够通过控制向液压缸供给的工作油的量,实现顶棚开闭的缓启动、缓停止。



技术实现要素:

像日本jp2009-208526a所公开的顶棚开闭控制装置那样,通过控制马达的转速来对从泵向流体压缸供给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若用于检测驱动对象的角度信息的传感器等发生不良状况,则流体压缸的可控性有可能会恶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用于使驱动对象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流体压驱动器的可控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一种回转阀,其用于控制针对用于使驱动对象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流体压驱动器供排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该回转阀包括:转子,其随着驱动对象的以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而旋转;以及控制流路,其形成于转子,并用于控制针对流体压驱动器供排的工作流体的流量,控制流路随着转子的旋转,使给通过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压驱动机构的鸥翼货车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压驱动机构的液压回路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回转阀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a向视图,表示鸥翼门处于全闭状态的情况。

图5是沿着图3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鸥翼门的开度成为第一切换开度的情况下的图3的a向视图。

图7是鸥翼门的开度成为第二切换开度的情况下的图3的a向视图。

图8是鸥翼门的开度成为第三切换开度的情况下的图3的a向视图。

图9是鸥翼门的开度超过第四切换开度、成为全开的情况下的图3的a向视图。

图10是表示向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压驱动机构的流体压驱动器供给的流量与鸥翼门的开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回转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回转阀100及具有该回转阀100的流体压驱动机构10进行说明。

流体压驱动机构10利用工作流体的流体压来驱动流体压驱动器,从而使驱动对象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下,如图1所示,对驱动对象是旋转自如地连结于货箱(日文:荷室)4的上部、以旋转轴5为中心上下旋转而进行开闭的鸥翼货车1的鸥翼门(日文:ウィング)2、3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流体压驱动机构10搭载于具有覆盖货箱4的左右一对鸥翼门2、3的鸥翼货车1,被用作使左右一对鸥翼门2、3开闭的鸥翼门开闭装置。左侧鸥翼门2以设于货箱4的上部的旋转轴5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连结于货箱4。同样地,右侧鸥翼门3也以设于货箱4的上部的旋转轴(未图示)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连结于货箱4。

如图2所示,流体压驱动机构10包括使左侧鸥翼门2开闭的左鸥翼门驱动单元11和使右侧鸥翼门3开闭的右鸥翼门驱动单元12。

在流体压驱动机构10中,左鸥翼门驱动单元11和右鸥翼门驱动单元12彼此具有同样的结构,并进行同样的动作。因此,在图2中省略了右鸥翼门驱动单元12的结构的图示。另外,以下,主要对左鸥翼门驱动单元11进行说明,省略右鸥翼门驱动单元12的说明。另外,以下,将左鸥翼门驱动单元11简称为“驱动单元11”,将左侧鸥翼门2简称为“鸥翼门2”。

驱动单元11包括:液压缸20,其为一对,并作为流体压驱动器,且利用作为工作流体的工作油的液压来进行伸缩动作;泵31,其向一对液压缸20供给工作油;切换阀40,其切换从泵31导向一对液压缸20的工作油的流动;回转阀100,其对导向一对液压缸20的工作油的流量进行控制;以及流体罐32,其供从一对液压缸20排出的工作油导入。

一对液压缸20中的一者安装于鸥翼门2的车辆前方侧,另一者安装于鸥翼门2的车辆后方侧(参照图1)。一对液压缸20同步地进行伸缩动作,从而鸥翼门2以旋转轴5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上下开闭。

液压缸20包括:圆筒状的缸体21、插入于缸体21内的活塞杆22、以及设于活塞杆22的端部且沿缸体21的内周面滑动的活塞23。

缸体21的内部被活塞23分隔为第一压力室24和第二压力室25。在第一压力室24及第二压力室25中填充有工作油。

如图1所示,缸体21的与活塞杆2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借助安装构件26旋转自如地固定于货箱4的上部的预定位置。活塞杆22的顶端部借助连结构件27旋转自如地固定于鸥翼门2。随着液压缸20的伸缩动作所引起的鸥翼门2的开闭,缸体21以安装构件26为中心转动。

如图2所示,泵31由电动机(未图示)驱动而旋转,输出通路13将工作油加压并经由输出通路13输出。在输出通路13分支地连接有溢流通路14。在溢流通路14设有溢流阀33。溢流阀33在输出通路13内的工作油的压力达到预定值的情况下开阀,将输出通路13内的工作油向流体罐32排出而进行溢流,从而将输出通路13内的压力保持为预定值以下。

包括泵31、流体罐32以及溢流阀33的泵单元30由左鸥翼门驱动单元11和右鸥翼门驱动单元12共用。泵单元30收纳于货箱4的地板下面,经由配管(未图示)针对一对液压缸20供排工作油。

切换阀40是利用螺线管的励磁来切换位置的三位四通电磁切换阀。在切换阀40的一侧的口连接有连通于泵31的输出通路13和连通于流体罐32的排出通路15。在切换阀40的另一侧的口连接有用于引导针对一对液压缸20的第一压力室24供排的工作油的第一主通路16和用于引导针对一对液压缸20的第二压力室25供排的工作油的第二主通路17。

切换阀40通过切换至各位置,来切换输出通路13及排出通路15与第一主通路16及第二主通路17之间的连通状态。具体而言,切换阀40具有:将输出通路13与第一主通路16连通并将第二主通路17与排出通路15连通的第一位置40a、将第二主通路17与输出通路13连通并将第一主通路16与排出通路15连通的第二位置40b、以及将第一主通路16及第二主通路17与输出通路13及排出通路15之间的连通阻断的阻断位置40c。切换阀40是消磁时位于阻断位置的常闭型。

第一主通路16分支为与前侧的液压缸20的第一压力室24相连接的前侧第一主通路18a和与后侧的液压缸20的第一压力室24相连接的后侧第一主通路18b。以下,将前侧第一主通路18a和后侧第一主通路18b统称为“第一连接通路18”。

第二主通路17分支为与前侧的液压缸20的第二压力室25相连接的前侧第二主通路19a和与后侧的液压缸20的第二压力室25相连接的后侧第二主通路19b。以下,将前侧第二主通路19a和后侧第二主通路19b统称为“第二连接通路19”。

对于一对液压缸20,当切换阀40切换为第一位置40a时,经由第一主通路16及第一连接通路18向各第一压力室24供给工作油并且经由第二连接通路19及第二主通路17从各第二压力室25排出工作油。由此,液压缸20进行伸长动作。

另外,对于一对液压缸20,当切换阀40切换为第二位置40b时,经由第二主通路17及第二连接通路19向各第二压力室25供给工作油并且经由第一连接通路18及第一主通路16从各第一压力室24排出工作油。由此,液压缸20进行收缩动作。

如此,一对液压缸20经由从第一主通路16分支出的第一连接通路18及从第二主通路17分支出的第二连接通路19针对各自的第一压力室24及第二压力室25供排工作油。因此,一对液压缸20利用第一压力室24与第二压力室25之间的压力差相互同步地进行伸缩动作。

回转阀100对通过第一主通路16及第二主通路17的工作油的流量进行控制。如图1所示,回转阀100设于鸥翼货车1的货箱4的上部且是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

第一主通路16在鸥翼货车1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分支成前侧第一主通路18a和后侧第一主通路18b。由此,能够使构成前侧第一主通路18a的配管(未图示)和构成后侧第一主通路18b的配管(未图示)的长度彼此相同。另外,第二主通路17也在鸥翼货车1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分支成前侧第二主通路19a和后侧第二主通路19b。由此,能够使构成前侧第二主通路19a的配管(未图示)和构成后侧第二主通路19b的配管(未图示)的长度彼此相同。因此,将回转阀100分别与一对液压缸20连接的配管中的工作油的压力损失几乎不会产生差值。因此,能够使一对液压缸20更可靠地同步地伸缩动作。

以下,参照图3~图5对回转阀100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回转阀100包括:单一的壳体50;以及单一的转子60,其旋转自如地插入壳体50,并随着鸥翼门2的以旋转轴5为中心的旋转而旋转。

在壳体50设有:转子收纳孔51,其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的贯通孔,并将转子60旋转自如地收纳;一对第一口52a、52b,其与转子收纳孔51连通,并形成为针对第一压力室24供排工作油的第一主通路16的一部分;以及一对第二口53a、53b,其与转子收纳孔51连通,并形成为针对第二压力室25供排工作油的第二主通路17的一部分。一对第一口52a、52b隔着转子60彼此相对。并且,一对第二口53a、53b隔着转子60彼此相对。第一口52a、52b和第二口53a、53b沿着转子60的轴线方向排列地设置。

一对第一口52a、52b中的第一口52a与切换阀40相连接,第一口52b与液压缸20的第一压力室24相连接。根据切换阀40的位置,经由第一口52a、52b向第一压力室24供给工作油或者从第一压力室24排出工作油。

一对第二口53a、53b中的一个第二口53a与切换阀40相连接,另一个第二口53b与一对液压缸20的第二压力室25相连接。根据切换阀40的位置,经由第二口53a、53b向第二压力室25供给工作油或者从第二压力室25排出工作油。

对于转子60,其能够相对于转子收纳孔51沿周向滑动地插入转子收纳孔51,且两端部突出到壳体50的外部。转子60与鸥翼门2的旋转轴5同轴地连结。由此,转子60随着旋转轴5的旋转、即鸥翼门2的开闭而沿转子收纳孔51的内周面滑动并旋转。

在转子60的外周设有防止转子60从转子收纳孔51脱落的两个作为防脱部的弹性挡环70。由此,转子60在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旋转自如地被收纳于壳体50的转子收纳孔51。防脱部不限于弹性挡环70,例如,也可以是与形成于转子60的两端部的外螺纹螺纹结合的螺母构件。另外,也可以在转子60的端部形成具有比转子收纳孔51的直径大的外径的大径部来作为防脱部。

在壳体50设有被收纳于在转子收纳孔51的内周面形成的环状的密封槽且将壳体50与转子60之间的间隙堵塞的第一密封构件71、第二密封构件72以及第三密封构件73。

第一密封构件71设于第一口52a、52b和壳体50的一端部(图3中的左侧端部)之间。第二密封构件72设于第二口53a、53b和壳体50的另一端部(图3中的右侧端部)之间。第三密封构件73设于第一口52a、52b和第二口53a、53b之间。

通过设置第一密封构件71及第二密封构件72,能够防止通过第一口52a、52b及第二口53a、53b的工作油经由转子60与壳体50之间的间隙泄漏到壳体50的外部。另外,通过设置第三密封构件73,能够防止第一口52a、53b和第二口53a、53b经由转子60与壳体50之间的间隙而相互连通。

在转子60,作为控制针对一对液压缸20供排的工作油的流量的控制流路,形成有第一控制流路61及第二控制流路65。

第一控制流路61被设于第一主通路16,随着转子60的旋转,使一对第一口52a、52b相互连通。第一控制流路61具有:第一槽通路62,其作为槽通路,在转子60的外周沿周向形成;以及两个第一节流通路63、64,其作为节流通路,两端在转子60的外周面开口。第一节流通路63、64给工作油的流动带来比第一槽通路62给工作油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大的阻力。如此,第一槽通路62和第一节流通路63、64给工作油带来的阻力互不相同。

第一控制流路61随着转子60的旋转而切换为第一口52a和第一口52b经由第一节流通路63、64连通、或者经由第一槽通路62连通、或者从第一槽通路62及第一节流通路63、64都通过。由此,作为第一控制流路61整体给工作油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从第一主通路16通过的工作油的流量受到控制。

第二控制流路65被设于第二主通路17,随着转子60的旋转,使一对第二口53a、53b相互连通。第二控制流路65具有:第二槽通路66,其作为槽通路,在转子60的外周沿周向形成;以及两个第二节流通路67、68,其作为节流通路,两端在转子60的外周面开口。第二节流通路67、68给通过的工作油的流动带来比第二槽通路66给工作油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大的阻力。像这样,第二槽通路66和第二节流通路67、68给工作油带来的阻力互不相同。

第二控制流路65随着转子60的旋转而切换为第二口53a和第二口53b经由第二节流通路67、68连通、或者经由第二槽通路66连通、或者经由第二槽通路66及第二节流通路67、68这两者连通。由此,第二控制流路65作为整体给工作油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从第二主通路17通过的工作油的流量受到控制。

这里,第一控制流路61和第二控制流路65彼此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以下,参照图3~图5以第一控制流路61为例说明具体的结构。另外,在图4及图5中,用括弧内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控制流路61的结构相应的第二控制流路65的结构。图4是鸥翼门2处于全闭状态的情况下的图3的a向视图。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弹性挡环70的图示。

如图3所示,第一槽通路62形成为其沿着转子60的轴线方向的宽度的中心位置与第一口52a、52b的中心大致相同。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槽通路62以在180°以上的预定角度范围沿转子60的周向形成,以将第一口52a、52b连通起来。由此,当转子60旋转时,第一槽通路62与第一口52a、52b相对,使第一口52a、52b相互连通。

如图5所示,第一槽通路62具有:底部62a,其限定深度;以及第一侧部62b和第二侧部62c,其随着沿着转子60的轴线方向(图5中的左右方向)朝向底部62a去而各自的深度变大。第一侧部62b及第二侧部62c形成为向底部62a倾斜的锥形。由此,在将转子60插入转子收纳孔51时,第一密封构件71、第二密封构件72、第三密封构件73不会钩挂于第一槽通路62的角部,会被第一侧部62b及第二侧部62c引导。因此,能够将转子60顺利地插入转子收纳孔51,能够防止因第一槽通路62的角部而损伤第一密封构件71、第二密封构件72、第三密封构件73。

如图3所示,一第一节流通路63形成为其中心位于第一口52a、52b和第二口53a、53b之间。即,一第一节流通路63形成为从第一口52a、52b朝向转子收纳孔51的一开口(朝向图3中的右方向)地沿转子60的轴线方向离开。并且,另一第一节流通路64形成为其中心从第一口52a、52b朝向转子收纳孔51的另一开口(朝向图3中的左方向)地沿转子60的轴线方向离开。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节流通路63、64具有给通过的工作油的流动带来阻力的作为节流部的阻尼通路63a、64a。阻尼通路63a、64a给工作油的流动带来的阻力比第一槽通路62给予的阻力大。节流部不限于阻尼通路63a、64a,例如也可以是设于第一节流通路63、64的节流塞(日文:オリフィスプラグ)。

在第一节流通路63的两端形成有沿转子6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开口部63b、63c。在第一节流通路64的两端,如图4所示,形成有沿转子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开口部64b、64c。各第一节流通路63、64的一开口部63b、64b形成为不与第一槽通路62连通,而是与第一槽通路62分离开。

如图3所示,各第一节流通路63、64的一开口部63b、64b都形成为随着转子60的旋转而其一部分与第一口52a、52b相对。各第一节流通路63、64的另一开口部63c、64c与第一槽通路62连通。当第一节流通路63、64的一开口部63b、64b与第一口52a、52b相对时,第一口52a、52b经由第一节流通路63、64及第一槽通路62的一部分而相互连通。

两个第一节流通路63、64形成为其延伸方向相互错开、即在转子60的周向上分开预定角度(参照图4)。如此,第一节流通路63、64形成为彼此不交叉。

接着,主要参照图2、图4及图6~图10来对回转阀100及流体压驱动机构1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图9与图4同样地是从图3中a箭头方向观察得到的回转阀100的侧视图。在图6~图9中,用括弧内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控制流路61的结构相对应的第二控制流路65的结构。图10是表示鸥翼门2的开度与向液压缸20供给的工作油的流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在鸥翼门2从全闭状态打开的情况下,驱动泵31,将切换阀40切换到第一位置40a。此时,为了不同时开闭左鸥翼门2和右鸥翼门3,右鸥翼门驱动单元12的切换阀(未图示)被切换到阻断位置。

如图2所示,当切换阀40切换到第一位置40a时,输出通路13与第一主通路16连通,排出通路15与第二主通路17连通。

在鸥翼门2处于全闭状态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第一口52a、52b通过第一节流通路63相互连通,经由第一槽通路62的连通被阻断。因此,在鸥翼门2从全闭状态打开时,由第一节流通路63给从第一主通路16通过的工作油带来比第一槽通路62给予的阻力大的阻力。因此,如图10所示,对于从泵31输出的工作油,被控制为与第一节流通路63给予的阻力相应的流量(以下,称为“节流流量”),并通过第一连接通路18向液压缸20的第一压力室24供给。从泵31输出的工作油中的没有被引导到第一压力室24的工作油、即与从泵31输出的流量和通过第一节流通路63的节流流量之差相当的工作油通过溢流通路14向流体罐32排出。

并且,在鸥翼门2处于全闭状态的情况下,从第二主通路17通过的工作油通过第二节流通路67被导向流体罐32。

由此,对于液压缸20,被第一节流通路63控制为节流流量的工作油向第一压力室24供给,液压缸20以比较低的速度进行伸长动作。由此,鸥翼门2低速进行打开动作。

由于液压缸20的伸长动作,鸥翼门2以旋转轴5为中心进行旋转而打开,随着鸥翼门2的打开动作,回转阀100的转子60如图4中箭头所示那样逆时针旋转。当从全闭状态起的鸥翼门2的开度达到预定值(以下,称为“第一切换开度”)时,如图6所示,第一口52a、52b与一第一节流通路63及第一槽通路62这两者连通。

当鸥翼门2从第一切换开度进一步打开时,与第一口52a、52b连通的第一节流通路63的开口面积减少,而第一槽通路62的开口面积增加。因而,如图10所示,向液压缸20的第一压力室24供给的工作油的流量逐渐增加,鸥翼门2的打开速度也增加。

当鸥翼门2进一步打开而开度达到第二切换开度时,如图7所示,切换为第一节流通路63与第一口52a、52b之间的连通被阻断的状态。即,当鸥翼门2从全闭状态打开到第二切换开度时,在第一主通路16通过的工作油从经由第一节流通路63通过的状态切换为经由第一槽通路62通过的状态。

如此,当将第一口52a、52b连通起来的第一控制流路61从第一节流通路63切换为第一槽通路62时,由第一槽通路62给工作油带来比第一节流通路63给予的阻力小的阻力。因此,如图10所示,对于工作油,被控制为与由第一槽通路62给予的阻力相对应的流量(以下,称为“槽流量”)、即比节流流量大的流量,并向第一压力室24供给。因而,对于液压缸20,与工作油从第一节流通路63通过的情况相比较,该液压缸20高速进行伸长动作,鸥翼门2高速进行打开动作。

当鸥翼门2从第二切换开度进一步旋转而从全闭状态起的鸥翼门2的开度到达全开状态附近的第三切换开度时,如图8所示,第一口52a、52b与第一槽通路62及第一节流通路64这两者连通。

当鸥翼门2从第三切换开度进一步打开时,与第一口52a、52b连通的第一槽通路62的开口面积减少,而第一节流通路64的开口面积增加。因而,向液压缸20的第一压力室24供给的工作油的流量逐渐减少(参照图10)。

当鸥翼门2从第三切换开度进一步旋转而开度达到第四切换开度时,如图9所示,第一口52a、52b切换为经由第一槽通路62的连通被阻断、仅与第一节流通路64连通的状态。即,将第一口51a、52b连通起来的第一控制流路61从第一槽通路62切换为第一节流通路64。由此,如图10所示,再次向第一压力室24供给被控制为节流流量的工作油,一对液压缸20低速进行伸长动作。因此,在将要成为全开状态时,鸥翼门2也是低速进行打开动作。

如此,第一控制流路61及第二控制流路65随着因鸥翼门2的旋转引起的转子60的旋转而切换为工作油从节流通路通过、或者从槽通路通过、或者从槽通路和节流通路这两者通过。由此,控制被引导向槽通路和节流通路的工作油的流动,给从第一控制流路61及第二控制流路65通过的工作油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因而,从第一主通路16及第二主通路17通过的工作油的流量得到控制。

当由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出鸥翼门2的全开状态时,泵31停止,切换阀40切换到阻断位置40c,液压缸20成为负荷保持状态。

在鸥翼门2从全开状态关闭时,将切换阀40切换到第二位置40b。当切换阀40切换到第二位置40b时,输出通路13与第二主通路17连通,排出通路15与第一主通路16连通。

在鸥翼门2从全开状态关闭时,对于从泵31输出的工作油,被第二节流通路68控制为节流流量并经由第二主通路17及第二连接通路19供给向液压缸20的第二压力室25。从泵31输出的工作油中的没有引导到第二压力室25的工作油与打开鸥翼门2时同样地经由溢流通路14排出到流体罐32。

液压缸20的第一压力室24的工作油经由第一连接通路18、第一主通路16以及第一节流通路64被导向流体罐32。

由此,在鸥翼门2从全开状态关闭时,一对液压缸20以比较低的速度进行收缩动作,鸥翼门2低速进行关闭动作。

当随着液压缸20的收缩动作,鸥翼门2的开度低于第三切换开度时,将第一口52a、52b连通起来的第一控制流路61从第一节流通路64切换为第一槽通路62。并且,将第二口53a、53b连通起来的第二控制流路65从第二节流通路68切换为第二槽通路66。因此,被第二槽通路66控制为槽流量的工作油经由第二主通路17及第二连接通路19供给向第二压力室25,并且,从第一压力室24经由第一连接通路18及第一主通路16向流体罐32排出工作油。因而,一对液压缸20以比较高的速度进行收缩动作,鸥翼门2高速进行关闭动作。

当液压缸20进一步进行收缩动作而鸥翼门2的开度低于第一切换开度时,将第一口52a、52b连通起来的第一控制流路61从第一槽通路62切换为第一节流通路63。并且,将第二口53a、53b连通起来的第二控制流路65从第二槽通路66切换为第二节流通路67。因此,被控制为节流流量的工作油经由第二主通路17及第二连接通路19供给向第二压力室25,并且,从第一压力室24经由第一连接通路18及第一主通路16向流体罐32排出工作油。因而,一对液压缸20以比较低的速度进行收缩动作,鸥翼门2低速进行关闭动作而成为全闭状态。

如以上那样,在鸥翼门2的开度在第一切换开度以下的全闭状态附近及第四切换开度以上的全开状态附近时,工作油仅从第一节流通路63、64及第二节流通路67、68通过。因此,在鸥翼门2在全闭状态附近及全开状态附近时,由回转阀100控制向液压缸20供给的工作油的流量,液压缸20低速进行伸缩动作。由此,能够降低鸥翼门2的开闭动作的启动时及停止时的冲击。并且,鸥翼门2的开度处于第二切换开度以上且第三切换开度以下的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工作油仅从第一槽通路62及第二槽通路66通过。由此,在启动时及停止时以外,鸥翼门2高速进行开闭动作,能够缩短开闭动作所花的时间。

在进行收缩动作时,第一压力室24的工作油经由第一节流通路63、64排出到流体罐32,从而在第一压力室24作用有因工作油从第一节流通路63、64通过而引起的背压。因此,在鸥翼门2的关闭动作的启动时及停止时,能够防止因鸥翼门2的自重而液压缸20收缩并落下。

这里,为了降低鸥翼门2的开闭动作的启动时及停止时的冲击,也可以不使用回转阀100,而是利用具有缓冲机构的液压缸来进行鸥翼门2的开闭动作。然而,在该情况下,将泵31和液压缸连接的软管配管因由缓冲作用引起的背压(缓冲压)而膨胀,在泵31停止后要回复原样。因此,在泵31停止后,液压缸也会稍微进行伸缩动作。因此,难以在泵31停止的同时停止鸥翼门2的开闭动作。

对此,在具有回转阀100的流体压驱动机构10中,在鸥翼门2的开闭动作的启动时及停止时,利用回转阀100控制工作油的流量,从而使液压缸20低速进行伸缩动作。如此,在不具有产生背压的缓冲机构的前提下使液压缸20低速进行伸缩动作,因此,能够降低鸥翼门2的开闭动作的启动及停止时的冲击,并且在泵31停止的同时使鸥翼门2的开闭动作停止。

采用以上的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采用回转阀100,转子60随着鸥翼门2的旋转而旋转,从而第一控制流路61及第二控制流路65给工作油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变化,从回转阀100通过的工作油的流量得到控制。因此,能够在不使用传感器等电气部件的前提下控制工作油的流量,能够防止因传感器等的不良状况而导致液压缸20的可控性恶化。因而,能够提高用于使鸥翼门2以旋转轴5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液压缸20的可控性。

另外,回转阀100不需要电气部件来进行流量控制,因此还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采用回转阀100,第一控制流路61和第二控制流路65形成于单一的转子60。因此,能够利用单一的回转阀100来进行液压缸20的伸长动作、收缩动作这两种情况下的工作油的流量控制。因而,能够使流体压驱动机构10的结构紧凑。

另外,在回转阀100中,第一控制流路61的第一槽通路62具有随着朝向底部62a去而深度变大的第一侧部62b及第二侧部62c,第二控制流路65的第二槽通路66具有随着朝向底部66a去而深度变大的第一侧部66b及第二侧部66c。因此,将转子60插入转子收纳孔51时,能够防止因第一槽通路62及第二槽通路66的角部而损伤第一密封构件71、第二密封构件72、第三密封构件73。

另外,在流体压驱动机构10中,在鸥翼门2的开闭动作的启动时及停止时,利用回转阀100控制针对液压缸20供排的工作油的流量,从而使液压缸20低速进行伸缩动作。回转阀100仅通过将转子60连结于旋转轴5并与第一主通路16及第二主通路17连接就能够安装上,因此能够容易地安装于现有鸥翼货车1。因此,即使是液压缸20不具有缓冲机构的现有鸥翼货车,也能够容易地降低鸥翼门2的开闭动作的启动时及停止时的冲击。

另外,采用流体压驱动机构10,即使不使用液压缸20的缓冲机构,也能够使液压缸20低速进行伸缩动作。因此,不会发生因由缓冲作用引起的背压而在泵31停止后液压缸20进行伸缩动作。因而,能够精度良好地控制鸥翼门2的启动及停止位置。

接着,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以下,以第一控制流路61为例进行说明,省略对第二控制流路65的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流路61随着转子60的旋转而切换为工作油从第一节流通路63、64通过、或者从第一槽通路62通过、或者从第一槽通路62和第一节流通路63、64这两者通过。第一控制流路61不限于此,可以根据通过利用回转阀100控制工作油的流量而期望获得的控制特性,形成为任意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在鸥翼门2的开闭动作的启动时及停止时,工作油仅从第一槽通路62通过,在除启动时及停止时以外的期间,工作油从第一槽通路62通过并且从第一节流通路63、64中的一者通过。在该情况下,在鸥翼门2的启动时及停止时,将从第一控制流路61通过的工作油控制为槽流量,在除启动时及停止时以外的期间,将从第一控制流路通过的工作油控制为槽流量及节流流量之和的流量。由此,能够在鸥翼门2的启动时及停止时使鸥翼门2低速进行开闭动作,并且在除启动时及停止时以外的期间使鸥翼门2高速进行开闭动作。如此,在第一控制流路61具有第一槽通路62及第一节流通路63、64的情况下,第一控制流路61只要是随着转子60的旋转而控制被导向第一槽通路62和第一节流通路63、64的工作油的流动、由此给通过的工作油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的结构即可。

另外,第一控制流路61具有第一槽通路62和第一节流通路63、64。取而代之,第一控制流路61只要是随着转子60的旋转而给通过的工作油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例如,也可以是,第一控制流路61仅具有沿周向形成的槽通路,槽通路的周向上的两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中央部相比形成得较小。槽通路的流路截面积较小的两端部给工作油的流动带来比中央部给工作油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大的阻力。即,随着转子60的旋转,对应第一口52a、52b(第一主通路16)的槽通路的开口面积变化而流路截面积发生变化,从而第一控制流路61给通过的工作油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在鸥翼门2的启动时及停止时,工作油从槽通路的流路截面积较小的两端部通过,控制为比较小的流量。因此,在启动时及停止时,鸥翼门2低速进行开闭动作。并且,在除鸥翼门2的启动时及停止时以外的期间,因转子60的旋转,工作油从槽通路的流路截面积比较大的中央部通过,控制为比较大的流量。因此,在除鸥翼门2的启动时及停止时以外的期间,鸥翼门2高速进行开闭动作。如此,第一控制流路61也可以是随着转子60的旋转而对应于第一口52a、52b(第一主通路16)的开口面积变化、从而给通过的工作油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的结构。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回转阀200进行说明。以下,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回转阀100同样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回转阀100的转子60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壳体50的转子收纳孔51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的贯通孔。

对此,如图11所示,在回转阀200中,壳体150具有:第一收纳部152,其形成有第一主通路16;第二收纳部153,其内径形成得比第一收纳部152的内径大且形成有第二主通路17;以及台阶部154,其形成在第一收纳部152和第二收纳部153之间。转子收纳孔151形成为带台阶的形状。

在沿着转子160的轴线方向的台阶部154与第二主通路17之间的位置,设有将壳体150与转子160之间的间隙堵塞的作为密封构件的第三密封构件73。并且,转子160具有:第一轴部161,其插入于第一收纳部152;第二轴部162,其外径形成得比第一轴部161的外径大且插入于第二收纳部153;以及轴侧台阶部163,其形成在第一轴部161和第二轴部162之间并与台阶部154抵接。

采用以上的第2实施方式,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起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采用回转阀200,在第一轴部161与第二收纳部153之间形成有径向间隙,因此,第一轴部161与第二密封构件72及第三密封构件73不接触,能够将转子160顺利地插入于转子收纳孔151。因而,回转阀200的组装性得到提高。

另外,台阶部154及轴侧台阶部163作为防脱部之一发挥作用,因此,在第一轴部161仅设置一个弹性挡环70即可,能够消减零件件数。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作用以及效果进行归纳说明。

一种回转阀100、200,其控制针对用于使驱动对象(鸥翼门2、3)以旋转轴5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供排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包括:转子60、160,其随着驱动对象(鸥翼门2、3)的以旋转轴5为中心的旋转而旋转;控制流路(第一控制流路61、第二控制流路65),其形成于转子60、160,并用于控制针对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供排的工作流体的流量,控制流路(第一控制流路61、第二控制流路65)随着转子60、160的旋转,使给通过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

在该结构中,转子60、160随着驱动对象(鸥翼门2、3)的旋转而旋转,从而控制流路(第一控制流路61、第二控制流路65)给工作流体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从回转阀100、200通过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得到控制。因此,不使用传感器等电气部件就能够控制工作流体的流量,能够防止因传感器等的不良状况而导致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的可控性恶化。

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用于使驱动对象(鸥翼门2、3)以旋转轴5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的可控性。

另外,在回转阀100、200中,控制流路(第一控制流路61、第二控制流路65)具有: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其在转子60的外周沿周向形成;以及节流通路(第一节流通路63、64、第二节流通路67、68),其两端在转子60的外周面开口并给工作流体带来与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给工作流体带来的阻力不同的阻力,随着转子60的旋转,控制被导向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和节流通路(第一节流通路63、64、第二节流通路67、68)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从而给通过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

在该结构中,转子60随着鸥翼门2、3的旋转而旋转,由此控制被导向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和节流通路(第一节流通路63、64、第二节流通路67、68)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作为控制流路(第一控制流路61、第二控制流路65)整体给通过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因此,从回转阀100、200通过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得到控制。因此,不使用传感器等电气部件就能够控制工作流体的流量,能够防止因传感器等的不良状况导致的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的可控性恶化。

另外,在回转阀100、200中,节流通路(第一节流通路63、64、第二节流通路67、68)给通过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带来比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给工作流体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大的阻力,控制流路(第一控制流路61、第二控制流路65)随着转子60、160的旋转切换为工作流体从节流通路(第一节流通路63、64、第二节流通路67、68)通过、或者从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通过、或者从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及节流通路(第一节流通路63、64、第二节流通路67、68)这两者通过。

在该结构中,转子60、160随着驱动对象(鸥翼门2、3)的旋转而旋转,从而切换为工作流体从节流通路(第一节流通路63、64、第二节流通路67、68)通过、或者从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通过、或者从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及节流通路(第一节流通路63、64、第二节流通路67、68)这两者通过,给工作流体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变化。因此,从回转阀100、200通过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得到控制。因此,不使用传感器等电气部件就能够控制工作流体的流量,能够防止因传感器等的不良状况导致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的可控性恶化。

另外,回转阀100、200还包括供转子60、160旋转自如地插入的壳体50、150,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具有:底部(底部62a、65a),其用于限定深度;以及第一侧部(第一侧部62b、65b)和第二侧部(第二侧部62c、65c),其随着沿转子60、160的轴线方向朝向底部(底部62a、65a)去而各自的深度变大,在壳体50、150与转子60、160之间,设有将控制流路(第一控制流路61、第二控制流路65)与壳体50、150的外部的连通阻断的密封构件(第一密封构件71、第二密封构件72、第三密封构件73)。

在该结构中,密封构件(第一密封构件71、第二密封构件72、第三密封构件73)能被第一侧部(第一侧部62b、65b)及第二侧部(第二侧部62c、65c)引导,因此不会发生被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的角部钩挂的情况,能够将转子60、160顺利插入壳体50、150。

采用该结构,能够防止密封构件(第一密封构件71、第二密封构件72、第三密封构件73)的损伤,并且能够使回转阀100、200的组装性得到提高。

另外,流体压驱动器是利用第一压力室24和第二压力室25之间的压力差来进行伸缩动作的液压缸20,回转阀100、200还包括:单一的壳体50、150,其供单一的转子60、160旋转自如地插入;转子收纳孔51、151,其形成于壳体50、150,并用于收纳转子60、160;第一主通路16,其与转子收纳孔51、151连通,并形成于壳体50、150,针对第一压力室24供排工作油;第二主通路17,其与转子收纳孔51、151连通,并形成于壳体50、150,针对第二压力室25供排工作油;第一控制流路61,其作为控制流路,用于控制从第一主通路16通过的工作油的流量;以及第二控制流路65,其作为控制流路,用于控制从第二主通路17通过的工作油的流量。

在该结构中,第一控制流路61和第二控制流路65形成于单一的转子60,因此能够利用单一的回转阀100、200来控制液压缸20的伸长动作、收缩动作这两种情况下的工作油的流量。

采用该结构,能够使流体压驱动机构10的结构紧凑。

另外,在回转阀200中,壳体150具有:第一收纳部152,其形成有第一主通路16;第二收纳部153,其内径形成得比第一收纳部152的内径大,并形成有第二主通路17;以及台阶部154,其形成在第一收纳部152和第二收纳部153之间,在沿着转子160的轴线方向的台阶部154和第二主通路17之间的位置,设有将壳体150与转子160之间的间隙堵塞的第三密封构件73。

在该结构中,在转子160与第二收纳部153之间形成径向间隙,因此能够使转子160的收纳于第一收纳部152的那一部分不与第三密封构件73接触,将转子160顺利地插入于转子收纳孔。

采用该结构,能够防止第三密封构件73的损伤,并且提高回转阀200的组装性。

另外,对于回转阀100、200,驱动对象是旋转自如地连结于鸥翼货车1的货箱4的上部且能在上下方向上开闭的鸥翼门2、3。

另外,流体压驱动机构10包括: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其由工作流体的流体压来驱动,用于使驱动对象(鸥翼门2、3)以旋转轴5为中心进行旋转;泵31,其用于将工作流体导向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切换阀40,其用于对从泵31导向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切换;以及回转阀100、200,其对导向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回转阀100、200包括:转子60、160,其随着驱动对象(鸥翼门2、3)的以旋转轴5为中心的旋转而旋转;控制流路(第一控制流路61、第二控制流路65),其形成于转子60、160,对针对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供排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控制流路(第一控制流路61、第二控制流路65)随着转子60、160的旋转,使给通过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

在该结构中,转子60、160随着驱动对象(鸥翼门2、3)的旋转而旋转,从而控制流路(第一控制流路61、第二控制流路65)给工作流体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发生变化,从回转阀100、200通过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得到控制。因此,不使用传感器等电气部件就能够控制工作流体的流量,能够防止因传感器等的不良状况导致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的可控性恶化。

另外,对于流体压驱动机构10,驱动对象是旋转自如地连结于鸥翼货车1的货箱4的上部且能在上下方向上开闭的鸥翼门2、3,控制流路具有: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其在转子60、160的外周沿周向形成;以及节流通路(第一节流通路63、64、第二节流通路67、68),其两端在转子60的外周面开口,并给通过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带来比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给工作流体的流动带来的阻力大的阻力,在鸥翼门2、3从全闭状态打开时及从全开状态关闭时,工作流体从节流通路(第一节流通路63、64、第二节流通路67、68)通过,在鸥翼门2、3的开度处于预定范围内(第二切换开度以上且第三切换开度以下)的情况下,工作流体从槽通路(第一槽通路62、第二槽通路66)通过。

在该结构中,在鸥翼门2、3处于全闭状态附近及全开状态附近时,由回转阀100、200控制向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20)供给的工作流体的流量,流体压驱动器(液压缸)低速进行驱动。

采用该结构,能够降低鸥翼门2、3的开闭动作的启动及停止时的冲击。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宗旨并不在于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流体压驱动器以鸥翼货车1的鸥翼门2、3为驱动对象,使其绕旋转轴5旋转。也可以取而代之,例如,驱动对象是设于鸥翼货车1的货箱4的后方的后车门(日文:テールゲート),将流体压驱动机构10用作使尾门开闭·升降的后车门翻门装置。如此,驱动对象只要是以旋转轴5为中心旋转,也可以是其他构件。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流路61和第二控制流路65形成于单一的转子60,利用单一的回转阀100、200控制针对液压缸20供排的工作油的流量。也可以取而代之,分别设置对从第一主通路16通过的工作油的流量进行控制的回转阀和对从第二主通路17通过的工作油的流量进行控制的回转阀,从而控制针对液压缸20供排的工作油的流量。在该情况下,仅在转子60、160形成单一的控制流路即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回转阀100、200对从第一主通路16通过的工作油和从第二主通路17通过的工作油这两者的流量都进行控制。也可以取而代之,仅对从针对作用有鸥翼门2的自重(负荷)的第一压力室24供排工作油的第一主通路16通过的工作油的流量进行控制。在该情况下,通过控制向第一压力室24供给的工作油的流量,来控制液压缸20的伸长速度。并且,通过控制从第一压力室24排出的工作油的流量,来控制液压缸20的收缩速度。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回转阀100、200设于鸥翼货车1的货箱4的上部且是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也可以取而代之,回转阀100、200设于车辆后方侧或者前方侧。

另外,例如,也可以设置这样的连杆机构:一端与货箱4连结的连杆和一端与鸥翼门2、3连结的连杆在另一端经由旋转轴相互连结,随着鸥翼门2、3的开闭而相对旋转。在该情况下,回转阀100、200的转子60、160与连杆机构的旋转轴连结。在该情况下,转子60、160也会经由连杆机构而随着鸥翼门2、3的开闭而旋转,因此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如此,回转阀100、200构成为随着鸥翼门2、3的开闭而转子60、160旋转即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流体压驱动器是利用从设于货箱4的地板下面的泵单元30经由配管供排的工作油进行伸缩动作的液压缸20。在将泵单元30和液压缸20连接的配管上设有切换阀40及回转阀100。也可以取而代之,流体压驱动机构10是与液压缸20、泵31、用于驱动泵31的电动机、流体罐32、切换阀40以及回转阀100、200构成为一体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流体压驱动器是利用第一压力室24和第二压力室25之间的压力差进行伸缩动作的液压缸20。也可以取而代之,流体压驱动器是利用供给来的流体压输出旋转驱动力的流体压马达,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旋转轴5来使鸥翼门2、3上下开闭。

本申请基于2014年12月1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254488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编入本说明书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