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变速器的齿轮与轴的空转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3928阅读:127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手动变速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手动变速器的齿轮与轴的空转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手动变速器换挡一般采用同步器结构,与同步器配合的齿轮为空转齿轮,在其装配轴上可以空转,结构如图1所示,为实现齿轮1与轴2之间的空转配合,在齿轮1和轴2之间设计有滚针轴承3。上述结构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轴和齿轮的内孔之间,需预留滚针轴承的空间,这挤占了轴和齿轮的结构空间,影响了轴和齿轮的强度。2.设计时需考虑齿轮的内孔、轴的外径和滚针轴承的厚度尺寸,尺寸较多,制造公差不易控制。3.需考虑滚针轴承的成本,不利于变速器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动变速器的齿轮与轴的空转配合结构,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滚针轴承带来的空间、尺寸链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手动变速器的齿轮与轴的空转配合结构,其包括轴和安装在轴上的齿轮,所述轴具有中心通孔和与中心通孔连通的径向导油孔,齿轮的内孔与轴间隙配合,在齿轮与轴相对转动时齿轮的内孔与轴通过油膜润滑。进一步的,轴上均布有多条沿轴向的导油齿槽,径向导油孔为均匀分布的四个,径向导油孔的外端口位于导油齿槽的槽底。进一步的,导油齿槽由花键齿构成,其齿顶与齿轮的内孔壁之间的间隙在0.012mm~0.036mm区间内。进一步的,导油齿槽的齿顶宽度大于1.5mm,齿顶压力角为45°。本发明在取消滚针轴承之后,为避免齿轮的内孔壁与轴的外表面直接接触而产生磨损,使齿轮的内孔和轴间隙配合,并通润滑油形成油膜润滑。本发明由于取消了滚针轴承,让齿轮与轴之间直接配合,少了滚针轴承的径向尺寸,使得相同的中心距下齿轮可设计的余量加大,可实现:1、相同大小的箱体可通过增大齿轮径向尺寸提高强度,适应更高扭矩的发动机;2、通过减小中心距,压缩变速器尺寸,实现轻量化;3、滚针轴承的取消也避免了其本身的可靠性问题。本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滚针轴承带来的空间、尺寸链问题,为实现轻量化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齿轮与轴之间的间隙空间通过径向导油孔与中心通孔连通,便于通润滑油,使齿轮与轴相对转动时形成油膜。为快速形成油膜,轴的表面采用导油齿槽结构,并设计四个径向导油孔。导油齿槽采用花键齿构成,将齿顶与齿轮间的配合间隙设在0.012mm~0.036mm区间内,既能保证承载能力,又能保证配合间隙里能够形成有效的油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手动变速器的齿轮与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手动变速器的齿轮与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在A-A方向上的剖面结构图;图4为本发明导油齿槽的花键参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一种手动变速器的齿轮与轴的空转配合结构,其包括轴2和安装在轴2上的齿轮1,本发明的轴2具有中心通孔23和径向导油孔,径向导油孔从中心通孔23径向贯穿至轴2外。齿轮1的内孔11与轴2间隙配合,如图2所示,齿轮1与轴2之间的间隙空间通过径向导油孔与中心通孔23连通。由于齿轮1与轴2通常均为金属材质,为避免两者旋转磨损,在齿轮1与轴2相对转动时,滑油通过中心通孔23经径向导油孔流到齿轮1与轴2之间的间隙空间,形成油膜,齿轮1的内孔11与轴2通过油膜润滑。而油膜的有效形成需满足三个条件:1、齿轮1与轴2的齿顶间严格的配合间隙a。2、径向导油孔、中心通孔23间导油通畅迅速。3、轴2的外圆具有导油的结构。本发明在轴2上设计轴向的导油齿槽21用于导油,解决光孔齿轮与光轴自由旋转的磨损问题。在轴2上均布多条导油齿槽21,径向导油孔为均匀分布的四个22、24、25、26,如图3所示,径向导油孔22、24、25、26的外端口均位于导油齿槽的槽底,导油齿槽、径向导油孔、中心通孔导油,滑油能顺利填充满间隙空间,防止齿轮1在运转过程中与轴2异常磨损。导油齿槽21采用渐开线式花键参数,其齿顶与齿轮1的内孔壁之间的间隙a在0.012mm~0.036mm区间内,可实现良好的间隙配合和油膜润滑。为提升承载能力,保证导油齿槽21的强度,应采用大压力角及宽顶设计,齿顶宽b应尽量设计为宽顶,推荐1.5mm以上,压力角c取大转角值,推荐45°,如图4所示。同时,为了避免润滑不良,应保证导油齿槽21的清洁度,以及防止出现毛刺、飞边,破坏齿轮1与轴2之间的油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