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钢管整体性离岸下水的助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54285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钢管整体性离岸下水的助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钢管整体性离岸下水的助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背景技术:
]

在水源工程建设中,需要在水下设立钢管来传输水源。但是现有技术中引水管下水的方法,基本上是在管道支墩上吊入湖中。这种技术对于短距离的引水管能够保证正常使用,而一旦出现长距离引水管,特别是大口径的长距离引水管传统时,这种下水方法就不够安全可靠,容易导致最终引水管下水安全系数低,对工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安全可靠,可保证钢管整体性安全下水的助推装置,包括钢管、管道支墩、钢轨,其特征在于在钢管上设有至少两个气囊放置点,每个气囊放置点上均设有一根安全绳和一个气囊,所述的气囊通过气管连接储气罐,所述的气管上设有注气阀,所述的储气罐连接空气压缩机,每个气囊均对应配备有一气囊后座,所述的管道两端分别焊接有法兰盖。

所述的安全绳一端在气囊放置点处绕钢管一圈,安全绳另一端系在一缆绳桩上。

所述的安全绳采用直径32mm的尼龙绳。

所述的气囊放置点为4个,对应地,所述的安全绳、气囊和气囊后座的数量也分别为4个。

所述的气囊为橡胶材质的气囊。

所述的气囊后座设置在钢轨上,气囊后座底部设置有用于放置在钢轨上的凹槽。

该钢管整体性离岸下水的助推装置的使用方法为:

a.设置下水坡道;岸边设有管道支墩,在管道支墩与水面之间下部采用片石堆码,上部采用堆码沙袋形成的下水坡道,该下水坡道为刚性柔性结合坡道,辅助钢管安全下水;

b.设立气囊放置点;在管道上两端分别用法兰盖焊上,并按实际需要设立气囊放置点,各气囊放置点沿钢管长度方向均等布置,气囊后座底部设有放置在钢轨上的凹槽,首先将气囊后座放置在管道支墩上,再通过撬棍将气囊后座移至与管道之间留有气囊空间的位置,然后将气囊放在气囊后座受力面上,用撬棍将气囊连同气囊后座移至管道面上,最后打上后座与钢管之间的楔子,保证钢管与气囊后座的无缝连接,在气囊的气嘴插上注气管;

c.布置气管;根据各个气囊的位置布置注气管,接着将各气管连接在注气阀上,整个过程中确保气管、注气阀、储气罐、空气压缩机之间无漏气点;

d.布置安全绳;根据各个气囊的位置对应布置安全绳点,安全绳采用直径32mm的尼龙绳,在钢管上缠绕1圈,并留有钢管缓冲的等距离绳长,绳头系在缆绳桩上;

e.注气;首先开启空气压缩机,将储气罐中气压达到6个大气压即0.6Mpa,开启注气阀,通过注气管将气体注入各个气囊中,注气阀采用联通阀门,确保四个气囊同步注气,注气至气囊达到的强度后,钢管在几个气囊的作用力的驱使下,开始沿着钢轨缓慢移向水侧;

f.放气再注气;钢管移动后,气囊的作用力施展完成后,在钢管移动反方向根部塞障碍物,以防钢管回滚,以上完成后,开始从气囊的气嘴处拔出气管放气,待气囊内气体放完,再进行气囊后座前移,气囊固定,再注气,以此反复,将钢管缓慢推入水中;

g.钢管固定;在钢管进入水中的一刹那,安全绳逐渐发挥作用,由于钢管下水的冲击力,钢管向水中滚动,通过各安全绳缓慢带劲,拽住钢管向水中移动,待钢管冲击力在水中卸掉之后,通过安全绳及交通船只拉回岸边固定。

本发明对传统下水方法进行改进,解决了解决长距离大口径引水管离岸下水施工难度,以保证长距离大口径钢管整体性安全下水。引水管即钢管两端用法兰盖焊上,再通过气囊充气助推,使长距离大口径引水管沿着管道支墩、沙袋堆码斜坡安全下水,提高引水管整体下水的安全性,而从而最终保证引水管整体性安全下水,尤其适用于长距离大口径引水管下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气囊助推钢管下水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图1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气囊后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图4的侧视图;

如图所示,图中:1.助推气囊及气囊后座 2.钢管 3.进气软管 4.进气阀门 5.气罐 6.空压机 7.管道支墩 8.轨道 9.厚钢板 10.助推气囊 11.气囊后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这种装置的结构和原理对本专业的人来说是非常清楚的。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水源工程建设中,为了保证长距离引水管即钢管能安全下水和引水管达到设计要求,就必须把引水管即钢管放置在管道支墩上制作加工,制作成型后。钢管两端用法兰盖焊上,再通过气囊充气助推,使长距离大口径钢管沿着管道支墩、沙袋堆码斜坡安全下水。

其中,助推是指将钢管从管道支墩上安全下水的过程。气囊是一种专用的橡胶型助推气囊。气囊后座是用于放置在钢管道支墩上,当气囊充气时起到固定气囊作用,将气囊的作用力反作用于钢管上。本发明在钢管上均等设立4个气囊放置点,通过气囊后座将气囊固定在钢管预先设计的4个作用点上。通过气管往助推气囊内注气而产生的作用力,使钢管向逐渐湖里移动,最终达到入水的状态,具体流程如下:

1)堆码下水坡道

因管道支墩与水面存在一定得高差,为防止钢管下水会出现碰撞事件或者搁浅,在管道支墩与水面之间下部采用片石堆码,上部采用堆码沙袋形成的下水坡道,该下水坡道为刚性柔性结合坡道,辅助钢管安全下水,如图1所示。

2)设立气囊放置点

在钢管上两端分别用法兰盖焊上,并设立气囊放置点,共四点,均等布置。首先将气囊后座放置在管道支墩上,气囊后座底部留有放置在钢轨上的凹槽,气囊后座结构如图4~图6所示。再通过撬棍将气囊后座移至与钢管之间留有气囊空间的位置,然后将气囊放在气囊后座受力面上,用撬棍将气囊连同后座移至钢管面上,最后打上后座与钢管之间的楔子,保证钢管与后座的无缝连接,在气囊气嘴插上注气管,如图3所示。

3)布置气管

根据4个助推气囊的位置布置注气管,接着将4根注气管连接在注气阀上,注气阀与储气罐连接,储气罐再与空气压缩机连接,整个过程确保无漏气点。

4)布置安全绳

根据4个助推气囊的位置布置4个安全绳点,安全绳采用直径32mm的尼龙绳,在钢管上缠绕1圈,并留有钢管缓冲的等距离绳长,绳头系在缆绳桩上。

5)注气

首先开启空气压缩机,将储气罐中气压达到6个大气压即0.6Mpa,开启注气阀,通过注气管将气体注入4个气囊中。注气至气囊达到的强度后,钢管在4个作用力的驱使下,开始沿着钢轨缓慢移向水侧。

6)放气再注气

钢管移动后,助推气囊得作用力施展完成后,在钢管移动反方向根部塞障碍物,以防钢管回滚,造成无用功甚至是人员安全。以上完成后,开始从气囊气嘴处拔出气管放气,待气囊内气体放完,再进行气囊后座前移,气囊固定,再注气,以此反复,将钢管缓慢推入湖中。

7)钢管固定

在钢管进入湖中的一刹那安全绳就逐渐发挥它的作用,由于钢管下水的冲击力,钢管向湖中滚动,通过4根安全绳缓慢带劲,拽住钢管向湖中移动,待钢管冲击力在水中卸掉之后,通过安全绳及交通船只拉回岸边固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