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接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7845阅读:1158来源:国知局
铰接元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铰接元件,特别用于电子装置的铰接元件壳体。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流行,因为重量轻薄及功能强大,已逐渐取代笔记本电脑、随身dvd播放器等,做为随身的电子装置。当用以阅读文章、观看视听节目或影片时,会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放置于桌上,而通常会采用支架支撑电子装置,以方便用户观看。

目前的支架种类包含有外接式或直接固接于电子装置的方式。外接式可以为独立式,或是安装于电子装置的保护套上。一般而言,保护套是皮质或塑料,其支架是包覆于其中的纸片或塑料片,由于机械强度低而导致使用寿命较短。独立式的支架可以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但携带上较为不便。直接固接于电子装置的支架,通常是以枢轴将支架与壳体相互对接。然而,受到设计上轻薄短小的限制,枢轴对接的方式限制了转动的角度。同时,枢轴通常外露在壳体的外部以方便与支架组接。这除了影响外观外,壳体及支架的枢接触容易因碰撞、到外力冲击而脱落、损坏,影响到枢接的稳定性及使用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公开一种铰接元件,尤其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壳体及背盖的组接。铰接元件包含固定件、转动件及中心轴。固定件包含侧板及二固定板。二固定板由侧板的两端,朝一方向延伸出,侧板上开设有弧状导轨。转动件包含转动部、连接部及组接部。转动部包含穿孔,连接部与转动件连接,组接部由连接部延伸出。中心轴穿过穿孔及弧状导轨,中心轴的两端分别卡设于转动部及侧板上,将转动部固定于侧板上。当组接部受力带动转动部转动时,中心轴连动地在弧状导轨上滑动,其中中心轴在弧状导轨的第一位置时,组接部平行于二固定板,当组接部受力带动转动部转动,使中心轴移动至弧状导轨的第二位置时,组接部与固定板夹持一角度。

在上述说明中,本发明各实施例所公开的铰接元件,是组装于电子装置的壳体及背盖,将背盖做为支架来支撑电子装置。铰接元件能能够装设于壳体的内部而不外露,以防止受外力碰撞,而提升铰接元件使用周期,并且铰接元件以壳体及背盖的交接处做为虚拟的旋转圆心,如此,可提供大角度的转动,而可不受到壳体厚度的限制。

有关本发明的其它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实际应用的作动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实际应用的作动示意图;

图3c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实际应用的作动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的组合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实际应用的作动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实际应用的作动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

图8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及图2,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及爆炸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铰接元件1包含固定件10、转动件20以及中心轴30。固定件10包含侧板11及二固定板13。二固定板13由侧板11的两端,朝一方向延伸出,大致上二固定板13相互平行,并与侧板11垂直,但实质上应考虑壳体的设计,在此仅为示例,并不限于此。侧板11上开设有弧状导轨111,弧状导轨111贯穿侧板11。

转动件20包含转动部21、连接部23及组接部25。转动部21包含穿孔211,连接部23与转动件21连接,而组接部25由连接部23延伸出。中心轴30穿过穿孔211及弧状导轨111,中心轴30的两端分别卡设于转动部21及侧板11上,将转动部21固定于侧板11上。当组接部25受力带动转动部21转动时,中心轴30连动地在弧状导轨111上滑动。

更进一步地,铰接元件1还包含扭力装置40,扭力装置40组接于中心轴30上,并与转动部21接触。扭力装置40包含弹片41及螺帽43。弹片41为环状或管状,穿设于中心轴30,并抵接转动部21。螺帽43穿设于中心轴30,并将弹片41固定于中心轴30上。弹片41提供转动部21转动的扭力来源,螺帽43旋紧的程度,直接影响弹片41的压缩量及扭力的大小。

又进一步地,铰接元件1还包含保护盖50,保护盖50以螺丝固锁于转动部21的一侧,遮蔽转动部21及中心轴30。

参阅图3a至图3c,以及图4a至图4c。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以及分别为本发明铰接元件第一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如图3a至图3c所示,铰接元件1是以成对地,并以镜射的方式组接于电子装置500的壳体510及背盖520的两侧,固定板13固锁至电子装置500的壳体510内部,而组接部25固锁至电子装置500的背盖520上。在此,图4a至图4c所示为方便说明,使用图3a中位于左侧的铰接元件1进行说明,其与图2所示的铰接元件1是呈镜像对称,且元件大致相同。藉此,以使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能清楚地描述。

如图3a及图4a所示,在初始状态时,当转动部21于初始位置时,整个铰接元件1隐藏壳体510之中。中心轴30位在弧状导轨111的第一位置p1,且组接部25平行于二固定板13,背盖520平设于壳体510之上。如图3b、图3c、图4b及图4c所示,当施力于组接部25而带动转动部21转动时,转动部21露出于壳体510之外,并以壳体510与背盖520的交接处为虚拟圆心转动。也就是,弧状导轨111的虚拟圆心,是壳体510与背盖520的交接处。此时,中心轴30由第一位置p1移动至弧状导轨111的第二位置p2时,组接部25与固定板13夹有一角度θ。

在此,同时参照图3a、图4a,并参照图1及图2,第二位置p2是指弧状导轨111上不同于第一位置p1的位置。组接部25与固定板13所夹的角度θ可以依据侧板11设置弧状导轨111区域的厚度t、弧状导轨111,以及使用者的习惯来调整。例如,如图3b及图4b所示,中心轴30在第二位置p2时,组接部25与固定板13所夹角度θ约为90度。此时,壳体510与背盖520所夹角度θ约为90度。又例如,如图3c及图4c所示,中心轴在第二位置p2时,组接部25与固定板13所夹角度θ约为120度,而壳体510与背盖520所夹角度θ约为120度。以上仅为示例,组接部25与固定板13所夹的角度θ最大可达180度。也就是,背盖520与壳体510所夹角度θ为0-180度。

再次参阅图2,侧板11上还包含有限位部113及抵接部115,而转动部21上设置有滑动块213。滑动块213设置于转动部21朝向侧板11的表面。限位部113设置于弧状导轨111上方,且位于侧板11面对转动部21的表面,并对应于滑动块213的位置与形状。限位部113用以导引及限制滑动块213的滑动轨迹。抵接部115由限位部113延伸,位于弧状导轨111的一端部,并接近于第二位置p2。尤其是,当中心轴30移动到第二位置p2时,中心轴30与抵接部115接触。藉此,抵接部115用以限制中心轴30的最大移动位置。

参阅图5及图6,分别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及分解示意图。如图5及图6所示,第二实施例的铰接元件2是依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化。第二实施例的铰接元件2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包含固定件10、转动件20以及中心轴30,其中固定件10、中心轴3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此外,第二实施例的铰接元件2亦可包含扭力装置40及保护盖50。

在第二实施例的铰接元件2中,转动件20除了转动部21、连接部23及组接部25外,还包含旋转轴27。第二实施例中,转动件20的转动部21与连接部23分离,而组接部25与连接部23连接,而形成二分离的部件。转动部21还具有第二穿孔215、连接部23开设有贯孔231,旋转轴27穿设于第二穿孔215及贯孔231,且旋转轴27的两端分别卡接于转动部21及连接部23,使连接部23与转动部21连接。

更进一步地,第二实施例的铰接元件2还包含扭力总成60,扭力总成60组接于旋转轴27上。扭力总成60包含垫片61、第二弹片62及第二螺帽63。垫片61穿设于旋转轴27,并抵接连接部23。第二弹片62穿设于旋转轴27,并抵接垫片61。第二螺帽63穿设于旋转轴27,并将垫片61及第二弹片62固定于旋转轴27上。因此,调整时即是将转动部21所对应的扭力装置40所提供的扭力调整至低于连接部23所对应的扭力总成60所提供的扭力。

在此,扭力装置40的弹片41及扭力总成60的第二弹片62分别提供了转动部21及连接部23转动的扭力来源。螺帽43及第二螺帽63旋紧的程度,直接影响弹片41及第二弹片62的压缩量及扭力的大小。在此实施例中,有转动部21的转动及连接部23的转动的二段转动行程,弹片41及第二弹片62的压缩量及扭力的大小,可决定当施力于组接部25时,转动部21的转动为第一转动行程、连接部23的转动为第二转动行程,或者连接部23的转动为第一转动行程,而转动部21的转动为第二转动行程。在此,由于为二段式转动,所以第一转动行程即为先行进行转动的作动元件及动作,第二转动行程即为在第一转动行程旋转完成后,再行转动的作动元件及动作。

参阅图7a、图7b、图8a及图8b,分别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如图7a及图7b所示,铰接元件2同第一实施例相同,可以成对地、并以镜射的方式组接于电子装置500的壳体510及背盖520的两侧。而第二实施例的初始状态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此,是以转动部21的转动为第一转动行程、连接部23的转动为第二转动行程为示例,但实际上并不限于此。

如图7a及图8a所示,当组接部25带动转动部21及连接部23转动,使中心轴30移动至弧状导轨111的第二位置p2时。例如,在连接部23与固定板13所夹角度θ接近90度时。也就是使背盖520与壳体510接近相互垂直。在此之后,如图7b及图8b所示,组接部25继续带动连接部23继续转动,使转动角度θ大于90度,例如角度θ接近150度。藉此方式,即使设计侧板11的厚度较低、而弧状导轨111的长度受限时,可采用此方式来达成二阶段的旋转,且总旋转的角度θ可达180度。

再次参考图6,贯孔231可以为圆弧状,但不限于此,连接部23在贯孔231的限位下移动。例如,在进入第二转动行程、组接部25带动连接部23继续转动时,连接部23可以基于贯孔231的圆弧形状及旋转轴27的限位下,进行圆弧状转动。亦即旋转轴27固定不动,而连接部23被带动时即会使得连接部23在旋转轴27的限制下,沿贯孔231的形状移动或转动。

此外,转动部21上还包含二限位突块217,限位突块217突出于转动部21朝向连接部23的表面,二限位突块217之间形成有导槽219。连接部23上还包含第二滑动块233,第二滑动块233由连接部23朝向转动部21的表面突起,并对应于导槽219。当中心轴30移动至弧状导轨111的第二位置p2,接着再继续使连接部23移动时,限位突块217可导引并限制滑动块23沿导槽219滑动。

在上述说明中,本发明各实施例所提供的铰接元件,其固定件组接于电子装置的壳体与背盖。固定件能够装设于壳体的内部而不外露、以达到配合电子装置的厚度缩减的设计,同时减少受到外力冲击而能提升铰接元件使用周期的功效。转动件以背盖及壳体交接处,做为虚拟的旋转轴心而转动,同时,中心轴连动地在弧状导轨滑动,因而能达到大幅度的尺寸转动,而不易受到壳体的限制,从而能提供更多的支架角度给使用者。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仅是用以说明实现本发明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所公开的技术手段的范围,当可作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但仍应视为与本发明实质相同的技术或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