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0601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震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领域,主要涉及摩托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震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今社会,汽车、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等车辆是人们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为了提高车辆的驾驶舒适性,在车辆的座垫和车架之间通常设置有减震橡胶垫。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减震橡胶垫具有结构缺陷,只是通过压缩橡胶垫来达到减震的目的,导致减震效果不佳,长时间使用之后,橡胶的弹性变小,且橡胶垫的使用寿命较短。

因此,如何提高减震橡胶垫的减震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震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震系统,包括活塞、活塞缸和减震橡胶底座,所述活塞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缸内部滑动配合且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减震橡胶底座,所述活塞缸的内部设有空气且所述活塞缸的右部连通有空气缓存室,所述活塞缸的内侧设有防触底减震橡胶,所述活塞包括与所述活塞缸内部滑动配合的活塞头以及与所述减震橡胶底座连接的固定端,所述活塞头通过活塞杆与固定端连接,在车把手上还设有辅助减震装置。

如上所述减震橡胶底座包括外金属框架、内金属框架以及位于外金属框架与内金属框架之间的上橡胶垫、左橡胶垫和右橡胶垫,所述上橡胶垫、左橡胶垫和右橡胶垫的内侧面所在的平面围成梯形腔体。所述减震橡胶垫作为一个相对固定整体,允许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通过采用上橡胶垫、左橡胶垫和右橡胶垫三个橡胶垫组合的实行,具有水平支撑和 V 型支撑的双重优点,在多个方向上都具有良好的减震作用,减小整车震动。

如上所述的辅助减震装置包括内轴套、沟槽、橡胶垫套、外轴套、弹簧和把手套,所述的橡胶垫套充填在内轴套和外轴套之间,所述的内轴套两端呈放射状均匀的分布有沟槽,所述的沟槽截面形状为锯齿形,所述的内轴套和外轴套的外圆表面均压制有循环纹络 ,所述的弹簧有若干个,规则均匀的围绕外轴套进行排列,所述的把手套包裹在弹簧外侧。循环纹络进一步增强了减震抗剪切力的能力。

如上所述外金属框架包括类梯形框架、左橡胶垫安装槽以及右橡胶垫安装槽,所述的类梯形框架顶部设有上橡胶垫安装缺口,在顶部的左右两端均设有波浪状加强筋。

如上所述内金属框架包括由上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和下底板围成的梯形框架,在梯形框架中设有十字型加强筋。本发明将内金属框架设计成梯形结构,具有结构稳定、不易变形等特点,并且在梯形结构中间设置十字型加强筋,用于进一步增加内金属框架的结构强度,其中中空的结构,能够节约材料,减轻整个机构的重量。

如上所述上橡胶垫设于上橡胶垫安装缺口处,所述的上橡胶垫与固定端连接,具有减震缓冲的功能,所述上橡胶垫设于外金属框架的顶部与上底板之间。所述上橡胶垫水平布置,用于进行水平支撑。

如上所述左橡胶垫硫化连接在类梯形框架的左侧内壁与内金属框架的左侧板之间,并安装在左橡胶垫安装槽中,所述右橡胶垫硫化连接在类梯形框架的右侧内壁与内金属框架的右侧板之间,并嵌入安装在右橡胶垫安装槽中。左、右两个橡胶垫呈 V 型布置夹紧内金属框架,不仅能承载由上橡胶垫传递而来的垂直载荷,还能在左右方向上承受力。

如上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缸内部配合的一端的外圈设置有密封圈。为了进一步保证空气腔室的气密性。

如上所述活塞的纵截面为工字型结构。

如上所述活塞缸的外侧端部设置有卡接头。通过卡接头连接固定活塞缸和座垫底板,可以实现快速安装,且固定效果好。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该装置设置于需要减震的两个部件(如座垫和车架)之间,并将活塞缸固定于其中一个部件,而将减震橡胶底座设置于另一个部件上,当两个部件受外力作用带动活塞缸和橡胶底座相向运动时,活塞将活塞缸内的空气压缩,并使部分空气进入空气缓存室,从而在压缩过程中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当两个部件带动活塞缸和减震橡胶底座相离运动时,空气缓存室内的空气进入活塞缸内,形成一个循环,同时与设于车把手上的辅助减震装置配合,可见,该减震系统具有双重减震功能,极大地优化了减震效果。

本发明有益性:

本发明中的活塞缸与减震橡胶底座之间的相向运动和相离运动,在压缩过程中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而减震橡胶底座采用三块橡胶垫的组合形式,其中一块水平布置,另两块 V 型布置,三块橡胶垫的组合结构形式,能在各个方向上都具有良好的减震功能,并阻止震动向车身的传递,提升整车舒适性,同时又与车把手上的辅助减震装置配合,辅助装置的内轴套和外轴套与橡胶垫套的接触面上压制有循环纹络,可嵌入到橡胶垫套中,使内、外轴套与橡胶垫套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在受到较大的剪切力时内、外轴套与橡胶垫套之间不会发生转动,可阻止橡胶垫套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本发明能够节约能源资源,并具有双重减震功能,极大地优化了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震系统的减震橡胶底座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震系统的辅助减震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震系统的外金属框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震系统的内金属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识:1-活塞、2-活塞缸、3-空气缓存室、4-外金属框架、5-内金属框架、6-上橡胶垫、7-左橡胶垫、8-右橡胶垫、9-橡胶垫套、10-内轴套、11-外轴套、12-弹簧、13-把手套、14-防触底减震橡胶、15-卡接头、16-沟槽、101-活塞头、102-活塞杆、103-固定端、104-密封圈、401-类梯形框架、402-上橡胶垫安装缺口、403-左橡胶垫安装槽、404-波浪状加强筋、405-右橡胶垫安装槽、501-上底板、502-十字形加强筋、503-左侧板、504-下底板、505-右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对本发明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震系统,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震系统,包括活塞1、活塞缸2和减震橡胶底座,所述活塞1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缸2内部滑动配合且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减震橡胶底座,所述活塞缸2的内部设有空气且所述活塞缸2的右部连通有空气缓存室3,所述活塞缸的内侧设有防触底减震橡胶14,所述活塞1包括与所述活塞缸2内部滑动配合的活塞头101以及与所述减震橡胶底座连接的固定端103,所述活塞头101通过活塞杆102与固定端103连接,在车把手上还设有辅助减震装置。

辅助减震装置包括内轴套10、沟槽16、橡胶垫套9、外轴套11、弹簧12和把手套13,所述的橡胶垫套9充填在内轴套10和外轴套11之间,所述的内轴套10两端呈放射状均匀的分布有沟槽16,所述的沟槽16截面形状为锯齿形,所述的内轴套10和外轴套11的外圆表面均压制有循环纹络 ,所述的弹簧12有若干个,规则均匀的围绕外轴套11进行排列,所述的把手套13包裹在弹簧12外侧。循环纹络进一步增强了减震抗剪切力的能力。

减震橡胶底座包括外金属框架4、内金属框架5以及位于外金属框架4与内金属框架5之间的上橡胶垫6、左橡胶垫7和右橡胶垫8,所述上橡胶垫6、左橡胶垫7和右橡胶垫7的内侧面所在的平面围成梯形腔体。所述减震橡胶垫作为一个相对固定整体,允许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通过采用上橡胶垫6、左橡胶垫7和右橡胶垫8三个橡胶垫组合的实行,具有水平支撑和 V 型支撑的双重优点,在多个方向上都具有良好的减震作用,减小整车震动;

外金属框4架包括类梯形框架401、左橡胶垫安装槽403以及右橡胶垫安装槽405,所述的类梯形框架401顶部设有上橡胶垫安装缺口402,在顶部的左右两端均设有波浪状加强筋404;

内金属框架5包括由上底板501、左侧板503、右侧板505和下底板504围成的梯形框架,在梯形框架中设有十字型加强筋502。本发明将内金属框架5设计成梯形结构,具有结构稳定、不易变形等特点,并且在梯形结构中间设置十字型加强筋502,用于进一步增加内金属框架5的结构强度,其中中空的结构,能够节约材料,减轻整个机构的重量;

上橡胶垫6设于上橡胶垫安装缺口402处,所述的上橡胶垫6与固定端103连接,具有减震缓冲的功能,所述上橡胶垫6设于外金属框架4的顶部与上底板501之间。所述上橡胶垫6水平布置,用于进行水平支撑;

左橡胶垫7硫化连接在类梯形框架401的左侧内壁与内金属框架5的左侧板之间,并安装在左橡胶垫安装槽403中,所述右橡胶垫8硫化连接在类梯形框架401的右侧内壁与内金属框架5的右侧板之间,并嵌入安装在右橡胶垫安装槽405中。左、右两个橡胶垫呈 V 型布置夹紧内金属框架5,不仅能承载由上橡胶垫传递而来的垂直载荷,还能在左右方向上承受力。

活塞1与所述活塞缸2内部配合的一端的外圈设置有密封圈104。为了进一步保证空气腔室的气密性。活塞1的纵截面为工字型结构,活塞缸2的外侧端部设置有卡接头15。通过卡接头15连接固定活塞缸2和座垫底板,可以实现快速安装,且固定效果好。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该装置设置于需要减震的两个部件(如座垫和车架)之间,并将活塞缸固定于其中一个部件,而将减震橡胶底座设置于另一个部件上,当两个部件受外力作用带动活塞缸和橡胶底座相向运动时,活塞将活塞缸内的空气压缩,并使部分空气进入空气缓存室,从而在压缩过程中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当两个部件带动活塞缸和减震橡胶底座相离运动时,空气缓存室内的空气进入活塞缸内,形成一个循环,同时与设于车把手上的辅助减震装置配合,可见,该减震系统具有双重减震功能,极大地优化了减震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