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装置、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及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95970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轴承装置、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及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轴承装置、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及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使盘(磁记录介质)记录、再现各种信息的硬盘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一般来说,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具备头部常平架组件(headgimbalassembly)和将头部常平架组件安装于前端侧的臂(转动部件),头部常平架组件具备将信号记录再现于盘的滑块。该臂能够通过设于基端侧的轴承装置而转动。通过使臂转动,能够使滑块移动至盘的既定位置,以进行信号的记录、再现。

一般来说,轴承装置具备轴、以及外插于轴且在轴的轴方向上并列配置的一对滚动轴承。另外,一对滚动轴承分别具备固定于轴的内圈、围绕内圈的外圈、以及配置在内圈与外圈之间的多个滚动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此种轴承装置中,通过沿使一对滚动轴承的内圈相互接近的方向赋予预压,消除外圈及内圈与滚动体的内部间隙,以提高滚动轴承的刚性。为了在赋予了预压的状态下配置滚动轴承,需要将一对滚动轴承沿轴方向并列地配置,并且在被赋予了预压的状态下将内圈固定于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18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虽然近年来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薄型化发展,但在现有技术的轴承装置中,由于为了提高滚动轴承的刚性而沿轴方向排列地配置有一对滚动轴承,故薄型化存在极限。

因此,本发明提供能够薄型化的轴承装置、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及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轴;以及滚动轴承,其外插于所述轴,所述滚动轴承具备:内圈,其与所述轴的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外圈,其从所述轴的径方向的外侧包围所述内圈;以及多个滚动体,其被以滚动自如的方式保持在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所述内圈及所述外圈之中的至少任一者具有配置在所述中心轴的轴方向一侧的一半部、以及配置在所述轴方向另一侧的另一半部,所述一半部相对于所述滚动体从所述轴方向的所述一侧朝所述另一侧抵接,所述另一半部相对于所述滚动体从所述轴方向的所述另一侧朝所述一侧抵接,对所述一半部及所述另一半部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赋予预压。

根据本发明,一半部相对于滚动体从轴方向一侧朝另一侧抵接,另一半部相对于滚动体从轴方向另一侧朝一侧抵接,一半部及另一半部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被赋予预压,因而能够通过一半部和另一半部沿径方向推压滚动体。由此,能够通过一个滚动轴承来赋予预压,能够消除内圈及外圈与滚动体的内部间隙以提高滚动轴承的刚性。从而,与现有技术那样使用一对滚动轴承的构成相比较,能够使轴承装置薄型化。

在上述轴承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内圈被分割为所述一半部和所述另一半部。

依据本发明,能够对内圈赋予预压,能够提高滚动轴承的刚性。从而,能够使轴承装置薄型化。

在上述轴承装置中,优选地,具备固持件,所述固持件形成为圆环状,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保持所述滚动体,所述固持件的内周缘向所述轴方向突出并且配置在所述一半部与所述另一半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固持件与内圈的接触部件限制为仅为向轴方向突出的固持件的内周缘。由此,与固持件在内周缘以外的区域中与内圈接触的构成相比较,能够减小在固持件相对于内圈旋转时的固持件和内圈的滑动面积,并且使固持件和内圈在相对于旋转中心为更短距离的位置处接触。从而,能够降低固持件和内圈的滑动阻力以抑制旋转力矩的损失,能够实现低力矩的轴承装置。

在上述轴承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内圈之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轴一体形成。

根据本发明,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因而能够实现轴承装置的低成本化。

在上述轴承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外圈被分割为所述一半部和所述另一半部。

依据本发明,能够对外圈赋予预压,能够提高滚动轴承的刚性。从而,能够使轴承装置薄型化。

在上述轴承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外圈由外插于所述一半部及所述另一半部的外插部件保持。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被赋予了预压的状态下通过外插部件保持一半部及另一半部。此时,由于能够通过滚动轴承单体来使一半部及另一半部维持被赋予了预压的状态,故在外圈具备一半部及另一半部的构成中,例如能够在不准备供轴承装置安装的部件的情况下组装轴承装置。从而,能够谋求制造效率的提高,能够实现轴承装置的低成本化。

在上述轴承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外圈的所述一半部及所述另一半部之中的任一者与所述外插部件一体形成。

根据本发明,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因而能够实现轴承装置的低成本化。

在上述轴承装置,优选地,具备固持件,所述固持件形成为以沿着所述轴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圆筒状,且设有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保持所述滚动体的球支座,所述内圈及所述外圈分别被分割为所述一半部和所述另一半部,所述球支座在所述轴方向上开口。

根据本发明,由于内圈及外圈分别具有一半部和另一半部,故在组装滚动轴承时,在配置各一半部之后,在配置各另一半部之前,能够配置滚动体,能够将滚动体容易地配置在内圈与外圈之间。此时,由于能够在使固持件保持滚动体的状态下配置滚动体,故容易使轴承装置的组装自动化。从而,能够谋求制造效率的提高,能够实现能够低成本化的轴承装置。而且,由于固持件形成为圆筒状,故能够实现固持件不接触内圈及外圈的状态。从而,能够降低固持件与内圈及外圈的滑动阻力,能够实现低力矩的轴承装置。

在上述轴承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内圈及所述外圈分别具备以能够与所述滚动体接触的方式设置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在穿过所述中心轴的截面视图中形成为直线状。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接触面的切削加工容易。从而,能够实现轴承装置的低成本化。另外,由于使滚动体相对于外圈及内圈点接触,故能够实现低力矩的轴承装置。

在上述轴承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内圈及所述外圈分别具备以能够与所述滚动体接触的方式设置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在穿过所述中心轴的截面视图中形成为圆弧状。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接触面的精整加工(研磨加工)容易。从而,能够实现轴承装置的低成本化,并且能够减少接触面与滚动体的摩擦以实现轴承装置的低力矩化、以及抑制旋转力矩的偏差。

在上述轴承装置中,优选地,在穿过所述中心轴的截面视图中,相对于所述径方向的所述滚动体与所述外圈及所述内圈的接触角大于0°且小于45°。

根据本发明,与接触角为45°以上的构成相比较,由于能够使滚动体从外圈及内圈受到的轴方向的力变大,故能够使滚动体与外圈及内圈在轴方向上更强地接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滚动轴承的轴方向上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轴承装置的共振频率,能够实现能够与高速旋转对应的轴承装置。

在上述轴承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滚动轴承具备从所述轴方向的外侧覆盖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的密封部件,所述内圈及所述外圈之中的一个部件与另一部件相比向所述轴方向突出地设置,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一个部件的所述轴方向上的端部接触,并且从所述轴方向看以与所述另一部件重叠的方式设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滚动轴承具备从轴方向外侧覆盖内圈与外圈之间的密封部件,故能够抑制异物等进入内圈与外圈之间,滚动轴承的旋转性能降低。另外,能够通过密封部件来抑制向轴承装置外部的滑脂飞散、放气的放出。

而且,由于密封部件以接触内圈及外圈之中向轴方向突出的一个部件的端部的方式设置,故能够容易地防止密封部件接触内圈及外圈中的另一部件。由此,在内圈和外圈相对旋转时,能够防止发生因内圈及外圈中的另一部件与密封部件的接触引起的滑动阻力。从而,能够抑制滚动轴承的旋转性能降低。

在上述轴承装置中,优选地,所述一个部件为所述外圈。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外圈的轴方向上的尺寸比内圈大。由此,在供轴承装置安装的部件外嵌于外圈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增大所述部件和外圈的接触面积,故能够稳定地固定所述部件。从而,能够实现能够与高速旋转对应的轴承装置。

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轴承装置;壳体,其支撑所述轴承装置的一侧端部;转动部件,其外嵌于所述轴承装置,且绕所述轴的中心轴转动;以及滑块,其安装于所述转动部件,且在与磁记录介质之间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备上述轴承装置,故能够使信息记录再现装置薄型化。

在上述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外圈之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转动部件一体形成。

根据本发明,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因而能够实现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在上述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滚动轴承与所述转动部件遍布所述轴方向的整体重叠。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防止滚动轴承从转动部件向轴方向突出,故能够使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可靠地薄型化。

本发明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一半部配置工序,将所述外圈及所述一半部插入所述轴,将所述一半部固定于所述轴;固持件配置工序,配置能够保持所述滚动体的固持件;滚动体配置工序,从所述轴方向的另一侧配置所述滚动体;另一半部配置工序,将所述另一半部插入所述轴;以及预压附加工序,将所述另一半部朝所述一半部推压并固定于所述轴。

根据本发明,在于一半部配置工序中配置外圈及一半部之后,在于另一半部配置工序中配置另一半部之前,能够在固持件配置工序及滚动体配置工序中配置固持件及滚动体。从而,能够简单地制造上述轴承装置,因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实现轴承装置的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一半部配置工序,将外插于所述外圈的所述一半部及所述另一半部的外插部件、所述外圈的所述一半部、以及所述内圈的所述一半部插入所述轴,并将所述外圈的所述一半部固定于所述外插部件,并且将所述内圈的所述一半部固定于所述轴;固持件保持工序,使所述固持件保持所述多个滚动体;滚动体配置工序,从所述轴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固持件一起配置所述滚动体;另一半部配置工序,将所述外圈的所述另一半部、以及所述内圈的所述另一半部插入所述轴;以及预压附加工序,将所述内圈及所述外圈之中的至少一个部件的所述另一半部朝所述一个部件的所述一半部推压,并将所述内圈的所述另一半部固定于所述轴,并且将所述外圈的所述一半部固定于所述外插部件。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滚动体配置工序中与固持件一起配置在固持件保持工序中被固持件保持的滚动体。因此,容易使轴承装置的组装自动化。从而,能够谋求上述轴承装置的制造效率的提高,因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实现轴承装置的低成本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一半部相对于滚动体从轴方向一侧朝另一侧抵接,另一半部相对于滚动体从轴方向另一侧朝一侧抵接,一半部及另一半部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被赋予预压,故能够通过一半部和另一半部来沿径方向推压滚动体。由此,能够通过一个滚动轴承来赋予预压,能够消除内圈及外圈与滚动体的内部间隙,以提高滚动轴承的刚性。从而,与现有技术那样使用一对滚动轴承的构成相比较,能够使轴承装置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处的侧视截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持件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1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1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图20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1及轴承装置10。

(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信息记录再现装置1是对具有记录层的盘d(磁记录介质)进行写入及读取的装置。信息记录再现装置1具备:臂8(转动部件);由臂8的前端侧支撑的头部常平架组件4;在头部常平架组件4的前端安装的滑块2;使头部常平架组件4扫描移动的促动器(vcm:音圈马达)6;使盘d旋转的主轴马达7;将与信息对应地调制的电流供给到滑块2的控制部5;以及将这些各构成品容纳在内部的壳体9。

壳体9例如包括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是在上部具有开口的箱型形状的部件,由平面视图四边形状的底部9a、以及从底部9a的周缘部垂直地竖直设置的周壁(未图示)构成。在由周壁包围的壳体9内侧,形成有容纳上述各构成品的容纳凹部。在底部9a的大致中心,安装有主轴马达7,通过将主轴马达7嵌入中心孔来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盘d。

在盘d的侧部配置有轴承装置10。轴承装置10的一侧端部被支撑于壳体9的底部9a。臂8外嵌紧贴于轴承装置10的外周面。臂8的基端部连接于上述促动器6。另外臂8从基端侧朝前端侧与盘d的表面平行地延伸设置。

头部常平架组件4连接于臂8的前端。头部常平架组件4具备悬架3、以及在悬架3的前端安装且与盘d的表面相向配置的滑块2。滑块2具备进行对盘d的信息写入(记录)的记录元件、以及进行从盘d的信息读取(再现)的再现元件。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1中,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时,首先驱动主轴马达7,以使盘d绕盘d的中心轴l2旋转。另外,驱动促动器6,以将轴承装置10作为转动中心使臂8转动。由此,能够使在头部常平架组件4前端配置的滑块2扫描移动到盘d表面的各部分。而且,通过驱动滑块2的记录元件或再现元件,能够进行对盘d的信息记录或再现。

(轴承装置)

图2是图1的ii-ii线处的侧视截面图。

如图2所示,轴承装置10具备轴20、以及外插于轴20的滚动轴承11。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轴承装置10的中心轴(轴20的中心轴)l1的方向称为“轴方向”。另外,将与中心轴l1正交的方向称为“径方向”,并将绕中心轴l1转圈的方向称为“周方向”。

轴20由铝、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圆柱形状,且连接于壳体9(参照图1)。在轴20的轴方向一侧形成有凸缘25。在轴20形成有在该轴20的轴方向两端面开口的凹部27。凹部27沿轴方向贯穿轴20。凹部27与中心轴l1同轴地配置。凹部27在轴20的轴方向一侧(形成有凸缘25的一侧)上扩大直径。

滚动轴承11具备:与中心轴l1同轴地配置的内圈30、从径方向外侧包围内圈30的外圈40、形成为球状且以滚动自如的方式被保持在内圈30与外圈40之间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个)滚动体15、以及以滚动自如的方式保持滚动体15的固持件50。滚动轴承11的轴方向上的尺寸与臂8同等。滚动轴承11与臂8遍及轴方向的整体重叠。

内圈30由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环状,且外插于轴20。内圈30被分割为配置在轴方向一侧(轴20的凸缘25侧)的内圈一半部31(一半部)、以及配置在轴方向另一侧的内圈另一半部32(另一半部)。

内圈一半部31形成为沿轴方向延伸的圆环状。内圈一半部31的轴方向两端面形成为沿着径方向的平面状。在内圈一半部31的外周面之中轴方向的内圈另一半部32侧(另一侧)的端部,遍布整个周边形成有随着从轴方向一侧去往另一侧而逐渐缩小直径的一半部滚动面31a(接触面)。一半部滚动面31a在穿过中心轴l1的截面视图(以下称为“纵截面视图”)中形成为圆弧状,朝向径方向外侧且轴方向另一侧。一半部滚动面31a的曲率半径比滚动体15的半径大。滚动体15能够接触一半部滚动面31a。内圈一半部31相对于轴20的凸缘25从轴方向另一侧抵接。

内圈另一半部32相对于与中心轴l1正交的面与内圈一半部31面对称地形成。即,在内圈另一半部32的外周面之中轴方向的内圈一半部31侧(另一侧)的端部,遍布整个周边形成有随着从轴方向另一侧去往一侧而逐渐缩小直径的另一半部滚动面32a(接触面)。另一半部滚动面32a在纵截面视图中形成为圆弧状,朝向径方向外侧且轴方向一侧。滚动体15能够接触另一半部滚动面32a。内圈另一半部32相对于内圈一半部31在轴方向上间隔地配置。

外圈40由金属材料形成为沿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外圈40的轴方向上的尺寸与内圈30同等。在外圈40的内周面之中轴方向的中心,沿周方向遍布整个周边形成有滚动槽48。在滚动槽48,设有在轴方向一侧设置的第一滚动面40a(接触面)、以及在轴方向另一侧设置的第二滚动面40b(接触面)。第一滚动面40a随着从轴方向一侧去往另一侧而逐渐扩大直径,在纵截面视图中形成为圆弧状。第一滚动面40a朝向径方向内侧且轴方向另一侧。第一滚动面40a的曲率半径比滚动体15的半径大。第二滚动面40b相对于与中心轴l1正交的面与第一滚动面40a面对称地形成。第二滚动面40b朝向径方向内侧且轴方向一侧。滚动体15能够接触第一滚动面40a及第二滚动面40b。

滚动体15由金属材料形成。滚动体15接触一半部滚动面31a、另一半部滚动面32a、以及滚动槽48的第一滚动面40a及第二滚动面40b,且沿周方向在内圈30与外圈40之间滚动。内圈一半部31的一半部滚动面31a从轴方向一侧朝轴方向另一侧抵接于滚动体15的面朝径方向内侧的部分。另外,内圈另一半部32的另一半部滚动面32a从轴方向另一侧朝轴方向一侧抵接于滚动体15的面朝径方向内侧的部分。而且,外圈40的第一滚动面40a从轴方向一侧朝轴方向另一侧抵接于滚动体15的面朝径方向外侧的部分。另外,外圈40的第二滚动面40b从轴方向另一侧朝轴方向一侧抵接于滚动体15的面朝径方向外侧的部分。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滚动体15相对于一半部滚动面31a及第一滚动面40a接触轴方向的相同位置。另外,滚动体15相对于另一半部滚动面32a以及第二滚动面40b接触轴方向的相同位置。在纵截面视图中,滚动体15和另一半部滚动面32a相对于径方向的接触角θ小于45°(参照图3)。滚动体15与一半部滚动面31a、第一滚动面40a及第二滚动面40b的接触角也同样。多个滚动体15通过固持件50以滚动自如的方式沿周方向环状地均等排列。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持件的平面图。

如图2及图4所示,固持件50例如由树脂材料等形成为圆环板状,且与中心轴l1同轴地配置。固持件50的内径比轴20的外径稍大。固持件50的外径为外圈40的内径的程度。在固持件50,与滚动体15的个数对应地形成有能够插入滚动体15的球支座51。球支座51从固持件50的外周面朝径方向内侧凹入。球支座51在周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形成。另外,在固持件50的周缘,沿周方向遍布整个周边连续地形成有朝轴方向两侧突出的厚壁部53。厚壁部53与球支座51相比形成在径方向内侧。厚壁部53的厚度比内圈一半部31和内圈另一半部32的间隙小。固持件50以厚壁部53位于内圈一半部31与内圈另一半部32之间的方式配置。此外,厚壁部53还可以沿周方向断续地形成。

如图2所示,内圈一半部31及内圈另一半部32相对于轴20通过压入、粘接、焊接等固定。此时,内圈一半部31及内圈另一半部32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被赋予预压。具体而言,内圈另一半部32在被朝内圈一半部31侧推压的状态下固定于轴20。通过推压内圈另一半部32,内圈一半部31被经由滚动体15朝凸缘25侧推压。内圈一半部31由于从轴方向另一侧抵接于凸缘25,故向轴方向一侧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内圈一半部31及内圈另一半部32为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被赋予了预压的状态。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的制造方法。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6到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的制造方法具备一半部配置工序s10、固持件配置工序s20、滚动体配置工序s30、另一半部配置工序s40、以及预压附加工序s50。

首先进行一半部配置工序s10。如图6所示,在一半部配置工序s10中,将外圈40以及内圈30的内圈一半部31插入轴20,并将内圈一半部31固定于轴20。

具体而言,首先将轴20载置于块状的夹具p。在夹具p形成有与轴20的凸缘25对应的凹部,轴20以凸缘25之中朝向轴方向另一侧的面与夹具p的主面齐平的方式载置。接着,将内圈一半部11外插于轴20,并在相对于凸缘25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轴20。内圈一半部31和轴20的固定通过压入、粘接、焊接等进行。另外,将外圈40外插于轴20,并载置在夹具p的主面上。由此,内圈一半部31的轴方向一侧的端面和外圈40的轴方向一侧的端面变为位于轴方向相同位置的状态。此外,夹具p的形状不限定于图示的状态,可以适当变更。

接着,进行固持件配置工序s20。如图7所示,在固持件配置工序s20中,配置固持件50。

具体而言,将固持件50外插于轴20,并载置于内圈一半部31的轴方向另一侧的端面上。

接着,进行滚动体配置工序s30。如图8所示,在滚动体配置工序s30中,从轴方向另一侧配置滚动体15。

具体而言,从轴方向另一侧将多个滚动体15分别插入外圈40与轴20之间。进而,朝固持件50的球支座51(参照图7)推入各滚动体15。由此,各滚动体15在被保持于固持件50的状态下配置在内圈一半部31的一半部滚动面31a与滚动槽48之间。

接着,进行另一半部配置工序s40。如图9所示,在另一半部配置工序s40中,将内圈30的内圈另一半部32插入轴20。

具体而言,将内圈另一半部32外插于轴20,以设为另一半部滚动面32a抵接于滚动体15的状态。由此,滚动体15变为配置在一半部滚动面31a、另一半部滚动面32a、以及滚动槽48之间的状态。

接着,进行预压附加工序s50。在预压附加工序s50中,将内圈另一半部32朝内圈一半部31推压,并固定于轴20。

具体而言,在将内圈另一半部32朝内圈一半部31侧以既定的力推压的状态下,将内圈另一半部32固定于轴20。内圈另一半部32和轴20的固定通过压入、粘接、焊接等进行。被赋予内圈另一半部32的力经由滚动体达到固定于轴20的内圈一半部31。由此,内圈一半部31及内圈另一半部32变为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被赋予了预压的状态。在此,一半部滚动面31a朝向径方向外侧且轴方向另一侧,且从轴方向一侧朝轴方向另一侧抵接于滚动体15。另外,另一半部滚动面32a朝向径方向外侧且轴方向一侧,且从轴方向另一侧朝轴方向一侧抵接于滚动体15。因此,通过内圈一半部31及内圈另一半部32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被赋予预压,滚动体15被朝径方向外侧推压。结果,滚动体15推压外圈40的滚动槽48,以消除内圈30及外圈40与滚动体15的内部间隙。

最后通过卸下夹具p来完成图2所示的轴承装置10。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内圈一半部31相对于滚动体15从轴方向一侧朝另一侧抵接,内圈另一半部32相对于滚动体15从轴方向另一侧朝一侧抵接,内圈一半部31及内圈另一半部32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被赋予预压,因而能够通过内圈一半部31和内圈另一半部32沿径方向推压滚动体15。由此,能够通过一个滚动轴承11来赋予预压,能够消除内圈30及外圈40与滚动体15的内部间隙以提高滚动轴承11的刚性。从而,与现有技术那样使用一对滚动轴承的构成相比较,能够使轴承装置10薄型化,能够使信息记录再现装置1薄型化。

另外,由于内圈30被分割为内圈一半部31和内圈另一半部32,故能够实现对内圈赋予了预压的所谓内圈预压的轴承装置1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滚动轴承11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轴承装置10的共振频率,能够实现能够与高速旋转对应的轴承装置10。

另外,由于固持件50的内周缘(厚壁部53)向轴方向突出,并且配置在内圈一半部31与内圈另一半部32之间,故能够将固持件50和内圈30的接触部位限制为仅是向轴方向突出的固持件50的内周缘的厚壁部53。由此,与固持件在内周缘以外的区域中与内圈接触的构成相比较,能够减小在固持件50相对于内圈30旋转时的固持件50和内圈30的滑动面积,并且使固持件50和内圈30在相对于旋转中心为更短距离的位置处接触。从而,能够降低固持件50和内圈30的滑动阻力以抑制旋转力矩的损失,能够实现低力矩的轴承装置10。

另外,由于各滚动面31a、32a、40a、40b在纵截面视图中形成为圆弧状,故能够使各滚动面31a、32a、40a、40b的精整加工(研磨加工)容易。从而,能够实现轴承装置10的低成本化,并且能够减少各滚动面31a、32a、40a、40b与滚动体15的摩擦以实现轴承装置10的低力矩化、以及抑制旋转力矩的偏差。

另外,在本文中,采用在纵截面视图中,相对于径方向的滚动体15与内圈30及外圈40的接触角大于0°且小于45°的构成。

由此,与接触角为45°以上的构成相比较,由于能够使滚动体15从内圈30及外圈40受到的轴方向的力变大,故能够使滚动体15与内圈30及外圈40在轴方向上更强地接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滚动轴承11的轴方向上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轴承装置10的共振频率,能够实现能够与高速旋转对应的轴承装置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1中,由于滚动轴承11与臂8遍及轴方向的整体重叠,故能够防止滚动轴承11从臂8向轴方向突出,能够使信息记录再现装置1可靠地薄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的制造方法,在于一半部配置工序s10中配置外圈40及内圈一半部31之后,在于另一半部配置工序s40中配置内圈另一半部32之前,能够在固持件配置工序s20及滚动体配置工序s30中配置固持件50及滚动体15。从而,能够简单地制造上述轴承装置10,因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以实现轴承装置10的低成本化。

以下,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此外,对于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附以相同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对于以下的变形例也同样)。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1中,外圈40和臂8分体地形成,但不限定于此。

如图10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101中,轴承装置110的滚动轴承111具备与臂8一体形成的外圈140。

根据该构成,由于外圈140和臂8一体形成,故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能够实现信息记录再现装置101的低成本化。

另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各滚动面31a、32a、40a、40b在纵截面视图中形成为圆弧状,但不限定于此。

如图10所示,滚动轴承111的内圈130被分割为配置在轴方向一侧(轴20的凸缘25侧)的内圈一半部131(一半部)、以及配置在轴方向另一侧的内圈另一半部132(另一半部)。

内圈一半部131形成为沿轴方向延伸的圆环状。在内圈一半部131的外周面之中轴方向的内圈另一半部132侧(另一侧)的端部,遍布整个周边形成有随着从轴方向一侧去往另一侧而逐渐缩小直径的一半部滚动面131a(接触面)。一半部滚动面131a在纵截面视图中形成为直线状,朝向径方向外侧且轴方向另一侧。

内圈另一半部132相对于与中心轴l1正交的面与内圈一半部131面对称地形成。即,在内圈另一半部132的外周面之中轴方向的内圈一半部131侧的端部,遍布整个周边形成有在纵截面视图中直线状的另一半部滚动面132a(接触面)。另一半部滚动面132a朝向径方向外侧且轴方向一侧。

在外圈140的内周面之中轴方向的中心,沿周方向遍及整个周边形成有滚动槽148。在滚动槽148,设有在轴方向一侧设置的第一滚动面140a(接触面)、以及在轴方向另一侧设置的第二滚动面140b(接触面)。第一滚动面140a随着从轴方向一侧去往另一侧而逐渐扩大直径,在纵截面视图中形成为直线状。第一滚动面140a朝向径方向内侧且轴方向另一侧。第二滚动面140b相对于与中心轴l1正交的面与第一滚动面140a面对称地形成。第二滚动面140b朝向径方向内侧且轴方向一侧。

滚动体15接触一半部滚动面131a、另一半部滚动面132a、以及滚动槽148的第一滚动面140a及第二滚动面140b,且沿周方向在内圈130与外圈140之间滚动。滚动体15相对于一半部滚动面131a以及第一滚动面140a接触轴方向的相同位置。另外,滚动体15相对于另一半部滚动面132a以及第二滚动面140b接触轴方向的相同位置。

根据该构成,由于各滚动面131a、132a、140a、140b在纵截面视图中形成为直线状,故能够使各滚动面131a、132a、140a、140b的切削加工容易。从而,能够实现轴承装置110的低成本化。另外,由于使滚动体15相对于外圈140及内圈130点接触,故能够实现低力矩的轴承装置110。

接着,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内圈30和轴20分体地形成,但不限定于此。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如图1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轴承装置210的滚动轴承211具备与轴20一体形成的内圈一半部131。

根据该构成,由于内圈130的一部分(内圈一半部131)与轴20一体形成,故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能够实现轴承装置210的低成本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310。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在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内圈30沿轴方向被分割,外圈40一体地形成。与此相对,在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内圈330一体地形成,外圈340沿轴方向被分割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相同的构成,附以相同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对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也同样)。

如图12所示,滚动轴承311具备内圈330、外圈340、滚动体15、固持件350、以及衬套60(外插部件)。

内圈330由金属材料形成为沿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内圈330被外插于轴20,且相对于轴20通过压入、粘接、焊接等固定。在内圈330的外周面之中轴方向的中心,沿周方向遍及整个周边形成有滚动槽338。在滚动槽338,设有在轴方向一侧设置的第一滚动面330a(接触面)、以及在轴方向另一侧设置的第二滚动面330b(接触面)。第一滚动面330a随着从轴方向一侧去往另一侧而逐渐缩小直径,在纵截面视图中形成为直线状。第一滚动面330a朝向径方向外侧且轴方向另一侧。第二滚动面330b相对于与中心轴l1正交的面与第一滚动面330a面对称地形成。第二滚动面330b朝向径方向外侧且轴方向一侧。内圈330相对于轴20的凸缘25从轴方向另一侧抵接。

外圈340由金属材料形成。外圈340被分割为配置在轴方向一侧的外圈一半部341(一半部)、以及配置在轴方向另一侧的外圈另一半部342(另一半部)。

外圈一半部341形成为沿轴方向延伸的圆环状。外圈一半部341的轴方向两端面形成为沿着径方向的平面状。在外圈一半部341的内周面之中轴方向的外圈另一半部342侧(另一侧)的端部,遍布整个周边形成有随着从轴方向一侧去往另一侧而逐渐扩大直径的一半部滚动面341a(接触面)。一半部滚动面341a在纵截面视图中形成为直线状,朝向径方向内侧且轴方向另一侧。

外圈另一半部342相对于与中心轴l1正交的面与外圈一半部341面对称地形成。即,在外圈另一半部342的内周面之中轴方向的外圈一半部341侧的端部,遍布整个周边形成有随着从轴方向另一侧去往一侧而逐渐扩大直径的另一半部滚动面342a(接触面)。另一半部滚动面342a朝向径方向内侧且轴方向另一侧。外圈另一半部342相对于外圈一半部341在轴方向上间隔地配置。

滚动体15接触滚动槽338的第一滚动面330a及第二滚动面330b、一半部滚动面341a、以及另一半部滚动面342a,且沿周方向在内圈330与外圈340之间滚动。滚动体15相对于第一滚动面330a以及一半部滚动面341a接触轴方向的相同位置。另外,滚动体15相对于第二滚动面330b以及另一半部滚动面342a接触轴方向的相同位置。

固持件350形成为以沿着径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圆环板状。固持件350的外径比外圈340的外径稍小。固持件350的内径为内圈330的外径的程度。在固持件350,与滚动体15的个数对应地形成有能够插入滚动体15的球支座(未图示)。球支座从固持件350的内周面朝径方向外侧凹入。球支座在周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形成。固持件350的外周缘的厚度比外圈一半部341和外圈另一半部342的间隙小。固持件350配置在外圈一半部341与外圈另一半部342之间。此外,固持件350的外周缘还可以与上述固持件50的内周缘同样,向轴方向两侧突出。

衬套60例如由金属材料形成为沿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被外插于外圈一半部341及外圈另一半部342,以保持外圈340。外圈一半部341及外圈另一半部342通过压入、粘接、焊接等固定于衬套60的内周面。此时,外圈一半部341及外圈另一半部342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被赋予预压。具体而言,外圈一半部341在被朝外圈另一半部342侧推压的状态下固定于衬套60。另外,外圈另一半部342在被朝外圈一半部341侧推压的状态下固定于衬套60。臂8外嵌于衬套60。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外圈340被外插入于外圈一半部341及外圈另一半部342的衬套60保持,故能够在被赋予了预压的状态下通过衬套60来保持外圈一半部341及外圈另一半部342。因此,由于能够通过滚动轴承311单体来使外圈一半部341及外圈另一半部342维持被赋予了预压的状态,故在外圈340具备外圈一半部341及外圈另一半部342的构成中,例如能够在不准备供轴承装置310安装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臂8)的情况下组装轴承装置310。从而,能够谋求制造效率的提高,能够实现轴承装置310的低成本化。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外圈一半部341及外圈另一半部342固定于衬套60,但不限定于此。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如图13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装置410的滚动轴承411中,外圈一半部341及外圈另一半部342还可以固定于臂8。

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在不使用上述衬套60的情况下在赋予了预压的状态下固定外圈一半部341及外圈另一半部342,故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能够实现轴承装置410的低成本化。

另外,虽然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1中,外圈340和臂8分体地形成,但不限定于此。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如图1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501中,轴承装置510的滚动轴承511具备与臂8一体地形成的外圈一半部341。

根据该构成,由于外圈340的一部分(外圈一半部341)和臂8一体形成,故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能够实现信息记录再现装置501的低成本化。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610。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在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内圈30沿轴方向被分割,外圈40一体地形成。与此相对,在图15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内圈130及外圈340都沿轴方向被分割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5所示,轴承装置610的滚动轴承611具备上述内圈130及外圈340、滚动体15、固持件650、以及衬套60。

固持件650配置在内圈130与外圈340之间。固持件650形成为以沿着轴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圆筒状。固持件650的内径比内圈130的外径大。固持件650的外径比外圈340的内径大。在固持件650,与滚动体15的个数对应地形成有能够插入滚动体15的球支座651。球支座651从固持件650的轴方向另一侧的端面朝轴方向一侧凹入,并在轴方向另一侧开口。球支座651在周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形成。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610的制造方法。此外,关于以下说明中的轴承装置610的各构成部件的符号,请参照图15。

图1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7到图1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610的制造方法具备一半部配置工序s110、固持件保持工序s120、滚动体配置工序s130、另一半部配置工序s140、以及预压附加工序s150。

首先进行一半部配置工序s110。如图17所示,在一半部配置工序s110中,将衬套60、外圈340的外圈一半部341、以及内圈130的内圈一半部131插入轴20,并将外圈一半部341固定于衬套20,且将内圈一半部131固定于轴20。

具体而言,首先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将轴20载置于夹具p。接着,将内圈一半部131外插于轴20,并在相对于轴20的凸缘25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轴20。内圈一半部131和轴20的固定通过压入、粘接、焊接等进行。另外,将衬套60及外圈一半部341外插于轴20,并载置在夹具p的主面上。接着,相对于衬套60固定外圈一半部341。外圈一半部341和衬套60的固定通过压入、粘接、焊接等进行。由此,内圈一半部131的轴方向一侧的端面、外圈一半部341的轴方向一侧的端面、以及衬套60的轴方向一侧的端面变为位于轴方向相同位置的状态。

接着,进行固持件保持工序s120。在固持件保持工序s120中,使固持件650保持多个滚动体15。

具体而言,将滚动体15装入固持件650的球支座651内。由此,多个滚动体15变为由固持件650以滚动自如的方式保持的状态。

接着,进行滚动体配置工序s130。如图18所示,在滚动体配置工序s130中,从轴方向另一侧与固持件650一起配置滚动体15。

具体而言,将保持有多个滚动体15的固持件650从轴方向另一侧配置在内圈一半部131与外圈一半部341之间。由此,各滚动体15在被保持于固持件650的状态下配置在内圈一半部131的一半部滚动面131a与外圈一半部341的一半部滚动面341a之间。

接着,进行另一半部配置工序s140。如图19所示,在另一半部配置工序s140中,将内圈130的内圈另一半部132以及外圈340的外圈另一半部342插入轴20。

具体而言,将内圈另一半部132外插于轴20,以设为内圈另一半部132的另一半部滚动面132a抵接于滚动体15的状态。另外,将外圈另一半部342外插于轴20,以设为外圈另一半部342的另一半部滚动面342a抵接于滚动体15的状态。由此,各滚动体15变为配置在内圈130的一半部滚动面131a以及另一半部滚动面132a、和外圈340的一半部滚动面341a以及另一半部滚动面342a之间的状态。

接着,进行预压附加工序s150。在预压附加工序s50中,将内圈另一半部132朝内圈一半部131推压,并将内圈另一半部132固定于轴20,且将外圈另一半部342固定于衬套60。

具体而言,在将内圈另一半部132朝内圈一半部131侧以既定的力推压的状态下,将内圈另一半部132固定于轴20。内圈另一半部132和轴20的固定通过压入、粘接、焊接等进行。另外,在将外圈另一半部342朝外圈一半部341侧以既定的力推压的状态下,将外圈另一半部342固定于衬套60。外圈另一半部342和衬套60的固定通过压入、粘接、焊接等进行。由此,滚动体15被沿径方向推压,以消除内圈130及外圈340与滚动体15的内部间隙。

最后通过卸下夹具p来完成图15所示的轴承装置610。

此外,虽然在预压附加工序s150中,内圈另一半部132及外圈另一半部342在被赋予了预压的状态下固定于轴20或衬套60,但不限定于此,对内圈另一半部132及外圈另一半部中的任一者赋予预压即可。即,还可以在使外圈另一半部342固定于衬套60的状态下,将内圈另一半部132朝内圈一半部131侧以既定的力推压的状态下,将内圈另一半部132固定于轴20。另外,还可以在使内圈另一半部132固定于轴20的状态下,将外圈另一半部342朝外圈一半部341侧以既定的力推压的状态下,将外圈另一半部342固定于衬套60。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内圈130及外圈340分别具有一半部(内圈一半部131、外圈一半部341)和另一半部(内圈另一半部132、外圈另一半部342),故在组装滚动轴承611时,在配置各一半部131、341之后,在配置各另一半部132、342之前,能够配置滚动体15,能够将滚动体15容易地配置在内圈130与外圈340之间。

此时,由于能够在于固持件保持工序s120中使固持件650保持滚动体15的状态下,在滚动体配置工序s130中与固持件650一起配置滚动体15,故容易使轴承装置610的组装自动化。从而,能够实现能够谋求制造效率的提高,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以实现低成本化的轴承装置610。

而且,由于固持件650形成为圆筒状,故能够实现固持件650不接触内圈130及外圈340的状态。从而,能够降低固持件650与内圈130及外圈340的滑动阻力,能够实现低力矩的轴承装置610。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701及轴承装置710。

图20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说明图,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部分处的截面图。

在图20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在轴承装置710的滚动轴承711具备一对密封部件760这一点上,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20所示,滚动轴承711具备上述内圈130、外圈740、滚动体15、固持件50、以及一对密封部件760。

外圈740在轴方向尺寸比内圈130大这一点上与上述外圈140不同。外圈740与内圈130相比向轴方向两侧突出地设置。

密封部件760例如由金属材料等形成为圆环板状,从轴方向外侧覆盖内圈130和外圈740之间。密封部件760的内径比内圈130的外径小,且比轴20的外径大。密封部件760的外径与外圈740的外径(即臂8的内周面的内径)同等。

滚动轴承711的轴方向上的尺寸比臂8小。滚动轴承711与臂8遍及轴方向整体重叠。各密封部件760固定于臂8的内周面,并且与外圈740的轴方向上的两端面接触。而且,由于外圈740与内圈130相比向轴方向两侧突出,故密封部件760在相对于内圈130的轴方向两端面间隔的状态下以从轴方向看重叠的方式设置。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滚动轴承711具备从轴方向外侧覆盖内圈130与外圈740之间的密封部件760,故能够抑制异物等进入内圈130与外圈740之间,滚动轴承711的旋转性能降低的情况。另外,能够通过密封部件760来抑制向轴承装置710外部的滑脂飞散、放气的放出。

而且,由于密封部件以接触与内圈130相比向轴方向突出的外圈740的端面的方式设置,故能够容易地防止密封部件760接触内圈130。由此,在内圈130和外圈740相对旋转时,能够防止发生因内圈130与密封部件760的接触引起的滑动阻力。从而,能够抑制滚动轴承711的旋转性能降低。

另外,通过使外圈740与内圈130相比向轴方向突出,能够使外圈740的轴方向上的尺寸比内圈130大。由此,在供轴承装置710安装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臂8)外嵌于外圈740的情况下,能够增大所述部件和外圈740的接触面积,因而能够稳定地固定所述部件。从而,能够实现能够与高速旋转对应的轴承装置7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701中,由于包含密封部件760的滚动轴承711与臂8遍及轴方向的整体重叠,故能够防止滚动轴承711从臂8向轴方向突出,能够使信息记录再现装置701可靠地薄型化。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760与外圈740的端面接触地设置,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密封部件还可以是嵌合于外圈740轴方向端部的内周面的构成。在该情况下,由于外圈740与内圈130相比朝轴方向两侧突出,故也能够容易地防止密封部件接触内圈130,能够防止发生因内圈130和密封部件的接触引起的滑动阻力。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圈740与内圈130相比向轴方向突出,但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内圈与外圈相比向轴方向突出,且密封部件与内圈的端部接触地设置。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能够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臂8的转动轴适用轴承装置,但轴承装置的适用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作为使信息记录再现装置1的盘d旋转的主轴马达7的旋转轴适用轴承装置,还可以作为用于使激光光源扫描的多面体镜的转动轴适用轴承装置。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各变形例中,采用将一半部及另一半部在沿轴方向相对地推压的状态下固定于轴20、衬套60等,从而赋予预压的所谓定位置预压。相对于此,例如还可以采用设置施力部件,通过在沿轴方向相对地推压的状态下保持一半部及另一半部来赋予预压的所谓定压预压。

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替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另外,还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

符号说明

1、101、501、701信息记录再现装置、2滑块、8臂(转动部件)、9壳体、10、110、210、310、410、510、610、710轴承装置、11、111、211、311、411、511、611、711滚动轴承、15滚动体、20轴、30、130、330内圈、31、131内圈一半部(一半部)、31a、131a、341a一半部滚动面(接触面)、32、132内圈另一半部(另一半部)、32a、132a、342a另一半部滚动面(接触面)、40、140、340、740外圈、40a、140a、330a第一滚动面(接触面)、40b、140b、330b第二滚动面(接触面)、50、650固持件、60衬套、341外圈一半部(一半部)、342外圈另一半部(另一半部)、651球支座、760密封部件、d盘(磁记录介质)、s10、s110一半部配置工序、s20固持件配置工序、s30、s130滚动体配置工序、s40、s140另一半部配置工序、s50、s150预压附加工序、s120固持件保持工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