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枢纽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6055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双轴枢纽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轴枢纽器,尤其涉及一种使传动齿轮可在其他机构件组装及调校后再行组装的双轴枢纽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一般笔记本电脑、折叠式手机或电子书阅读器等掀盖式电子装置,其多半于一屏幕与一底座间连接有一枢纽器,使得该屏幕可相对于该底座进行开启或盖合的动作。现有技术中的枢纽器多为单轴式,该单轴枢纽器通常包含有一固定于屏幕的第一支架、一固定于底座的第二支架以及一穿设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的轴杆,使得屏幕可将该轴杆做为轴心并相对于底座进行开启或盖合。

然而,前述掀盖式电子装置若于该屏幕及该底座间连接有该单轴枢纽器,将会使得该屏幕及该底座受限于该单轴枢纽器的构造而无法产生大角度翻转动作,例如一百八十度或三百六十度的翻转动作。因此,现有技术大多通过设于该屏幕与该底座之间的一双轴枢纽器,借以增加该屏幕与该底座间的距离,进而使该屏幕与该底座具备大角度翻转的功效。

如中国台湾第M512881号专利文献揭露了一种微型化双轴铰链,包含一支撑架、一第一传动轴、一第二传动轴以及一搭接座。该支撑架具有一第一枢接孔、一第二枢接孔、一惰轮以及一安装部。该第一传动轴具有一第一轴杆、一第一带动轮以及一第一扭力部,该第一轴杆穿设于该第一枢接孔,该第一带动轮与该惰轮形成连动,该第一扭力部则套设于该第一轴杆。该第二传动轴具有一第二轴杆、一第二带动轮以及一第二扭力部,该第二轴杆穿 设于该第二枢接孔,该第二带动轮与该惰轮形成连动,该第二扭力部则套设于该第二轴杆。该搭接座具有一基座以及至少一夹臂,该夹臂是由该基座延伸形成,且该夹臂组装于该安装部。进一步地,当该微型化双轴铰链于应用时,该第一传动轴与该第二传动轴可借由该惰轮、该第一带动轮以及该第二带动轮形成同动,并通过该第一扭力部以及该第二扭力部使该第一传动轴与该第二传动轴于旋转时产生扭力,使得该微型化双轴铰链得借由该第一传动轴以及该第二传动轴的扭力以缓冲掀盖式电子装置的开合速度。

然而,就一般双轴枢纽器的组装过程来看可以发现,上述该微型化双轴铰链于组装时会先将该第一带动轮、该第二带动轮以及该惰轮相互啮合再进行定位,再将该第一扭力部与该第二扭力部分别装设该第一传动轴以及该第二传动轴,此后才进行该第一传动轴与该第二传动轴的扭力测试与调校,但由于该第一带动轮、该第二带动轮以及该惰轮已成连动关系,故使得该第一传动轴与该第二传动轴整体的扭力检测及调校作业更加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双轴枢纽器的组装工法需先装设惰轮而出现扭力调校困难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轴枢纽器,其包括:

一设有一第一齿轮的第一转轴及一设有一第二齿轮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并排定位,且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互对应并于其间界定出一组装空间;

一传动齿轮,对应所述组装空间放置并接触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

组装时,所述传动齿轮相对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转动,使所述传动齿轮旋入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产生啮合而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内。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以及所述传动齿轮均为螺旋齿轮。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以及所述传动齿轮分别具有复数个彼此平行的螺旋棘齿。

于一实施例中,该双轴枢纽器还包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分别穿设所述支撑架上的两个轴孔,所述支撑架的一轴部对应所述组装空间,所述轴部提供所述传动齿轮容置其中。

于一实施例中,该双轴枢纽器还包括一轴杆,所述轴杆经所述轴部穿设所述传动齿轮并固定于所述支撑架,所述传动齿轮以所述轴杆为轴进行转动。

于一实施例中,该双轴枢纽器还包括复数个扭力片,以堆叠方式装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通过调校所述扭力片数量以改变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的扭力。

于一实施例中,该双轴枢纽器还包括一第一扭力组及一第二扭力组,所述第一扭力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扭力组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通过调校所述第一扭力组与所述第二扭力组以改变提供给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的扭力。

通过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是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并排定位后才将所述传动齿轮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内,因而可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 第二转轴完成其他构件的组装及扭力调校作业后再将所述传动齿轮嵌入组装至所述组装空间内,借此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轴枢纽器因先装设惰轮而有扭力调校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步骤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在组装时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在组装时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在组装时的剖面示意图(三)。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在组装时的剖面示意图(四)。

图8-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步骤示意图(一)。

图8-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步骤示意图(二)。

图8-3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再一实施例的步骤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

1-第一转轴;11-第一齿轮;2第二转轴;21-第二齿轮;3-组装空间;4-传动齿轮;41-刻槽;5-手工具;6-支撑架;61-轴孔;62-轴部;63-轴杆;7-扭力片;8-第一扭力组;9;第二扭力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轴枢纽器,包括:

一设有一第一齿轮11的第一转轴1及一设有一第二齿轮21的第二转轴2,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并排定位,且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相互对应并于其间界定出一组装空间3;

一传动齿轮4,对应所述组装空间3放置并接触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

组装时,所述传动齿轮4相对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转动,使所述传动齿轮4旋入于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11及所述第二齿轮21产生啮合而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3内。

详细来说,所述第一齿轮11、所述第二齿轮21以及所述传动齿轮4均为螺旋齿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轮11、所述第二齿轮21以及所述传动齿轮4分别具有复数个彼此平行的螺旋棘齿。

详细来说,该双轴枢纽器还包括:一支撑架6,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分别穿设所述支撑架6上的两个轴孔61,所述支撑架6的一轴部62对应所述组装空间3,所述轴部62提供所述传动齿轮4容置其中。

详细来说,该双轴枢纽器还包括:一轴杆63,所述轴杆63经所述轴部62穿设所述传动齿轮4并固定于所述支撑架6,以使所述传动齿轮4以所述轴杆63为轴进行转动。

详细来说,该双轴枢纽器还包括:复数个扭力片7,以堆叠方式装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通过调校所述扭力片7数量以改变所述第一转轴1及所述第二转轴2的扭力。

详细来说,该双轴枢纽器还包括:一第一扭力组8及一第二扭力组9,所述第一扭力组8装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所述第二扭力组9装设于所述第 二转轴2,通过调校所述第一扭力组8与所述第二扭力组9以改变提供给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的扭力。

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可先进行其他构件的组装及扭力调校,随后再以前述步骤将所述传动齿轮嵌入组装至所述组接空间,以此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轴枢纽器因先装设惰轮而有扭力调校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S1:提供一设有一第一齿轮11的第一转轴1及一设有一第二齿轮21的第二转轴2,并排定位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使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相互对应并于其间界定出一组装空间3;

步骤二S2:提供一传动齿轮4,对应所述组装空间3放置并接触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以及

步骤三S3:使所述传动齿轮4相对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转动,使所述传动齿轮4旋入于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11及所述第二齿轮21产生啮合而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3内。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4,当所述步骤一S1实施时,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是借由一机械装置(图中未示)或人工方式进行并排定位,使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彼此对应,并使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之间形成所述组装空间3。接着,在所述步骤二S2的执行过程中,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传动齿轮4被放置于所述组装空间3一侧而接触于所述第一齿轮11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其中,所述传动齿轮4底部两侧的复数棘齿会分别对应置入于所述第一齿轮11的复数棘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的复数棘齿之间。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二S2还包括一子步骤S21:使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朝一开启方向进行小于九 十度的转动,如图8-2所示。据此,所述第一转轴1以及所述第二转轴2即可借由旋动以使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彼此对应,使得所述传动齿轮4底部两侧的所述棘齿能够分别对应置入于所述第一齿轮11的所述棘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的所述棘齿之间。具体来说,所述子步骤S21中的所述开启方向所指为所述组装空间3面向所述传动齿轮4的一侧,以图4至图7为例说明,朝所述开启方向旋动的所述第一转轴1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朝所述开启方向旋动的所述第二转轴2则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随后,在所述步骤三S3的执行过程中,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传动齿轮4相对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进行转动,使所述传动齿轮4的所述棘齿旋动并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11的所述棘齿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的所述棘齿之间并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3内,使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通过所述传动齿轮4形成连动关系,如此一来,即可借由所述第一转轴1、所述第二转轴2以及嵌入于所述组装空间3的所述传动齿轮4组装形成为一双轴枢纽器。进一步来说,当所述传动齿轮4在进行转动时,所述步骤三S3还包括一子步骤S31:提供一手工具5,使所述手工具5与所述传动齿轮4接触,旋转所述手工具5使所述传动齿轮4相对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旋转,如图4、图5及图8-3所示。其中,所述手工具5可以是一字起子、十字起子或米字起子等具有任意形状的工具种类,所述传动齿轮4则于面对所述手工具5的表面设有一与所述手工具5种类相应的刻槽41(例如一字刻槽、十字刻槽或米字刻槽等)。

承前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是在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并排定位后才将所述传动齿轮4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3内,如此一来,所述双轴枢纽器即可在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完成其 他构件的组装及扭力调校作业后再依前述动作(即所述步骤一S1至所述步骤三S3)将所述传动齿轮4嵌入组装至所述组装空间3内,借此解决习用实施方式中双轴枢纽器因先装设惰轮而有扭力调校困难的问题。

据此,由前述所述步骤一S1至所述步骤三S3已可清楚看出所述传动齿轮4是如何在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并排定位后而嵌入于所述组装空间3内。详细来说,在所述步骤一S1中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转轴2进行并排定位时,所述步骤一S1包含一子步骤S11:提供一支撑架6,使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分别穿设所述支撑架6上的两个轴孔61,使所述支撑架6的一轴部62对应所述组装空间3,所述轴部62提供所述传动齿轮4容置其中,如图8-1所示。因此,所述第一转轴1以及所述第二转轴2即可通过所述支撑架6形成并排定位。对应于所述子步骤S11,所述步骤三S3则包括一子步骤S32:提供一轴杆63,所述轴杆63经所述轴部62穿设所述传动齿轮4并固定于所述支撑架6,使所述传动齿轮4以所述轴杆63为轴进行转动,如图8-3所示。如此一来,当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在进行转动的同时即可通过所述传动齿轮4以所述轴杆63为轴进行转动而形成连动关系。

具体来说,为了使所述传动齿轮4底部两侧的所述棘齿能够分别对应置入于所述第一齿轮11的复数棘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的复数棘齿之间(如上述所述步骤二S2),所述第一齿轮11、所述第二齿轮21以及所述传动齿轮4均为相同种类的齿轮(例如正齿轮或螺旋齿轮等)。其中,所述第一齿轮11的所述棘齿、所述第二齿轮21的所述棘齿以及所述传动齿轮4的所述棘齿彼此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再者,为了使所述传动齿轮4能够旋入并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11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之间(如上述所述步骤三S3),于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11、所述第二齿轮21以及所述传动齿轮4均为螺旋齿轮,且所述第一齿轮11、所述第二齿轮21以及所述传动齿轮4分别具有复数彼此平行的螺旋棘齿,如此一来,所述传动齿轮4即可与所述第一齿轮11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二者之间形成螺接结构,使所述传动齿轮4在旋转时能逐步旋入于所述第一齿轮11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之间。

详细来说,当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在将所述传动齿轮4嵌入于所述组装空间3之前而执行扭力调校作业时,所述步骤二S2可包括一子步骤S22:提供复数扭力片7,以堆叠方式装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并同时调校所述扭力片7数量以改变所述第一转轴1及所述第二转轴2的扭力,如图1及图8-2所示。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扭力片7得替换成一扭力套(图未示),且所述双轴枢纽器可借由调整所述扭力套分别与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之间的接触面积以调整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的扭力。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还包括一子步骤S23:提供一第一扭力组8及一第二扭力组9,将所述第一扭力组8装设至所述第一转轴1,将所述第二扭力组9装设于所述第二转轴2,调校所述第一扭力组8与所述第二扭力组9提供给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的扭力,如图1及图8-2所示。具体说明,所述第一扭力组8以及所述第二扭力组9均是由复数簧片、复数弹片以及复数阻力片等构件所组成,且所述第一扭力组8以及所述第二扭力组9可借由增减所述复数簧片、所述弹片以及所述阻力片的数量来调整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的扭力。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说明,但以上所述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范围所作的同等置换与改进,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 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