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线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7084发布日期:2018-06-08 21:09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控制线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内线缆和在内线缆的外周设置的外壳体的控制线缆。



背景技术:

作为控制线缆的一例,可列举专利文献1记载的控制线缆。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控制线缆中,在内线缆的一端固定有在导管内滑动的杆构件(可动件),被引入到在外壳体的端部固定的中空构件(导筒)的内部。而且,沿着杆构件的滑动方向能够伸缩的螺旋弹簧(压曲限制构件)以插通有内线缆的方式设置在中空构件的内部。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控制线缆中,通过具有螺旋弹簧而能够防止内线缆的压曲。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1914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控制线缆中,有时在杆构件与导管之间设有间隙。然而,如果在具有间隙的控制线缆中适用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则有时会发生动作未顺畅地进行或动作在中途停止等动作不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动作不良的控制线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控制线缆具备:内线缆;外壳体,使内线缆在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滑动;中空构件,固定于外壳体的端部;杆构件,具有将内线缆的一端固定的固定部,所述杆构件在中空构件的内部移动;及螺旋弹簧,供内线缆插通,一端与固定部连接,其他端以被限制向外壳体侧的移动的方式与设置在中空构件的内侧的座部连接,由此以能够沿着杆构件的滑动方向伸缩的方式配置在中空构件内,在杆构件与中空构件之间沿径向存在有间隙,螺旋弹簧的线径具有能够侵入间隙的直径,螺旋弹簧具备:小径部能够沿着内线缆的外表面滑动;及大径部,具有比小径部的内径大的内径,在利用固定部按压螺旋弹簧的一端时,小径部设置在能够利用内线缆抑制径向的移动且能够抑制螺旋弹簧向间隙的侵入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控制线缆,能够抑制动作不良。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的控制线缆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1(b)是从图1(a)状态开始,杆构件移动而螺旋弹簧被压缩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1(c)是图1(b)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2(a)是实施方式的控制线缆的杆构件与螺旋弹簧连接的部分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2(b)是对图2(a)的螺旋弹簧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2(c)是表示图2(a)的螺旋弹簧沿径向移动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控制线缆的杆构件的变形例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4(a)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控制线缆的杆构件的动作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杆构件与螺旋弹簧连接的部分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5(a)是比较例的控制线缆的杆构件与螺旋弹簧连接的部分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5(b)是说明图5(a)的动作不良的产生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控制线缆的螺旋弹簧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6(b)是另一变形例的螺旋弹簧的俯视图,图6(c)是又一变形例的螺旋弹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控制线缆,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控制线缆1具备内线缆2、使内线缆2在其内部滑动的外壳体3、在外壳体3的端部固定的中空构件4、将内线缆2的一端固定并在中空构件4的内部移动的杆构件5、沿着杆构件5的移动方向能够伸缩地配置在中空构件4内的螺旋弹簧6。中空构件4的内线缆2的一端侧的开口由橡胶制的具有褶皱构造的保护罩7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杆构件5在将内线缆2的一端固定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具有环状的连结部52,该连结部52与被操作部(未图示)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为在内线缆2的一端侧连接被操作部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一端侧连接操作部且被操作部连接于其他端侧的结构。

内线缆2具有挠性,例如是以多个钢线等为线材的绞线。内线缆2的一端经由杆构件5而连接于被操作部(未图示),其他端连接于操作部(未图示)。内线缆2虽然是为了将施加给所述操作部的操作力向被操作部传递而被赋予张力,但是具有能够耐受该张力及为了操作被操作部的载荷的刚性,能够传递目标的载荷。

外壳体3是具备作为中空构件4侧的端部的中空构件连接部及其相反侧的端部(基端部),在其两端具有开口,且具有挠性的细长的管状的构件。内线缆2能够滑动地插通于外壳体3的内部空间(中空部)。外壳体3将插通的内线缆2在配线路径中向规定的位置引导,将内线缆2保持为能够沿着外壳体3的轴向滑动的状态。而且,外壳体3至少在成为内线缆的一端侧的端部侧具有能够将中空构件4以规定的状态固定的固定部。

中空构件4在两端具有开口,具有在外壳体3的端部固定的圆筒形状部分即外连接部41和其相反侧的圆筒形状部分即前端部42。外连接部41和前端部42分别在前端具有开口,通过具有与这些开口连通的连通通路的中间部44而同轴地连接。中空构件4将连接部41连接于外壳体3的内线缆2的一端侧端部,外壳体3的内部空间(中空部)与中间部44的连通通路连通,前端部42成为从外壳体3延伸出的部位的前端。在中间部44设有朝向其轴而朝向径向内侧从所述连通通路的内壁突出的突部43。突部43沿周向连续设置,呈在轴中心具有孔的环状。突部43只要能够限制弹簧6向外壳体3侧的移动并容许内线缆2从外壳体侧向中空构件4的前端侧的移动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突部43成为在轴中心形成有连通孔的隔壁状,成为内线缆2在外壳体侧与中空构件4的前端侧之间相对移动自如。在控制线缆1中,作为弹簧6的卡合部发挥作用的突部43设置在中间部44的与外连接部41的交界部分,即中间部44的外壳体侧的端部。因此,突部43能够与外壳体3的端部(外壳体侧端部)抵接。

中空构件4也作为外壳体3的帽盖发挥作用,如上所述固定于外壳体3的中间构件侧的端部。该固定通过将外壳体3的端部插入于外连接部41的内侧的中空部而进行。而且,也可以在连接部41插入有外壳体3的端部的状态下,通过对连接部41实施铆接加工而将外壳体3的端部和中空构件4更牢固地固定。此时,也可以将外壳体3的端部与突部43的面向轴向的连接部一侧的端面抵接的位置作为固定位置,能够容易地确保外壳体3的插入量。在中空构件4收纳有螺旋弹簧6。在中空构件4的内部,突部43中的面向轴向的前端部42的一侧的端面与螺旋弹簧6的外侧端部连接。而且,螺旋弹簧6插入于中空构件4的前端部42的内部空间。中空构件4和杆构件5通过由操作部的操作产生的内线缆2的移动而相对于内线缆2能够相对移动。在中空构件4的前端部42以保护罩7的内部空间、中空构件4的内部空间、外壳体3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方式固定保护罩7的外侧端部。需要说明的是,在中空构件4也可以形成用于向车身等基体安装控制线缆1的、直接或间接地安装托架等的安装部。

杆构件5是插入于中空构件4的内部且相对于中空构件4进行相对移动的构件。杆构件5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操作部或被操作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杆构件5也可以成为直接连接于被操作部的形态。杆构件5从中空构件4的前端部42侧的开口向作为中空构件4的内侧的中空部插入。杆构件5设有杆部、在杆部的一方的端部设置的连结部52、及在另一方的端部设置并将内线缆2固定的固定部51。杆构件52在固定部51将内线缆2的一端固定。在固定部51,内线缆2的一端例如通过铆接加工而固定于杆构件5。关于铆接加工,可以采用例如将内线缆2的一端向在固定部51设置的插入孔插入并铆接的方法。内线缆2向杆构件5的固定方法并不局限于铆接加工,可以使用浇铸、螺纹紧固等任意的方法。在杆构件5的内线缆2侧的端部设有端面5a,成为与杆构件5的中心轴垂直的面。该端面5a能够与螺旋弹簧6的端部抵接,且在与突部43之间能够保持螺旋弹簧6。而且,在杆构件5的连结构件侧设有连结部52,将保护罩7的杆构件侧的端部固定。需要说明的是,保护罩7构成为能够伸缩。因此,保护罩7的中空构件侧的端部固定于中空构件4的前端部,因此伴随着杆构件的移动而保护罩7伸缩,杆构件5朝向中空构件4的延伸方向而从中空构件4的开口进退的部位由保护罩7以避免露出的方式包覆。

杆构件5通过轴向的内线缆2的移动而与中空构件4进行相对移动,从中空构件4的前端部的开口进行进退移动,但是,关于在该进退移动中位于中空构件4的内部的部位,可以将外径形成为大致相同,但也可以如图3所示,通过铆接加工而使固定部51成为小径。而且,为了使杆构件5在中空构件4的内侧能够滑动,而使杆构件5的外径比中空构件4的中空部的内径小,以在中空构件4的中空部的内壁与杆构件5的外周之间设置间隔。而且,如图2(a)所示,在将杆构件5的中心轴与中空构件4的中心轴重叠的情况下,在杆构件5与中空构件4之间沿径向存在间隙5x、5y(存在5x、5y中的任一个为0的情况)。而且,在图2(a)中,将杆构件5与中空构件4同轴地表示。

螺旋弹簧6设置成能够对杆构件5施力,即使在内线缆2移动的情况下,利用其作用力也能够向内线缆2赋予张力。螺旋弹簧6通过将线材卷绕成螺旋状而构成。螺旋弹簧6收纳于中空构件4内,具有外壳体侧端部和杆构件侧端部,且在两端部形成开口。而且,螺旋弹簧6具有由卷绕的线材围成的中空部,以使两端的开口连通。螺旋弹簧6的外壳体侧端部抵接于中空构件4的突部43的端面,杆构件侧端部连接于杆构件5的与内线缆2连结的一侧的端面5a。螺旋弹簧6构成为,从外壳体侧端部的开口向螺旋弹簧6的中空部插通有内线缆2,内线缆2的一端从杆构件侧端部延伸出。操作部以使内线缆2的一端向接近外壳体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操作时,杆构件5的端部将螺旋弹簧压缩,在操作部的操作被解除时通过复原力对杆构件5施力,使杆构件5的位置返回至操作部被操作前的位置。由此,被操作部成为未被操作的状态。螺旋弹簧6以伴随着杆构件5的滑动能够伸缩的方式配置在中空构件4的中空部。螺旋弹簧6将一端连接于固定部51,将其他端以限制向外壳体3侧的移动的方式连接于在中空构件4的内侧设置的座部4a。座部4a形成于突部43的前端部42侧的面。座部43以朝向前端部42成为凹状的方式形成,在中空构件的纵向截面中作为向连接部41方向倾斜的面而形成。为了避免螺旋弹簧6相对于中空构件4发生松动,而将螺旋弹簧6的外壳体侧端部与座部4a嵌合成无法沿着与轴垂直的方向相对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6在两端具备能够沿着内线缆2的外表面滑动的小径部6a,在作为轴向的中央附近的中央部具备内径比小径部6a的内径大的大径部6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6在两端部具备小径部和扩径部6c,扩径部6c的直径超过小径部6a的直径且小于大径部6b的直径,扩径部6c设置在小径部6a与大径部6b之间。关于小径部6a、大径部6b、扩径部6c,在后文叙述。

如上所述,螺旋弹簧6为了向控制线缆1赋予张力而以能够对杆构件5施力的状态位于端面5a与座部4a之间,在操作部未被操作的状态下如图1(a)所示成为长状态(非操作状态),在操作部被操作时如图1(b)所示利用杆构件5而成为收缩的短状态(操作状态)。而且,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非操作状态下,更优选与自由长度相比被压缩。这是因为,非操作状态下的固定部51的端面与座部4a之间的距离超过螺旋弹簧6的自由长度时,螺旋弹簧6沿轴向移动,螺旋弹簧6的一端与端面5a碰撞,螺旋弹簧6的其他端与座部4a碰撞而会产生噪音。而且,螺旋弹簧6也可以在非操作状态下成为与自然长度相比收缩的状态,以便即使内线缆2产生伸长也能够吸收该伸长。

螺旋弹簧6的杆构件侧端部优选与固定部51接触的部位的内径小于固定部51的端部的外径。这是因为,通过使与固定部51接触的部位的外径小于固定部51的外径,能够避免固定部51嵌入螺旋弹簧6的内部而利用杆构件5无法按压螺旋弹簧6的情况。而且,螺旋弹簧6的外壳体侧端部的外径优选大于突部43的连通孔的内径。这是因为能够防止螺旋弹簧6的其他端嵌入突部43的连通孔而产生动作不良的情况。

接下来,说明控制线缆1的动作,尤其是螺旋弹簧6的代表性的动作。在控制线缆1中,从非操作状态(图1(a)的状态)开始,利用操作部的操作而向内线缆2的其他端(未图示)赋予牵引力,内线缆2移动。伴随着该内线缆2的移动而在内线缆2的一端固定的杆构件5也移动。此时,螺旋弹簧6的杆构件侧端部被杆构件5的端面5a按压。另一方面,螺旋弹簧6的其他端由于连接于座部4a,因此被限制向外壳体侧的移动。因此,螺旋弹簧6被杆构件5压缩(图1(b)的状态)。当操作部的操作结束而利用操作部赋予的牵引力被解除时,如上所述,利用螺旋弹簧6的复原力而杆构件5恢复到原位置(图1(a)的状态)。控制线缆1通过这样的动作而将施加给一端侧的操作向其他端侧传递来控制被操作部。

如图2(b)所示,构成螺旋弹簧6的线材的线径d具有能够侵入上述的间隙5x或5y的直径。螺旋弹簧6的小径部6a的内径D1具有能够沿着内线缆2的外表面滑动的大小,大径部6b的内径D2比小径部6a的内径D1大。在此,小径部6a能够沿着内线缆2的外表面滑动是指在螺旋弹簧6伸缩时,小径部6a沿着内线缆2的轴向移动,由此,并不局限于小径部2a与内线缆2接触而移动的情况,也包括小径部2a不与内线缆2接触而移动的情况。通过小径部6a能够沿着内线缆2的外表面滑动,由此在螺旋弹簧6伸缩时,虽然小径部2a的移动被内线缆2限制向与轴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但是螺旋弹簧6的收缩不会被内线缆2阻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c)所示,小径部6a设置在螺旋弹簧6的两端。如图2(b)所示,固定部51a侧的小径部6a设置在从螺旋弹簧6的杆构件侧端部的前端开始数的第一匝的区域A。同样,如图1(c)所示,外壳体侧端部侧的小径部6a也设置在从外壳体侧端部的前端开始数的第一匝的区域。大径部6b设置在与螺旋弹簧6的两端的小径部6a对应的2个区域A所夹持的区域。在此,内径比小径部6a的内径大的区域中的由相同的内径连续的匝构成的区域B是大径部6b。小径部6a的匝数并不局限于1匝,也可以为2匝以上。

在螺旋弹簧6的外径与中空构件4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隔,以使螺旋弹簧6相对于中空构件4能够相对移动。因此,螺旋弹簧6能够沿着与轴垂直的方向移动。在此,在上述的控制线缆1的动作时,小径部6a设置在例如如下的位置:在利用固定部51按压螺旋弹簧6的一端时即使螺旋弹簧6沿着与轴垂直的方向移动,也由内线缆2抑制径向的移动,能够抑制螺旋弹簧6向杆构件6与中空构件4之间的间隙的侵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旋弹簧6的两端设置小径部6a,但是一端侧的小径部6a成为设置在能够抑制螺旋弹簧6向间隙的侵入的位置的小径部。

在此,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线缆1中,利用螺旋弹簧6的一端侧的小径部6a如何抑制螺旋弹簧6向间隙的侵入的情况。首先,作为现有例,在具备沿长度方向具有同样的直径的螺旋弹簧9的控制线缆中,关于螺旋弹簧9如何侵入间隙的情况,说明其一例。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是螺旋弹簧9的一端侧的一部分产生向杆构件5与中空构件4之间的嵌入的代表性的例子,即使在以下的说明以外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上述的嵌入。

如图5所示,以往的螺旋弹簧9的形状设为沿其长度方向具有同样的直径的形状,在中空构件2内能够沿径向移动。而且,代表性地,杆构件5的外径小于中空构件4(前端部42和中间部44)的中空部的内径。这是为了避免在控制线缆安装于安装对象时由于杆构件5的外周面与中空构件4的内周面接触而滑动阻力增加。由此,如图5(a)所示,在内线缆2、杆构件5及螺旋弹簧6的各自的中心轴重叠于中空构件4的中心轴上的情况下,在杆构件5与中空构件4之间,间隙5x、5y相等,在杆构件5与中空构件接触的情况下,在接触部位处,间隙5x、5y中的任一个成为0。尤其是如图5(b)那样,根据控制线缆1的安装方式或安装方向等而杆构件5的中心轴与中空构件4的中心轴相交的情况下,杆构件5成为倾斜的状态,杆构件5与中空构件4之间的间隙变大。而且,在由于杆构件5的端面5a的倾斜或螺旋弹簧6的扭转而螺旋弹簧6沿着与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螺旋弹簧9有时会向间隙侧(在此为附图上侧)移动。此时,在杆构件5的外壳体侧端部与中空构件4的内表面发生了接触时,间隙5x和间隙5y中的任一个消失而成为间隙5x与间隙5y相加的大小的间隙5z。因此,即使间隙5x和间隙5y在正常状态下比螺旋弹簧9的线材的线径小的情况下,在间隙5z大于螺旋弹簧9的线材的线径时,螺旋弹簧9的线材也能够嵌入杆构件5与中空构件4之间。并且,在使用控制线缆而杆构件5向外壳体方向移动时,杆构件5的端面5a从螺旋弹簧9的中心轴偏离,螺旋弹簧9的端部的周缘的一部分被端面5a按压,未被按压的周缘的一部分从端面5a脱离而伸长,螺旋弹簧9相对于轴向倾斜而被按压。由此,螺旋弹簧9的一端侧的上方侧嵌入于杆构件5与中空构件4之间的间隙z,可认为成为动作不良的原因。

为了抑制这样的螺旋弹簧9的向间隙的嵌入,可考虑例如(1)使螺旋弹簧9的线径大于能够在中空构件4与杆构件5之间产生的间隙,(2)为了在螺旋弹簧9的内表面与内线缆2抵接时避免螺旋弹簧9与间隙在轴向上相对,而减小螺旋弹簧9的整体的外径等对策。然而,在上述(1)、(2)的对策中,产生成为弹簧常数大的螺旋弹簧,操作力增大,必须提高各构件的耐久性等问题。

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线缆1,小径部5a的至少一个设置在能够抑制螺旋弹簧6的侵入的位置。因此,小径部5a与内线缆2卡合,能够抑制在与轴垂直的方向上的螺旋弹簧9相对于杆构件的偏离。由此,即使在杆构件5与中空构件4之间的间隙增大且螺旋弹簧6的线材中螺旋弹簧6的线径比扩大的间隙小的情况下,小径部6a也被内线缆2抑制径向的移动而能抑制螺旋弹簧6向间隙的侵入。即,如图4(b)所示,在产生间隙5z的情况下,在小径部6a的内表面与内线缆2抵接时,构成小径部6a的绕组的上端与间隙z在轴向上不相对。由此,能抑制在使用控制线缆而杆构件5向外壳体方向移动时产生的、螺旋弹簧6的端部的线材嵌入间隙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控制线缆1的动作不良。而且,螺旋弹簧6容易以具有所希望的弹簧常数的方式设计。

螺旋弹簧6只要小径部5a的至少一个设置在能够抑制螺旋弹簧6侵入在杆构件5与中空构件4之间产生的间隙的位置即可,螺旋弹簧6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在从前端开始的第三螺距处设置小径部5a的至少一个。关于能够抑制螺旋弹簧向间隙的侵入的小径部6a的位置的变化,参照图6,作为实施方式的控制线缆的螺旋弹簧6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a)所示的螺旋弹簧6在固定部侧的端部具有大径部6b,在距该端部为2匝左右的线圈的靠中央的位置具备小径部6a。即使在这样的螺旋弹簧6中,由于小径部6a的存在,也能够抑制螺旋弹簧6的径向的移动并抑制螺旋弹簧6的咬入等动作不良。即,小径部6a并不局限于在螺旋弹簧6的端部设置的情况,只要设置于在利用固定部51按压螺旋弹簧6的一端时,利用内线缆2能抑制径向的移动,并能够抑制螺旋弹簧6向间隙的侵入的位置即可。例如,图6(a)所示的螺旋弹簧6由于小径部4a抑制螺旋弹簧6的端部的在径向上的移动,因此即使端部为大径部4b,大径部4b的上侧与间隙z也不相对。另一方面,如果从螺旋弹簧6的端部至小径部4a的距离过长,则在螺旋弹簧6的端部与小径部6a之间产生蜿蜒前行(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而大径部4b的上侧与间隙z能够相对。因此,小径部6a的内径D1、距端部的配置位置等可以考虑对于螺旋弹簧6的弹簧常数等的要求规格、固定部51的外径、中空构件4的内径等而适当地选择设定。

图6(b)所示的螺旋弹簧6在座部侧也具备图6(a)的螺旋弹簧6的固定部侧的构造。这样的螺旋弹簧6由于端部的线圈直径大,能够使向座部4a的落座稳定。图6(c)所示的螺旋弹簧6在两端具备小径部6a,进而在中央部具备小径部6a。两端部以外的小径部6a可以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多个,利用这样的小径部6a能够防止螺旋弹簧6被压缩时的螺旋弹簧6的蜿蜒前行。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螺旋弹簧6及其变形例中,大径部6b的区域B占据螺旋弹簧6的大部分。因此,与使用一样的内径细的螺旋弹簧的情况相比,(1)能够增大弹簧常数,(2)能够防止沿着内线缆2而蜿蜒前行(起伏)的情况,(3)由于螺旋弹簧6与内线缆2接触的部位少,因此动作性提高。

另外,螺旋弹簧6只要小径部6a设置在螺旋弹簧6的一端和其他端中的至少一方即可。仅在螺旋弹簧6的一端侧设有小径部6a的螺旋弹簧6将其小径部6a所在的一侧配置于固定部51侧而收纳于中空构件5内。该螺旋弹簧6与在两端设置小径部6a的情况相比,制造简单。

另外,在螺旋弹簧6的一端和其他端这两方设有小径部6a的螺旋弹簧6在向内线缆2插通时,不需要选择其插通方向,控制线缆1的组装容易。该在两端具备小径部6a的螺旋弹簧6利用小径部6a而在两部位处定位于内线缆2,与中空构件4、内线缆2的接触面积少,因此动作性良好。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螺旋弹簧6也可以在小径部6a与大径部6b之间具有直径超过小径部6a的直径且小于大径部6b的直径的扩径部6c(参照图2(b))。扩径部6c由小径部6a与大径部6b之间的区域即区域C的各绕组构成。扩径部6c的各绕组的直径(线材各部的曲率半径的2倍)具有小径部6a的直径与大径部6b的直径之间的直径。扩径部6c只要从小径部6a侧向大径部6b侧增大即可,可以每一匝地进行扩径,也可以包含具有多个相同的直径的部分。

如上所述,本发明在控制线缆的操作时能够抑制对杆构件进行施力的施力构件的啮入,但是操作部和被操作部的安装位置没有限定为上述,杆构件也可以安装于操作部。关于内线缆,只要能够将施加给其他端侧的操作向一端侧传递来控制被操作部即可,任一方的端部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操作部,另一方的端部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被操作部。内线缆为了将施加给操作部的操作力向被操作部传递而以被赋予张力的方式配线。内线缆2只要是具有能够发挥将施加的轴向的推拉的力向一端例如被操作部传递的功能的结构即可。而且,在图1至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以使内线缆2、杆构件5及螺旋弹簧6的各自的中心轴重叠在中空构件4的中心轴上的方式进行图示,但是根据控制线缆1的安装方式等,也存在各构件的中心轴未重叠在中空构件的中心轴上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可以设为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结构相互组合而成的结构。

标号说明

1 控制线缆

2 内线缆

3 外壳体

4 中空构件

4a 座部

5 杆构件

5x、5y、5z 间隙

51 固定部

6 螺旋弹簧

6a 小径部

6b 大径部

6c 扩径部

d 线径

A 小径部6a的区域

B 大径部6b的区域

C 扩径部6c的区域

D0 固定部的外径

D1 小径部的内径

D2 大径部的内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