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4797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控流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适用于控制多种流体的流动,以实现流体系统的流体处理功能,使用者可通过调节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相对其第一控流元件的运动来调节和控制水流在该流体处理系统不同方向上的流动。



背景技术:

流体控制和/或处理系统,如水处理系统,在工业生产和人们实际生活中均较为常见。常见的流体处理系统一般包括一个控流器和一个处理单元,其中控流器适用于控制流体向处理单元的流动,处理单元适用于对待处理流体进行处理,以得到处理后流体。在流体处理系统对待处理流体进行处理时,如水处理系统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时,用于控制流体向以实现流体处理目的的控流器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单功能阀门和/或多功能阀门流体,用于对流体进行处理以得到处理后流体的处理单元较为常见的有过滤装置,如滤膜、活性炭等和/或离子交换装置,如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层析柱等。在实际应用中,用于流体处理系统的滤膜、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往往需要经常更换或再生处理,以使其能够起到良好过滤或去除流体中离子作用。在使用者对流体处理系统的处理单元的滤膜、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进行更换或再生处理时,往往需要中断流体处理系统的流体处理,给使用者带来大量的时间成本。

很多使用现有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无法通过单个该控流器,如单体阀,同时进行多种水流的控制,和实现水处理、正向冲洗和反向冲洗功能。也就是说,现有的实现复杂功能的水处理系统一般需要具有排布复杂的管道和多个阀门的联合作用。这提高了水处理系统的生产成本,加大了对其进行自动化控制的难度。另外,使用现有控流器的家庭用水处理系统,因为所用控流器的功能限制,该水处理系统无法在清洗排污过程中,为使用者提供待处理水,如自来水,或处理后水。但是,现在很多数家庭的厨房内仅有一个自来水管,当将家庭用水处理系统与该自来水管接在一起,但家庭用水处理系统又不能为使用者提供处理后水和自来水时,就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

申请号为cn200610024561.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包括两个三通球阀、两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和两个排污管,该水处理系统的处理单元包括两个并联设置的净水桶,净水桶具有一个开口向上的上端开口和一个中心管,其中当进水管分别与净水桶的上端开口相连通;出水管分别与净水桶的中心管相连通时该水处理系统的两个净水桶均对待处理水进行净化处理;当一个进水管与相应净水桶的上端开口相连通,且调节相应的三通阀以使另一个进水管与外部水源断开和与相应排污管相连通时,该水处理系统的两个净水桶一个处于水处理状态,一个处于反冲洗状态,从而使得该水处理系统可在其中一个净水桶处于再生处理时持续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和向使用者不间断提供处理后水。但是该水处理系统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该水处理系统必须使用两个以上阀门和排布多个水流管道,以实现不同水流的控制和实现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和清洗该水处理系统的功能。

另外,现有的工业或家用水处理技术中,经常使用多功能控制阀来实现滤芯的过滤、反洗、正洗等功能。近年来,平面多功能控制阀日益成为多功能控制阀的主流阀种之一。首先,由于平面阀阀片及内部流道设计的复杂性和阀片面积的限制,使得大通道的平面阀很难设计;其次,在工程使用过程中需要不间断供水,也就是说在反洗、正洗的同时供应未经处理的原水,现有平面多功能控制阀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需求。

还有,现有的工业或家用水处理技术中,经常使用多功能控制阀来实现滤芯的过滤、反洗、正洗等功能。近年来,平面多功能控制阀日益成为多功能控制阀的主流阀种之一。首先,由于平面阀阀片及内部流道设计的复杂性和阀片面积的限制,使得大通道的平面阀很难设计;其次,在工程使用过程中需要不间断供水,也就是说在反洗、正洗的同时供应未经处理的原水,现有平面多功能控制阀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控制阀,以克服现有平面过滤阀技术中阀片流道小或者不能在冲洗时持续供应原水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阀杆、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接口、滤芯第一接口和滤芯第二接口,定阀片上设置有:滤芯第一接口通道、滤芯第二接口通道、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在控制阀内,滤芯第一接口通道与滤芯第一接口相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与滤芯第二接口相连通,第五通孔与净水出口相连通,第六通孔与排污接口相连通;动阀片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相连通的进水通道,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

进一步,滤芯第一接口通道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一接口相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二接口相连通;动阀片的进水通道包括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二进水通道,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二进水通道分别与原水进口相连通。

进一步,滤芯第一接口通道、滤芯第二接口通道和第六通孔设置在定阀片的内环上,第五通孔设置在定阀片的外环上。

进一步,滤芯第一接口通道、滤芯第二接口通道和第六通孔设置在定阀片的内环上,第五通孔设置在定阀片的内环和外环上。

进一步,定阀片和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滤芯第一接口通道与进水通道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和第五通孔与导通盲孔连通,第六通孔被动阀片封闭遮盖;或滤芯第二接口通道和第五通孔与进水通道连通,滤芯第一接口通道和第六通孔与导通盲孔连通;或滤芯第一接口通道和第五通孔与进水通道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和第六通孔与导通盲孔连通。

进一步,定阀片和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滤芯第一接口通道与进水通道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和第五通孔与导通盲孔连通,第六通孔被动阀片封闭遮盖;或滤芯第二接口通道与进水通道连通,滤芯第一接口通道和第六通孔与导通盲孔连通,第五通孔被动阀片封闭遮盖;或滤芯第一接口通道与进水通道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和第六通孔与导通盲孔连通,第五通孔被动阀片封闭遮盖。

进一步,定阀片和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第一通孔与第一进水通道连通,第二通孔与第二进水通道连通,第三通孔和第五通孔与导通盲孔连通,第四通孔和第六通孔被动阀片封闭遮盖;或第三通孔与第二进水通道连通,第四通孔与第一进水通道连通,第一通孔和第六通孔与导通盲孔连通,第二通孔和第五通孔被动阀片封闭遮盖;或第一通孔与第二进水通道连通,第二通孔与第一进水通道连通,第四通孔和第六通孔与导通盲孔连通,第三通孔和第五通孔被动阀片封闭遮盖。

进一步,定阀片和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滤芯第一接口通道与进水通道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和第五通孔与导通盲孔连通,第六通孔被动阀片封闭遮盖;或滤芯第二接口通道与进水通道连通,第五通孔与原水进口连通,滤芯第一接口通道和第六通孔与导通盲孔连通;或滤芯第一接口通道与进水通道连通,第五通孔与原水进口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和第六通孔与导通盲孔连通。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加大了阀体内部流道,特别是加大了动阀片的进水通道的流道宽度,使有限的平面阀片的面积得到了有效应用,使得进入定阀片的流量变大,整个阀体的通水量变大;在反洗和正洗的同时可以供应未经处理的原水,来适应工程上的不间断供水的需求。

本发明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适用于上述水处理系统,并可在不同工作位时分别控制多种水流在不同方向上流动。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的各个水流通道设计科学,排布合理,可在实现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该控流器的体积,有效节约该控流器的材料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适用于调节控制包括但不限于水流在内的各种流体的流动控制。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的各个水流通道的径流截面的面积大小设计合理,从而可尽可能提高该使用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速度和水处理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的各个水流通道分别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和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从而使得单个该控流器即可实现调节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功能、反向冲洗功能和正向冲洗功能的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单个该控流器即可实现调节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功能、反向冲洗功能和正向冲洗功能的目的,从而降低了使用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的成本和降低了实现该水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的难度。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使用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不需要复杂的连接管道,即可实现对不同水流的多向控制和实现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功能、正向冲洗功能和反向冲洗功能。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使用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在对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元件进行正向冲洗或反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可为使用者提供待处理水。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使用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可选择性地为使用者提供处理后水(或者未处理水,如直接从自来水管中流出的自来水),以尽可能节约能源,有益环保。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使用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可选择性地实现对待处理水的正向流动水处理功能和反向流动水处理功能,从而有助于延长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成本、尽可能节约能源和有益环保。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和一个第二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和该第二控流元件均设有多个流体通道且当该第二控制元件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发生转动时,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流体通道和第二控流元件的流体通道分别相连通,从而使得当该控流器处在不同工作位时,分别控制流动在该第一控流元件和第二控流元件的流体的多向流动。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不需要精密的部件和复杂的结构,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上述控流器和一个处理单元,其中该控流器适于控制多种流体,如水流的流动,该处理单元适于对待处理流体,尤其是待处理水进行处理。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包括一个水处理元件,该水处理元件可对来自该控流器的该待处理水进行处理。

本发明的其它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装置的组合得以实现。

依本发明,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发明控流器包括:

一第一控流元件;和

一第二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该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该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该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该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该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该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的该第二控流面相接触,

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的该顶端部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一个第一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与该第一种边缘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该第二控流元件的该底端部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一个第二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和该第二边缘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三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七通道和一个第九通道,其中该第一通道、该第二通道、该第三通道和该第四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该第七通道和该第九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其中该第一通道、该第二通道、该第三通道和该第四通道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七通道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该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一导通开口;该第九通道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的该高端部。

为了能够实现本发明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

一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适用于控制水流的流动;和

一水处理单元,其中该控流器与该水处理单元相通连接,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第一控流元件、一第二控流元件和一个外壳,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该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和一个低端部,其中该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该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该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该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该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的该第二控流面相接触,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的该顶端部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一个第一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与该第一种边缘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该第二控流元件的该底端部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一个第二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和该第二边缘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三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七通道和一个第九通道,其中该第一通道、该第二通道、该第三通道和该第四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该第七通道和该第九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其中该第一通道、该第二通道、该第三通道和该第四通道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七通道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该控流器的该外壳的该第一容纳室相连通的第一导通开口;该第九通道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的该高端部,其中该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该外壳本体自该第一控流元件的该第一控流本体的该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该第一容纳室与该第七通道的该第一导通开口相连通,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适于第二控流面朝下地容纳在该第一容纳室,并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该第一控流面,其中该外壳具有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和一个第七开口,其中该第三开口、该第四开口和该第七开口分别设于该外壳的该外壳本体,其中该第三开口适于与该第三通道相连通,该第四开口适于与该第四通道相连通,该第七开口适于与该第一容纳室相连通,其中该水处理单元包括一个水处理元件,其中该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其中来自控流器的待处理水适于自该水处理单元的水处理元件的第一连通开口流入该水处理元件并经该水处理元件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其中该处理后水适于自该水处理元件的第二连通开口流出。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的阀体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四、五在过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在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四、五在反洗同时供原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在反洗同时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四、五在正洗同时供原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在正洗同时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二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二的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二、三在过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二在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二、三在反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二在反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二、三在正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二在正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三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三的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20是实施例三在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三在反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三在正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3是实施例四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实施例四、五的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25是实施例四在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6是实施例四在反洗同时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7是实施例四在正洗同时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8是实施例五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实施例五在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0是实施例五在反洗同时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1是实施例五在正洗同时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2a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立体图。

图32b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装配图。

图32c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图。

图32d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仰视图。

图32e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图。

图32f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仰视图。

图32g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装配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33a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33b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33c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一控流面的不同等分部分。

图33d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二控流面的不同等分区域。

图34a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34b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34c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34d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35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上述第一工作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描述被揭露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制造和使用本发明。下述描述中提供的较佳实施例仅作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示例和修改,其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下述描述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发明范围地应用于其它实施例、可选替代、修改、等同实施和应用。

如图4所示,在使用本发明时,将控制阀安装到水处理罐40s上,滤芯44s设置在水处理罐40s中,或者在水处理罐40s中直接填充过滤材料构成滤芯44s,阀体30s的滤芯第一接口38s通过上集伞41s和滤芯44s的外侧相连通,滤芯第二接口39s通过中心管42s和下集伞43s与滤芯44s相连通。将原水进口31s连接到原水水管,将净水出口32s连接到净水出水管,将排污接口33s连接到排水处。通过旋转阀杆61s,即可转动动阀片20s来切换和定阀片10s不同的重叠状态以实现不同功能。为了转动阀杆,可以采用手动转动或程序控制电机驱动阀杆转动的方式。

实施例一:

冲洗时持续供水、单环四孔定阀片、单进水通道的方案。

如图1至图4所示,使用图2至图3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s、盖子60s、阀杆61s、置于阀体30s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s和动阀片20s,动阀片20s和阀杆61s连接,阀体30s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s、净水出口32s、排污接口33s、滤芯第一接口38s和滤芯第二接口39s,定阀片10s上设置有: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第五通孔5s和第六通孔6s,在控制阀内,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与滤芯第一接口38s相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与滤芯第二接口39s相连通,第五通孔5s与净水出口32s相连通,第六通孔6s与排污接口33s相连通;动阀片20s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s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s,动阀片20s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s。如图5、图7、图9所示,定阀片10s和动阀片20s的配合关系包括: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与进水通道21s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和第五通孔5s与导通盲孔22s连通,第六通孔6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或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和第五通孔5s与进水通道21s连通,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和第六通孔6s与导通盲孔22s连通;或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和第五通孔5s与进水通道21s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和第六通孔6s与导通盲孔22s连通。

下面详细说明定动阀片的不同配合关系而产生的三个功能。

过滤功能:如图4至图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s,将动阀片20s上的进水通道21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和第五通孔5s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s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s的进水通道21s流入到定阀片10s的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因为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与滤芯第一接口38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s,通过上集伞41s,流入到滤芯44s的外侧,经过滤材过滤后流入到下集伞43s,通过滤芯内侧45s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s,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s和定阀片10s的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通过动阀片20s的导通盲孔22s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五通孔5s,由于第五通孔5s与净水出口32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净水出口32s供水。此时,第六通孔6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不通水,所以排污接口33s无水流。

反洗同时供原水功能:如图6至图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s,将动阀片20s上的进水通道21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和第五通孔5s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和第六通孔6s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s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s的进水通道21s流入到定阀片10s的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和第五通孔5s,由于第五通孔5s与净水出口32s相连通,所以未经处理的原水直接从净水出口32s流出供水;同时,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由于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与滤芯第二接口39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s,流经滤芯内侧45s,流经下集伞43s,反向冲洗滤芯44s后,流经上集伞41s,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s,由于滤芯第一接口38s与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通过动阀片20s的导通盲孔22s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六通孔6s,由于第六通孔6s与排污接口33s相连通,所以水流通过排污接口33s排水。

正洗同时供原水功能:如图8至图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s,将动阀片20s上的进水通道21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和第五通孔5s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和第六通孔6s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s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s的进水通道21s流入到定阀片10s的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和第五通孔5s,由于第五通孔5s与净水出口32s相连通,所以未经处理的原水直接从净水出口32s流出供水;同时,水流流经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由于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s与滤芯第一接口38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一接口38s,通过上集伞41s,流入到滤芯44s的外侧,正向冲洗滤材后流入到下集伞43s,通过滤芯内侧45s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s,由于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与滤芯第二接口39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s,通过动阀片20s的导通盲孔22s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六通孔6s,由于第六通孔6s与排污接口33s相连通,所以水流通过排污接口33s排水。

实施例二:

冲洗时不供水、单环六孔定阀片、双进水通道的方案。

如图1、图10至图12所示,使用图10至图11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s、盖子60s、阀杆61s、置于阀体30s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s和动阀片20s,动阀片20s和阀杆61s连接,阀体30s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s、净水出口32s、排污接口33s、滤芯第一接口38s和滤芯第二接口39s,定阀片10s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02s、第二通孔202s、第三通孔302s、第四通孔402s、第五通孔502s和第六通孔602s,在控制阀内,第一通孔102s和第二通孔202s相互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一接口38s相连通,第三通孔302s和第四通孔402s相互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二接口39s相连通,第五通孔502s与净水出口32s相连通,第六通孔602s与排污接口33s相连通;动阀片20s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s相连通的第一进水通道2102s和第二进水通道2302s,动阀片20s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02s。如图13、图15、图17所示,定阀片10s和动阀片20s的配合关系包括:第一通孔102s与第一进水通道2102s连通,第二通孔202s与第二进水通道2302s连通,第三通孔302s和第五通孔502s与导通盲孔2202s连通,第四通孔402s和第六通孔602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或第三通孔302s与第二进水通道2302s连通,第四通孔402s与第一进水通道2102s连通,第一通孔102s和第六通孔602s与导通盲孔2202s连通,第二通孔202s和第五通孔502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或第一通孔102s与第二进水通道2302s连通,第二通孔202s与第一进水通道2102s连通,第四通孔402s和第六通孔602s与导通盲孔2202s连通,第三通孔302s和第五通孔502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

下面详细说明定动阀片的不同配合关系而产生的三个功能。

过滤功能:如图12至图13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s,将动阀片20s上的第一进水通道2102s和第二进水通道2302s分别与定阀片10s上的第一通孔102s和第二通孔202s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02s与定阀片10s上的第三通孔302s和第五通孔502s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s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s的第一进水通道2102s和第二进水通道2302s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一通孔102s和第二通孔202s,因为第一通孔102s和第二通孔202s与滤芯第一接口38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一接口38s,通过上集伞41s,流入到滤芯44s的外侧,经过滤材过滤后流入到下集伞43s,通过滤芯内侧45s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s,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s和定阀片10s的第三通孔302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302s,通过动阀片20s的导通盲孔2202s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五通孔502s,由于第五通孔502s与净水出口32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净水出口32s供水。此时,第四通孔402s和第六通孔602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不通水,所以排污接口33s无水流。

反洗同时不供原水功能:如图14至图1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s,将动阀片20s上的第一进水通道2102s和第二进水通道2302s分别与定阀片10s上的第四通孔402s和第三通孔302s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02s与定阀片10s上的第一通孔102s和第六通孔602s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s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s的第一进水通道2102s和第二进水通道2302s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四通孔402s和第三通孔302s,由于第三通孔302s和第四通孔402s相互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二接口39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s,流经滤芯内侧45s,流经下集伞43s,反向冲洗滤芯44s后,流经上集伞41s,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s,由于滤芯第一接口38s与第一通孔102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02s,通过动阀片20s的导通盲孔2202s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六通孔602s,由于第六通孔602s与排污接口33s相连通,所以水流通过排污接口33s排水。此时,第二通孔202s和第五通孔502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不通水,所以净水出口32s无水流。

正洗同时不供原水功能:如图16至图1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s,将动阀片20s上的第一进水通道2102s和第二进水通道2302s分别与定阀片10s上的第二通孔202s和第一通孔102s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02s与定阀片10s上的第四通孔402s和第六通孔602s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s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s的第一进水通道2102s和第二进水通道2302s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二通孔202s和第一通孔102s,因为第一通孔102s和第二通孔202s与滤芯第一接口38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一接口38s,通过上集伞41s,流入到滤芯44s的外侧,正向冲洗滤材后流入到下集伞43s,通过滤芯内侧45s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s,由于第四通孔402s与滤芯第二接口39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四通孔402s,通过动阀片20s的导通盲孔2202s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六通孔602s,由于第六通孔602s与排污接口33s相连通,所以水流通过排污接口33s排水。此时,第三通孔302s和第五通孔502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不通水,所以净水出口32s无水流。

实施例三:

冲洗时不供水、单环四孔定阀片、单个进水通道的方案。

如图1、图18、图19和图12所示,使用图18至图19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s、盖子60s、阀杆61s、置于阀体30s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s和动阀片20s,动阀片20s和阀杆61s连接,阀体30s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s、净水出口32s、排污接口33s、滤芯第一接口38s和滤芯第二接口39s,定阀片10s上设置有: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3s、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3s、第五通孔503s和第六通孔603s,在控制阀内,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3s与滤芯第一接口38s相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3s与滤芯第二接口39s相连通,第五通孔503s与净水出口32s相连通,第六通孔603s与排污接口33s相连通;动阀片20s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s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03s,动阀片20s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03s。如图20、图21、图22所示,定阀片10s和动阀片20s的配合关系包括: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3s与进水通道2103s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3s和第五通孔503s与导通盲孔2203s连通,第六通孔603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或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3s与进水通道2103s连通,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3s和第六通孔603s与导通盲孔2203s连通,第五通孔503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或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3s与进水通道2103s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3s和第六通孔603s与导通盲孔2203s连通,第五通孔503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

比较图18至图19和图2至图3,实施例三和实施例一的结构区别在于:实施例三的动阀片的进水通道2103s占了六等分阀片中的一个等分,而实施例一的动阀片的进水通道21s占了五等分阀片中的两个等分。这种结构区别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实施例三在反洗和正洗时是不供应原水的,而实施例一在反洗和正洗时供应原水。实施例三和实施例一的三个功能位的水流说明是相似的,这里仅举反洗同时不供原水功能一例说明,其他二个功能就不再详述。

反洗同时不供原水功能:如图14、图2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s,将动阀片20s上的进水通道2103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3s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03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3s和第六通孔603s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s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s的进水通道2103s流入到定阀片10s的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3s,由于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3s与滤芯第二接口39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s,流经滤芯内侧45s,流经下集伞43s,反向冲洗滤芯44s后,流经上集伞41s,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s,由于滤芯第一接口38s与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3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3s,通过动阀片20s的导通盲孔2203s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六通孔603s,由于第六通孔603s与排污接口33s相连通,所以水流通过排污接口33s排水。此时,第五通孔503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不通水,所以净水出口32s无水流。

过滤功能:如图12、图20所示。

正洗同时不供原水功能:如图16、图22所示。

实施例四:

冲洗时供原水、双环四孔定阀片、单个进水通道的方案。

如图1、图4、图23和图24所示,使用图23和图24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s、盖子60s、阀杆61s、置于阀体30s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s和动阀片20s,动阀片20s和阀杆61s连接,阀体30s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s、净水出口32s、排污接口33s、滤芯第一接口38s和滤芯第二接口39s,定阀片10s上设置有: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第五通孔504s和第六通孔604s,其中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和第六通孔604s设置在定阀片10s的内环上,第五通孔504s设置在定阀片10s的内环和外环上。在控制阀内,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与滤芯第一接口38s相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与滤芯第二接口39s相连通,第五通孔504s与净水出口32s相连通,第六通孔604s与排污接口33s相连通;动阀片20s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s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04s,动阀片20s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04s。如图25、图26、图27所示,定阀片10s和动阀片20s的配合关系包括: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与进水通道2104s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和第五通孔504s与导通盲孔2204s连通,第六通孔604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或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与进水通道2104s连通,第五通孔504s与原水进口31s连通,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和第六通孔604s与导通盲孔2204s连通;或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与进水通道2104s连通,第五通孔504s与原水进口31s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和第六通孔604s与导通盲孔2204s连通。

下面详细说明定动阀片的不同配合关系而产生的三个功能。

过滤功能:如图4、图2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s,将动阀片20s上的进水通道2104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04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和第五通孔504s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s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s的进水通道2104s流入到定阀片10s的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因为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与滤芯第一接口38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s,通过上集伞41s,流入到滤芯44s的外侧,经过滤材过滤后流入到下集伞43s,通过滤芯内侧45s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s,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s和定阀片10s的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通过动阀片20s的导通盲孔2204s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五通孔504s,由于第五通孔504s与净水出口32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净水出口32s供水。此时,第六通孔604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不通水,所以排污接口33s无水流。

反洗同时供原水功能:如图6、图26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s,将动阀片20s上的进水通道2104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04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和第六通孔604s重叠连通,因为定阀片10s的第五通孔504s的位于外环上的部分没有被动阀片20s覆盖住,所以第五通孔504s与原水进口31s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s进入阀体的水流分两路进入定阀片10s,一路水流通过未被动阀片20s覆盖住的第五通孔504s的位于外环上的部分通孔进入第五通孔504s,由于第五通孔504s与净水出口32s相连通,所以未经处理的原水直接从净水出口32s流出供水;同时另一路水流从动阀片20s的进水通道2104s流入到定阀片10s的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由于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与滤芯第二接口39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s,流经滤芯内侧45s,流经下集伞43s,反向冲洗滤芯44s后,流经上集伞41s,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s,由于滤芯第一接口38s与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通过动阀片20s的导通盲孔2204s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六通孔604s,由于第六通孔604s与排污接口33s相连通,所以水流通过排污接口33s排水。

正洗同时供原水功能:如图8、图2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s,将动阀片20s上的进水通道2104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04s与定阀片10s上的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和第六通孔604s重叠连通,因为定阀片10s的第五通孔504s的位于外环上的部分没有被动阀片20s覆盖住,所以第五通孔504s与原水进口31s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s进入阀体的水流分两路进入定阀片10s,一路水流通过未被动阀片20s覆盖住的第五通孔504s的位于外环上的部分通孔进入第五通孔504s,由于第五通孔504s与净水出口32s相连通,所以未经处理的原水直接从净水出口32s流出供水;同时另一路水流从动阀片20s的进水通道2104s流入到定阀片10s的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由于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4s与滤芯第一接口38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一接口38s,通过上集伞41s,流入到滤芯44s的外侧,正向冲洗滤材后流入到下集伞43s,通过滤芯内侧45s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s,由于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与滤芯第二接口39s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4s,通过动阀片20s的导通盲孔2204s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s的第六通孔604s,由于第六通孔604s与排污接口33s相连通,所以水流通过排污接口33s排水。

实施例五:

冲洗时供原水、双环四孔定阀片、单个进水通道的方案。

如图1、图4、图24、图28所示,使用图28和图24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s、盖子60s、阀杆61s、置于阀体30s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s和动阀片20s,动阀片20s和阀杆61s连接,阀体30s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s、净水出口32s、排污接口33s、滤芯第一接口38s和滤芯第二接口39s,定阀片10s上设置有: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5s、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5s、第五通孔505s和第六通孔605s,其中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5s、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5s和第六通孔605s设置在定阀片10s的内环上,第五通孔505s设置在定阀片10s的外环上。在控制阀内,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5s与滤芯第一接口38s相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5s与滤芯第二接口39s相连通,第五通孔505s与净水出口32s相连通,第六通孔605s与排污接口33s相连通;动阀片20s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s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04s,动阀片20s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04s。如图29、图30、图31所示,定阀片10s和动阀片20s的配合关系包括: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5s与进水通道2104s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5s和第五通孔505s与导通盲孔2204s连通,第六通孔605s被动阀片20s封闭遮盖;或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5s与进水通道2104s连通,第五通孔505s与原水进口31s连通,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5s和第六通孔605s与导通盲孔2204s连通;或滤芯第一接口通道105s与进水通道2104s连通,第五通孔505s与原水进口31s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305s和第六通孔605s与导通盲孔2204s连通。

比较图28和图23,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四的结构区别在于:实施例五的第五通孔505s位于外环上,而实施例四的第五通孔504s位于内环和外环上。所以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四的水流逻辑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过滤功能:如图4、图29所示。

反洗同时供原水功能:如图6、图30所示。

正洗同时供原水功能:如图8、图31所示。

参考本发明附图之图32a至图35所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水流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d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二控流元件20d,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d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一控流本体11d包括一个顶端部111d,其中该顶端部111d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d;该第二控流元件20d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d,该第二控流本体21d具有一个底端部211d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d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d,该底端部211d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d;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第二控流面200d相接触。

如附图之图32b至图32d所示,进一步地,如附图之图33a至图33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顶端部111d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d、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d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d与该第一边缘部1112d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d,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底端部211d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d、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d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d和第二边缘部2112d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d,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d、一个第二通道102d、一个第三通道103d、一个第四通道104d、一个第七通道107d和一个第九通道109d,其中该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三通道103d和第四通道104d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七通道107d和第九通道109d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d,其中该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三通道103d和第四通道104d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七通道107d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间部2113d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一导通开口1071d;该第九通道109d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高端部212d。换句话说,该第七通道107d的第一导通开口1071d可保持该第七通道107d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与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和第四通道104d分别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中间部1113d向内外延伸至该顶端部111d的该第一中心部1111d;该第三通道103d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中间部1113d向内延伸至该顶端部111d的该第一中心部1111d和向外延伸至该第一边缘部1112d;该控流器的该第七通道107d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间部2113d向外延伸;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d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间部2113d向外延伸至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2d。

如附图之图34a至图34d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d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d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和一个第四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d与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d分别与第二通道102d和第三通道103d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d与第二通道102d相连通,第九通道109d分别与第一通道101d和第四通道104d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d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上方外部空间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d与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d分别与第二通道102d和第四通道104d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d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上方外部空间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d与第三通道103d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d与第四通道104d相连通。更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d被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分别将第二通道102d和该第三通道103d与该控流器的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分别将该第一通道101d和该第四通道104d与该控流器的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分别将该第二通道102d和该第四通道104d与该控流器的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和第二通道102d分别被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将该第四通道104d与该控流器的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

如附图之图33a至图33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中心部1111d具有一个第一中心点1110d,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心部2111d具有一个第二中心点2110d,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该第二边缘部2112d具有一个外边缘21121d,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d具有一个第三通道边缘1031d,其中该第一中心点1110f和该第三通道边缘1031f均在该第一控流面100f,该第二中心点2110f和该外边缘21121f均在该第二控流面200f,其中该第一中心部1111d的第一中心点1110d至该第三通道103d的第三通道边缘1031d的最大距离为l1d,该第二中心部2111d的第二中心点2110d至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2d的外边缘21121d的最大距离为l2d,其中该l1d大于该l2d。

如附图之图33a至图33d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进一步包括一个延伸部213d,该第九通道109d具有一个第九通道边缘1091d,其中该延伸部213d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高端部212d向外延伸并向下延伸至该第九通道109d的第九通道边缘1091d,并使得当该控流器处在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可将该第三通道103d与该控流器的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d能够自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2d向外延伸至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延伸部213d。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三通道103d和第四通道104d分别相互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七通道107d和该第九通道109d分别相互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

如附图之图33a至图33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和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均为圆形,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第四通道104d、第二通道102d和第三通道103d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d和第九通道109d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可选地,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d、第四通道104d、第二通道102d和第三通道103d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同时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d和第九通道109d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

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d、第四通道104d、第二通道102d和第三通道103d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且该第七通道107d和第九通道109d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

更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和向外延伸和该第四通道104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和向外延伸。进一步地,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的形状和大小依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设计成形,从而使得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适于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和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d转动时,调节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第一通道101d、第四通道104d、第二通道102d和第三通道103d分别与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第七通道107d和第九通道109d的连通,以控制水流在本发明控流器的不同通道中流动。

如附图33a至图33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d,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d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中心部1111d,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d,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d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心部2111d,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的中心部分1000d设有一个第一中心点1110d,和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的中心区域2000d设有一个第二中心点2110d,其中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中心部分1000d之外的部分可被经过该第一中心点1110d的第一分区线10002d顺时针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d、一个第二部分1002d、一个第三部分1003d、一个第四部分1004d、一个第五部分1005d和一个第六部分1006d;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中心区域2000d之外的部分可被经过该第二中心点2110d的第二分区线20002d顺时针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d、一个第二区域2002d、一个第三区域2003d、一个第四区域2004d、一个第五区域2005d和一个第六区域2006d;其中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的每相邻两条分区线10002d形成的中心角α1d大小相等;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的每相邻两条分区线20002d形成的中心角α2d大小相等,其中该第一通道101d自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一部分1001d和第二部分1002d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五部分1005d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d自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六部分1006d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d自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三部分1003d和第四部分1004d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第一区域2001d向上延伸;该第九通道109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第四区域2004d和第五区域2005d向上延伸。

如附图之图32b和图35所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d,和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d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d,其中该外壳30d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d,其中该外壳本体31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10d,从而使得该外壳本体31d形成有一个内侧壁311d、一个外侧壁312d和一个开口朝上的上端开口3101d,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10d与该第七通道107d的第一导通开口1071d相连通,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d适于第二控流面200d朝下地设于该第一容纳室310d并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和该第二通道102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贯穿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

如附图之图32b所示,进一步地,该外壳30d具有一个第三开口303d、一个第四开口304d和一个第七开口307d,其中该第三开口303d与第三通道103d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d与第四通道104d相连通,第七开口307d与该第一容纳室310d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三通道103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d相连通;该第四通道104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四开口304d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与该外壳30d的外壳本体31d的内侧壁311d一体成型。更优选地,该第三开口303d、第四开口304d和第七开口307d分别设于该外壳30d的外壳本体31d。

应当理解的是当该控流器处在该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分别将该第二通道102d和该第三通道103d与该控流器的该外壳30d的该第一容纳室310d相隔开;当该控流器处在该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d与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10d相连通,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分别将该第一通道101d和该第四通道104d与该控流器的该外壳30d的该第一容纳室310d相隔开;当该控流器处在该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d与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10d相连通,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分别将该第二通道102d和该第四通道104d与该控流器的该外壳30d的该第一容纳室310d相隔开;当该控流器处在该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将该第四通道104d与该控流器的该外壳30d的该第一容纳室310d相隔开。

如附图之图32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与第二控流元件20d之间的耐磨元件40d,其中该耐磨元件40d具有一个耐磨本体41d,其中该耐磨本体41d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第二控流面200d相接触的耐磨表面410d,其中该耐磨表面410d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40d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40d的耐磨本体41d相互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401d、一个第二接口402d、一个第三接口403d和一个第四接口404d,其中该第一接口401d、第二接口402d、第三接口403d和第四接口404d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三通道103d和第四通道104d相对应。优选地,当该耐磨元件40d设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d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d不发生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转动。更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d具有一个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的耐磨表面410d。最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d的该第一接口401d、第二接口402d、第三接口403d和第四接口404d分别上下贯穿该耐磨元件40d的耐磨本体41d,从而使得当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转动时,该耐磨元件40d的该第一接口401d、第二接口402d、第三接口403d和第四接口404d分别选择性地将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该第三通道103d和第四通道104d与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第七通道107d和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32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60d和一个自该驱动元件60d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70d,其中该驱动元件60d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发生转动;其中该密封元件70d适于设于该外壳30d的内侧壁311d以密封该第一容纳室310d,从而防止该第一容纳室310d内的流体从该第一容纳室310d的上端开口3101d流出。优选地,该密封元件70d与该驱动元件60d相接触和适于将该驱动元件60d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处于适当位置。

如附图之图32e至图32f所示,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外壳本体31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下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二容纳室320d,其中该第二容纳室320d位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的下方。如附图之图32f所示,本发明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二容纳室320d的隔流元件80d,其中该隔流元件80d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d向下延伸,其中该隔流元件80d与该外壳30d的内侧壁311d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80d与该外壳30d的外壳本体31d的内侧壁311d之间的第一导流室801d,该隔流元件80d围设成一个第二导流室802d。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与该第一导流室801d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与该第二导流室802d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贯穿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以与该第一导流室801d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贯穿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以与该第二导流室802d相连通。

附图之图32g所示为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可选实施控流器的外壳30d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d和一个第二开口302d,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一开口301d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302d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d相连通;和该第四通道104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四开口304d相连通;该第一容纳室310d与该第七开口307d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与该外壳30d的外壳本体31d的内侧壁311d一体成型。更优选地,该第一开口301d、第二开口302d、第三开口303d、第四开口304d和第七开口307d分别设于该外壳30d的外壳本体31d。

值得注意的是,当该可选实施控流器的外壳30d具有该第一开口301d和该第二开口302d,且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与该第一开口301d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d与该第二开口302d相连通时,该控流器将不需要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隔流元件80d。

参考附图之图35,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个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控流器1d和至少一个水处理装置,如水处理单元90d,其中该水处理单元90d适用于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其中该水处理单元90d与该控流器1d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35所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单元90d包括一个水处理元件91d,其中该水处理元件91d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9101d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9102d,其中来自控流器的待处理水适于自该水处理单元90d的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01d流入该水处理元件91d并经该水处理元件91d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其中该处理后水适于自该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02d流出。可选地,来自控流器的待处理水也可自该水处理单元90d的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02d流入该水处理元件91d,并经该水处理元件91d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和自该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01d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该第一导流室801d适于与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01d相连通,和该第二导流室802d适于与该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02d相连通。如附图之图35所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单元90d的水处理元件91d包括一个水处理本体911d和一个集液元件912d,其中该水处理元件91d的该第一连通开口9101d和第二连通开口9102d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水处理本体911d,其中该集液元件912d设于该水处理本体911d内并向该第二连通开口9102d方向延伸,和与该第二连通开口9102d相连通,其中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水处理元件91d的该第一连通开口9101d流入该水处理元件91d,和在经过该水处理元件91d的水处理本体911d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其中该处理后水适于流向该集液元件912d和自该集液元件912d流出。换句话说,待处理水适于自该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01d流入该水处理元件91d和经该水处理元件91d的水处理本体911d处理,以得到处理后水,其中该处理后水流向该集液元件912d和经该集液元件912d集中后,经该第二连通开口9102d流出。优选地,该集液元件912d具有一个管状结构。更优选地,制成该水处理单元90d的水处理元件91d包括一个水处理本体911d的材料中含有至少一种水处理材料,如树脂、活性炭或其它类似水处理材料或其组合。

如附图之图35所示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d处于第一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d的外壳30d的第七开口307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10d并通过该控流器1d的第七通道107d的第一导通开口1071d流入该第七通道107d,随后待处理水流入该控流器1d的第一通道101d,和经该控流器1d的第一导流室801d流向该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01d,并经第一连通开口9101d流入该水处理元件91d和经该水处理元件91d的水处理本体911d处理得到处理后水,其中该处理后水经该集液元件912d流向该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02d,然后经该第二连通开口9102d流向该控流器1d的第二导流室802d,和随后经第二导流室802d流入该控流器1d的第二通道102d,再经该控流器1d的第九通道109d引导流入该控流器1d的第三通道103d,和经该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d处于第二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d的外壳30d的第七开口307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10d并通过该控流器1d的第七通道107d的第一导通开口1071d和第三通道103d流入该第七通道107d和第三通道103d,其中流入该第七通道107d的待处理水随后流入该控流器1d的第二通道102d,经该控流器1d的第二导流室802d流向该水处理元件91d,和经该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02d流入该集液元件912d,然后自该集液元件912d流入该水处理元件91d,和反向冲洗该水处理元件91d的水处理本体911d,冲洗后产生的废液经该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01d流出,再然后经该控流器1d的第一导流室801d流入该控流器1d的第一通道101d,和经该控流器1d的第九通道109d引导流经该控流器1d的第四通道104d,然后经该外壳30d的第四开口304d流出,其中流入第三通道103d的水经该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d处于第三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d的外壳30d的第七开口307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10d,并通过该控流器1d的第七通道107d的第一导通开口1071d和第三通道103d流入该第七通道107d和第三通道103d,其中流入该第七通道107d的待处理水随后流入该控流器1d的第一通道101d,经该控流器1d的第一导流室801d流入该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01d,和正向冲洗该水处理元件91d的水处理本体911d,冲洗后产生的废液经该集液元件912d流向该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02d,并经该第二连通开口9102d流入该控流器1d的第二导流室802d,然后经该第二导流室802d流入该控流器1d的第二通道102d,再经该控流器1d的第九通道109d引导流向该控流器1d的第四通道104d,然后经该外壳30d的第四开口304d流出,其中流入第三通道103d的水经该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d处于第四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d的外壳30d的第七开口307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10d,并通过该控流器1d的第七通道107d的第一导通开口1071d流入该第七通道107d,随后待处理水流入该控流器1d的第三通道103d,经该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该控流器1d的第一通道101d和第二通道102d被该控流器1d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换句话说,该水处理元件91d和该第一容纳室310d相隔离。

可以理解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d进一步具有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的第一开口301d和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d相连通的第二开口302d时,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01d适于与该第一开口301d相连通,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02d适于与该第二开口302d相连通。

值得注意的是当使用者调节本发明控流器处在该第一工作位时,本发明水处理系统适于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且该处理后水适于通过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使用者调节本发明控流器处在该第二工作位时,本发明水处理系统适于调节该待处理水对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元件91d进行反向冲洗,且反向冲洗得到的废水适于自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四开口流出,同时待处理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流出;当使用者调节本发明控流器处在该第三工作位时,本发明水处理系统适于调节该待处理水对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元件91d进行正向冲洗,且正向冲洗得到的废水适于自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四开口304d流出,同时待处理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流出;当使用者调节本发明控流器处在该第四工作位时,本发明水处理系统适于调节该待处理水从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同时由于水处理元件91d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容纳室310d相隔离,以便于使用者在不停水的状态下更换水处理元件91d。也就是说,当使用者调节本发明控流器处在第二工作位或第三工作位时或第四工作位时,本发明水处理系统适于调节待处理水自该该控流器的外壳3d的第三开口303d流出。因此,当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可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和为使用者提供处理后水,在第二工作位或第三工作位,该水处理系统可在对该水处理元件进行反向或正向冲洗的同时,为使用者提供待处理水,该持续供水功能适用于满足使用者持续用水需要,尤其是在某些不能停水的场合的使用需要,在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可持续供应待处理水的同时使得使用者能够便利地更换水处理元件91d,另外,在本发明控流器中,用于排出反向冲洗或正向冲洗后的废水的第四通道104d的流径截面积依照用于待处理水流入的第一通道101d设计,这种设计特别是适用于要求大流量冲洗的使用场合。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仅用于描述本发明时对本发明的命名和使本发明的不同部件和结构之间产生区分,除非特别指出,否则其本身不具有次序或数目多少的含义。

可以理解的是,本文中的水流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和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发明,其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水流的各种流体;本文中的水也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和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发明,其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水的各种液态物质和各种气态物质,因此本文中所提到的水和/或水流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同时,本发明控流器适用于包括但不限于水流的各种流体的流动控制,和本发明水处理系统可以用于各种流体,包括但不限于水流的各种流体的处理。

至此,本发明目的可被充分和有效地完成,使用者可通过调节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的位置,从而使该控流器分别处于不同的工作位,以调节和控制该水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使用者可通过本发明控流器来实现对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待处理水、处理后水和反冲洗产生的废水的流动控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明白附图中所示的和以上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不是限制。

由此可以看到本发明目的可被充分有效完成。用于解释本发明功能和结构原理的该实施例已被充分说明和描述,且本发明不受基于这些实施例原理基础上的改变的限制。因此,本发明包括涵盖在附属权利要求书要求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