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可调的车载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91936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角度可调的车载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固定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角度可调的车载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车载配件需求越来越强烈,随之而来的固定方式也越来越多。而市面上车载固定装置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的车型需配备不同的固定装置,不具有通用性;安装完成后就无法重新调整角度,安装拆卸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如螺丝刀等),适应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通用性的角度可调的车载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角度可调的车载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在车上的支架、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底座、可分离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固定座、支撑定位车载设备的托架以及调节组件,所述托架通过所述调节组件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座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和托架分别设有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设有相对连通的通孔;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穿设在相对连通的所述通孔中的连接杆、配合在所述连接杆的端部将所述连接杆锁止在所述通孔中的锁紧件。

优选地,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配合在所述连接杆上的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和锁紧件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杆的相对两端上。

优选地,所述车载固定装置还包括限制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相对转动的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的配合面上的凹凸配合结构。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有插槽,所述固定座可分离配合在所述插槽内。

优选地,所述插槽的内壁面设有限定所述固定座以一个方向进出所述插槽的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与所述固定座的一端端面相抵。

优选地,朝向所述限位台阶的所述固定座的一端设有间隔相对的两个弹臂,所述弹臂的自由末端设有倒钩,所述倒钩伸出所述插槽扣合在所述底座的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车载固定装置还包括将所述固定座锁定在所述底座上的锁定组件;

所述锁定组件包括配合在所述底座上、可移动抵止在所述固定座上限制所述固定座移出所述插槽的锁定件。

优选地,所述锁定件包括本体部、与所述本体部连接的抵止部;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孔和贯穿所述插槽底面的穿孔,所述本体部可移动配合在所述定位孔内,所述抵止部穿过所述穿孔以抵止在所述固定座上;

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与所述抵止部抵接的抵接部、以及供所述抵止部穿过的缺口,所述抵接部和缺口并列位于平行所述本体部移动方向的方向上。

优选地,所述本体部和所述定位孔设有相配合的移动限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具有通用性,可装配到多种车型上;托架在固定座上的可转动连接,使得托架可带动车载设备多角度转动,以调节到适当的使用角度,使用灵活。

托架和固定座之间可快速拆装(不需工具),调整好安装角度后利用调节组件凹凸配合结构将两者锁止;安装角度可反复调整,提高产品在高频震动条件下的可靠性。另外,通过锁定组件将固定座进一步锁定在底座上,具有一定的防丢、防盗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角度可调的车载固定装置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车载固定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车载固定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角度可调的车载固定装置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角度可调的车载固定装置中锁定组件和固定座配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角度可调的车载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在车上的支架10、安装在支架10上的底座20、可分离设置在底座20上的固定座30、支撑定位车载设备1的托架40以及调节组件50,托架40通过调节组件50可转动连接在固定座30上。

其中,车载设备1包括导航仪、控制器等各种电子设备。支架10可为整体的一个,或为相独立的多个;如图1中,支架10包括相对独立的两个,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底座20的相对两侧,支架10进一步可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可拆卸安装在车上。

固定座30和托架40分别设有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第二配合部41可相对第一配合部31转动,使得托架40相对固定座30转动。

第一配合部31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的配合板,第二配合部41对应也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配合板,两者的配合板相对叠置,多个配合板设置时相互交错叠置。

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设有相对连通的通孔,供调节组件50穿设。

调节组件50包括相适配的连接杆51和锁紧件52;连接杆51穿设在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相对连通的通孔中,将两配合部穿接起立,锁紧件52配合在连接杆51的端部,将连接杆51锁止在通孔中,防止连接杆51脱离,也将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夹紧。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可将连接杆51作为转轴相对转动,从而使得托架40可在固定座30上转动,以转动到合适角度。

连接杆51可选用螺杆,或者在连接杆51的端部设置螺纹;锁紧件52为螺母。连接杆51上还可设置锥形凸台,第一配合部31或第二配合部41上设有与锥形凸台干涉的台阶,在连接杆51穿进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锥形凸台通过台阶之间的空挡,使连接杆51顺利穿过,在连接杆51与锁紧件52旋转配合后,锥形凸台可与台阶相对干涉,防止连接杆51沿退出方向移动。

为方便连接杆51在第一配合部31、第二配合部41中的转动拆装,调节组件还包括配合在连接杆51上的握持部53。握持部53和锁紧件52分别位于连接杆51的相对两端上。

车载固定装置还包括限制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相对转动的锁止结构。锁止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的配合面上的凹凸配合结构。作为选择,凹凸配合结构可包括设置在第一配合部31的配合面上的凸点61,设置在第二配合部41的配合面上的凹点62,通过凸点61和凹点62的配合,实现托架40在固定座30上的锁死状态,如图2、3所示。当然,凸点61和凹点62也可对应位置设置。

为实现托架40在固定座30上多个角度上的锁死状态,多个凸点61在第一配合部31上沿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的相对转动方向圆周分布,多个凹点62对应在第二配合部41上圆周分布。

凹点62和凸点61两者的紧配合通过锁紧件52锁紧在连接杆51上实现。

当调节组件50脱离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凹点62和凸点61两者可分离,便于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的分离。当调节托架40在固定座30上的角度时,松开锁紧件52,使凹点62从当前的凸点61离开,转动托架40到预定角度后,将凹点62配合到转动后对应的凸点61上,再拧紧锁紧件52,将托架40定位。

固定座30可以插合方式设置到底座20上,拆装方便。对应插合方式,底座20上设有插槽21,固定座30可分离配合在插槽21内。插槽21的至少一端开放,方便固定座30自开放端以平行插槽21的方向插入其中,拆分时可反向移动脱离。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插槽21的内壁面限位台阶22,限位台阶22可与固定座30的一端端面相抵,限定固定座30以一个方向进出插槽21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固定座30在插槽21内的自由移动。

如图2-4所示,朝向限位台阶22的固定座30的一端设有间隔相对的两个弹臂32,弹臂32的自由末端设有倒钩33,倒钩33伸出插槽21扣合在底座20的端面上,将固定座30定位在插槽21内。倒钩33在两个弹臂32上相背,可以分别扣合在插槽21两侧的底座20端面上。

将固定座30推出插槽21时,先将两个弹臂32相向压合,使倒钩22脱离其扣合的端面,此时即可将固定座30沿限位台阶22的朝向移动推出插槽21,操作简单。

进一步地,车载固定装置还包括将固定座30锁定在底座20上的锁定组件,起到防丢、防盗作用。

锁定组件可设置在底座20背向固定座30的一侧,比较隐蔽,不轻易被他人发现以进行解锁。

如图1、2所示,锁定组件包括锁定件70,配合在底座20上并可移动抵止在固定座30上,限制固定座30移出插槽21。

具体地,锁定件70包括本体部71、与本体部71连接的抵止部72。底座20上设有定位孔23和贯穿插槽21底面的穿孔24,本体部71可移动配合在定位孔23内,抵止部72穿过穿孔24以抵止在固定座30上。

如图2、4所示,固定座30上设有与抵止部72抵接的抵接部34、以及供抵止部72穿过的缺口35,抵接部34和缺口35并列位于平行本体部71移动方向的方向上。

本体部71在定位孔23内来回移动,带动抵止部72来回移动,以配合在抵接部34上或者缺口35中,将固定座30锁止在插槽21内或对固定座30解锁。如图5所示,抵止部72配合在抵接部34中,此时固定座30不能移出插槽21。

本体部71和定位孔23设有相配合的移动限位结构(如弧形的凹凸配合结构),通过该移动限位结构使得本体部71在定位孔23内移动一定行程后可定位,在外力作用下才可继续移动。移动限位结构可根据抵接部34和缺口35的位置进行设置。

另外,锁定件70还可包括位于底座20外的推拉部73,锁定件70整体的移动通过操作推拉部73来实现。

锁定组件还可包括将锁定件70封固在底座20上的盖板74。锁定件70不需通过紧固件与底座20连接,而是设置在底座20和盖板74之间,通过盖板74和底座20的连接将锁定件70定位在两者之间。推拉部73伸出盖板74,以方便操作。

在实际运用中,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固定装置可通过支架10安装在各种摩托车上,方便将无线控制器装载在摩托车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