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软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7845阅读:7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接头,特别涉及四通软管接头。



背景技术:

管接头通常用作各种类型的流体系统的转接件,作为其基本形状,管接头是一小段管子,其两端适合于连接流体系统内的其它部件或其它管道,四通接头是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管接头。

公告号为CN201259061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四通软管接头,包括接头座和具有内孔的四个接头,内孔在接头座的内部沟通,接头座为正六棱柱,四个接头中的三个接头分别可拆式连接在接头座六个侧面的相隔三个侧面上,另外一个接头可拆式连接在接头座的一个端面上。

上述的四通软管接头由于其中一个接头位于接头座的一个端面,因此该接头突出于接头座的端面,大大增加了占用空间,不利于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该接头的端部更易与外物碰撞,大大增加了损坏的机率,因此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通软管接头,能够减小接头的占用空间,同时接头的端部不易发生碰撞。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四通软管接头,包括直通管,所述直通管的两端均设有主软管接头,所述直通管的外周面上设有两个呈间隔设置的副软管接头,所述副软管接头与直通管相连通,两个所述副软管接头均位于直通管的同侧且开口的朝向一致。

采用上述方案,使得副软管接头能够与主软管接头处于同一平面上,进而减小整个四通软管接头的占用空间,同时主软管接头与副软管接头的端部不会直接朝外突起,从而避免主软管接头或者副软管接头的端部受到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副软管接头的内径小于主软管接头的内径。

采用上述方案,使得在水流相同的情况下,副软管接头内的水压能够高于主软管接头内的水压,从而保证副软管接头内的水流能够被稳定地送往高处。

作为优选,所述副软管接头的两侧并于靠近其底部的位置均设有限位块。

采用上述方案,当软管套设于副软管接头上时,限位块能够有效限定其轴向位置,避免软管推进的距离过大而导致软管的开口扩大,进而影响其密封效果。

作为优选,所有限位块均沿着直通管的长度方向排列。

采用上述方案,使得限位块既能起限位作用,又能收纳于直通管的外周面上,从而减小了占用空间,同时更加美观。

作为优选,所述主软管接头与副软管接头的外周面上均叠加有多个锥形体。

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增大安装软管与主软管接头以及副软管接头之间的摩擦,从而提升软管安装时的牢固性以及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主软管接头的端部设有主防护套,所述主防护套包括套设于主软管接头的外周面上的主套筒和设置于主套筒的一端并用于密封主套筒开口的主密封盖。

采用上述方案,若四通软管接头放置于施工安装现场,现场的水泥灰等杂质容易通过主软管接头进入到直通管内,若遇到潮湿天气,这些杂质容易粘附于直通管的管壁内,导致流经直通管的水流不干净,甚至造成直通管堵塞,而安装人员往往无法及时察觉直通管内的杂质;通过主防护套能够有效避免外界杂质进入到直通管内,进而防止直通管内的水流不卫生或者堵塞直通管。

作为优选,两个所述副软管接头的端部均设有副防护套,所述副防护套包括套设于副软管接头的外周面上的副套筒和设置于副套筒的一端并用于密封副套筒开口的副密封盖。

采用上述方案,副防护套能够有效避免杂物通过副软管接头进入到直通管内,从而防止直通管内的水流不卫生或者堵塞直通管。

作为优选,两个所述副密封盖之间连接有柔性连接件。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柔性连接件能够将两个副防护套绑定在一起,使得柔性连接件能够起“提手”作用,从而便于将两个副防护套同时从两个副软管接头上取下,提升了操作效率以及便利性。

作为优选,所述直通管的外周面上并于两个副软管接头之间的位置周向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卡接有支撑夹,所述支撑夹的开口朝向副软管接头的端部,所述支撑夹于远离其开口的一侧固定有承托板。

采用上述方案,承托板便于手心进行着力,从而便于将软管的开口套入至副软管接头上,支撑夹与环形槽之间的卡接配合便于承托板进行拆装,同时环形槽能够有效限定支撑夹在直通管上的轴向位置,避免承托板发生位置偏移。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槽的底面并于两个副软管接头之间的位置设有卡接于支撑夹的开口以限定支撑夹周向位置的限位凸块。

采用上述方案,限位凸块能够有效限定支撑夹在直通管上的周向位置,避免承托板发生角度偏移,进一步提升承托板的稳定性与牢固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得副软管接头能够与主软管接头处于同一平面上,进而减小整个四通软管接头的占用空间,同时主软管接头与副软管接头的端部不会直接朝外突起,从而避免主软管接头或者副软管接头的端部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中:1、直通管;2、主软管接头;3、副软管接头;4、限位块;5、锥形体;6、主防护套;7、主套筒;8、主密封盖;9、副防护套;10、副套筒;11、副密封盖;12、柔性连接件;13、环形槽;14、支撑夹;15、承托板;16、限位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四通软管接头,如图1所示,包括直通管1,直通管1的两端均设有主软管接头2,主软管接头2与直通管1相连通。直通管1的外周面上设有两个呈间隔设置的副软管接头3,副软管接头3与直通管1相连通,并垂直于直通管1。两个副软管接头3均位于直通管1的同侧位置且开口的朝向保持一致。副软管接头3的内径小于主软管接头2的内径。

主软管接头2与副软管接头3的外周面上均叠加有多个锥形体5,并且锥形体5上尺寸较大的一端朝向直通管1,使得软管能够更加方便地套设于主软管接头2或者副软管接头3上,同时不易将其拔出。

副软管接头3的两侧并于靠近其底部的位置均设有限位块4。所有限位块4均沿着直通管1的长度方向排列。且限位块4的上端面与直通管1的外周面相平齐。

主软管接头2的端部设有主防护套6,主防护套6包括套设于主软管接头2的外周面上的主套筒7和设置于主套筒7的一端并用于密封主套筒7开口的主密封盖8。主套筒7与主密封盖8的材料均优选为橡胶,且主套筒7的内径等于或者略小于主软管接头2的外径,以使主防护套6能够牢固地套设于主软管接头2上。

两个副软管接头3的端部均设有副防护套9,副防护套9包括套设于副软管接头3的外周面上的副套筒10和设置于副套筒10的一端并用于密封副套筒10开口的副密封盖11。副套筒10与副密封盖11的材料均优选为橡胶,且副套筒10的内径等于或者略小于副软管接头3的外径,以使副防护套9能够牢固地套设于副软管接头3上。

两个副密封盖11之间连接有柔性连接件12,柔性连接件12优选为塑料绳,其成本低,且具有较佳的拉扯性能。

直通管1的外周面上并于两个副软管接头3之间的位置周向开设有环形槽13,环形槽13内卡接有支撑夹14,该支撑夹14为半圆卡接环,其宽度与环形槽13的宽度一致,以使卡接于环形槽13内的支撑夹14不会发生轴向位置偏移。且支撑夹14的材料优选为弹性塑料,以使支撑夹14具有更好的弹性。

支撑夹14的开口朝向副软管接头3的端部,支撑夹14于远离其开口的一侧固定有承托板15,即承托板15的板面与支撑夹14的外周面相固定。

环形槽13的底面并于两个副软管接头3之间的位置设有卡接于支撑夹14的开口以限定支撑夹14周向位置的限位凸块16,该限位凸块16的形状适应于支撑夹14的开口形状。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由于副软管接头3与主软管接头2处于同一平面上,因此该四通软管接头上不会有端口突出,既减小了占用空间,又能有效避免主软管接头2或者副软管接头3被磨损的概率。

在主软管接头2上安装软管时,先将套设于主软管接头2上的主防护套6取下,然后将软管的开口沿着锥形体5套入到主软管接头2的外周面上,以完成软管的安装。

在副软管接头3上安装软管时,先通过柔性连接件12将两个副防护套9分别同时从两个副软管接头3上取下,然后将支撑夹14卡接于环形槽13内,并使限位凸块16抵接于支撑夹14的两个断面上,以限定支撑夹14的周向位置,同时让承托板15位于直通管1上远离副软管接头3的一侧。然后一只手的手心托住承托板15,另一只手便能更加容易地将软管套入到副软管接头3上,直至软管的端部与限位块4相抵接。当副软管接头3上的软管安装完成后,便可将支撑夹14从环形槽13内拆卸下来,以将承托板15从直通管1上取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