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硬管快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1990阅读:3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硬管快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连接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硬管快接接头。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硬管连接接头包括连接套、设置在待连接的第一硬管的连接端并可与连接套相螺接的螺纹头,其中连接套的内径大于待连接的第二硬管的外径。

当连接第一硬管与第二硬管时,首先需要将第二硬管的连接端穿过连接套,再在第二硬管上卡设马蹄形限位部以防止连接套从第二硬管脱出(有的还缠上生料带以加强密封性能),最后将螺纹头与连接套相螺接,即可实现第一硬管与第二硬管之间的连接。

现有的硬管连接结构中,由于马蹄形限位部易变形和移位,因而硬管之间的连接不可靠,同时密封性能差,拆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连接可靠、密封性好、拆装方便快捷的硬管快接接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硬管快接接头,包括连接套、在待连接的第一硬管的连接端有可与连接套相螺接的螺纹头,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第一圆弧部件、第二圆弧部件,第二硬管连接端有法兰凸缘,连接套的内径大于法兰凸缘的外径,第一圆弧部件和第二圆弧部件可拆卸相连并可形成套在第二硬管连接端的圆环,该圆环的外径大于法兰凸缘的外径,圆环的内侧壁与第二硬管的外侧壁相贴合,圆环的外侧壁与连接套的内侧壁相贴合,圆环由连接套外端的止口限位。

借由上述结构,当连接第一硬管与第二硬管时,首先将带有法兰凸缘的第二硬管的连接端穿过连接套,再将第一圆弧部件与第二圆弧部件连接成套在第二硬管连接端的圆环,最后将螺纹头与连接套相螺接,即可实现第一硬管与第二硬管之间的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马蹄形限位部,本实用新型利用可拆卸相连的第一圆弧部件与第二圆弧部件形成圆环状限位部,因而不易变形和移位,硬管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高,密封性能好。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头的端面上还设有密封圈;当第一硬管和第二硬管连接时,密封圈夹设于法兰边凸缘的端面与螺纹头的端面之间。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第二硬管处没有设置法兰凸缘,因而无法在螺纹头上设置密封圈。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二硬管处设有法兰凸缘,因而可以与螺纹头上的密封圈相抵接,实现密封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无需在连接时缠绕生料带,因而拆装方便快捷。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圆弧部件上开设凹槽,所述第二圆弧部件上设有可卡设于第一凹槽内的凸肋部。

借由上述结构,安装时,直接将凸肋部对准凹槽,再将连接套向外端一拉,即可实现第一圆弧部件与第二圆弧部件的连接,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套外周还设有便于拧紧着力的凸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硬管之间的连接可靠、密封性好、拆装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产品各构件为分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801为圆环,8011为第一圆弧部件,8012为第二圆弧部件,80121为凸肋部,802为第一硬管,8021为螺纹头,803为连接套,8031为止口,8032为凸筋,804为第二硬管,8041为法兰凸缘,805为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包括连接套803、在待连接的第一硬管802的连接端有可与连接套803相螺接的螺纹头8021,还包括第一圆弧部件8011、第二圆弧部件8012,第二硬管804连接端有法兰凸缘8041,连接套803的内径大于法兰凸缘8041的外径,第一圆弧部件8011和第二圆弧部件8012可拆卸相连并可形成套在第二硬管804连接端的圆环801,该圆环801的外径大于法兰凸缘8041的外径,圆环801的内侧壁与第二硬管804的外侧壁相贴合,圆环801的外侧壁与连接套803的内侧壁相贴合,圆环801由连接套803外端的止口8031限位。

所述螺纹头8021的端面上还设有密封圈805;当第一硬管802和第二硬管804连接时,密封圈805夹设于法兰边凸缘的端面与螺纹头8021的端面之间。

所述第一圆弧部件8011上开设凹槽,所述第二圆弧部件8012上设有可卡设于第一凹槽内的凸肋部80121。

所述连接套803外周还设有便于拧紧着力的凸筋8032。

所述第一硬管802和第二硬管804为PVC硬管。第一硬管802和第二硬管804的直径范围均为2.5mm~250mm。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局限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