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丝管直通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1988阅读:17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丝接头,特别涉及一种外丝管直通接头,属于五金用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提高饮用水的水质,现在室内给水管已停止使用金属管,推广更加安全环保的塑料材质,但是在很多地方,由于环境场地的局限,不得不用接头来连接水管,传统的塑料接头更容易老化且在热水和冷水的交替给水过程中,塑料因热胀冷缩而产生形变量远远大于合金材质,同时,塑料的抗压性差,高压环境下塑料接头更容易出现漏水开裂等情况,而且,传统的外丝接头都是直接与水管相连,密封性差,容易渗水漏水,继而传统外丝接头渐渐无法满足人们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丝管直通接头,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的外丝接头密封性差、强度低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丝管直通接头,包括硬塑料外圈、不锈钢外丝接头和六边形接头螺母,所述硬塑料外圈的两端均设有软塑料外圈,所述硬塑料外圈的两端均与软塑料外圈的底部热塑连接,所述软塑料外圈的外侧套设有软管紧固夹,所述硬塑料外圈的中部内侧通过凹槽与六边形接头螺母卡合连接,所述六边形接头螺母的两段通过焊接与两段不锈钢外丝接头固定,两段所述不锈钢外丝接头均分为外丝接头上段和外丝接头下段,所述外丝接头下段的直径大于外丝接头上段的直径,两段所述外丝接头下段的底部均套设有橡胶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丝接头上段的顶面高于软塑料外圈的上顶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软塑料外圈为PVC软塑料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外丝管直通接头,通过将不锈钢外丝接头分为两段式,在外丝接头上段与外丝接头下段之间存在一定的直径差,当水管向内拧的过程中,不锈钢外丝接头对水管的压力会渐渐加大,两者之间的间隙越来越紧密,同时外丝接头的下段套设有橡胶圈,软塑料外圈的外侧套设有软管紧固夹,都可以大大提高该种外丝管直通接头的密封性,该种外丝管直通接头的丝杆和螺母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既保证了水质的干净也提高了整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不锈钢外丝接头;2、软管紧固夹;3、软塑料外圈;4、硬塑料外圈;5、六边形接头螺母;6、橡胶圈;7、外丝接头上段;8、外丝接头下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外丝管直通接头,包括硬塑料外圈4、不锈钢外丝接头1和六边形接头螺母5,硬塑料外圈4的两端均设有软塑料外圈3,硬塑料外圈4的两端均与软塑料外圈3的底部热塑连接,软塑料外圈3的外侧套设有软管紧固夹2,硬塑料外圈4的中部内侧通过凹槽与六边形接头螺母5卡合连接,六边形接头螺母5的两段通过焊接与两段不锈钢外丝接头1固定,两段不锈钢外丝接头1均分为外丝接头上段7和外丝接头下段8,外丝接头下段8的直径大于外丝接头上段7的直径,两段外丝接头下段8的底部均套设有橡胶圈6。

进一步的,外丝接头上段7的顶面高于软塑料外圈3的上顶面,方便水管与外丝接头上段7的对接,同时,拧紧软管紧固夹2的时候内部有外丝接头上段7支撑,密封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软塑料外圈3为PVC软塑料材质制成,PVC软塑料材质拥有高强度、耐气侯变化性以及优良的几何稳定性等优点。

具体时,将需要连接的相同规格的水管与外丝接头上段7对接,向内旋转,水管向内进给的同时,不锈钢外丝接头1的直径会渐渐加大,水管与接头之间的缝隙越来越紧密,水管向内进给的过程中会接触到橡胶圈6,橡胶圈6产生的形变能够填充水管与接头之间的缝隙,当水管无法向内进给时,停止旋转,拧紧软塑料外圈3套设的软管紧固夹2,软塑料外圈3在外力的影响下向内收拢,进一步增强其密封性。

该种外丝管直通接头,通过将不锈钢外丝接头1分为两段式,在外丝接头上段7与外丝接头下段8之间存在一定的直径差,当水管向内拧的过程中,不锈钢外丝接头1对水管的压力会渐渐加大,两者之间的间隙越来越紧密,同时外丝接头的下段套设有橡胶圈6,软塑料外圈3的外侧套设有软管紧固夹2,都可以大大提高该种外丝管直通接头的密封性,该种外丝管直通接头的丝杆和螺母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既保证了水质的干净也提高了整体的强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