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拆卸接管螺母、防拆卸管接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7725发布日期:2018-06-15 23:46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防拆卸接管螺母、防拆卸管接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拆卸接管螺母、一种防拆卸管接装置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分体式空调器通常采用管接头和接管螺母将室内机和室外机的管路相连接。现有的管接头和接管螺母主要由螺纹段和棱柱段两部分组成,棱柱段具有施力平面,通过对管接头和接管螺母的棱柱段施加顺时针力矩,使螺纹段一同旋转而紧密配合形成密封面,从而将室内机和室外机的管路接通使冷媒可以流通。但是,通过对棱柱段施加逆时针力矩同样可以使螺纹段一同逆时针旋转,从而将管接头与接管螺母的配合松开,即管接头与接管螺母之间存在拆卸的可能性。

但是,对于使用可燃性冷媒的空调器,为了避免因误拆卸而导致冷媒泄漏引发安全事故,相关标准规定室内侧不允许使用可拆卸接头。因此,为了满足管接装置要求,现有技术通常通过焊接方式将室内机的蒸发器接管与室外机接管相连接。但是,焊接具有操作复杂、室内作业存在安全风险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拆卸接管螺母。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防拆卸接管螺母的防拆卸管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防拆卸管接装置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防拆卸接管螺母,包括:螺母本体,包括用于与管接头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接管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端的端面上的支撑柱,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表面均为圆柱面;和扳拧部,所述扳拧部的端面上设有供所述支撑柱插入的插孔,所述支撑柱插入所述插孔后通过所述扳拧部向所述螺母本体传递旋紧力矩。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防拆卸接管螺母,通过管接头和接管螺母连接管路,装配时,将扳拧部上的插孔对准螺母本体上的支撑柱使支撑柱对应插入插孔内,实现扳拧部与螺母本体组合,再使用工具旋拧扳拧部,从而带动螺母本体旋转,当旋拧力矩达到密封扭矩时,螺母本体与管接头锁紧,实现两连接管路紧密连接;锁紧后将支撑柱从插孔中抽出,使扳拧部与螺母本体分离,然后通过工具掰断螺母本体上的支撑柱,从而使扳拧部无法再与螺母本体组合,因而无法再通过支撑柱与插孔配合实现扳拧部带动螺母本体反向旋转;支撑柱断裂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外表面皆为圆柱面,由于缺少施力平面而无法通过工具反向旋拧接管螺母,从而保证了管接头与接管螺母的不可拆卸性,避免了因误拆卸导致冷媒泄漏事故的发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加工和安装成本低;其次,由于管接头和与之相连的接管之间通常采用焊接连接,将拧断位置设置在接管螺母上,可以使拧断位置远离焊接位置,从而避免拧断时对焊接位置的影响,进而确保管接头与接管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避免断裂时对焊接位置的破坏而引起泄漏。

优选地,扳拧部的外表面为棱柱面,便于通过扳拧工具夹持扳拧部的外表面对扳拧部施加旋拧力,实现管接头与接管螺母锁紧;进一步优选地,扳拧部的外表面为六角结构。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防拆卸接管螺母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柱偏离所述螺母本体的轴线设置,并沿平行于所述螺母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

将支撑柱设在偏离螺母本体轴线的位置,以防止扳拧部与螺母本体发生相对转动,即避免扳拧部无法带动螺母本体同步旋转的问题发生;支撑柱沿平行于螺母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以使得支撑柱的轴线与螺母本体的轴线平行,确保通过扳拧部向螺母本体传递扭矩的有效性及平稳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孔为沿轴向贯通所述扳拧部的通孔;或所述插孔为开设在所述扳拧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一端的端面上的盲孔。

将插孔设置为沿轴向贯通扳拧部的通孔,以确保支撑柱插入插孔后,通过支撑柱与插孔配合向螺母本体传递扭矩的平稳性;将插孔设置为开设在扳拧部朝向第二连接部一端的端面上的盲孔,同样能够通过支撑柱与插孔配合向螺母本体传递扭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柱及所述插孔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柱对应插入多个所述插孔内。

支撑柱及插孔的数量均为多个,以保证多个支撑柱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支撑柱在管接头与接管螺母锁紧配合之前断裂,即避免支撑柱在旋拧力矩达到密封扭矩之前断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螺母本体上开设有轴向贯通的第一通孔,多个所述支撑柱环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向均布;所述扳拧部上开设有轴向贯通的第二通孔,多个所述插孔环绕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并沿所述第二通孔的周向均布。

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设置,以确保管接头与接管螺母的正常装配;多个支撑柱环绕第一通孔设置,并沿第一通孔的周向均布,以确保在对扳拧部施加旋拧力矩时,多个支撑柱受力的均衡性,从而确保通过多个支撑柱与多个插孔配合向螺母本体传递旋拧力矩的平稳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柱及所述插孔的数量均为三个,三个所述支撑柱均为圆柱形,三个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表面相内切。

三个支撑柱的外表面均与第二连接部的外表面相内切,即将三个支撑柱设置在第二连接部的端面上尽量远离螺母本体轴线的位置,使得扳拧部旋转时支撑柱具有较大的旋转位移,从而确保支撑柱与插孔配合时能够有效将旋拧力矩传递给螺母本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管接头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的第三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第二接管的第四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端部形成有锥形面,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的一端具有喇叭口,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喇叭口形状相适配的锥形孔壁面,所述锥形面与所述喇叭口抵接配合形成密封。

螺母本体的第二连接部与第一接管连接,管接头的第四连接部与第二接管连接,且当管接头与螺母本体锁紧时,第一接管的喇叭口与管接头的锥形面抵接配合形成密封,从而通过管接头与螺母本体的配合,实现第一接管与第二接管密封连接,避免在两者的连接处产生冷媒泄漏,从而确保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连接的牢固性与密封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内螺纹段,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与所述内螺纹段配合的外螺纹段,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使所述锥形面与所述喇叭口抵接配合形成密封;所述管接头上开设有轴向贯通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接管插入所述第四连接部中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焊接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外表面为棱柱面,所述扳拧部的外表面为棱柱面。

管接头的第三连接部与螺母本体的第一连接部采用螺纹连接,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管接头的第四连接部与第二接管之间采用焊接连接,以确保管接头与第二接管连接的牢固性及密封性,防止冷媒经管接头和第二接管之间的装配间隙向外泄漏;管接头的第四连接部的外表面设置为棱柱面,接管螺母的扳拧部的外表面设置为棱柱面,便于用两个扳拧工具同时旋拧管接头的棱柱面及接管螺母的棱柱面,实现管接头与接管螺母锁紧;优选地,第四连接部的外表面为六角结构,扳拧部的外表面为六角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防拆管接装置,包括:管接头;和接管螺母,所述接管螺母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防拆接管螺母。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防拆管接装置,通过管接头和接管螺母连接管路,装配时,将扳拧部与螺母本体组合,工具旋拧扳拧部从而带动螺母本体旋转,当旋拧力矩达到密封扭矩时,螺母本体与管接头锁紧,实现两连接管路紧密连接;锁紧后将支撑柱从插孔中抽出,使扳拧部与螺母本体分离,然后通过工具掰断螺母本体上的支撑柱,从而使扳拧部无法再与螺母本体组合,支撑柱断裂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外表面皆为圆柱面,由于缺少施力平面而无法通过工具反向旋拧接管螺母,从而保证了管接头与接管螺母的不可拆卸性,避免了因误拆卸导致冷媒泄漏事故的发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加工和安装成本低;其次,由于管接头和与之相连的接管之间通常采用焊接连接,将可拧断部设置在接管螺母上,相较于将可拧断部设置在管接头上,可以使拧断位置远离焊接位置,从而避免拧断时对焊接位置的影响,进而确保管接头与接管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避免断裂时对焊接位置的破坏而引起泄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所述室外机和所述室内机中的一个上连接有供冷媒流通的第一接管,另一个上连接有供冷媒流通的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和所述第二接管之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防拆卸管接装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因其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防拆卸管接装置,因而具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防拆卸管接装置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拆卸管接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螺母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螺母本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螺母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扳拧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螺母本体与扳拧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螺母本体,10第一通孔,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21锥形孔壁面,13支撑柱,2扳拧部,20第二通孔,21插孔,22棱柱面,3管接头,31锥形面,32第三连接部,33第四连接部,4第一接管,41喇叭口,5第二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防拆卸接管螺母、防拆卸管接装置及空调器。

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拆卸接管螺母,包括:螺母本体1和扳拧部2。

具体地,螺母本体1包括用于与管接头3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1、用于连接第一接管4的第二连接部12以及连接在第二连接部12远离第一连接部11一端的端面上的支撑柱13,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的外表面均为圆柱面;扳拧部2的端面上设有供支撑柱13插入的插孔21,支撑柱13插入插孔21后通过扳拧部2向螺母本体1传递旋紧力矩。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防拆卸接管螺母,通过管接头3和接管螺母连接管路,装配时,将扳拧部2上的插孔21对准螺母本体1上的支撑柱13使支撑柱13对应插入插孔21内,实现扳拧部2与螺母本体1组合,再使用工具旋拧扳拧部2,从而带动螺母本体1旋转,当旋拧力矩达到密封扭矩时,螺母本体1与管接头3锁紧,实现两连接管路紧密连接;锁紧后将支撑柱13从插孔21中抽出,使扳拧部2与螺母本体1分离,然后通过工具掰断螺母本体1上的支撑柱13,从而使扳拧部2无法再与螺母本体1组合,因而无法再通过支撑柱13与插孔21配合实现扳拧部2带动螺母本体1反向旋转;支撑柱13断裂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的外表面皆为圆柱面,由于缺少施力平面而无法通过工具反向旋拧接管螺母,从而保证了管接头3与接管螺母的不可拆卸性,避免了因误拆卸导致冷媒泄漏事故的发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加工和安装成本低;其次,由于管接头3和与之相连的接管之间通常采用焊接连接,将可拧断部设置在接管螺母上,相较于将可拧断部设置在管接头3上,可以使拧断位置远离焊接位置,从而避免拧断时对焊接位置的影响,进而确保管接头3与接管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避免断裂时对焊接位置的破坏而引起泄漏。

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扳拧部2的外表面为棱柱面22,便于通过扳拧工具夹持扳拧部2的外表面对扳拧部2施加旋拧力,实现管接头3与接管螺母锁紧;进一步优选地,扳拧部2的外表面为六角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支撑柱13偏离螺母本体1的轴线设置,并沿平行于螺母本体1的轴线方向延伸。

将支撑柱13设在偏离螺母本体1轴线的位置,以防止扳拧部2与螺母本体1发生相对转动,即避免扳拧部2无法带动螺母本体1同步旋转的问题发生;支撑柱13沿平行于螺母本体1的轴线方向延伸,以使得支撑柱13的轴线与螺母本体1的轴线平行,确保通过扳拧部2向螺母本体1传递扭矩的有效性及平稳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插孔21为沿轴向贯通扳拧部2的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插孔21为开设在扳拧部2朝向第二连接部12一端的端面上的盲孔。

将插孔21设置为沿轴向贯通扳拧部2的通孔,以确保支撑柱13插入插孔21后,通过支撑柱13与插孔21配合向螺母本体1传递扭矩的平稳性;将插孔21设置为开设在扳拧部2朝向第二连接部12一端的端面上的盲孔,同样能够通过支撑柱13与插孔21配合向螺母本体1传递扭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撑柱13及插孔21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支撑柱13对应插入多个插孔21内。

支撑柱13及插孔21的数量均为多个,以保证多个支撑柱13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支撑柱13在管接头3与接管螺母锁紧配合之前断裂,即避免支撑柱13在旋拧力矩达到密封扭矩之前断裂。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螺母本体1上开设有轴向贯通的第一通孔10,多个支撑柱13环绕第一通孔10设置,并沿第一通孔10的周向均布;如图5所示,扳拧部2上开设有轴向贯通的第二通孔20,多个插孔21环绕第二通孔20设置,并沿第二通孔20的周向均布。

第一通孔10和第二通孔20的设置,以确保管接头3与接管螺母的正常装配;多个支撑柱13环绕第一通孔10设置,并沿第一通孔10的周向均布,以确保在对扳拧部2施加旋拧力矩时,多个支撑柱13受力的均衡性,从而确保通过多个支撑柱13与多个插孔21配合向螺母本体1传递旋拧力矩的平稳性。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支撑柱13及插孔21的数量均为三个,三个支撑柱13均为圆柱形,三个支撑柱13的外表面均与第二连接部12的外表面相内切。

三个支撑柱13的外表面均与第二连接部12的外表面相内切,即将三个支撑柱13设置在第二连接部12的端面上尽量远离螺母本体1轴线的位置,使得扳拧部2旋转时支撑柱13具有较大的旋转位移,从而确保支撑柱13与插孔21配合时能够有效将旋拧力矩传递给螺母本体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管接头3包括用于与第一连接部11配合的第三连接部32、以及用于连接第二接管5的第四连接部32;其中,第三连接部32的端部形成有锥形面31,第一接管4与第二连接部12相连接的一端具有喇叭口41,第二连接部12包括与喇叭口41形状相适配的锥形孔壁面121,锥形面31与喇叭口41抵接配合形成密封。

螺母本体1的第二连接部12与第一接管4连接,管接头3的第四连接部32与第二接管5连接,且当管接头3与螺母本体1锁紧时,第一接管4的喇叭口41与管接头3的锥形面31抵接配合形成密封,从而通过管接头3与螺母本体1的配合,实现第一接管4与第二接管5密封连接,避免在两者的连接处产生冷媒泄漏,从而确保第一接管4和第二接管5连接的牢固性与密封性。

优选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11包括内螺纹段,第三连接部32包括与内螺纹段配合的外螺纹段,第三连接部32的端部穿过第一连接部11,使锥形面31与喇叭口41抵接配合形成密封,管接头3的第三连接部32与螺母本体1的第一连接部11采用螺纹连接,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优选地,如图1所示,管接头3上开设有轴向贯通的第三通孔,第二接管5插入第四连接部32中与第四连接部32焊接连接,管接头3的第四连接部32与第二接管5之间采用焊接连接,以确保管接头3与第二接管5连接的牢固性及密封性,防止冷媒经管接头3和第二接管5之间的装配间隙向外泄漏。

优选地,如图1、图5和图6所示,第四连接部32的外表面为棱柱面,扳拧部2的外表面为棱柱面22,便于用两个扳拧工具同时旋拧管接头3的棱柱面及扳拧部2的棱柱面22,实现管接头3与螺母本体1锁紧;优选地,第四连接部32的外表面为六角结构,扳拧部2的外表面为六角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拆管接装置,包括:管接头3和接管螺母,接管螺母为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防拆接管螺母。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防拆管接装置,通过管接头3和接管螺母连接管路,装配时,将扳拧部2与螺母本体1组合,工具旋拧扳拧部2从而带动螺母本体1旋转,当旋拧力矩达到密封扭矩时,螺母本体1与管接头3锁紧,实现两连接管路紧密连接;锁紧后将支撑柱13从插孔21中抽出,使扳拧部2与螺母本体1分离,然后通过工具掰断螺母本体1上的支撑柱13,从而使扳拧部2无法再与螺母本体1组合,支撑柱13断裂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的外表面皆为圆柱面,由于缺少施力平面而无法通过工具反向旋拧接管螺母,从而保证了管接头3与接管螺母的不可拆卸性,避免了因误拆卸导致冷媒泄漏事故的发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加工和安装成本低;其次,由于管接头3和与之相连的接管之间通常采用焊接连接,将可拧断部设置在接管螺母上,相较于将可拧断部设置在管接头3上,可以使拧断位置远离焊接位置,从而避免拧断时对焊接位置的影响,进而确保管接头3与接管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避免断裂时对焊接位置的破坏而引起泄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室外机和室内机中的一个上连接有供冷媒流通的第一接管4,另一个上连接有供冷媒流通的第二接管5,第一接管4和第二接管5之间通过上述实施例的防拆卸管接装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防拆卸管接装置,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的防拆卸管接装置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拆卸管接装置,管接头与螺母本体锁紧后,将扳拧部与螺母本体分离并掰断支撑柱,使扳拧部无法再与螺母本体组合,保证管接头与接管螺母的不可拆卸性,避免因误拆卸导致冷媒泄漏;拧断位置位于螺母本体上,使拧断位置远离焊接位置,避免拧断时对焊接位置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