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6863发布日期:2018-11-24 10:56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防振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该防振装置具备:筒状的保持体,安装于作为振动承受侧的车身侧;内筒,配置于保持体的内侧,支撑作为振动源的发动机;以及橡胶状的弹性体,连结保持体与内筒。在保持体的前后突出有用于向车身侧固定的固定部。在该防振装置中,保持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弹簧压缩比高于保持体的左右方向上的弹簧压缩比。

另一方面,作为防振装置的左右方向上的弹簧压缩比高于防振装置的前后方向上的弹簧压缩比的结构,存在有图9~图11所示的防振装置。

如图9所示,该防振装置具备:安装构件60,安装于振动源侧;保持架70,安装于振动承受侧;以及隔振体80,连结安装构件60与保持架70。如图10所示,保持架70具有:板状的基座部71,供隔振体80的一对橡胶脚部81a、81b连结;以及门型的限位部72,安装于基座部71的上表面。基座部71与限位部72是独立形成的。隔振体80的一对橡胶脚部81a、81b固定安装于基座部71的立起部73、73。在一对橡胶脚部81a、81b的内侧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空洞部82。

由于在该防振装置中具备向左右方向突出的一对橡胶脚部81a、81b,因此能够针对左右方向上的振动的输入而有效地发挥防振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1927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图9~图11所示的防振装置中,如图11所示,相对于基座部71一体地成形隔振体80以及安装构件60。此时,隔振体80的空洞部82是使用向前方以及后方移动的未图示的滑动模具来成形的。因此,限位部72(参照图9)在滑动模具的移动方向上形成干扰,需要使限位部72与基座部71独立(其它构件)。因而,在图9~图11所示的防振装置中,存在有耗费元件成本、以及耗费用于将限位部72组装于基座部71的工时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元件成本的减少、且能够提高生产率的防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这样的课题的本发明的防振装置具备:安装构件,安装于振动源侧;保持架,安装于振动承受侧;以及隔振体,将所述安装构件与所述保持架连结起来。所述保持架具有:基座部,供所述隔振体的端部连结;以及限位部,从所述基座部立起。所述隔振体具有隔开间隔地对置的一对橡胶脚部。在所述一对橡胶脚部之间形成有空洞部。在所述基座部形成有与所述空洞部连通的开口部。

在该防振装置中,能够将用于形成隔振体的空洞部的滑动模具插入于基座部的开口部。即,当在隔振体形成空洞部时,尽管不使用以往那样的向前方以及后方移动的滑动模具,也能够将限位部与基座部一体成形。若能够将限位部与基座部一体成形,则无需通过两个元件来构成保持架,因此能够减少元件成本,并且能够减少用于组装的工时。

另外,在所述开口部的内表面与所述一对橡胶脚部的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部。通过该间隙部,能够使隔振体理想地变形。由此,能够降低隔振体的剪切方向上的弹力。

另外,在所述开口部的缘部形成有支撑所述一对橡胶脚部的一对底部。由此,一对底部作为支撑一对橡胶脚部的支持部发挥功能,能够确保一对橡胶脚部的压缩方向上的适当的弹力。

另外,在所述一对橡胶脚部的剪切方向上,所述开口部形成为宽度比所述一对橡胶脚部宽。由此,能够使隔振体理想地变形,能够降低隔振体的剪切方向上的弹力。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实现元件成本的减少,且获得能够提高生产率的防振装置。

另外,通过形成间隙部、或者将开口部形成为宽度比一对橡胶脚部宽,能够降低隔振体的剪切方向上的弹力。

另外,通过形成一对底部,能够确保一对橡胶脚部的压缩方向上的适当的弹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同一防振装置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d)是侧视图。

图3是图2的(b)的a-a线剖面立体图。

图4是图2的(a)的b-b线剖面立体图。

图5是隔振体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穿过开口部而面对的空洞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分型位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沿图2的(b)的b-b线的保持架单体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以往的防振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以往的防振装置的图,是图9的c-c线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以往的防振装置的图,(a)是表示在基座部成形有隔振体以及安装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同一状态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防振装置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当提到“前后”、“左右”、“上下”时,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这些方向并不一定与相对于机动车的车身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此外,相对于防振装置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是主要的振动的输入方向。

防振装置是配置在振动源与非振动源(振动承受侧)之间的橡胶制的防振装置。如图1所示,防振装置具备安装构件10、保持架20、以及将它们之间弹性地连结起来的隔振体30。安装构件10例如安装于作为振动源的发动机(未图示)侧。另外,保持架20安装于作为振动承受侧的车身侧(未图示)。

如图1、图2的(b)、图4所示,安装构件10与隔振体30的上部设为一体。如图4所示,安装构件10整体埋设于隔振体30,且被硫化粘结于隔振体30。安装构件10例如是铝合金制。此外,也可以使安装构件10的一部分从隔振体30露出。

如图4所示,安装构件10具备:基部10a;以及框部10b,从基部10a立起。安装构件10具备由基部10a和框部10b包围而成的保持空间。在保持空间插入有发动机侧的托架(未图示)。框部10b具备前框10b1、后框10b2以及上框10b3。安装构件10与隔振体30成形为一体。隔振体30被硫化粘结于安装构件10的表面。

上框10b3的上表面被回弹限位器34d覆盖。回弹限位器34d与隔振体30一体成形,且被硫化粘结于上框10b3的上表面。回弹限位器34d隔开规定的间隔与保持架20的限位部22的上壁22d的内表面22d1对置。

框部10b的前框10b1的前表面被限位部34c1覆盖。限位部34c1从前框10b1的前表面朝向前方突出。另外,框部10b的后框10b2的后表面被限位部34c2覆盖。限位部34c2从后框10b2的后表面朝向后方突出。限位部34c1、34c2与隔振体30成形为一体,且被硫化粘结于前框10b1以及后框10b2。

此外,上述回弹限位器34d以及限位部34c1、34c2中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区别于隔振体30的公知的弹性材料形成。

当安装构件10回弹时,若回弹限位器34d与限位部22的上壁22d的内表面22d1抵接,则限制了安装构件10朝向上方的位移,缓和了冲击。另外,若限位部34c1与限位部22的前壁22b的内表面22b1抵接,则限制了安装构件10朝向前方的位移,缓和了冲击。另外,若限位部34c2与限位部22的后壁22c的内表面22c1抵接,则限制了安装构件10朝向后方的位移,缓和了冲击。

如图3所示,隔振体30具备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对置的一对橡胶脚部31a、31b。左侧的橡胶脚部31a的下端部被硫化粘结于设在保持架20的基座部21的左侧的倾斜部26a以及与倾斜部26a连续的底部26c。右侧的橡胶脚部31b的下端部被硫化粘结于设在基座部21的右侧的倾斜部26b以及底部26d。在左右一对的橡胶脚部31a、31b之间(裆部分)形成有空洞部35(参照图5)。空洞部35是下侧开口的半切圆筒状的空间部。空洞部35的左右方向上的剖面朝向上侧而形成为弯曲凹状。如图4所示,空洞部35形成为遍及隔振体30的下部的前后方向上的整体。空洞部35与设于基座部21的开口部25连通。

保持架20具备:基座部21;以及限位部22,从基座部21立起。基座部21和限位部22由树脂构件一体成形。基座部21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基座部21在左右方向上宽度变窄而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得较长。在基座部21的前部以及后部形成有凸缘部21a、21a。在凸缘部21a、21a安装有套环21b、21b。在套环21b、21b中插通有用于向车身侧的框架固定的固定用的螺栓(未图示)。

如图2的(d)所示,在基座部21的中央部,在与空洞部35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25。开口部25与隔振体30的空洞部35连通,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如图4所示,开口部25的前后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2比空洞部35的前后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1宽(l2>l1)。即,开口部25形成为,在配置有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且在与压缩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且在剪切方向上,开口部25的宽度比一对橡胶脚部31a、31b大,即,开口部25的宽度比空洞部35的开口大。此外,如图3所示,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下端部分别进入开口部25。

如图4所示,利用开口宽度l2、l1之差,在形成为开口部25的内表面的前端面25a与形成为作为隔振体30的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端面的前端面35a之间形成有间隙部36a(参照图6)。由此,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前端面35a与开口部25的前端面25a分离。另外,隔振体30的前肩部30a与限位部22的前壁22b的内表面22b1分离。

另外,与此相同地,在形成为开口部25的内表面的后端面25b与形成为作为隔振体30的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端面的后端面35b之间形成有间隙部36b。由此,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后端面35b与开口部25的后端面25b分离。另外,隔振体30的后肩部30b与限位部22的后壁22c的内表面22c1分离。

通过设置间隙部36a、36b,允许隔振体30朝向前后方向的剪切变形。

如图8所示,在基座部21以与开口部25连续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部26a、26b。详细地说,倾斜部26a形成为,与形成于开口部25的缘部的底部26c连续并朝向左斜上方立起。另外,倾斜部26b形成为,与形成于开口部25的缘部的底部26d连续并朝向右斜上方立起。在此,如图3所示,底部26c在上下方向上与安装构件10的左侧凸缘部10c对置。另外,底部26d在上下方向上同样地与安装构件10的右侧凸缘部10d对置。即,作用于安装构件10的下方向上的负载经由一对橡胶脚部31a、31b而被基座部21的底部26c、26d支撑。在倾斜部26a、26b形成有减重部23(仅图示形成于倾斜部26b侧的减重部23)。

限位部22形成为覆盖隔振体30(安装构件10)的门型。限位部22具备前壁22b、后壁22c、与前壁22b以及后壁22c连续的上壁22d。前壁22b的内表面22b1与限位部34c1对置,且后壁22c的内表面22c1与限位部34c2对置。上壁22d的内表面22d1与回弹限位器34d对置。在限位部22的外表面形成有外肋22a、22a。通过外肋22a、22a来提高限位部22的强度。

接下来,说明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隔振体组装体形成工序和保持架形成工序。

隔振体组装体形成工序是形成图5所示的隔振体组装体30a的工序。在隔振体组装体形成工序中,首先,将安装构件10放入未图示的成型模具。然后,向成型模具内注入未硫化状态的橡胶材料,通过以往使用的规定的硫化装置(未图示)来对橡胶材料进行硫化。于是,制成埋设有安装构件10的隔振体组装体30a。此外,由于硫化粘结是在加热环境下实施的,因此在制成隔振体组装体30a之后,将隔振体组装体30a冷却至常温。

在对隔振体组装体30a进行了冷却之后,进行保持架形成工序。

保持架形成工序是将保持架20与隔振体组装体30a成形为一体的工序。在保持架形成工序中,将隔振体组装体30a放入未图示的成型模具。然后,向成型模具内注入树脂材料,将保持架20与隔振体组装体30a成形为一体。如图1中空心箭头所示,成型模具具备:上模具和下模具,从上下方向朝向隔振体组装体30a移动;以及左模具和右模具,从左右方向朝向隔振体组装体30a移动。

如图7所示,下模具51具备:插入部51a,插入配置于隔振体组装体30a的空洞部35;以及突起部51b,插入配置于隔振体组装体30a的前肩部30a的侧方。插入部51a用于阻止树脂材料向空洞部35内侵入,插入于隔振体组装体30a的空洞部35。由此,当对保持架20进行成形时理想地确保空洞部35。

另外,下模具51的突起部51b用于在空洞部35的前方形成间隙部36a(参照图4),配置于隔振体组装体30a的前肩部30a的侧方。此外,虽未图示,在隔振体组装体30a的后肩部30b的侧方也配置有下模具51的突起部51b。由此,在空洞部35的后端部分形成有间隙部36b(参照图4)。

下模具51的突起部51b嵌合于左模具52的下端台阶部52a。此外,图7中附图标记53示出右模具。在该例中,示出了在合模时右模具53配置于左模具52上的情况,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左模具52配置于右模具53上。

采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能够将用于形成隔振体30的空洞部35的滑动模具(下模具)插入于基座部21的开口部25。即,当在隔振体30形成空洞部35时,尽管不使用以往那样的向前方以及后方移动的滑动模具,也能够将限位部22与基座部21一体成形。若能够将限位部22与基座部21一体成形,则无需通过两个元件来构成保持架20,因此能够减少元件成本,并且能够减少用于组装的工时。

另外,由于在开口部25的内表面与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部36a、36b,因此能够使隔振体30理想地变形。由此,能够降低隔振体30的剪切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弹力。

另外,在开口部25的缘部形成有支撑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一对底部26c、26d。由此,一对底部26c、26d作为支撑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支承部发挥功能,能够确保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压缩方向(下方向)上的适当的弹力。

另外,在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剪切方向上,开口部25形成为宽度比一对橡胶脚部31a、31b宽。由此,能够使隔振体30理想地变形,能够降低隔振体30的剪切方向上的弹力。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示出了隔振体30的一对橡胶脚部31a、31b沿左右方向配置的例子,但是在沿前后方向配置的防振装置中也能够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将滑动模具(下成型模具51的插入部51a)穿过形成为开口部25的部分而插入到形成于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内侧的空洞部35。因而,无需使用以往那样的向前方以及后方移动的滑动模具就能够将限位部22相对于基座部21一体成形。

另外,并不一定设置所述间隙部36a、36b,也可以构成为一对橡胶脚部31a、31b的前端面35a以及后端面35b与保持架20抵接。在该情况下,可以使隔振体30的前肩部30a与限位部22的前壁22b的内表面22b1之间、以及后肩部30b与后壁22c的内表面22c1之间分离。通过该分离,能够允许隔振体30朝向剪切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变形。

另外,示出了保持架20在前后方向上为长方形,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为长方形。另外,保持架20也可以在俯视时为正方形。

附图标记说明:

10安装构件

20保持架

21基座部

22限位部

25开口部

30隔振体

31a、31b橡胶脚部

35空洞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