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坠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9457阅读:70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坠电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尤其涉及一种防坠电梯。



背景技术:

目前,电梯在高层建筑中广泛使用,电梯的安全性能成为了最受重视的电梯性能之一。现有的电梯在运行中,可能因钢丝绳断裂、曳引力不足或钢丝绳与曳引轮绳槽的发生滑动而引起电梯失速,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现有的电梯防坠设备大多采用限速器、安全钳以及轿厢缓冲器。但现有的防坠装置及电控设备也经常发生失灵现象,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坠电梯,能够在现有电梯防坠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电梯的防坠性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防坠电梯,包括设置在电梯井内的t形电梯导轨和轿厢,轿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电梯导轨相匹配的轿厢导靴,电梯井上部机房内设置有由曳引机驱动的曳引轮,曳引机通过曳引轮驱动曳引钢丝绳,曳引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轿厢和对重装置连接,电梯井上部机房内还设置有限速器,电梯井底部设置有胀绳轮,限速器钢丝绳经限速器绳轮和胀绳轮形成闭环,轿厢两侧底部设置有安全钳,限速器钢丝绳通过连杆与安全钳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轿厢上的勾持支撑装置和勾持支撑激发装置,以及设置在电梯井两侧侧壁上的挂拽机构和支撑孔;

所述的勾持支撑装置包括右侧勾持支撑子机构和左侧勾持支撑子机构;

所述的右侧勾持支撑子机构包括右侧带钩挂杆、右侧固定轴、右侧传动杆、右侧支撑杆和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轿厢顶面右侧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设置有右侧第一支座、右侧第二支座和右侧第三支座,右侧固定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右侧第一支座和右侧第二支座内,右侧带钩挂杆的底部通过右侧第一轴承与右侧固定轴转动连接,右侧带钩挂杆前侧的右侧固定轴上还设置有右侧带钩挂杆扭簧,右侧带钩挂杆扭簧的第一活动端与右侧固定轴固定,右侧带钩挂杆扭簧的第二活动端与右侧带钩挂杆底部前侧表面设置的右侧带钩挂杆扭簧卡块固定,且右侧带钩挂杆扭簧驱动右侧带钩挂杆以右侧固定轴为旋转轴朝轿厢右侧运动;右侧带钩挂杆后侧表面固定有棘爪固定板,棘爪固定板左右两侧分别铰接设置有第一棘爪和第二棘爪,右侧固定轴穿过棘爪固定板且位于第一棘爪和第二棘爪之间;位于右侧固定轴下方的右侧传动杆依次设置在右侧第一支座、右侧第二支座和右侧第三支座内,且分别通过右侧第二轴承、右侧第三轴承和右侧第四轴承与右侧第一支座、右侧第二支座和右侧第三支座转动连接,位于棘爪固定板下方的右侧传动杆上固定有棘轮,棘轮下方的轿厢顶面设置有与棘轮配合的右侧止回棘爪,右侧止回棘爪的转动轴上设置有右侧止回棘爪扭簧,右侧止回棘爪扭簧驱动右侧止回棘爪顶部向左侧运动,右侧传动杆的后端与右侧支撑杆的前端一体连接,右侧支撑杆的后端设置有电梯井侧壁支撑板;右侧激发机构包括右侧带钩挂杆支板、右侧顶板以及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右侧带钩挂杆支板水平设置在右侧带钩挂杆的右侧面,右侧顶板通过右侧顶板转动支座设置在轿厢顶面右侧,且位于电梯导轨左侧,右侧顶板的左端上表面设置有右侧支杆,位于右侧顶板转动支座右侧的轿厢顶面设置有处于拉伸状态的右侧顶板弹簧,右侧顶板弹簧的下端与轿厢顶面固定,右侧顶板弹簧的上端与右侧顶板固定,右侧顶板的右端突出于轿厢右侧面,且右侧顶板的右端下表面设置有右侧楔形块压板;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包括上下开口的右侧梯形固定壳体,右侧梯形固定壳体内设置有右侧前楔块和右侧后楔块,右侧梯形固定壳体的前侧斜面和后侧斜面分别开设有右侧前楔块滑槽和右侧后楔块滑槽,右侧前楔块的斜面靠近右侧梯形固定壳体的前侧斜面设置,且右侧前楔块的斜面上设置有右侧前楔块滑块,右侧前楔块滑块位于右侧前楔块滑槽内,右侧后楔块的斜面靠近右侧梯形固定壳体的后侧斜面设置,且右侧后楔块的斜面上设置有右侧后楔块滑块,右侧后楔块滑块位于右侧后楔块滑槽内,右侧的t形电梯导轨位于右侧梯形固定壳体内,且右侧的t形电梯导轨的夹持轨位于右侧前楔块和右侧后楔块之间,当右侧前楔块和右侧后楔块在重力作用下位于最低端且右侧顶板处于水平状态时,右侧楔形块压板与右侧前楔块和右侧后楔块端面接触;

所述的左侧勾持支撑子机构与右侧勾持支撑子机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轿厢顶面左右两侧,主要包括左侧带钩挂杆、左侧固定轴、左侧传动杆、左侧支撑杆和左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左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包括上下开口的左侧梯形固定壳体、左侧前楔块和左侧后楔块;

所述的勾持支撑激发装置包括左侧勾持支撑激发子机构、右侧勾持支撑激发子机构、联动勾持支撑激发子机构、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和勾持支撑激发钢丝绳;左侧勾持支撑激发子机构包括左侧定滑轮支架,左侧定滑轮支架设置在轿厢顶面左侧,左侧定滑轮支架上设置有左侧定滑轮;右侧勾持支撑激发子机构包括右侧定滑轮支架,右侧定滑轮支架设置在轿厢顶面右侧,右侧定滑轮支架上设置有右侧定滑轮,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设置在左侧定滑轮和右侧定滑轮上;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的左端与左侧楔块提升钢丝绳中部固定连接,左侧楔块提升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前楔块和左侧后楔块的上端面固定,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的右端与右侧楔块提升钢丝绳的中部固定连接,右侧楔块提升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右侧前楔块和右侧后楔块的上端面固定;联动勾持支撑激发子机构包括联动定滑轮支架,联动定滑轮支架设置在轿厢中部,联动定滑轮支架上设置有联动定滑轮和位于联动定滑轮下方两侧的两个限位定滑轮,勾持支撑激发钢丝绳的下端与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的中部连接,勾持支撑激发钢丝绳的上端通过联动定滑轮与限速器钢丝绳固定,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的中部位于两个限位定滑轮下部的滑轮槽内,且勾持支撑激发钢丝绳的下端位于两个限位定滑轮之间;

所述的挂拽机构包括多组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在电梯井两侧侧壁上的挂拽钢缆支架和挂拽钢缆,挂拽钢缆支架上固定有挂拽钢缆;

所述的支撑孔从上至下依次开设在电梯井两侧侧壁上。

所述的右侧带钩挂杆支板采用t形支板,t形支板分为连接板和支撑板,连接板的左端与右侧带钩挂杆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板的右端与支撑板固定;右侧顶板的左端上表面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右前侧支杆和右后侧支杆,右前侧支杆和右后侧支杆的两端端面分别与支撑板的前后两端底面接触。

所述的右侧棘爪固定板上分别设置有右侧第一棘爪扭簧和右侧第二棘爪扭簧,右侧第一棘爪扭簧和右侧第二棘爪扭簧分别驱动右侧第一棘爪和右侧第二棘爪向轿厢右侧运动,右侧第一棘爪扭簧和右侧第二棘爪扭簧处于正常状态且右侧第一棘爪和右侧第二棘爪未接触棘轮时,右侧第一棘爪和右侧第二棘爪竖直向下。

所述的右侧带钩挂杆的顶部弯钩处设置有防脱钩装置。

所述的支撑孔采用方孔,支撑孔的长度及宽度分别大于电梯井侧壁支撑板对应的长度和宽度。

所述的电梯井侧壁支撑板从上至下开设有卡槽,卡槽顶部的电梯井侧壁支撑板的表面设置有活动挡板,活动挡板的铰接端通过活动挡板转轴与电梯井侧壁支撑板铰接,活动挡板与电梯井侧壁支撑板之间通过弹性装置连接,活动挡板活动端上方的电梯井侧壁支撑板的表面设置有挡柱,弹性装置驱动活动挡板活动端向挡柱方向运动;支撑孔内垂直于电梯井侧壁设置有电梯井侧壁支撑板卡柱,电梯井侧壁支撑板卡柱的直径与卡槽的槽宽相匹配。

所述的卡槽上部槽宽大于下部槽宽。

所述轿厢的顶面、左侧面、右侧面和后侧面设置有多组相互连接的加强连接板,右侧第一支座、右侧第二支座、右侧第三支座和右侧梯形固定壳体均设置在加强连接板。

所述的挂拽钢缆支架采用水平设置且开口向外的u形挂拽钢缆支架,u形挂拽钢缆支架底部固定在电梯井侧壁上,u形挂拽钢缆支架的两个伸出端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缓冲液压缸,两个缓冲液压缸的活塞杆均朝向轿厢一侧设置,每个缓冲液压缸靠近轿厢一侧还设置有挂拽钢缆定滑轮支架,挂拽钢缆定滑轮支架上设置有挂拽钢缆定滑轮,挂拽钢缆定滑轮上方设置有挂拽钢缆限位滑轮,挂拽钢缆的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挂拽钢缆定滑轮与缓冲液压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

两个定滑轮支架之间的挂拽钢缆上设置有硬质管状的防滑层。

本发明采用纯机械式防坠设计,有效避免了因电控设备或现有防坠设备发生故障所引发的电梯失速坠落现象。本发明通过设计特殊结构的勾持支撑子机构,利用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实现第一道防坠功能,并通过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驱动带钩挂杆,配合电梯井两侧侧壁上的挂拽机构电梯井两侧侧壁上的挂拽机构实现第二道防坠功能,同时再由带钩挂杆驱动右侧支撑杆,配合设置在电梯井两侧侧壁上支撑孔实现第三道防坠功能。带钩挂杆与支撑杆之间还特殊设计有连接驱动结构,带钩挂杆的任何方向与角度的摆动将进一步驱动两侧的支撑杆顶紧支撑孔,加强防坠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右侧勾持支撑子机构与轿厢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右侧勾持支撑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右侧带钩挂杆、右侧固定轴、右侧传动杆和右侧支撑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右侧第一棘爪、右侧第二棘爪与棘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挂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电梯井侧壁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以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8所述,本发明所述的防坠电梯,包括设置在电梯井内的t形电梯导轨1和轿厢2,轿厢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电梯导轨1相匹配的轿厢2导靴,电梯井上部机房内设置有由曳引机驱动的曳引轮,曳引机通过曳引轮驱动曳引钢丝绳,曳引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轿厢2和对重装置连接,电梯井上部机房内还设置有限速器,电梯井底部设置有胀绳轮,限速器钢丝绳3经限速器绳轮和胀绳轮形成闭环,轿厢2两侧底部设置有安全钳,限速器钢丝绳3通过连杆与安全钳连接,上述结构为电梯的常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在现有电梯的基础上,还在轿厢2上设置有勾持支撑装置和勾持支撑激发装置,以及设置在电梯井两侧侧壁上的挂拽机构和支撑孔。

本发明所述的勾持支撑装置包括右侧勾持支撑子机构和左侧勾持支撑子机构。

右侧勾持支撑子机构包括右侧带钩挂杆4、右侧固定轴5、右侧传动杆6、右侧支撑杆7和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8,轿厢2顶面右侧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设置有右侧第一支座9、右侧第二支座10和右侧第三支座11,右侧固定轴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右侧第一支座9和右侧第二支座10内,右侧带钩挂杆4的底部通过右侧第一轴承12与右侧固定轴5转动连接,右侧带钩挂杆4前侧的右侧固定轴5上还设置有右侧带钩挂杆扭簧13,右侧带钩挂杆扭簧13的第一活动端与右侧固定轴5固定,右侧带钩挂杆扭簧13的第二活动端与右侧带钩挂杆4底部前侧表面设置的右侧带钩挂杆扭簧卡块14固定,且右侧带钩挂杆扭簧13驱动右侧带钩挂杆4以右侧固定轴5为旋转轴朝轿厢2右侧转动;右侧带钩挂杆4后侧表面固定有右侧棘爪固定板15,右侧棘爪固定板15左右两侧分别铰接设置有右侧第一棘爪16和右侧第二棘爪17,右侧固定轴5穿过右侧棘爪固定板15且位于右侧第一棘爪16和右侧第二棘爪17之间。为保证棘爪的及时复位,避免单纯依靠重力复位所存在的隐患,本实施例中,右侧棘爪固定板15上分别设置有右侧第一棘爪扭簧18和右侧第二棘爪扭簧19,右侧第一棘爪扭簧18和右侧第二棘爪扭簧19分别驱动右侧第一棘爪16和右侧第二棘爪17向轿厢2右侧运动,右侧第一棘爪扭簧18和右侧第二棘爪扭簧19处于正常状态且右侧第一棘爪16和右侧第二棘爪17未接触棘轮23时,右侧第一棘爪16和右侧第二棘爪17竖直向下。位于右侧固定轴5下方的右侧传动杆6依次设置在右侧第一支座9、右侧第二支座10和右侧第三支座11内,且分别通过右侧第二轴承20、右侧第三轴承21和右侧第四轴承22与右侧第一支座9、右侧第二支座10和右侧第三支座11转动连接,位于右侧棘爪固定板15下方的右侧传动杆6上固定有棘轮23,棘轮23下方的轿厢2顶面设置有与棘轮23配合的右侧止回棘爪63,右侧止回棘爪63的转动轴上设置有右侧止回棘爪扭簧,右侧止回棘爪扭簧驱动右侧止回棘爪63顶部向左侧运动,起到防止棘轮顺时针运动的作用;右侧传动杆6的后端与右侧支撑杆7的前端一体连接,右侧支撑杆7的后端设置有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右侧激发机构包括右侧带钩挂杆支板、右侧顶板25以及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8,右侧带钩挂杆支板水平设置在右侧带钩挂杆4的右侧面,右侧顶板25通过右侧顶板转动支座26设置在轿厢2顶面右侧,且位于电梯导轨1左侧,右侧顶板25的左端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支撑右侧带钩挂杆支板的右侧支杆,位于右侧顶板转动支座26右侧的轿厢2顶面设置有处于拉伸状态的右侧顶板弹簧27,右侧顶板弹簧27的下端与轿厢2顶面固定,右侧顶板弹簧27的上端与右侧顶板25固定,右侧顶板25的右端突出于电梯轿厢2右侧面,且右侧顶板25的右端下表面设置有右侧楔形块压板28。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支撑稳定性和受力的平均,右侧带钩挂杆支板采用t形支板,t形支板由连接板29和设置于连接板右端中部两侧的支撑板30形成t形,连接板29的左端与右侧带钩挂杆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板29的右端与支撑板30固定;右侧顶板25的左端上表面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右前侧支杆31和右后侧支杆32,右前侧支杆31和右后侧支杆32的两端端面分别与支撑板30的前后两端底面接触。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8包括上下开口的右侧梯形固定壳体33,右侧梯形固定壳体33内设置有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右侧梯形固定壳体33的前侧斜面和后侧斜面分别开设有右侧前楔块滑槽36和右侧后楔块滑槽37,右侧前楔块34的斜面靠近右侧梯形固定壳体33的前侧斜面设置,且右侧前楔块34的斜面上设置有右侧前楔块滑块38,右侧前楔块滑块38位于右侧前楔块滑槽36内,右侧后楔块35的斜面靠近右侧梯形固定壳体33的后侧斜面设置,且右侧后楔块35的斜面上设置有右侧后楔块滑块39,右侧后楔块滑块39位于右侧后楔块滑槽37内,右侧的t形电梯导轨1位于右侧梯形固定壳体33内,且右侧的t形电梯导轨1的夹持轨40位于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之间,当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在重力作用下位于最低端且右侧顶板25处于水平状态时,右侧楔形块压板28与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端面接触;

左侧勾持支撑子机构与右侧勾持支撑子机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轿厢2顶面左右两侧。左侧勾持支撑子机构结构包括左侧带钩挂杆41、左侧固定轴、左侧传动杆43、左侧支撑杆44和左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轿厢2顶面左侧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设置有左侧第一支座、左侧第二支座和左侧第三支座,左侧固定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侧第一支座和左侧第二支座内,左侧带钩挂杆41的底部通过左侧第一轴承与左侧固定轴转动连接,左侧带钩挂杆41前侧的左侧固定轴上还设置有左侧带钩挂杆41扭簧,左侧带钩挂杆41扭簧的第一活动端与左侧固定轴固定,左侧带钩挂杆41扭簧的第二活动端与左侧带钩挂杆41底部前侧表面设置的左侧带钩挂杆41扭簧卡块固定,且左侧带钩挂杆41扭簧驱动左侧带钩挂杆41以左侧固定轴为旋转轴朝轿厢2左侧转动;左侧带钩挂杆41后侧表面固定有左侧棘爪固定板,左侧棘爪固定板左右两侧分别铰接设置有左侧第一棘爪和左侧第二棘爪,左侧固定轴穿过左侧棘爪固定板且位于左侧第一棘爪和左侧第二棘爪之间。为保证棘爪的及时复位,避免单纯依靠重力复位所存在的隐患,本实施例中,左侧棘爪固定板上分别设置有左侧第一棘爪扭簧和左侧第二棘爪扭簧,左侧第一棘爪扭簧和左侧第二棘爪扭簧分别驱动左侧第一棘爪和左侧第二棘爪向轿厢2左侧运动,左侧第一棘爪扭簧和左侧第二棘爪扭簧处于正常状态且左侧第一棘爪和左侧第二棘爪未接触棘轮时,左侧第一棘爪和左侧第二棘爪竖直向下。位于左侧固定轴下方的左侧传动杆43依次设置在左侧第一支座、左侧第二支座和左侧第三支座内,且分别通过左侧第二轴承、左侧第三轴承和左侧第四轴承与左侧第一支座、左侧第二支座和左侧第三支座转动连接,位于左侧棘爪固定板下方的左侧传动杆43上固定有棘轮,棘轮下方的轿厢2顶面设置有与棘轮配合的左侧止回棘爪,左侧止回棘爪的转动轴上设置有左侧止回棘爪扭簧,左侧止回棘爪扭簧驱动左侧止回棘爪顶部向右侧运动,起到防止棘轮逆时针运动的作用;左侧传动杆43的后端与左侧支撑杆44的前端一体连接,左侧支撑杆44的后端设置有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左侧激发机构包括左侧带钩挂杆41支板、左侧顶板以及左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左侧带钩挂杆41支板水平设置在左侧带钩挂杆41的左侧面,左侧顶板通过左侧顶板转动支座设置在轿厢2顶面左侧,且位于电梯导轨1右侧,左侧顶板的右端上表面设置有左侧支杆,位于左侧顶板转动支座左侧的轿厢2顶面设置有处于拉伸状态的左侧顶板弹簧,左侧顶板弹簧的下端与轿厢2顶面固定,左侧顶板弹簧的上端与左侧顶板固定,左侧顶板的左端突出于电梯轿厢2左侧面,且左侧顶板的左端下表面设置有左侧楔形块压板。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支撑稳定性和受力平均,左侧带钩挂杆41支板采用t形支板,t形支板分为连接板29和支撑板30,连接板29的一端与左侧带钩挂杆4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板29的另一端与支撑板30固定;左侧顶板的右端上表面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前侧支杆和左后侧支杆,左前侧支杆和左后侧支杆的两端端面分别与支撑板30的前后两端底面接触。左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包括上下开口的左侧梯形固定壳体,左侧梯形固定壳体内设置有左侧前楔块和左侧后楔块,左侧梯形固定壳体的前侧斜面和后侧斜面分别开设有左侧前楔块滑槽和左侧后楔块滑槽,左侧前楔块的斜面靠近梯形固定壳体的前侧斜面设置,且左侧前楔块的斜面上设置有左侧前楔块滑块,左侧前楔块滑块位于左侧前楔块滑槽内,左侧后楔块的斜面靠近梯形固定壳体的后侧斜面设置,且左侧后楔块的斜面上设置有左侧后楔块滑块,左侧后楔块滑块位于左侧后楔块滑槽内,左侧的t形电梯导轨1位于左侧梯形固定壳体内,且左侧的t形电梯导轨1的夹持轨40位于左侧前楔块和左侧后楔块之间,当左侧前楔块和左侧后楔块在重力作用下位于最低端且左侧顶板处于水平状态时,左侧楔形块压板与左侧前楔块和左侧后楔块端面接触;

勾持支撑激发装置包括左侧勾持支撑激发子机构、右侧勾持支撑激发子机构、联动勾持支撑激发子机构、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45和勾持支撑激发钢丝绳46。

左侧勾持支撑激发子机构包括左侧定滑轮支架,左侧定滑轮支架设置在轿厢2顶面左侧,左侧定滑轮支架上设置有左侧定滑轮47。

右侧勾持支撑激发子机构包括右侧定滑轮支架,右侧定滑轮支架设置在轿厢2顶面右侧,右侧定滑轮支架上设置有右侧定滑轮48,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45设置在左侧定滑轮47和右侧定滑轮48上。

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45的左端与左侧楔块提升钢丝绳中部固定连接,左侧楔块提升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前楔块和左侧后楔块的上端面固定,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45的右端与右侧楔块提升钢丝绳49的中部固定连接,右侧楔块提升钢丝绳49的两端分别与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的上端面固定。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45与左侧楔块提升钢丝绳和右侧楔块提升钢丝绳49的中部固定连接,能够保证左侧前楔块和左侧后楔块的受力平均及同步运动,以及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的受力平均及同步运动。联动勾持支撑激发子机构包括联动定滑轮支架,联动定滑轮支架设置在轿厢2中部,联动定滑轮支架上设置有联动定滑轮50和位于联动定滑轮50下方两侧的两个限位定滑轮,勾持支撑激发钢丝绳46的下端与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45通过连接环连接,勾持支撑激发钢丝绳46的上端通过联动定滑轮50与限速器钢丝绳3固定。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45位于两个限位定滑轮下部的滑轮槽内,且勾持支撑激发钢丝绳46的下端位于两个限位定滑轮之间,连接环的设置能够保证左侧楔块提升钢丝绳与右侧楔块提升钢丝绳49的受力平均,两个限位定滑轮能够保证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45受力后两端依然保持水平。

所述的挂拽机构包括多组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在电梯井两侧侧壁上的挂拽钢缆支架和挂拽钢缆55,挂拽钢缆支架上固定有挂拽钢缆55。

所述的支撑孔从上至下依次开设在电梯井两侧侧壁上。本实施例中,支撑孔采用方孔,支撑孔的长度及宽度分别大于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对应的长度和宽度,便于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顺利进入支撑孔内。

本发明在工作时,当轿厢2因钢丝绳断裂、曳引力不足或钢丝绳与曳引轮绳槽的发生滑动而引起电梯失速下坠现象时,由于限速器钢丝绳3停止与轿厢2的同步运动,将通过连杆驱动安全钳动作。在限速器钢丝绳3停止运动的同时,将驱动本发明中的左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和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8,从而使左侧带钩挂杆41和右侧带钩挂杆4同时向轿厢2外侧运动,同时由左侧带钩挂杆41和右侧带钩挂杆4分别实时驱动左侧支撑杆44和右侧支撑杆7同步向轿厢2外侧运动,并使左侧支撑杆44和右侧支撑杆7后端设置的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进入到对应的支撑孔内。

以下以右侧勾持支撑子机构为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工作过程。

当电梯正常运行时,限速器钢丝绳3与轿厢2的同步运动,此时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8中的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将在重力作用下始终位于最低位置,在右侧前楔块滑块38和右侧后楔块滑块39的限位作用下,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随轿厢2同步运动。由于右侧顶板25的右端下表面设置的右侧楔形块压板28与侧前楔块和右侧后楔块35端面接触,右侧顶板25处于水平状态,此时,右侧激发机构中的右侧带钩挂杆支板、右侧顶板25以及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8处于平衡状态,右侧带钩挂杆4和右侧支撑杆7均处于初始位置,能够保证电梯正常运行不受影响。

当轿厢2因钢丝绳断裂、曳引力不足或钢丝绳与曳引轮绳槽的发生滑动而引起电梯失速下坠现象时,限速器钢丝绳3将停止与轿厢2的同步运动,在限速器钢丝绳3停止运动的同时,将驱动本发明中的左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和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8,由于轿厢2失速下坠后,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在重力作用下将随轿厢2同步运动。而由于限速器钢丝绳3停止运动,将扯动与其固定的勾持支撑激发钢丝绳46,再由勾持支撑激发钢丝绳46扯动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45,而电梯导轨夹持激发钢丝绳45又通过连接环与右侧楔块提升钢丝绳49连接,直接导致右侧楔块提升钢丝绳49向上提升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再加上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与右侧梯形固定壳体33将发生相对位移,并卡在右侧梯形固定壳体33与t形电梯导轨1之间,通过第一种阻坠形式阻止与右侧梯形固定壳体33固定的轿厢2继续下坠,配合安全钳同步进行防坠工作。

在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与右侧梯形固定壳体33及轿厢2发生相对位移后,右侧前楔块34和右侧后楔块35相对轿厢2向上运动,将克服右侧顶板弹簧27的下拉力并将右侧楔形块压板28即右侧顶板25的右端顶起。由于右侧楔形块压板28与右侧顶板转动支座26转动连接,右侧楔形块压板28右端顶起升起的同时右侧顶板25的左端下降,此时右侧激发机构中的右侧带钩挂杆支板、右侧顶板25以及右侧电梯导轨夹持激发结构8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右前侧支杆31和右后侧支杆32对右侧带钩挂杆支板的支撑作用消失,右侧带钩挂杆4将在右侧带钩挂杆扭簧13驱动下朝轿厢2右侧转动,右侧带钩挂杆4的顶部弯钩处将朝向固定在电梯井两侧侧壁上的挂拽机构运动并最终挂在挂拽钢缆55上,通过勾拽挂拽钢缆55以第二种阻坠形式阻止轿厢2下坠。本实施例中,右侧带钩挂杆4的顶部弯钩处还可设置有防脱钩装置61,防止已经挂住的挂拽钢缆55从右侧带钩挂杆4的顶部弯钩处脱离。防脱钩装置61可采用通过扭簧驱动的且与右侧带钩挂杆4的顶部弯钩处铰接的挂钩防脱板62,挂钩防脱板62的活动端仅能向上运动,并在扭簧驱动复位后顶紧右侧带钩挂杆4的顶部弯钩处,不再继续向下运动。

本实施例中,挂拽钢缆支架采用水平设置且开口向外即朝向轿厢2的u形挂拽钢缆支架51,u形挂拽钢缆支架51底部固定在电梯井侧壁上,为保证u形挂拽钢缆支架51的稳定性,可在u形挂拽钢缆支架51下部安装支撑杆52。u形挂拽钢缆支架51的两个伸出端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缓冲液压缸53,两个缓冲液压缸53的活塞杆均朝向轿厢2一侧设置,每个缓冲液压缸53靠近轿厢2一侧还设置有挂拽钢缆定滑轮支架,挂拽钢缆定滑轮支架上设置有挂拽钢缆定滑轮54,挂拽钢缆55的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挂拽钢缆定滑轮54然后与对应的缓冲液压缸53的活塞杆端部固定。当右侧带钩挂杆4的顶部弯钩挂在挂拽钢缆55上后,两个缓冲液压缸53能起到良好的柔性渐进式缓冲作用,尽量减小硬性瞬时缓冲给轿厢2内的乘坐人员带来的伤害。同时,两个缓冲液压缸53的设置能够配合后续棘轮23棘爪机构,进一步驱动右侧支撑杆7向右侧运动,起到二次顶紧加固的作用,详见下文。为避免右侧带钩挂杆4与挂拽钢缆55过于光滑导致带钩挂杆前后摆动,两个定滑轮支架之间的挂拽钢缆55上设置有硬质管状的防滑层。同时,为避免挂拽钢缆55受力后从挂拽钢缆定滑轮54中脱离,挂拽钢缆定滑轮54上方可对应设置挂拽钢缆限位滑轮,也可增加挂拽钢缆定滑轮54的滑轮槽深度或在滑轮槽上方设置多个对应的限位销。

在右侧带钩挂杆4将在右侧带钩挂杆扭簧13驱动下朝轿厢2右侧转动的同时,由于右侧带钩挂杆4后侧表面固定有右侧棘爪固定板15,且右侧棘爪固定板15左右两侧分别铰接设置有右侧第一棘爪16和右侧第二棘爪17,在右侧第一棘爪16和右侧第二棘爪17与右侧传动杆6上固定的棘轮23的配合下,棘轮23将带动右侧传动杆6逆时针单向转动,此时与右侧传动杆6一体连接的右侧支撑杆7的后端将朝轿厢2右侧运动并进入到对应的支撑孔内,对轿厢2起到支撑作用,通过支撑以第三种阻坠形式阻止轿厢2下坠。

而当右侧带钩挂杆4的顶部弯钩挂在挂拽钢缆55后,随着轿厢2的继续小幅度的下坠,右侧带钩挂杆4顶部将在轿厢2下坠惯性的作用下向左侧运动。右侧带钩挂杆4向左侧运动时,在右侧第一棘爪16和右侧第二棘爪17与右侧传动杆6上固定的棘轮23的配合下,棘轮23将继续带动右侧传动杆6逆时针单向转动,从而驱动右侧支撑杆7的后端继续向轿厢2右侧运动并顶紧支撑孔内壁,起到二次顶紧加固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支撑孔与驱动右侧支撑杆7的可靠支撑,本实施例中,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从上至下开设有卡槽56,卡槽56顶部的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的表面设置有活动挡板57,活动挡板57的铰接端通过活动挡板转轴58与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铰接,活动挡板57与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之间通过弹性装置如扭簧连接,活动挡板57活动端上方的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的表面设置有挡柱59,弹性装置驱动活动挡板57活动端向挡柱59方向运动;支撑孔内垂直于电梯井侧壁设置有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卡柱,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卡柱的直径与卡槽56的槽宽相匹配。为了便于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卡柱进入卡槽56,卡槽56上部槽宽大于下部槽宽。这样,当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进入支撑孔后,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卡柱运动至卡槽56内,并由活动挡板57防止电梯井侧壁支撑板24卡柱从卡槽56内意外脱离。

本发明中,轿厢2的顶面、左侧面、右侧面和后侧面设置有多组相互连接的加强连接板60,右侧第一支座9、右侧第二支座10、右侧第三支座11和右侧梯形固定壳体33均设置在加强连接板60上,左侧第一支座、左侧第二支座、左侧第三支座和左侧梯形固定壳体同样设置在加强连接板60上。右侧固定轴5固定在右侧第一支座9和右侧第二支座10内,右侧传动杆6依次设置在右侧第一支座9、右侧第二支座10和右侧第三支座11内,左侧固定轴固定在左侧第一支座和左侧第二支座内,左侧传动杆43依次设置在左侧第一支座、右侧第二支座10和左侧第三支座内,均能够提好轿厢2整体的抗压抗拉能力,保证各个防坠结构与轿厢2的稳固连接,提高电梯安全性能。

本发明中,挂拽机构和支撑孔的设置位置,右侧带钩挂杆4和右侧支撑杆7的初始位置,挂拽钢缆55的长度及缓冲液压缸53的活塞杆行程,均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计算,并可使电梯停止坠落时轿厢2门对准电梯层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