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登塔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5687阅读:1124来源:国知局
安全登塔梯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登塔梯装置,特别指一种可以补偿载具随海浪的横摇(Rolling)、纵摇(Pitching)与举升(Heaving)等运动,并使之与目标结构物相连接的位置能持续保持相连接状态或维持一定距离的安全登塔梯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海上的建筑物而言,让相关作业人员安全登上塔架是前置作业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凡举施工、维修及保养的人员来往出海的频率日渐提高,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将倍受重视。

因此,如何降低工安事故已成为现在的主流方向。故确保技术人员可以安全登塔,便成为各家厂商研发上的一大重点。

由于一般登塔用载具体积不大,且吃水量也较为不足,当在准备登塔时,易受到海浪的影响,使船身产生横摇(Rolling)、纵摇

(Pitching)与举升(Heaving)的情况,不易对准登塔用的攀登楼梯进行靠近。

有鉴于上述问题,有人提出了具有补偿功能的TAS系统(Turbine Access System),利用液压辅助回馈的原理减低来自海浪的摇晃,加上液压致动的可伸缩梯道来进行登塔梯的设计,减缓载具的晃动幅度,稳定登塔梯,此外,伸缩的结构,也可减少登塔梯和登塔用的攀登楼梯之间的间隔,防止人员落海。

上述技术虽解决了常遇到的难题,但通过液压致动反馈辅助的登塔梯造价极为昂贵,除了大幅增加离岸风电船的成本之外,还附带有体积庞大、损坏不易维修、结构复杂及重量过重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所提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登塔梯装置,包含一基座、一第一平台、一阶梯、一第二平台、一第二平衡部、二第一致动件、一第二致动件、一第一延伸梯、一第三致动件以及一第二延伸梯。

其中,该基座包含一登梯部及一第一平衡部,该第一平台可转动地与该登梯部连接,该阶梯可转动地与该第一平台连接,该第二平台与该阶梯连接,而该第二平衡部通过一承轴与该第一平衡部转动地连接,且该第二平衡部同时与该第二平台及该阶梯连接。

该二第一致动件分别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平衡部的两侧,且该二第一致动件同时可转动地与该第二平衡部连接。该第二致动件可转动地与该第二平衡部连接,该第一延伸梯可转动地与该第二致动件及该第二平衡部连接,而该第三致动件设于该第一延伸梯中,该第二延伸梯则与该第一延伸梯及该第三致动件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平台、该第一平衡部、该第二平衡部及该承轴共构为沙漏型或哑铃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简述,目的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数种面向和技术特征作一基本说明。简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表述,因此其目的不在特别列举本实用新型的关键性或重要组件,也不是用来界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为以简明的方式呈现本实用新型的数种概念而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平衡部及第二平衡部共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补偿横摇的作动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补偿举升的作动示意图。

图3(c)是本实用新型补偿纵摇升的作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登塔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安全登塔梯装置;

100基座;

101登梯部;

102第一平衡部;

103第一平台;

104阶梯;

105第二平台;

106第一延伸梯;

107第二延伸梯;

108第二平衡部;

201第一扶手;

202第二扶手;

203第三扶手;

301第一致动件;

302第二致动件;

303第三致动件;

400承轴;

T塔柱;

B载具

A1~A4箭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实用功效,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来实施,兹进一步以如图式所示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登塔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用于载具B的安全登塔梯装置10。其中,载具B于本实施例中是一种船舶,而塔柱T则可以是离岸风电机或海上平台的塔柱,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制。

而关于安全登塔梯装置10的详细机构则如图1所示,实施例所述的安全登塔梯装置10包含基座100、第一平台103、阶梯104、第二平台105、第二平衡部108、第一致动件301、第二致动件302、第一延伸梯106、第三致动件303以及第二延伸梯107。

其中,基座100包含登梯部101及第一平衡部10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登梯部101是让海上技术人员踩踏并登上安全登塔梯装置10所用的,而平衡部102则是用于安装动态补偿用元件及机构的框架。

本实施例中,基座100可以采用实心或中空的金属支架,其构型也可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实现之,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制。此外,本实施例中基座100的底面为L字型,用以吸收及承受当载具B运动时,安全登塔梯装置10因补偿所需的应力。

而第一平台103可转动地与登梯部101连接,阶梯104则可转动地与第一平台103连接。本实施例中,阶梯104上的每一阶均设有多条凹纹,除了增加技术人员踩踏时的摩擦力之外,也可用于当阶梯潮湿时排水之用。

而第二平台105与该阶梯104连接。此外,所述与第二平台105连接的第二平衡部108通过承轴400与该第一平衡部转动地连接,且第二平衡部108同时与第二平台105及阶梯104连接。因此,再补偿载具B横摇(Rolling)动作时,第二平台105、阶梯104以及第二平衡部108为同时作动。

两个第一致动件301分别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平衡部102的两侧,且每个第一致动件301同时可转动地与第二平衡部108连接,以达到补偿载具横摇(Rolling)的动作。本实施例中,第一致动件301所构成的机构约可补偿正负15度角,总和约30度角的横摇(Rolling)动作。

第二致动件302则可转动地与第二平衡部108连接。因此,通过第一延伸梯106可转动地与第二致动件302及第二平衡部108连接,便可以达到补偿举升(Heaving)的动作。本实施例中,补偿举升(Heaving)动作约为正负20度角,总和约40度角的举升(Heaving)动作。

第三致动件303设于第一延伸梯106中,且第二延伸梯107与第一延伸梯106及第三致动件303连接(可先参照图3(a)及3(c))。通过第三致动件303的设置,便可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达到补偿纵摇(Pitching)运动的功效。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偿纵摇(Pitching)动作约为正负20度角,总和约40度角的纵摇(Pitching)动作。

前述本实施例的第一致动件301、第二致动件302以及第三致动件303可以为液压致动器、气压致动器或电磁致动器,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制。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平台103、阶梯104或第二平台105上更可设有至少一第一扶手201,用以防止人员落海。而第一延伸梯106上则设有至少一第二扶手202,第二延伸梯107上设有至少一第三扶手203,且为因应第一延伸梯106及第二延伸梯107的可伸缩结构,所述至少一第三扶手203可伸缩地与至少一第二扶手202连接。

接着请参照图2(a),图2(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平衡部及第二平衡部共构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图2(a)中展示出染有网点的部分是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平台105、第一平衡部102、第二平衡部108及承轴400共构而成的动态补偿机构,其设计为沙漏型或哑铃型。

通过图2(a)中如此特别的机构设计,便可以达到以最简易机构设补偿横摇(Rolling)的动作。请参照图2(b),图2(b)是本实用新型补偿横摇的作动示意图。由图2(b)中,箭头A1及箭头A2所示的方向,可得知通过两个第一致动件301协调第二平衡部108的运动,来达到补偿横摇的功效。

接着请同时参照图3(a)~3(c),图3(a)是本实用新型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补偿举升的作动示意图;图3(c)是本实用新型补偿纵摇升的作动示意图。

如图3(a)所示,图3(a)可明显看出第二致动件302及第三致动件303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关系。因此,当本实施例的安全登塔梯装置10要补偿载具B的举升(Heaving)运动时,便会如图3(b)所示,通过第二致动件302沿着箭头A3的运动方向改变第一延伸梯106的角度,达到补偿载具B举升(Heaving)方向运动的效果。

此外,对于纵摇的补偿机制则由图3(c)所示意的。图3(c)中,第三致动件303可控制第三扶手203及第二延伸梯107沿着箭头A4方向的伸缩,借此达到补偿载具B纵摇(Pitching)的功效。

本实施例中,有关两个第一致动件301、第二致动件302以及第三致动件303的补偿运动幅度及彼此间的沟通协调等,皆可通过并用倾斜传感器、陀螺仪、可程序化逻辑控制器等硬件来实现,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制。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