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40596发布日期:2019-12-27 16:24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压力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控制衰减特性的外部控制阀的减震器。并且,外部控制阀控制下部作业室与辅助室之间的流体流动、以及与上部作业室之间的流体流动,衰减特性依存于施加到控制流体阀组装体的电磁阀的电流量,软阀组装体与流体阀组装体连续地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474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存在在压力缓冲装置中设置有衰减力可变部的情况,该衰减力可变部能够通过控制液体的流动来变更产生的衰减力的大小。在该情况下,在压力缓冲装置中,设置有通向衰减力可变部的液体的流路。

而且,最近,为了进一步提高衰减力特性,例如要求在衰减力可变部的基础上再增加功能。然而,若为了增加功能而仅仅设置构成部件,则部件个数增多,例如可能导致组装时的工时增加或装置尺寸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少压力缓冲装置中的部件个数。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基于该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具有:第1缸,其容纳液体;活塞部,其与沿着轴向移动的杆连接,并且在所述第1缸内移动;第2缸,其设置于所述第1缸的外侧,形成伴随着所述活塞部的移动而有所述液体流动的缸流路部;第3缸,其设置于所述第1缸的外侧,形成贮存所述液体的储液部;衰减力可变部,其在所述第1缸的外部通过伴随着所述活塞部的移动对所述液体的流动进行节流来产生衰减力,并且能够变更所述衰减力的大小;以及流路构件,其形成从所述缸流路部通向所述衰减力可变部的所述液体的流路,并且设置有控制在所述流路中流动的所述液体的流动的阀。

此外,基于该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具有:缸,其容纳液体;活塞部,其与沿着轴向移动的杆连接,并且在所述缸内移动;衰减力可变部,其在所述缸的外部通过伴随着所述活塞部的移动对所述液体的流动进行节流来产生衰减力,并且能够变更所述衰减力的大小;流路构件,其形成从所述缸通向所述衰减力可变部的所述液体的流路;阀,其对所述流路构件的所述流路进行开闭;以及按压部件,其使所述液体相对于所述衰减力可变部流动,并且相对于所述流路构件而按压所述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压力缓冲装置中的零件个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的整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外侧衰减部的剖视图。

图3的(a)和(b)是实施方式1的流路形成部的说明图。

图4的(a)和(b)是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5是实施方式2的外侧衰减部的剖视图。

图6的(a)和(b)是实施方式2的第2流路形成部的说明图。

图7是实施方式3的第3流路形成部的剖视图。

图8的(a)和(b)是实施方式3的第3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9的(a)和(b)是实施方式3的第3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液压缓冲装置1的结构和功能]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整体图。

如图1所示,液压缓冲装置1具有:缸部(10),其容纳油;以及杆20,其一侧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在缸部10内,并且另一侧被设置成从缸部10突出。此外,液压缓冲装置1具有:活塞部30,其设置在杆20的一侧的端部;以及底部活塞部40,其设置在缸部10的一侧的端部。而且,液压缓冲装置1具有设置在缸部10的外部(半径方向外侧)来产生衰减力的外侧衰减部50。

而且,说明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示意结构。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压力缓冲装置的一例)具有:缸11(第1缸的一例),其容纳油(液体的一例);活塞部30,其与沿轴向移动的杆20连接,并且在缸11内移动;外筒体12(第2缸的一例),其设置于缸11的外侧,形成伴随着活塞部30的移动而有油流动的连接路l(缸流路部的一例);减震器壳体13(第3缸的一例),其设置于缸11的外侧,形成贮存油的储液室r(储液部的一例);衰减力可变部52,其位于缸11的外部,通过伴随着活塞部30的移动而对油的流动进行节流来产生衰减力,并且能够变更衰减力的大小;以及连接件61(流路构件的一例),其形成从连接路l通向衰减力可变部52的油的流路,并且设置有控制在流路中流动的油流的外侧阀(阀的一例)。

以下对这些结构进行详述。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图1所示的缸部10的长度方向称为“轴向”。此外,轴向上的缸部10的下侧称为“一侧”,缸部10的上侧称作“另一侧”。

此外,图1所示的缸部10的左右方向称作“半径方向”。而且,在半径方向上,轴侧称作“半径方向内侧”,从轴离开的一侧称作“半径方向外侧”。

〔缸部10的结构和功能〕

缸部10具有:缸11,其容纳油;外筒体12,其设置在缸11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及减震器壳体13,其设置在缸11的半径方向外侧,且设置在外筒体12的半径方向更外侧。

缸11形成为圆筒状,在另一侧具有缸开口11h。

外筒体12形成为圆筒状。而且,在外筒体12与缸11之间形成连接路l。此外,外筒体12在与外侧衰减部50对置的对置位置具有外筒体开口部12h和外侧连接部12j。外侧连接部12j具有油的流路,并且外侧连接部12j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形成与外侧衰减部50连接的连接部位。

减震器壳体13形成为圆筒状。而且,在减震器壳体13与外筒体12之间形成贮存油的储液室r。伴随着杆20相对缸11的相对移动,储液室r吸收缸11(第1油室y1)内的油,或对缸11(第1油室y1)内供给油。此外,储液室r贮存从外侧衰减部50流出的油。此外,减震器壳体13在与外侧衰减部50对置的对置位置具有壳体开口部13h。

〔杆20的结构和功能〕

杆20是在轴向上长长地延伸的杆状的部件。杆20在一侧与活塞部30连接。此外,杆20在另一侧经由未图示的连结部件等与车体侧连接。杆20可以是内侧成为空洞的中空状和内侧不具有空洞的实心状中的任意一者。

〔活塞部30的结构和功能〕

活塞部30具有:活塞体31,其具有多个活塞油路口311;活塞阀32,其开闭活塞油路口311的另一侧;以及弹簧33,其设置在活塞阀32与杆20的一侧端部之间。而且,活塞部30将缸11内的油划分到第1油室y1和第2油室y2中。

〔底部活塞部40的结构和功能〕

底部活塞部40具有:阀座41;底部阀42,其设置在阀座41的一侧;止回阀部43,其设置在阀座41的另一侧;以及固定部件44,其沿轴向设置。而且,底部活塞部40划分第1油室y1和储液室r。

〔外侧衰减部50的结构和功能〕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外侧衰减部50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流路形成部60的说明图。另外,图3(a)示出流路形成部60的剖视立体图,图3(b)示出盖65的立体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图2所示的外侧衰减部50的长度方向(与缸部10的轴向交叉的方向(大致垂直方向))称为“第2轴向”。此外,在第2轴向上,外侧衰减部50的左侧称为“第2轴内侧”,外侧衰减部50的右侧称为“第2轴外侧”。

此外,图2所示的外侧衰减部50的上下方向(与第2轴向交叉的方向)称为“第2半径方向”。而且,在第2半径方向上,第2轴侧称为“第2半径方向内侧”,远离第2轴的一侧称为“第2半径方向外侧”。

外侧衰减部50至少设置在缸11的半径方向外侧(参照图1)。而且,外侧衰减部50具有:外侧壳51,其覆盖设置在内部的结构部件;以及衰减力可变部52,其能够变更产生的衰减力。并且,外侧衰减部50具有形成从连接路l通向衰减力可变部52的油的流路的流路形成部60。此外,外侧衰减部50具有确定衰减力可变部52和流路形成部60在轴向上的位置的止动部件70。

(外侧壳51)

外侧壳51是大致圆筒形状的部件。外侧壳51在第2轴内侧例如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减震器壳体13。而且外侧壳51在内部容纳衰减力可变部52和流路形成部60。

此外,外侧壳51在流路形成部60和衰减力可变部52的第2半径方向外侧形成外侧壳51内的油的流路即外侧壳内流路511。

(衰减力可变部52)

衰减力可变部52在第2轴向上设置于流路形成部60的第2轴外侧。而且,衰减力可变部52具有移动的电磁阀55和与电磁阀55对置的阀对置部56。

电磁阀55的末端侧(第2轴内侧的端部)形成为锥状。而且,电磁阀55设置成能够在第2轴向上移动。此外,电磁阀55通过基于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流经有电流的电磁铁的磁场而在第2轴向上移动。并且,电磁阀55在第2轴向上的位置根据与电磁阀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小而被控制。

阀对置部56具有:轴向流路561,其是沿着第2轴向延伸的流路;以及放射状流路562,其与轴向流路561连接,并且沿着第2半径方向延伸。

电磁阀55相对于轴向流路561进退。由此,在轴向流路561中,油的流路收窄,产生衰减力。此外,产生的衰减力的大小与轴向流路561中的油的流路截面积的大小相应地变更。

放射状流路562在一侧与轴向流路561连接,在另一侧与外侧壳内流路511连接。而且,放射状流路562形成使在轴向流路561与电磁阀55之间流动的油向外侧壳内流路511流出的路径。

(流路形成部60)

如图2所示,流路形成部60具有:连接件61,其形成从连接路l通向衰减力可变部52的油的流路;外侧阀63,其设置于连接件61,在与连接件61之间产生衰减力;盖65(按压部件、被压入部件的一例),其在与连接件61之间保持外侧阀63;以及垫片部件67(变更部件的一例),其夹设在连接件61与盖65之间。

如图3的(a)所示,连接件61具有流路部611和与流路部611连续地设置的凸缘部612。

流路部611在内侧具有供油流动的流路61r。而且,流路部611被插入外侧连接部12j的内侧,与连接路l连接(参照图2)。

凸缘部612具有:圆形部613(环状突出部的一例),其朝向外侧阀63呈环状地突出;台座614,其载置有垫片部件67;以及盖保持部615,其保持盖65。

在外侧阀63关闭的状态下,圆形部613在周向上与外侧阀63的第2半径方向外侧接触。即,圆形部613形成在流路61r中流动的油开闭外侧阀63时的与外侧阀63接触的接触部。

台座614设置在圆形部613的第2半径方向外侧。而且,在台座614与盖65之间夹着垫片部件67。另外,在圆形部613与台座614之间,形成有环状的槽61t。

盖保持部615形成为内径与盖65的外径大致相同。而且,通过在盖保持部615中压入盖65,由此盖65被固定于连接件61。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流路形成部60中,即使外侧阀63进行动作,盖65也不动而维持被固定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盖65被压入在盖保持部615的内侧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盖65可以被压入在盖保持部615的外侧。

外侧阀63是形成为大致圆形的板状的弹性部件。外侧阀63例如可以使用铁等金属材料。此外,外侧阀63在中央部具有开口部63h。而且,外侧阀63在开口部63h处被压入连接件61中的盖65从连接件61的相反侧支承。

而且,外侧阀63利用流路61r中的油的流动来开闭流路61r(圆形部613)。在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当外侧阀63变形、在打开圆形部613的同时有油流动时,产生衰减力。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外侧衰减部50中,通过串联设置的外侧阀63与电磁阀55这主要两个结构部而产生衰减力。此时,外侧阀63位于油的流动的上游侧,比电磁阀55先进行动作。因此,外侧阀63对杆20相对于缸部10的相对移动速度的低速区域至中速区域中的衰减力特性贡献比较大。

另一方面,电磁阀55对杆20的移动速度的中速区域至高速区域中的衰减力特性贡献比较大。

另外,外侧阀63也可以在外侧阀63的第2半径方向外侧且与圆形部613对置的对置部位具有缝隙。而且,外侧阀63可以构成为即使在整体地关闭圆形部613的状态下也使油经缝隙而流动。在该情况下,杆20的移动速度的微低速区域中的衰减力减少。

如图3的(a)和图3的(b)所示,盖65具有:突起部651,其朝向外侧阀63突出;按压部652,其按压外侧阀63;以及夹持部653,其与垫片部件67对置。并且,盖65具有:油路口654,其供油流过;阀止动部655,其能够与外侧阀63接触;区域形成部656,其形成于外侧阀63的第2半径方向外侧;以及突出部657,其朝向衰减力可变部52突出。

如图3的(a)所示,突起部651设置在盖65的中央部。突起部651被插入外侧阀63的开口部63h中。并且,突起部651限制外侧阀63在第2半径方向上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652设置于突起部651的第2半径方向外侧。此外,按压部652朝向外侧阀63呈环状地突出。并且,按压部652将外侧阀63朝向流路部611侧按压。由此,盖65对外侧阀63赋予预定大小的按压力(所谓的预载)。即,盖65在第2轴向上设置在连接件61的相反侧,并从连接件61的相反侧相对于连接件61(流路61r)而按压外侧阀63。

另外,如上所述,盖65通过压入在连接件61(盖保持部615)中而被固定。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根据将盖65压入连接件61中这样简易的结构,能够对外侧阀63赋予按压力,伴随按压力变更的衰减力的大小的微调整变得容易。

夹持部653形成于盖65的第2半径方向外侧。并且,在夹持部653与连接件61的台座614之间夹入垫片部件67。

油路口654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而且,油路口654使在打开外侧阀63的同时从流路部611流出的油朝向衰减力可变部52流动。

如图3的(b)所示,阀止动部655(限制部的一例)在盖65中朝向外侧阀63(第2轴内侧)突出。此外,阀止动部655的朝向第2轴内侧的突出量比油路口654大。而且,阀止动部655设置有多个。而且,各个阀止动部655配置在周向上相邻的2个油路口654之间。

当外侧阀63变形时,阀止动部655限制外侧阀63的一定量以上的变形。此外,当外侧阀63朝向油路口654侧变形时,阀止动部655抑制了外侧阀63封堵油路口654。

区域形成部656形成供外侧阀63因油的流动而能够变形的区域。而且,区域形成部656在第2半径方向上形成为比外侧阀63的外形大形成。由此,区域形成部656确保了在打开外侧阀63的同时流动的油在外侧阀63的第2半径方向外侧流动的区域。

如图3的(a)所示,突出部657在盖65中朝向第2轴外侧呈环状地突出。而且,突出部657形成与衰减力可变部52接触的接触部位(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57在与衰减力可变部52之间大致无间隙地接触。由此,突出部657将从油路口654流出的油引导向轴向流路561。即,盖65使在连接件61的流路61r中流来的油相对于衰减力可变部52流动。

这样,实施方式1的盖65是单一部件,至少发挥使油相对于衰减力可变部52流动,并且相对于连接件61按压外侧阀63的多个功能。

如图3的(a)所示,垫片部件67是内径形成为比外侧阀63的外径大的环状部件。并且,垫片部件67被设置于台座614。即,垫片部件67在第2轴向上夹设在连接件61与盖65之间。

而且,在实施方式1中,根据垫片部件67的厚度的不同,能够变更(设定)盖65与外侧阀63之间的间隔。由此,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变更盖65对外侧阀63的按压量。而且,通过改变油打开外侧阀63时的外侧阀63的打开容易程度,在流路形成部60产生的衰减力的大小的设定会变化。

例如,在增大了垫片部件67的厚度的情况下,盖65对外侧阀63的按压力(预载)减小。其结果是,在流路形成部60中产生的衰减力相对变小。另一方面,例如在减小了垫片部件67的厚度的情况下,盖65对外侧阀63的按压力(预载)增大。其结果是,在流路形成部60中产生的衰减力相对变大。

(止动部件70)

如图2所示,止动部件70具有多个油路71和设置于中央部的开口部72。止动部件70为大致圆盘形状。

油路71与外侧壳内流路511和壳体开口部13h对置。而且,油路71使油能够从外侧壳内流路511流动向壳体开口部13h。

开口部72的内径比连接件61的流路部611的外径大,比凸缘部612的外径小。而且,连接件61的流路部611被插入在开口部72中。止动部件70通过在开口部72处承受凸缘部612,来确定连接件61和衰减力可变部52在第2轴向上的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组装时,在外筒体12上安装有外侧连接部12j。并且,在减震器壳体13上安装有外侧壳51。在该状态下,止动部件70被插入在外侧壳51内,并且连接件61被插入在外侧壳51内。之后,在外侧壳51内插入衰减力可变部52。而且,最终,外侧壳51与衰减力可变部52被螺钉固定。

此处,连接件61被插入于外侧连接部12j,因此连接件61通过外侧连接部12j而确定了在第2半径方向上的位置。另外,止动部件70被插入在外侧壳51中,因此止动部件70通过外侧壳51而确定了第2半径方向上的位置。

而且,实施方式1的止动部件70的开口部72的内径比连接件61的流路部611的外径大。即,连接件61能够相对于止动部件70在第2半径方向上移动。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外侧衰减部50中,即使在例如外侧壳51与外侧连接部12j被安装成相对于预定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些许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止动部件70的开口部72吸收偏移。

另外,通过相对于外侧壳51拧紧衰减力可变部52,在止动部件70和连接件61上施加有第2轴向上的轴力。其结果是,衰减力可变部52、连接件61和止动部件70的第2轴向及第2半径方向上的位置被最终固定。

[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说明图。另外,图4(a)示出伸展行程时的油的流动,图4(b)示出压缩行程时的油的流动。

首先,说明液压缓冲装置1的伸展行程时的动作。

如图4(a)所示,在伸展行程时,杆20相对于缸11向另一侧移动。此时,活塞阀32保持封堵活塞油路口311。此外,通过活塞部30向另一侧的移动,第2油室y2的容积减少。而且,第2油室y2的油从缸开口11h向连接路l流出。

并且,油通过连接路l、外筒体开口部12h,流入外侧衰减部50。

并且,在外侧衰减部50中,油首先流入流路形成部60的流路61r。之后,流经流路61r的油一边打开外侧阀63,一边通过油路口654并向衰减力可变部52流出。在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打开该外侧阀63的油的流动使得衰减力产生。

并且,到达衰减力可变部52的油被阀对置部56与电磁阀55节流。在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该电磁阀55与阀对置部56之间的油的流动使得衰减力产生。

这样,在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利用外侧阀63和电磁阀55,串联地产生衰减力。

而且,在阀对置部56与电磁阀55之间流动的油向外侧壳内流路511流出。并且,油通过止动部件70的油路71并从壳体开口部13h流入储液室r流入。

此外,第1油室y1的压力相对于储液室r相对地低。因此,储液室r的油通过底部活塞部40,流入第1油室y1。

接下来,说明液压缓冲装置1的压缩行程时的动作。

如图4(b)所示,在压缩行程时,杆20相对于缸11向一侧相对移动。在活塞部30中,第1油室y1与第2油室y2的差压使得封堵活塞油路口311的活塞阀32打开。而且,第1油室y1的油通过活塞油路口311向第2油室y2流出。此处,在第2油室y2配置有杆20。因此,从第1油室y1流入第2油室y2的油过剩杆20的体积量。因此,与该杆20的体积量相当的量的油从缸开口11h向连接路l流出。

并且,油通过连接路l、外筒体开口部12h,并向外侧衰减部50流入。另外,油在外侧衰减部50中的流动与上述的伸展行程时的油的流动相同。

此外,杆20相对于缸11向一侧相对移动,由此第1油室y1的油流入形成于底部活塞部40中的阀座41的流路。并且,油打开底部活塞部40的底部阀42,向储液室r流出。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在压缩行程时和伸展行程时的两个行程中,在外侧衰减部50产生衰减力。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杆20的移动速度中的低速区域至中速区域的衰减力特性的设定主要由外侧阀63担负。由此,在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主要通过电磁阀55(衰减力可变部52)进行从中速区域至高速区域的衰减力特性的设定(变更)。即,在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衰减力可变部52的衰减力特性的设定(变更)的负担减少,衰减力可变部52的控制变容易。

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在使油从缸部10朝向衰减力可变部52流动的连接件61设置外侧阀63。由此,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与例如不在连接件61设置外侧阀63而进一步增加其他部件的基础上设置外侧阀63的情况比较,部件个数减少。其结果是,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实现例如制造成本的减少、重量的减少、制造时的组装的容易化。

而且,实施方式1的外侧衰减部50与例如不在连接件61设置外侧阀63而进一步增加其他部件的基础上设置外侧阀63的情况比较,第2轴向上轴向长度缩短。由此,实现实施方式1的液压缓冲装置1(外侧衰减部50)整体的缩小尺寸,例如在车辆设置液压缓冲装置1时的布局自由度提高。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5是实施方式2的外侧衰减部250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第2流路形成部80的说明图。另外,图6(a)是第2流路形成部80的剖视立体图,图6(b)是第2流路形成部80的整体立体图。

如图5所示,实施方式2的外侧衰减部250具有外侧壳51、衰减力可变部52、以及形成从缸部10朝向衰减力可变部52的油的路径的第2流路形成部80。即,实施方式2的外侧衰减部250的第2流路形成部8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外侧衰减部50不同。

以下,对第2流路形成部80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实施方式2的外侧衰减部250不具有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的止动部件70(参照图2)。而且,在实施方式2中,实施方式1的止动部件70的功能作为后述的止动形成部811一体形成于第2流路形成部80。

第2流路形成部80具有第2连接件81、外侧阀63、盖65、垫片部件67。

第2连接件81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件61相同。但是,第2连接件81具有止动形成部811(位置设定部的一例)。

止动形成部811在凸缘部612中设置于流路部611侧。而且,止动形成部811在第2轴内侧钩住外侧壳51。而且,止动形成部811设定成第2流路形成部80和衰减力可变部52在第2轴向上的位置成为预定的位置(例如相对于缸11的半径方向上的位置)。

而且,止动形成部811的外径形成地比外侧壳51的内径小。而且,在实施方式2的外侧衰减部250中,在止动形成部811与外侧壳51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构成第2连接件81的第2半径方向外侧的油的流路即外侧壳内流路511。

而且,止动形成部811与外侧壳51之间的间隙如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那样,当制造液压缓冲装置1时,例如在外侧壳51和外侧连接部12j从预定的位置关系偏移的情况下,吸收该偏移。

而且,如图6(b)所示,止动形成部811在第2连接件81与外侧壳51的对置部位具有形成油的流路的多个止动流路812(第2流路的一例)。

止动流路812分别在止动形成部811的外周部形成凹陷的凹形。此外,多个止动流路812在第2连接件81中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设置。而且,多个止动流路812在第2半径方向上呈放射状地延伸。并且,止动流路812分别与外侧壳内流路511和壳体开口部13h对置地设置。由此,止动流路812形成从外侧壳内流路511至壳体开口部13h的油的流路。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压缩行程时和伸展行程时的两个行程中,油对外侧衰减部250流入。此时,在实施方式2的外侧衰减部250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油经过电磁阀55从放射状流路562流出。之后,油通过外侧壳内流路511和止动流路812,并流入壳体开口部13h。

并且,在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在使油从缸部10朝向衰减力可变部52流动的第2连接件81设置外侧阀63。由此,在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例如与不在第2连接件81设置外侧阀63而增加其他部件的基础上设置外侧阀63的情况比较,部件个数减少。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对与其他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7是实施方式3的第3流路形成部90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3的第3连接件91的立体图。另外,图8(a)是从第2轴外侧观察第3连接件91的图,图8(b)是从第2轴内侧观察第3连接件91的图。

图9是实施方式3的第3盖95的立体图。另外,图9(a)是从第2轴外侧观察第3盖95的图,图9(b)是从第2轴内侧观察第3盖95的图。

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第3流路形成部90的结构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实施方式3的第3流路形成部90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实施方式1的止动部件70的功能一体形成。而且,在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与实施方式2的外侧衰减部250中的油的流动相同。

以下,对第3流路形成部90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3流路形成部90)

如图7所示,第3流路形成部90具有:、第3连接件91,其形成从连接路l朝向衰减力可变部52(参照图5)的油的流路;外侧阀63,其设置于第3连接件91,在与第3连接件91之间产生衰减力;以及第3盖95,其在与第3连接件91之间保持外侧阀63。此外,第3流路形成部90具有:密封部件96,其对第3连接件91与第3盖95之间进行封止;以及垫片部件97,其夹设在第3连接件91与第3盖95之间。

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3连接件91具有:流路部911,其流动有油;圆形部912,其载置有外侧阀63;止动形成部913,其在第2轴内侧钩住外侧壳51;接头侧阀支承部914(第1支承部的一例),其与外侧阀63接触;盖连接部915,其形成与第3盖95的连接部位。

如图7所示,流路部911在内侧具有流经有油的流路91r。而且,流路91r在第3连接件91中,在第2轴向上贯通地形成。而且,流路部911插入外侧连接部12j(参照图5)的内侧,与连接路l(参照图5)连接。

圆形部912朝向第2轴外侧呈环状地突出。圆形部912在外侧阀63闭合的状态下,在周向上与外侧阀63的第2半径方向外侧接触。即,圆形部912形成当在流路91r流动的油打开和闭合外侧阀63时的与外侧阀63的接触部。

止动形成部913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止动形成部811相同。即,止动形成部913在外侧壳51之间形成外侧壳内流路511(参照图5)。

而且,如图8(b)所示,止动形成部913在与外侧壳51(参照图5)对置的位置,具有形成油的流路的多个止动流路913r。

止动流路913r分别在止动形成部913形成分别朝向第2半径方向内侧和第2轴外侧凹陷的凹形。此外,多个止动流路913r在第3连接件91中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设置。并且,止动流路913r在第2半径方向上呈放射状地延伸。并且,止动流路913r分别与外侧壳内流路511(参照图5)和壳体开口部13h(参照图5)对置地设置。由此,止动流路913r形成从外侧壳内流路511至壳体开口部13h的油的流路。

如图7所示,接头侧阀支承部914设置于第3连接件91的第2半径方向内侧。接头侧阀支承部914的第2半径方向上的宽度bj比例如圆形部912的第2半径方向上的宽度br大。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宽度bj与第3盖95的后述的盖侧阀支承部952的第2半径方向上的宽度bc大致相等。并且,接头侧阀支承部914从第2轴内侧支承支承外侧阀63的第2半径方向内侧(开口部63h的周围)。

此外,如图8(a)所示,接头侧阀支承部914具有多条(实施方式3的例子中为3条)的半径方向流路914r。各个半径方向流路914r形成为在第2半径方向上延伸。此外,多个半径方向流路914r在第3连接件91的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

并且,各半径方向流路914r在第2半径方向内侧与流路91r连接,在第2半径方向外侧与圆形部912的内侧对置。并且,如图7所示,半径方向流路914r形成将从流路部911流来的油向外侧阀63的第2轴内侧引导的路径。

如图7所示,盖连接部915在第2轴向上形成在止动形成部913的相反侧。并且,盖连接部915形成为外径比流路部911大,第2半径方向的外径比止动形成部913小。并且,在盖连接部915,从外侧压入有第3盖95。即,实施方式3的流路形成部90中,第3连接件91的一部分(盖连接部915)压入第3盖95的内侧。由此,在实施方式3的流路形成部90中,第3连接件91与第3盖95连接。

并且,盖连接部915具有嵌入有密封部件96的密封保持部915s。密封保持部915s是向第2半径方向内侧凹陷的环状的槽(参照图8(a)和图8(b))。并且,密封保持部915s保持密封部件96。

如图9(a)和图9(b)所示,第3盖95具有:突起部651,其朝向外侧阀63(参照图7)突出;盖侧阀支承部952(第2支承部的一例),其支承外侧阀63;油路口654,其流经有油;区域形成部656,其形成外侧阀63变形的区域;突出部657,其朝向衰减力可变部52(参照图5)突出;以及连接部958,其与第3连接件91(参照图7)连接。

如图7所示,盖侧阀支承部952设置于第3盖95的第2半径方向内侧。此外,盖侧阀支承部952在第2轴向上设置于与接头侧阀支承部914对置的位置。并且,盖侧阀支承部952的第2半径方向上的宽度bc如上所述,与接头侧阀支承部914的宽度bj大致相等。并且,盖侧阀支承部952从第2轴外侧支承外侧阀63的第2半径方向内侧(开口部63h的周围)。由此,第3盖95将外侧阀63对第3连接件91(圆形部912)按压。

而且,在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通过盖侧阀支承部952和接头侧阀支承部914,从第2轴内侧和第2轴外侧这两侧夹入外侧阀63。即,盖侧阀支承部952和接头侧阀支承部914从第2轴内侧和第2轴外侧这两侧对外侧阀63施加轴力。由此,在实施方式3的第3流路形成部90中,当伴随着油的流动外侧阀63的半径方向外侧变形时,外侧阀63的半径方向内侧(中央部)的变形被抑制。并且,在实施方式3中,例如伴随着油的流动,外侧阀63全体过度地变形,抑制了在外侧阀63施加有大的负载。

如图9(a)和图9(b)所示,连接部958设置于第3盖95的第2轴内侧,是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位。如图7所示,连接部958的内径与盖连接部915的外径大致相同。由此,实施方式3的第3盖95在连接部958压入第3连接件91的外侧。

如图7所示,密封部件96例如是以树脂等作为材料的环状的弹性部件。并且,密封部件96安装于密封保持部915s,与第3连接件91的第2半径方向外侧和第3盖95的第2半径方向内侧分别接触。并且,密封部件96进行密封,以使油不从第3连接件91与第3盖95的对置部位漏出。

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3中,垫片部件97是在第2半径方向内侧具有供突起部651插入的开口部97h的圆盘状的部件。此外,垫片部件97的外径比外侧阀63的外径小。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垫片部件97的半径方向上的宽度bs与第3盖95的盖侧阀支承部952的宽度bc、以及接头侧阀支承部914的宽度bj分别大致相等。并且,垫片部件97在第2轴向设置成夹入第3盖95与外侧阀63之间。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与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装置1同样,在压缩行程时和伸展行程时的两个行程中,油流动,产生衰减力。

并且,在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在使油从缸部10朝向衰减力可变部52(参照图5)流动的第3连接件91设置外侧阀63。由此,在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例如与在第3连接件91不设置外侧阀63而进一步增加其他部件的基础上设置外侧阀63的情况比较,部件个数减少。

此外,在实施方式3,例如也与在第3连接件91不设置外侧阀63而进一步增加其他部件的基础上设置外侧阀63的情况比较,第2轴向上的轴向长度缩短。由此,实现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整体的缩小尺寸。

并且,在实施方式3中,在第3连接件91设置有止动形成部913,例如一体形成有实施方式1的止动部件70的功能。因此,在实施方式3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部件个数进一步减少。

另外,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中,活塞部30和底部活塞部40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结构,只要满足作为衰减机构的功能,可以是其他形状、结构。

此外,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中,由缸11、外筒体12以及减震器壳体13的各自以筒形状构成的所谓三重管结构,形成油室(第1油室y1、第2油室y2)、储液室r以及连接路l。但是,未必限定于由三重管结构形成各结构部。例如,可以是缸11与减震器壳体13的所谓双重管结构。

标号说明

1:液压缓冲装置;10:缸部;11:缸;12:外筒体;13:减震器壳体;20:杆;30:活塞部;40:底部活塞部;50:外侧衰减部;51:外侧壳;60:流路形成部;61:连接件;63:外侧阀;65:盖;67:垫片部件;70:止动部件;80:第2流路形成部;81:第2连接件;90:第3流路形成部;91:第3连接件;95:第3盖;811:止动形成部;613:圆形部;652:按压部;657:突出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具备:

第1缸,其容纳液体;

活塞部,其与沿着轴向移动的杆连接,并且在所述第1缸内移动;

第2缸,其设置于所述第1缸的外侧,形成伴随着所述活塞部的移动而有所述液体流动的缸流路部;

第3缸,其设置于所述第1缸的外侧,形成贮存所述液体的储液部;

衰减力可变部,其位于所述第1缸的外部,通过伴随着所述活塞部的移动而对所述液体的流动进行节流来产生衰减力,并且能够变更所述衰减力的大小;以及

流路构件,其形成从所述缸流路部通向所述衰减力可变部的所述液体的流路;

阀,其控制在所述流路构件的所述流路中流动的所述液体的流动;以及

覆盖部件,其具有供由所述阀控制的所述液体流过的流路口,覆盖所述流路构件的设置有所述阀的一侧,

所述流路构件具有与所述缸流路部连接的连接部和与所述阀接触的接触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接触部形成为一体,

所述覆盖部件具有朝向所述阀突出的突出部,且所述覆盖部件将所述阀压靠向所述流路构件的所述接触部。

2.(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阀具有板状的弹性部件,

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阀呈环状地突出。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覆盖部件被压入于所述流路构件。

4.(删除)

5.(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备变更部件,所述变更部件夹设在所述覆盖部件与所述流路构件之间,变更所述覆盖部件对所述阀的按压力。

6.(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覆盖部件具有限制所述阀的一定量以上的变形的限制部。

7.(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覆盖部件具有其他突出部,所述其他突出部相对于所述衰减力可变部突出并与所述衰减力可变部接触。

8.(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流路构件具有确定所述衰减力可变部相对于所述第1缸的位置的位置设定部,

所述位置设定部形成有使从所述衰减力可变部流出的所述液体流向所述储液室的第2流路。

9.(删除)

10.(修改后)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具有:

缸,其容纳液体;

活塞部,其与沿着轴向移动的杆连接,并且在所述缸内移动;

衰减力可变部,其位于所述缸的外部,通过伴随着所述活塞部的移动而对所述液体的流动进行节流来产生衰减力,并且能够变更所述衰减力的大小;

流路构件,其形成从所述缸通向所述衰减力可变部的所述液体的流路;

阀,其开闭所述流路构件的所述流路;以及

按压部件,其使所述液体相对于所述衰减力可变部流动,并且相对于所述流路构件而按压所述阀,

所述流路构件具有支承所述阀的第1支承部,

所述按压部件在与所述第1支承部对置的位置处具有第2支承部,该第2支承部在与所述第1支承部之间夹着所述阀并支承所述阀,

所述流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压入所述按压部件的内侧。

11.(删除)

12.(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第1支承部及所述第2支承部分别位于所述阀的中央部,

所述阀在半径方向外侧开闭所述流路构件的所述流路。

13.(删除)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的内容

在权利要求书的权利要求1中,根据权利要求4以及说明书中第【0025】~【0043】段、以及图3等的记载,进行了修改以分别明确以下技术特征:具有控制在所述流路构件的所述流路中流动的所述液体的流动的“阀”;具备“覆盖部件”,该覆盖部件具有供由所述阀控制的所述流体流过的流路口,且该覆盖部件覆盖所述流路构件的设置有所述阀的一侧;“流路构件”具有与所述缸流路部连接的连接部和与所述阀接触的接触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接触部形成为一体;“覆盖部件”具有朝向所述阀突出的突出部,并将所述阀压靠向所述流路构件的所述接触部。

伴随着权利要求1的修改,对原权利要求2、3、5、6、7中的用语进行统一。

基于原权利要求9的记载而对权利要求书的权利要求8进行了修改。

基于原权利要求11和13的记载而对权利要求书的权利要求10进行了修改。

随着权利要求11的删除而对权利要求书的权利要求12的从属关系进行了修改。

2.说明

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至13中记载的上述结构在任何一篇对比文件中都没有记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