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0910发布日期:2020-01-21 19:27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电动机车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指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机车主要是以马达作为动力源,透过传动装置传输至车轮以带动车辆前进。由于该马达及传动装置的齿轮组系呈现高速转动的状态,因此需要利用适当的润滑油来提供润滑及降温。

传统上,该马达、该减速齿轮组皆为独立的构件或装置,所以需要各自以独立的润滑油路来提供润滑及降温。如此一来,油路行程加大,致使润滑及降温效果不够理想。此外润滑油流动会产生泡沫,若无及时消除泡沫,则流动润滑油混着泡沫,将使润滑油的流动不顺畅且对零组件的降温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其具有油路行程短以及能够及时消泡的功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其具有能够对互相啮合以传递扭矩的二齿轮的啮合位置直接提供润滑及降温,藉此使扭矩的传递更顺畅。

为达上述的目的与功效,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形成在一机体内部用以提供一流道给润滑油流动,该机体内部具有一从动齿轮轴承座及一传动齿轮轴承座,一从动齿轮结合一从动齿轮轴,且该从动齿轮轴结合一从动齿轮轴承安装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一传动齿轮结合一传动齿轮轴,且该传动齿轮轴结合一传动齿轮轴承安装在该传动齿轮轴承座,该传动齿轮啮合该从动齿轮,其包含:

一机体流道,形成在该机体内部;

一从动齿轮轴流道,包含一轴向部、一第一油孔及一第二油孔,该轴向部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的轴向内部,该第一油孔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的径向且连通该轴向部的一端,该第二油孔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的径向且连通该轴向部的另一端;

一轴承座流道,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及该传动齿轮轴承座之间,且连接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及该传动齿轮轴承座;

其中该润滑油自该机体流道流向该传动齿轮,该润滑油自该从动齿轮轴流道的该第一油孔进入该轴向部,再由该第二油孔流出至该从动齿轮轴承座;

该润滑油自该从动齿轮轴承座流入该轴承座流道至该传动齿轮轴承座。

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一从动齿轮轴承座壁面流道,其一部分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的底部,另一部分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的侧边壁面,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壁面流道的一端连接该轴承座流道的一端。

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一第一引导流道,其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的侧边壁面,该第一引导流道的一端为开口露出该从动齿轮轴承座的端部。

该一轴承座流道包含一槽道部及一盖片,该槽道部形成在该机体的内部,该盖片安装在该槽道部的开放方向。

该槽道部具有一阶级凸缘,该盖片具有一出油孔,该出油孔对应该阶级凸缘,该出油孔对应该传动齿轮与该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

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一第二引导流道,其形成在该传动齿轮轴承座的侧边壁面,该第二引导流道的一端为开口露出该传动齿轮轴承座的端部。

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一消泡部,该消泡部位在该机体内部相邻该传动齿轮轴座,该消泡部凸出该传动齿轮轴座。

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复数消泡肋,各该消泡肋分布于该消泡部。

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一过滤组件,该过滤组件安装在该机体且朝向该机体流道,其中该过滤组件包含一过滤器,该过滤器的轴向配接一汲油吸管,该汲油吸管伸入该机体流道内。

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一形成在该机体的上盖槽,以及一上盖安装在该上盖槽,其中该上盖槽的壁面具有一第三引导流道,该上盖内部具有一上盖流道,该上盖流道的一端对准该机体流道,该上盖流道的另一端朝向该上盖槽内部,该第三引导流道对应该从动齿轮轴流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润滑油自该机体流道流向该从动齿轮轴流道,再由该从动齿轮轴流道流出至该从动齿轮轴承座,以及通过该轴承座流道流向该传动齿轮轴承座。藉此达到缩短油路行程、提高润滑及降温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动力组件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动力组件的组合外观图。

图3是本发明从动齿轮的外观图。

图4是本发明从动齿轮及齿轮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轴承座流道位于基座的外观图。

图6是本发明轴承座流道位于基座的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轴承座流道之阶级凸缘结构外观图。

图8是本发明轴承座流道之阶级凸缘对应盖片之出油孔的外观图。

图9是本发明从动齿轮轴与传动齿轮轴配接轴且安装于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对应传动齿轮及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润滑油经各流道的流动过程方块图。

图12是本发明机体流道连接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上盖流道、机体流道及从动齿轮轴流道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润滑油经各流道的另一流动过程方块图。

10机体12基座

14连结座16从动齿轮

18电动马达20传动齿轮轴

22传动齿轮24从动齿轮轴

30机体流道40从动齿轮轴流道

42轴向部44第一油孔

46第二油孔50从动齿轮轴承座

52传动齿轮轴承座54从动齿轮轴承

56传动齿轮轴承60轴承座流道

62槽道部64盖片

66阶级凸缘68出油孔

70从动齿轮轴承座壁面流道

72第一引导流道74第二引导流道

80消泡部82消泡肋

90过滤组件92过滤器

94汲油吸管100上盖槽

102上盖104第三引导流道

106上盖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图中揭示一机体10是一基座12的一侧配接一连结座14。此外该机体10内部配置有一从动齿轮16及一电动马达18。更具体而言,该电动马达18的出力轴为一传动齿轮轴20,该传动齿轮轴20的一端配接一传动齿轮22,且该传动齿轮22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基座12。该从动齿轮16的轴向具有一从动齿轮轴24。该从动齿轮16可转动的安装在该基座12且啮合该传动齿轮22。

该机体10内部具有一油路系统用以提供一流道给润滑油流动。该油路系统包含一机体流道30,其形成在该机体10的内部。特别是,该机体流道30是可以利用适当的钻孔工具自该连结座14的一侧壁面向内部钻出一预定长度及方向的通道所构成,或是钻出二个不同方向但互相连接的通道所构成,图中显示该机体流道30由二个不同方向的通道连接而成。藉由钻设所形成的该通道隐藏在该连结座14的厚度内部且一端朝向该从动齿轮16。是以,该机体流道30形成在该机体10内部且一端朝向该从动齿轮16。

请参阅图3、图4,本实施例包含一从动齿轮轴流道40。该从动齿轮轴流道40包含一轴向部42、一第一油孔44及一第二油孔46。其中该轴向部42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24的轴向内部;该第一油孔44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24的径向且连通该轴向部42的一端,该第二油孔46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24的径向且连通该轴向部42的另一端。是以该第一油孔44位在该从动齿轮轴24的上方处,该第二油孔46位在该从动齿轮轴24的下方处。

请参阅图5,该基座12具有一从动齿轮轴承座50及一传动齿轮轴承座52。二该轴承座形成凹孔构造且各自具有一底部。一轴承座流道60形成在该基座12的底部。特别是该轴承座流道60位于该从动齿轮轴承座50及该传动齿轮轴承座52,且连接该从动齿轮轴承座50及该传动齿轮轴承座52。

请参阅图6,该轴承座流道60包含一槽道部62及一盖片64。该槽道部62形成在该基座12的底部,该盖片64用以安装在该槽道部62的开放方向。是以,该轴承座流道60位在该机体内部,且二端为开口构造相通该从动齿轮轴承座50及该传动齿轮轴承座52。

请参阅图7、图8,该槽道部62的预定位具有一阶级凸缘66,且该盖片64具有贯穿的一出油孔68。该盖片64安装于该槽道部62,则该出油孔68对准对应或错位对应所述的该阶级凸缘66。

请再参阅图5,本实施更包含一从动齿轮轴承座壁面流道70。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壁面流道70的一部分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50的底部,另一部分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50的侧边壁面。如此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壁面流道70的一端连接该轴承座流道60的一端。又一第一引导流道72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50的侧边壁面。该第一引导流道72的一端为开口且露出该从动齿轮轴承座50的端部。

其次,一第二引导流道74形成在该传动齿轮轴承座52的侧边壁面。该第二引导流道74的一端为开口且露出该传动齿轮轴承座54的端部。

又一消泡部80位在基座12且相邻该传动齿轮轴座52。该消泡部80凸出该传动齿轮轴座52,且该消泡部80内具有复数消泡肋82。

请参阅图9,该从动齿轮轴24结合一从动齿轮轴承54安装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50。该传动齿轮轴20结合一传动齿轮轴承56安装在该传动齿轮轴承座52。

请参阅图10,该出油孔68对应该传动齿轮22与该从动齿轮16的啮合位置。

请参阅图11,根据上述的各流道的构成及位置,本发明令润滑油(机油)经该机体流道30流向该从动齿轮轴流道40;该润滑油自该从动齿轮轴流道40流出后注入该从动齿轮轴承座50并流入该轴承座流道60。润滑油通过该轴承座流道60并注入该传动齿轮轴承座52内。依该电动马达及该从动齿轮的实际摆置方向,该消泡部80位于机体的下方,故润滑油可流向该消泡部80,以及经该第二引导流道74进入该消泡部80。由于该消泡部80具有复数该消泡肋(未显示),故润滑油因流动而产生的泡沫可以快速消除。随后藉由适当的油泵可再将润滑油泵入该机体流道30。

其次,请参阅图7、图8、图10及图11,润滑油通过该轴承座流道60的过程中,润滑油会冲击到该阶级凸缘66,使得部份的润滑油能够自该出油孔68喷出,并使该润滑油作用于该传动齿轮22与该从动齿轮16的啮合位置。喷出的润滑油可由该第一引导流道72回流该从动齿轮轴承座50。

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可包含一过滤组件90。该过滤组件90可包含一过滤器92的轴向配接一汲油吸管94。该汲油吸管94伸入该机体流道30内。如此进入该机体流道30的润滑油可具有较佳的洁净度。

请参阅图13,图中揭示一上盖槽100形成在该机体10,且一上盖102安装在该上盖槽100内。此外,该上盖槽100的壁面具有一第三引导流道104,该上盖102内部具有一上盖流道106。该上盖流道106的一端对准该机体流道30,该上盖流道106的另一端朝向该上盖槽100内部。该第三引导流道104对应该从动齿轮轴24的该第一油孔44。是以润滑油可自该机体流道30进入该上盖流道106。润滑油自该上盖流道106输出后,由该第一油孔44进入该轴向部42。

请参阅图14,润滑油经该机体流道30流进该上盖流道106并输出后流向该从动齿轮轴流道40;该润滑油自该从动齿轮轴流道40流出后注入该从动齿轮轴承座50并流入该轴承座流道60。润滑油通过该轴承座流道60并注入该传动齿轮轴承座52内,并经该第二引导流道74进入该消泡部80。由于该消泡部80具有复数该消泡肋(未显示),故润滑油因流动而产生的泡沫可以快速消除。随后该润滑油能够再被泵入该机体流道30。

根据以上的说明,由于该电动马达18与该从动齿轮16整合在同一机体10内且相邻,因此该油路系统的行程可以缩短提高润滑及降温的效果。此外,本实施例更将润滑油导出喷向该传动齿轮22与该从动齿轮16的啮合处,故不但可以降低二齿轮间的摩擦,同时降低二该齿轮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温度。

该消泡部80与该消泡肋82可以快速消除润滑油流动所产生的泡沫,故该润滑油于循环使用过程可保持较佳的流动性。此外,润滑油流向该传动齿轮轴承座52与该从动齿轮轴承座50,故该从动齿轮轴承54与该传动齿轮轴承56可以获致良好的润滑效果及降低效果。

以上乃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设计图式,惟较佳实施例以及设计图式与图式方向仅是举例说明,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技艺的权利范围,凡以均等的技艺手段、或为下述「申请专利范围」内容所涵盖的权利范围而实施者,均不脱离本发明的范畴而为申请人的权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