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阀与进出水管道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8632发布日期:2018-12-05 19:13阅读:1449来源:国知局
电磁阀与进出水管道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阀与进出水管道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电磁阀广泛应用于净水器、饮水机、咖啡机、洗衣机、洗碗机、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等水家电设备,按照用途分类包括有流量计电磁阀、进水电磁阀、废水电磁阀等。电磁阀一般包括阀体以及与阀体连接的电磁驱动机构,阀体包括有内腔,阀体上设置有与阀体内腔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现有技术的电磁阀,其进水管和出水管一般朝阀体两侧相对方向或同一侧方向延伸而出,体积较大,对安装环境要求较高,其在安装时需要将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对接,操作较为麻烦,而且容易装反,从而影响电磁阀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阀与进出水管道的连接结构,结构简单,体积小巧,占用空间小,其与进出水管道的对接更为方便且不容易装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阀与进出水管道的连接结构,包括电磁阀,电磁阀包括阀体,阀体包括有内腔,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与电磁阀可拆卸连接的转接件,该转接件用于与进水管道、出水管道对接,阀体上设置有朝同一方向向外延伸而出的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设置于第一进水管的内孔处,第一出水管外壁与第一进水管内壁之间形成与内腔相连通的第一进水通道,第一出水管的内孔形成与内腔相连通的第一出水通道,所述转接件包括基座、与第一进水管配合连接的第二进水管以及与第一出水管配合连接的第二出水管,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均固设在基座上,第二出水管外壁与第二进水管内壁之间形成与进水管道相连通的第二进水通道,第二出水管的内孔形成与出水管道相连通的第二出水通道,当第一进水管与第二进水管之间、以及第一出水管与第二出水管之间分别连接时,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与第一出水通道之间、以及第二进水通道与第二出水通道之间分别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阀体上设置的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朝同一方向向外延伸而出,且第一出水管设置于第一进水管的内孔处,使电磁阀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能够安装于更为狭小的环境。在安装电磁阀时先将转接件与进水管道、出水管道连接,然后将转接件的第二进水管、第二出水管与电磁阀的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分别对应连接,使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之间、以及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二进水通道之间连通,从而在进水时,进水管道中的水流能够依次沿第二进水通道、第一进水通道流入到阀体内腔中,在出水时,内腔中的水流依次沿第一出水通道、第二出水通道流出到出水管道,水路布局合理,流通顺畅。电磁阀与进水管道、出水管道之间的对接操作简单、安装方便,不容易出现装反的情况。转接件的设置便于将电磁阀与常规标准的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连接,同时由于电磁阀与转接件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电磁阀的拆卸更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之间、以及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之间同心设置,第一出水管的外周壁与第一进水管的内周壁之间周向均布有多个条状的支撑筋,该支撑筋沿出水管和进水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支撑筋之间留有空隙,所有相邻两个支撑筋之间的空隙共同构成所述的第一进水通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第二进水管与第二出水管之间、以及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之间水流分布均匀,进水水流中的固体颗粒杂质不容易在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二进水通道中堆积,从而使水流流通更为顺畅;支撑筋的设置对第一出水管起到均匀、稳定的支撑作用,使第一出水管不容易出现晃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进水管插接于第一进水管的外侧,第一进水管的外周壁处套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二进水管配合密封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出水管包括有插接于第一出水管内侧的插入部,所述第一出水管朝向转接件的一端的内周壁处设置有环形阶梯槽,环形阶梯槽包括自出水腔方向至第一出水管朝向转接件的一端方向渐大的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第一环形槽与插入部配合插接,第二环形槽的内周壁处嵌装有至少一个与第二出水管配合密封的第二密封圈,所述插入部上套设有与第一出水管端部相抵触的第三密封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的设置使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之间、以及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之间连接时不容易漏水;将第一密封圈设置于第一进水管的外周壁处、将第二密封圈设置于第一出水管的内周壁处以及将第三密封圈设置于与第一出水管端部抵触配合处有利于水流从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之间的第一进水通道中流入,不会阻碍水流通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外周壁处开设有环槽,所述第一密封圈嵌装于环槽中,所述第二环形槽中嵌装有卡环,第二环形槽的开口处设置有防止卡环朝外脱出的环形凸起,所述第二密封圈轴向定位于卡环与第二环形槽的阶梯面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密封圈可嵌装于环槽中,不容易出现轴向的位移,保证了稳定的密封效果;安装时先将第二密封圈放入到第二环形槽中,而后将卡环嵌入到第二环形槽中,由于第二环形槽的开口处设置有环形凸起,从而能够防止卡环向外脱出,使第二密封圈能够稳定地定位于卡环与第二环形槽的阶梯面之间,避免出现轴向的位移,保证了稳定的密封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体内腔中设置有环形的隔水壁,该隔水壁将所述内腔分隔为与第一进水通道连通的进水腔、以及与第一出水通道连通的出水腔,隔水壁的一端设置有阀口,所述隔水壁与阀体内腔同心设置,隔水壁的另一端与内腔内壁相固定,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的延伸方向与隔水壁的径向相一致,第一进水管朝阀体内侧的一端与进水腔的内周壁相连接,第一出水管朝阀体内侧的一端伸入进水腔中并与隔水壁的外周壁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阀体内部结构更为紧凑,流入到进水腔的水可沿隔水壁的外周壁迅速充满整个进水腔;水流流出时可从进水腔内周壁与第一出水管连接处沿隔水壁的径向直接流出,使电磁阀的水路距离更短,提高了过水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进水管朝阀体外侧一端的外周壁处周向均布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二进水管朝向电磁阀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卡块配合卡接定位的第二卡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进水管与第二进水管之间、以及第一出水管与第二出水管之间分别连接之后,通过设置于第一进水管上的第一卡块和设置于第二进水管上的第二卡块配合卡接定位,使转接件和电磁阀之间能够快速、稳定对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A-A部分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B-B部分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阀体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接件的结构图1;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接件的结构图2;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接件的结构图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电磁阀与进出水管道的连接结构的实施例如图1至10所示:包括电磁阀以及与电磁阀可拆卸连接的转接件,电磁阀包括阀体1以及设置在阀体上的电磁驱动机构2,所述电磁驱动机构2为利用电磁驱动原理产生驱动力的机构,其驱动力的方向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转动型的。阀体1包括有内腔14,阀体内腔14中设置有环形的隔水壁16,该隔水壁16将所述内腔14分隔为进水腔141和出水腔142,隔水壁16的一端设置有阀口161,以阀口161为界,进水腔141设置于隔水壁16的内侧,出水腔142设置于隔水壁16的外侧,阀体内腔14中还设置有与所述电磁驱动机构2驱动配合的阀口闭合组件4,该阀口闭合组件4可活动设置(包括形变、位移或转动)于阀口161处并能够与阀口16配合实现水流的通断或是流量的调节,所述转接件用于与进水管道、出水管道对接,阀体1上设置有朝同一方向向外延伸而出的第一进水管11和第一出水管12,所述第一出水管12设置于第一进水管11的内孔处,第一出水管12外壁与第一进水管11内壁之间形成与内腔14相连通的第一进水通道111,第一出水管12的内孔形成与内腔14相连通的第一出水通道121,所述转接件包括基座4、与第一进水管11配合连接的第二进水管31以及与第一出水管12配合连接的第二出水管32,第二进水管31和第二出水管32均固设在基座4上,第二出水管32外壁与第二进水管32内壁之间形成与进水管道相连通的第二进水通道312,第二出水管32的内孔形成与出水管道相连通的第二出水通道322,当第一进水管11与第二进水管31之间、以及第一出水管12与第二出水管32之间分别连接时,所述第一进水通道111与第一出水通道121之间、以及第二进水通道312与第二出水通道322之间分别连通。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进水管11和第一出水管12之间、以及第一出水管12与第二出水管32之间可以是偏心设置,也可以是同心设置,为了使第一进水管11和第一出水管12之间、以及第二进水管31与第二出水管32之间水流分布均匀,进水水流中的固体颗粒杂质不容易在第一进水通道111和第二进水通道312中堆积,且便于第一进水管11与第二进水管31之间、以及第一出水管12与第二出水管32之间的快速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管11和第一出水管12之间、以及以及第二出水管31与第二出水管32之间同心设置。所述第一出水管12的外周壁与第一进水管11的内周壁之间周向均布有多个条状的支撑筋13,该支撑筋13沿第一出水管12和第一进水管11的长度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支撑筋13之间留有空隙,所有相邻两个支撑筋13之间的空隙共同构成所述的第一进水通道11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水管31插接于第一进水管11的外侧,第一进水管31的外周壁处套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二进水管32配合密封的第一密封圈113,所述第二出水管32包括有插接于第一出水管12内侧的插入部321,所述第一出水管12朝向转接件一端的内周壁处设置有环形阶梯槽122和123,环形阶梯槽包括自出水腔142方向至第一出水管12朝向转接件的一端方向渐大的第一环形槽122和第二环形槽123,第一环形槽122与插入部321配合插接,第二环形槽123的内周壁处嵌装有至少一个与第二出水管32配合密封的第二密封圈124,所述插入部321上套设有与第一出水管12端部相抵触的第三密封圈32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管11朝阀体1外侧一端的外周壁处开设有环槽112,所述第一密封圈113嵌装于环槽112中,从而保证第一密封圈113轴向上的稳定,所述第二环形槽123中嵌装有卡环1232,第二环形槽123的开口处设置有防止卡环1232朝外脱出的环形凸起1231,所述第二密封圈122轴向定位于卡环1232与第二环形槽123的阶梯面1233之间。安装时先将第二密封圈124放入到第二环形槽123中,而后将卡环1232嵌入到第二环形槽123中,由于第二环形槽123的开口处设置有环形凸起123,环形凸起123与卡环1232的形状结构便于环形凸起123从卡环1232内孔处滑入至第二环形槽123中并能够与环形凸起123抵触配合,从而防止卡环1232向外脱出,使第二密封圈124能够稳定地定位于卡环1232与第二环形槽123的阶梯面1233之间,避免出现轴向的位移,保证了稳定的密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隔水壁16与阀体内腔14同心设置,隔水壁16的另一端与内腔14内壁141b相固定,所述第一进水管11和第一出水管12的延伸方向与隔水壁16的径向相一致,第一进水管11朝阀体1内侧的一端与进水腔141的内周壁141a相连接,第一出水管12朝阀体1内侧的一端伸入进水腔141中并与隔水壁16的外周壁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管11朝阀体1外侧一端的外周壁处周向均布有第一卡块15,所述第二进水管31朝向电磁阀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卡块15配合卡接定位的第二卡块311,第一进水管11和第二进水管31相互插接之后,通过两者相对转动,能够使第一卡块15和第二卡块311相互卡接定位,从而防止电磁阀与转接件之间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基座4对应第二进水管31和第二出水管32之间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水口313,该进水口313用于与进水管道连通;基座4对应第二出水管32内孔处设置有出水口324,该出水口324用于与出水管道连通,安装时只需要将基座4分别与进水管道、出水管道固定,即可建立常规标准的进水管道、出水管道与采用上述结构的电磁阀之间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磁阀可以是流量计电磁阀、进水电磁阀、废水电磁阀等常用于白色小家电的电磁阀。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地具体实施例的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