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并联方式耐疲劳强度的拉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5359发布日期:2019-01-04 23:48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并联方式耐疲劳强度的拉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簧,特别涉及一种并联方式耐疲劳强度的拉簧。



背景技术:

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弹簧”。一般用弹簧钢制成。弹簧的种类复杂多样,按形状分,主要有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异型弹簧等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弹簧”。一般用弹簧钢制成。弹簧的种类复杂多样,按形状分,主要有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异型弹簧等。

普通形式带钩的拉簧,当弹簧工作时,钩部处会产生弯曲应力,其弯曲应力往往超出许用弯曲应力,且钩部切应力也远大于簧身有效圈的工作切应力,导致弹簧的疲劳强度不能满足要求,造成弹簧失效,导致整体机构的功能与性能丧失。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并联方式耐疲劳强度的拉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并联方式耐疲劳强度的拉簧,通过设置的一号挂板和二号挂板,能够对外拉簧和内拉簧进行很好的固定,取消传统的钩部形式,避免弹簧工作应力集中在钩部处,保证弹簧的疲劳强度,弹簧用在机构中有力保障机构的功能、性能,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并联方式耐疲劳强度的拉簧,包括外拉簧、一号挂板、二号挂板、一号钩件、一号钩孔、二号钩孔、一号拉孔、二号拉孔、二号钩件和内拉簧,所述外拉簧一端设置有一号钩件,所述外拉簧另一端设置有二号钩件,所述一号钩件一侧设置有一号挂板,所述一号挂板通过一号钩孔与一号钩件缠绕连接,所述二号钩件一侧设置有二号挂板,所述二号挂板通过二号钩孔与二号钩件缠绕连接,所述外拉簧内部设置有内拉簧,所述内拉簧两端分别与一号挂板和二号挂板缠绕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一号挂板表面一端设置有一号拉孔。

进一步地,所述二号挂板表面一端设置有一号钩孔。

进一步地,所述一号挂板和二号挂板均由镀锌锰钢材质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种并联方式耐疲劳强度的拉簧:

1、通过设置的一号挂板和二号挂板,能够对外拉簧和内拉簧进行很好的固定,取消传统的钩部形式,避免弹簧工作应力集中在钩部处,保证弹簧的疲劳强度,弹簧用在机构中有力保障机构的功能、性能。

2、弹簧的工作切力均满足许用应力,其疲劳强度可以满足要求,将内外拉簧与挂板并联,其并联起来弹簧的自由高度,两道负荷均同的弹簧,经验证并联弹簧的疲劳寿命可以通过3万次,一号挂板和二号挂板均由镀锌锰钢材质制成,结构强度高,防腐耐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并联方式耐疲劳强度的拉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并联方式耐疲劳强度的拉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拉簧;2、一号挂板;3、二号挂板;4、一号钩件;5、一号钩孔;6、二号钩孔;7、一号拉孔;8、二号拉孔;9、二号钩件;10、内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并联方式耐疲劳强度的拉簧,包括外拉簧1、一号挂板2、二号挂板3、一号钩件4、一号钩孔5、二号钩孔6、一号拉孔7、二号拉孔8、二号钩件9和内拉簧10,所述外拉簧1一端设置有一号钩件4,所述外拉簧1另一端设置有二号钩件9,所述一号钩件4一侧设置有一号挂板2,所述一号挂板2通过一号钩孔5与一号钩件4缠绕连接,所述二号钩件9一侧设置有二号挂板3,所述二号挂板3通过二号钩孔6与二号钩件9缠绕连接,所述外拉簧1内部设置有内拉簧10,所述内拉簧10两端分别与一号挂板2和二号挂板3缠绕连接。

其中,所述一号挂板2表面一端设置有一号拉孔7。

其中,所述二号挂板3表面一端设置有一号钩孔5。

其中,所述一号挂板2和二号挂板3均由镀锌锰钢材质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并联方式耐疲劳强度的拉簧,工作时,通过设置的一号挂板2和二号挂板3,能够对外拉簧1和内拉簧10进行很好的固定,取消传统的钩部形式,避免弹簧工作应力集中在钩部处,保证弹簧的疲劳强度,弹簧用在机构中有力保障机构的功能、性能,弹簧的工作切力均满足许用应力,其疲劳强度可以满足要求,将内拉簧10和外拉簧1与一号挂板2和二号挂板3并联,其并联起来弹簧的自由高度,两道负荷均同的弹簧,经验证并联弹簧的疲劳寿命可以通过3万次,一号挂板2和二号挂板3均由镀锌锰钢材质制成,结构强度高,防腐耐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