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5514发布日期:2019-09-06 21:07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出水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智能水龙头。



背景技术:

水龙头作为日常用具之一,不管是家庭还是工作场所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而现有的水龙头大部分为固定高度、固定形态,与水槽也是固定设计,一般不同型号的水龙头搭配对应型号的水槽或面盆,其结构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目前市场上也渐渐出现了可以升降的水龙头,但是结构复杂,升降不够顺畅、智能。

例如公开号为CN207063050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可以升降的水龙头,包括固定座、出水硬管、水龙头、橡胶管、外螺管、锁紧螺母、羊角螺栓、接头、及软管,固定座内设有管孔,管孔内设有管槽,管槽的下端设有螺纹口,固定座的侧面设有与管槽相通的调节螺口,橡胶管设于管槽内,外螺管的外侧壁全管设有螺纹,外螺管通过外螺纹与螺纹口连接并固定橡胶管,出水硬管穿设于固定座、橡胶管及外螺管,羊角螺栓设于调节螺口,用户可直接拉压水龙头即可实现水头的升降。但是,该方案结构复杂,升降功能不够智能,且水龙头的结构不够严谨,容易受到损害,使用寿命不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智能程度高的智能水龙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水龙头,包括:

柜台,所述柜台上活动穿设有升降柱;所述柜台上还设有用于驱动升降柱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

喷射壳,铰接于升降柱上,所述升降柱内设有用于驱动升降壳翻转的驱动组件;所述升降柱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喷射壳的安装槽。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水龙头中,所述升降柱的底端设有用于连接升降机构的水管转换接口,所述升降柱与水管转换接口之间设有连接柱。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水龙头中,所述升降柱的顶端设有用于铰接喷射壳的转环。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水龙头中,所述喷射壳上设有与驱动组件啮合的上齿轮,所述上齿轮的两端均设有活动卡设于转环内的凸起。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水龙头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具有转轴的电机,所述转轴上设有与上齿轮啮合的下齿轮。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水龙头中,所述喷射壳上设有喷射头,所述升降柱以及喷射壳内均穿设有软管,所述喷射头、升降柱内的软管以及喷射壳内的软管均联通。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水龙头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元件以及用于驱动升降柱上下移动的伸缩杆,所述固定元件套设于所述升降柱上,所述固定元件包括第一固定套,所述第一固定套通过固定连接板与伸缩杆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水龙头中,所述固定元件包括第二固定套,所述第二固定套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一固定套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二固定套锁紧。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水龙头中,所述固定元件还包括底座,固定圈,第一垫片,第二垫片,第三垫片及至少两个塑料圈:

所述底座设有螺纹,所述底座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二固定套锁紧;

所述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及第三垫片从上至下依次排列,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套上;

所述固定圈位于所述第三垫片下方,所述固定圈通过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套上,所述固定圈上开有至少两个孔,所述孔上安装有锁紧螺丝;

所述底座及所述第一固定套通过至少两个塑料圈套设于所述升降柱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控制系统操控升降机构运行,使得升降机构推动升降柱相对柜台上下移动,当升降柱上升至预定高度后,控制系统操控驱动组件,使得驱动组件控制喷射壳翻转,如此,使得该水龙头完全展开,实现该水龙头的智能化。

2、在实施例二中,通过人体传感器检测到人体靠近水龙头的预设范围内时,人体传感器产生电信号,并传递给控制系统,再由控制系统控制升降机构以及驱动组件,实现水龙头的智能展开,从完全代替人工,即实现水龙头的完全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升降柱以及喷射壳的组合图。

图3是图2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在A-A处的剖视图。

图5是图4在B-B处的剖视图。

图6是上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固定元件与升降柱的组合图。

图9是图8的爆炸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水龙头包括柜台400、升降柱100、升降机构500、喷射壳200、驱动组件300以及安装槽110。

如图1—图6所示,柜台400上活动穿设有升降柱100,柜台 400上还设有用于驱动升降柱100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500,喷射壳200铰接于升降柱100上,升降柱100内设有用于驱动升降壳翻转的驱动组件300,在升降柱100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喷射壳200 的安装槽110,该智能水龙头还包括用于控制升降机构500以及驱动组件300的控制系统,喷射壳200上设有喷射头220,在升降柱100以及喷射壳200内均穿设有软管150,且喷射头220、升降柱100内的软管150以及喷射壳200内的软管150均联通,当人们需要用到该水龙头时,需操控控制系统,使得控制系统控制升降机构500,从而使得升降机构500推动升降柱100以及升降壳同步上升,且当升降壳上升至预定高度时,控制系统控制升降机构500停止运动,于此同时,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组件300,使得驱动组件300驱动喷射壳200翻转,此后,外界的水将通过软管150,因软管150与喷射头220联通,使得软管150内的水从喷射头220中流出,如此,方便人们使用;当人们暂时不再使用该水龙头时,人们需再次操控控制系统,使得驱动组件300将喷射壳200反向翻转,且当喷射壳200翻转至安装槽110内时,控制系统控制升降机构500下降,直至该智能水龙头的顶端位于柜台400所在的平面上时,控制系统控制升降机构500停止运动,如此,减少了该水龙头所占用柜台400的空间,方便人们物品或食物放置在柜台400上。

升降柱100的底端设有用于连接升降机构500的水管转换接口600,所述升降柱100与水管转换接口600之间设有连接柱120,当升降柱100上升过程中,因水管转换接口600通过连接柱120 连接于升降柱100,使得连接柱120也随之上升,且当水管转换接口600上升至预定高度时,即,水管转换接口600限制升降柱 100上升时,升降机构500停止推动升降柱100上升;在驱动组件300驱动喷射壳200合闭过程中,喷射壳200完全嵌进安装槽 110内时,驱动组件300停止驱动喷射壳200运动,此时,升降柱100与喷射壳200组成呈一个圆柱,且该圆柱的直径与连接柱 120的直径相同,使得该智能水龙头能够顺利缩进柜台400内。

升降柱100的顶端设有用于铰接喷射壳200的转环140,喷射壳200上设有与驱动组件300啮合的上齿轮210,上齿轮210 的两端均设有活动卡设于转环140内的凸起211,驱动组件300 包括具有转轴311的电机310,转轴311上设有与上齿轮210啮合的下齿轮320,当水管转换接口600上升至预定高度时,控制系统控制电机310运转,使得电机310带动转轴311运转,下齿轮320安装在转轴311上,上齿轮210固设于喷射壳200上,且凸起211活动卡设于对应的转环140内,使得喷射壳200相对升降柱100翻转,且当喷射壳200与升降柱100的中心轴线垂直时,控制系统控制电机310停止运转,如此,增加了喷射头220与升降柱100之间的距离,使得从喷射头220内喷射出的水能够顺利进入到柜台400的水槽内,避免水渍飞溅。

如图7—图9所示,升降机构500包括固定元件510以及用于驱动升降柱100上下移动的伸缩杆520,固定元件510套设于升降柱100上,固定元件510包括第一固定套511,第一固定套 511通过固定连接板530与伸缩杆520连接。

现有的水龙头大部分为固定高度、固定形态,与水槽也是固定设计,一般不同型号的水龙头搭配对应型号的水槽或面盆,其结构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而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可以升降的水龙头,结构复杂,功能单一,升降不够顺畅、智能,且由于其水龙头和升降装置为一体,不便于生产制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结合伸缩杆520、固定连接板530 及升降柱,实现水龙头的智能升降,第一固定套套设于升降柱100 上,通过固定连接板分别接第一固定套和伸缩杆520,第一固定套和伸缩杆520保持相对固定,水管转换接口600作为连接升降柱100以及伸缩杆520的连接部件,通过伸缩杆520推动水管转换接口600从而实现升降柱100的上下升降,可以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水槽或面盘;升降柱和伸缩杆520的可拆卸式设计,便于加工生产,且在日常使用中若不需要龙头升降功能,可以通过拆除第一固定套,该升降龙头可以做普通龙头使用,实现一物两用,结构简单智能;伸缩杆520的推动水管转换接口600实现升降柱的上下升降,龙头的升降顺畅,不会出现卡顿等情况,实用效果更佳。

优选的,第一固定套511上至少开有两个螺纹孔511a,通过锁紧螺丝与所述固定连接板530固接。

通过螺丝将第一固定套和固定连接板530锁紧,以及将伸缩杆和固定连接板530锁紧,起到固定的作用,当不需要龙头升降时可以将螺丝取出,拆下固定连接板530,升降机构可以做普通龙头使用。

优选的,所述固定元件510包括第二固定套512,第二固定套512上设有螺纹,第一固定套511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二固定套 512锁紧。

在水管升降过程中,伸缩杆520的升降速度、升降方式以及升降强度不做限制,为了加强升降柱100和伸缩杆520之间的固定,本实施例第一固定套511、第二固定套512套设于升降柱100 上,其中,第二固定套512上布满螺纹,第一固定套511通过螺纹与第二固定套512锁紧,当不需要进行水管升降时,将第一固定套511取出,便可以将升降柱100作为普通水管使用。

优选的,所述固定元件510还包括底座513,固定圈518,第一垫片514,第二垫片515,第三垫片516及至少两个塑料圈517:

底座513设有螺纹,所述底座513通过螺纹与第二固定套512 锁紧;

第一垫片514,第二垫片515及第三垫片516从上至下依次排列,套设于第二固定套512上;

固定圈518位于第三垫片516下方,固定圈518通过螺纹套设于第二固定套512上,所述固定圈518上开有至少两个孔,孔上安装有锁紧螺丝;

底座513及第一固定套511通过至少两个塑料圈517套设于所述升降柱100上。

为了加固升降柱100的整个结构,本实施例在第二固定套512 上还设置有垫片、底座513、塑料圈517以及固定圈518,该固定圈518为半封闭设计,其上开有至少两个孔,用于安装锁紧螺丝,通过锁紧螺丝将固定圈518圈紧,以固定第二固定套512与升降柱100的结构,而垫片起到螺丝的缓冲作用,底座513通过螺纹与第二固定套512卡紧,其中第一垫片514套设于底座513上,进一步加固,底座513和固定套通过塑料圈517套设于升降柱100 上,起到密封作用,使固定套和升降柱100结合紧密同时不影响滑动。

优选的,第三垫片516为不锈钢垫片。

不锈钢垫片对固定圈518中的螺丝缓冲作用更佳。

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

挡片160,用于固定与所述升降柱100与所述水管转换接口600的连接。

升降柱100的入水口通过螺纹接入水管转换接口600时,为了避免接口不紧或长时间使用接口出现松动,本实施例通过在升降柱100入水口安装挡片160,在升降柱100接入水管转换接口 600时锁紧固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升降机构,结合伸缩组件实现水龙头的智能升降,通过伸缩杆推动升降柱100的上下升降,可以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水槽或面盘;升降柱和伸缩杆520的可拆卸式设计,便于加工生产,且在日常使用中若不需要龙头升降功能,可以通过拆除第一固定套,升降龙头可以做普通龙头使用,实现一物两用,结构简单智能。

以下是实施例一的控制方法:

S1、人们通过操控控制系统控制升降杆推动升降柱100相对固定元件510上升;

S2、当升降柱100上升至预定高度后,控制系统控制伸缩杆 520停止运动,于此同时,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组件300控制喷射壳200翻转;

S3、打开该水龙头用于进水的阀门,因软管150依次穿设过升降柱100以及喷射壳200,且软管150与喷射口联通,使得外界水将通过软管150喷射到柜台400上的水槽内;

S4、当人们使用结束后,关闭该水龙头用于进水的阀门;

S5、人们通过操控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组件300,使得驱动组件300控制喷射壳200反向翻转;

S6、当喷射壳200完全嵌入安装槽110内时,控制系统再次控制伸缩杆520运行,即伸缩杆520做复位运动,于此同时,升降柱100也同步下降,直至伸缩杆520复位至原先的位置,即升降柱100复位至原先的位置上。

实施例二

如图7—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在于,本实施例采用人体传感器700替代人工操作控制系统。

具体的,在喷射壳200远离喷射口的一端设有用于检测人体的人体传感器700,且该人体传感器700与控制系统电连接,工作时,当人体靠近水龙头的预设范围内时,人体传感器700产生电信号,并传递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伸缩杆520运行。

以下是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S1、当人体传感器700检测到人体靠近水龙头时,人体传感器700产生电信号,并传递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升降杆推动升降柱100相对固定元件510上升;

S2、当升降柱100上升至预定高度后,控制系统控制伸缩杆 520停止运动,于此同时,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组件300控制喷射壳200翻转;

S3、打开该水龙头用于进水的阀门,因软管150依次穿设过升降柱100以及喷射壳200,且软管150与喷射口联通,使得外界水将通过软管150喷射到柜台400上的水槽内;

S4、当人们使用结束后,关闭该水龙头用于进水的阀门;

S5、当人体传感器700检测到人体离开时,人体传感器700 再次产生新的电信号,并传递给控制系统,操控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组件300,使得驱动组件300控制喷射壳200反向翻转;

S6、当喷射壳200完全嵌入安装槽110内时,控制系统再次控制伸缩杆520运行,即伸缩杆520做复位运动,于此同时,升降柱100也同步下降,直至伸缩杆520复位至原先的位置,即升降柱100复位至原先的位置上。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