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用测绘仪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27918发布日期:2019-12-06 16:36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量用测绘仪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绘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量用测绘仪支架。



背景技术:

测绘仪是为测绘作业设计制造的数据采集、处理、输出等仪器和装置。在工程建设中规划设计、施工及经营管理阶段进行测量工作所需用的各种定向、测距、测角、测高、测图以及摄影测量等方面的仪器。

测绘仪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测绘仪支架进行支撑,以确保测绘仪使用时保持静止放置的状态。目前的测绘仪支架受到地形限制,只能在平坦地面稳定支撑,而在斜坡的地面环境下无法平衡支撑测绘仪,继而使测绘仪的使用受到地形的限制,影响测绘工作,而且常规的测绘仪支架在固定测绘仪的时候也很不方便。为了对此进行改善设计一种测量用测绘仪支架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测绘仪支架的使用受到地形限制以及固定测绘仪不够方便快捷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测量用测绘仪支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测量用测绘仪支架,包括:

支撑座;

支腿,所述支腿铰链连接在所述支撑座的下表面;

测绘仪夹持固定机构,所述测绘仪夹持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表面并对测绘仪夹持固定;

以及支撑调节机构,所述支撑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支腿下端部并调节对所述支撑座的支撑角度和支撑高度。

优选的,所述支腿为结构相同的三组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支撑座的下表面,每组所述支腿上端均与所述支撑座下表面铰链连接,每组所述支腿下端部均设置有支撑调节机构。

优选的,所述测绘仪夹持固定机构包括:

预夹持单元,所述预夹持单元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座上表面,通过所述预夹持单元预先夹持测绘仪;

以及紧固单元,所述紧固单元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表面且位于所述预夹持单元外侧,通过所述紧固单元对测绘仪进一步压紧固定。

优选的,所述预夹持单元包括:

转动支撑立柱,所述转动支撑立柱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座上表面中心处;

转动盘,所述转动盘连接在所述转动支撑立柱上端面;

以及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为结构相同的两组且对称设置在所述转动盘上表面两侧,结构相同的两组所述夹持组件之间为测绘仪夹持区。

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转动盘上表面边缘处;

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板朝向所述测绘仪夹持区的一侧表面上;

以及弧形挤压板,所述弧形挤压板连接在所述压缩弹簧朝向所述测绘仪夹持区的一端,所述弧形挤压板的凹陷面与所述支撑板相对。

优选的,所述紧固单元包括:

侧围挡板,所述侧围挡板为结构相同的两组,结构相同的两组所述侧围挡板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表面且对称分布在所述转动盘两侧;

以及压紧螺栓,所述压紧螺栓以螺纹配合的方式自所述侧围挡板侧表面攻入并对测绘仪压紧固定。

优选的,所述支撑调节机构包括:

支撑插杆,所述支撑插杆可插入地面;

以及插杆紧固机构,所述插杆紧固机构设置在所述支腿下端并固定插入地面的所述支撑插杆。

优选的,所述插杆紧固机构包括:

固定弧形侧板,所述固定弧形侧板凸起面与所述支腿下端铰链连接;

转动弧形侧板,所述转动弧形侧板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弧形侧板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转动弧形侧板和所述固定弧形侧板拼合成筒状并容纳所述支撑插杆伸入;

卡扣,所述卡扣设置在所述固定弧形侧板与所述转动弧形侧板之间,通过所述卡扣使拼合成筒状的所述转动弧形侧板和所述固定弧形侧板扣紧锁定;

以及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以螺纹配合的方式自所述转动弧形侧板侧表面攻入并对所述支撑插杆压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测量用测绘仪支架,通过测绘仪夹持固定机构中的预夹持单元预先夹持测绘仪,再通过转动盘转动,继而再通过紧固单元对测绘仪进一步压紧固定,使测绘仪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固定在测绘仪支架上;通过支撑调节机构中的插杆紧固机构固定支撑插杆,并调节支撑插杆伸出长度并插入地面,将整个装置进行固定,并能够根据具体的地形以及地面坡度,分别调节支撑插杆伸出长度,继而使支撑座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并稳定的支撑测绘仪,在有坡度的地面也能平稳支撑测绘仪进行使用。综上所述,本装置不仅能方便快捷的固定测绘仪,在支撑测绘仪时不受地形限制,更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测量用测绘仪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测量用测绘仪支架的测绘仪夹持固定机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测量用测绘仪支架的测绘仪夹持固定机构中转动盘的转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测量用测绘仪支架的支撑调节机构俯视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为:

1、支撑座;2、支腿;3、转动支撑立柱;4、转动盘;5、支撑板;6、压缩弹簧;7、弧形挤压板;8、侧围挡板;9、压紧螺栓;10、支撑插杆;11、固定弧形侧板;12、转动弧形侧板;13、卡扣;14、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一种测量用测绘仪支架,包括:

支撑座1;

支腿2,支腿2铰链连接在支撑座1的下表面;

测绘仪夹持固定机构,测绘仪夹持固定机构设置在支撑座1上表面并对测绘仪夹持固定;

以及支撑调节机构,支撑调节机构设置在支腿2下端部并调节对支撑座1的支撑角度和支撑高度。

支腿2为结构相同的三组且均匀分布在支撑座1的下表面,每组支腿2上端均与支撑座1下表面铰链连接,每组支腿2下端部均设置有支撑调节机构。

测绘仪夹持固定机构包括:

预夹持单元,预夹持单元转动连接在支撑座1上表面,通过预夹持单元预先夹持测绘仪;

以及紧固单元,紧固单元设置在支撑座1上表面且位于预夹持单元外侧,通过紧固单元对测绘仪进一步压紧固定。

预夹持单元包括:

转动支撑立柱3,转动支撑立柱3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支撑座1上表面中心处;

转动盘4,转动盘4连接在转动支撑立柱3上端面;

以及夹持组件,夹持组件为结构相同的两组且对称设置在转动盘4上表面两侧,结构相同的两组夹持组件之间为测绘仪夹持区。

夹持组件包括:

支撑板5,支撑板5设置在转动盘4上表面边缘处;

压缩弹簧6,压缩弹簧6一端连接在支撑板5朝向测绘仪夹持区的一侧表面上;

以及弧形挤压板7,弧形挤压板7连接在压缩弹簧6朝向测绘仪夹持区的一端,弧形挤压板7的凹陷面与支撑板5相对。

紧固单元包括:

侧围挡板8,侧围挡板8为结构相同的两组,结构相同的两组侧围挡板8设置在支撑座1上表面且对称分布在转动盘4两侧;

以及压紧螺栓9,压紧螺栓9以螺纹配合的方式自侧围挡板8侧表面攻入并对测绘仪压紧固定。

支撑调节机构包括:

支撑插杆10,支撑插杆10可插入地面;

以及插杆紧固机构,插杆紧固机构设置在支腿2下端并固定插入地面的支撑插杆10。

插杆紧固机构包括:

固定弧形侧板11,固定弧形侧板11凸起面与支腿2下端铰链连接;

转动弧形侧板12,转动弧形侧板12的一端与固定弧形侧板11的一端铰链连接,转动弧形侧板12和固定弧形侧板11拼合成筒状并容纳支撑插杆10伸入;

卡扣13,卡扣13设置在固定弧形侧板11与转动弧形侧板12之间,通过卡扣13使拼合成筒状的转动弧形侧板12和固定弧形侧板11扣紧锁定;

以及紧固螺栓14,紧固螺栓14以螺纹配合的方式自转动弧形侧板12侧表面攻入并对支撑插杆10压紧固定。

工作原理:

在使用装置的过程中,首先使支撑调节机构中的支撑插杆10伸入到固定弧形侧板11和转动弧形侧板12之间,并使固定弧形侧板11和转动弧形侧板12拼合成筒形,再利用卡扣13将固定弧形侧板11和转动弧形侧板12扣紧锁定,再将支撑插杆10插入地面固定,因为支撑座1下方铰链连接着三组结构相同的支腿2,因此在平地上,时三组结构相同的支腿2倾斜角度相同的情况下,让三组结构相同的支腿2上对应的支撑插杆10伸出的长度相同,即可使支撑座1保持水平状态;如果地面是斜坡,则根据具体情况,调节三组结构相同的支腿2上对应的支撑插杆10伸出的长度,使支撑座1保持水平状态的前提下三组结构相同的支腿2上对应的支撑插杆10均能插入地面固定,随后再逐一拧紧紧固螺栓14对支撑插杆10进行固定。随后使测绘仪通过测绘仪夹持固定机构进行固定即可。具体的,初始状态下,支撑板5、压缩弹簧6、弧形挤压板7、侧围挡板8和压紧螺栓9处于同一直线上,使测绘仪的下端挤入预夹持单元中的结构相同的两组夹持组件之间,结构相同的两组夹持组件中的弧形挤压板7在测绘仪的推动下使压缩弹簧6变形,使弧形挤压板7向着支撑板5的方向运动,此时利用压缩弹簧6的回复力挤压测绘仪进行预先固定,紧接着转动测绘仪,使其转动90°,使结构相同的两组夹持组件夹持下的测绘仪带动转动盘4转动90°,其中转动盘4通过转动支撑立柱3支撑,且转动支撑立柱3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支撑座1上,因此使转动盘4能够自由转动,测绘仪与转动盘4同步转动后,拧动侧围挡板8上的压紧螺栓9,使压紧螺栓9能够进一步的压紧固定测绘仪,此时可以使用固定完毕的测绘仪。本装置不仅能方便快捷的固定测绘仪,在支撑测绘仪时不受地形限制,更方便实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