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瓶机的缓冲轴、缓冲装置及下缓冲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8563发布日期:2020-05-12 18:00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制瓶机的缓冲轴、缓冲装置及下缓冲总成的制作方法

制瓶机的缓冲轴、缓冲装置及下缓冲总成,属于行列式制瓶机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行列式制瓶机是瓶罐玻璃成型机,用来生产各种玻璃容器。行列式制瓶机吹-吹法成型工艺过程如下:吹-吹法多用于小口径玻璃瓶罐的制造,其工艺过程为:接料→扑气→倒吹气(初型吹胀→雏形翻转→正吹气与瓶罐固化冷却→钳瓶→冷却输送。

其中雏形翻转是指:当打开初型模后,由翻转机构带动口钳,在一个垂直平面内旋转180°,将玻璃料坯雏形从初型模翻转到成形模,使玻璃料坯雏形在成形模内最后成型为玻璃瓶罐产品。翻转的速度会影响瓶壁的玻璃分布,如果太慢,由于重力的作用,雏形向下弯;如果太快,雏形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向前倾。因此翻转的速度必须与雏形的重量、形状、玻璃的温度、粘度相适应,并且翻转运动必须调整平稳。

翻转机构通常由气缸推动,实现翻转,为了保证翻转机构的速度,又保证翻转机构在启动或停止过程中保持稳定,需要在翻转机构上设置缓冲。现有的翻转机构的下缓冲机构的活塞轴下端外漏,以避免气缸活塞的移动造成妨碍,但是由于下缓冲机构是通过液压油实现缓冲的,由于下缓冲机构的活塞轴与壳体之间是滑动连接的,因此活塞轴与壳体之间的密封可靠性较差,导致缓冲活塞轴与壳体之间很容易发生漏油,即影响了翻转机构的缓冲,而且又由于液压油的泄露污染了工作环境,并且增加了设备的维护频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将气缸底盖底部与侧部连通,为气缸底盖的底部封闭创造了条件,避免气缸底盖漏油的制瓶机的缓冲轴、缓冲装置及下缓冲总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制瓶机的缓冲轴,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轴主体,缓冲轴主体的中部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在缓冲轴主体中部形成缓冲活塞,缓冲轴主体上设置有连通孔,连通孔设置在缓冲活塞的下侧,且连通孔的下端设置在缓冲轴主体下端面上,上端设置在缓冲轴主体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的缓冲轴主体上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的直径大于缓冲轴主体的直径,小于缓冲活塞的直径,限位部设置在缓冲活塞下侧,连通孔的上端设置在限位部上。

优选的,所述的缓冲活塞上设置有用于将缓冲活塞上下两侧连通的回油孔。

优选的,所述的回油孔下端的直径大于上端的直径。

制瓶机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套以及上述的缓冲轴,缓冲套两端封闭设置,缓冲轴设置在缓冲套内,缓冲轴上端伸出缓冲套,缓冲活塞与缓冲套滑动连接,并在缓冲活塞下侧形成下缓冲腔,缓冲轴的下端与缓冲套滑动连接,连通孔将缓冲轴下端与下缓冲腔相连通,缓冲套上设置有贯穿管壁的排油孔,缓冲套内设置有推动缓冲活塞上移的复位装置。

优选的,还包括密封套,密封套为下端封闭的圆筒,密封套的上端伸入缓冲套内,并与缓冲套密封连接,缓冲轴的下端与密封套滑动连接。

优选的,环绕密封套的中部外壁设置有外凸的定位台,缓冲套下端支撑在定位台上。

优选的,所述的排油孔沿缓冲通道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

制瓶机的下缓冲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底盖以及上述的缓冲装置,缓冲装置设置在气缸底盖内,缓冲轴的上端伸出气缸底盖,气缸底盖上设置有储油腔,储油腔通过排油孔与下缓冲腔相连通,储油腔上设置有油口。

优选的,所述的储油腔有对称设置缓冲通道两侧的两个,下缓冲腔同时与两个储油腔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制瓶机的缓冲轴的连通孔能够将缓冲轴底端与侧部连通,从而在安装在气缸底盖上时,能够将气缸底盖的底部与侧部连通,为气缸底盖底部封闭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气缸底盖底部的密封性能,避免产生漏油现象。

2、限位部方便缓冲轴缓冲时的限位,避免缓冲轴下降的位移过大,影响了翻转机构的正常工作。

3、回油孔能够保证缓冲活塞上下两侧的油压稳定,避免对缓冲活塞的上移复位造成妨碍;回油孔的下端直径大于上端直径,方便设置单向阀的阀芯。

4、本缓冲装置的缓冲套下端封闭设置,缓冲轴下移缓冲时,缓冲轴底部的液压油通过连通孔流动到上部的下缓冲腔,避免了缓冲轴底部的液压油影响缓冲轴的缓冲,从根本上解决了缓冲套底部漏油的问题,既避免了液压油泄漏对环境的污染,又降低了缓冲装置的维护频率。

5、缓冲套的底端通过密封套密封,缓冲轴下端滑动伸入密封套内,密封套能够对缓冲轴进行导向,并且缓冲套与密封套之间相对静止,因此密封方便。

6、密封套通过定位台定位在缓冲套上,方便了密封套的定位,也方便了密封套的安装固定。

7、排油孔设置有多个,避免缓冲活塞在向下移动时将排油孔封闭,也保证了下缓冲腔内的液压油能够在缓冲活塞下移过程中顺畅的由下缓冲腔进入到储油腔内。

8、本下缓冲总成的底部密封可靠,不会发生泄漏液压油的问题,使用寿命长,维护频率低,既保证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又降低了维修成本。

9、储油腔有对称设置在缓冲通道两侧的两个,增大了储油腔的体积,保证了对缓冲轴的缓冲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制瓶机的下缓冲总成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制瓶机翻转机构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翻转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缓冲轴101、连通孔102、回油孔2、轴套3、y型密封圈4、弹性挡圈5、气缸底盖6、储油腔7、缓冲套701、排油孔702、平衡孔8、下缓冲腔9、缓冲活塞10、活塞环11、下复位弹簧12、锁紧螺栓13、密封套14、紧固螺母15、止退垫圈16、气缸体17、活塞杆18、气缸活塞19、翻转机构主体20、气缸顶盖21、顶板22、管塞23、密闭腔室24、活塞轴25、密封立板26、上缓冲腔27、上复位弹簧28、缓冲油室29、阀芯。

具体实施方式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制瓶机的缓冲轴,包括缓冲轴主体,缓冲轴主体的中部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在缓冲轴主体中部形成缓冲活塞9,缓冲轴主体上设置有连通孔101,连通孔101设置在缓冲活塞9的下侧,且连通孔101的下端设置在缓冲轴主体下端面上,上端设置在缓冲轴主体的一侧。本制瓶机的缓冲轴的连通孔101能够将缓冲轴1底端与侧部连通,从而在安装在气缸底盖5上时,能够将气缸底盖5的底部与侧部连通,为气缸底盖5底部封闭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气缸底盖5底部的密封性能,避免产生漏油现象。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人们应当了解,在这里结合附图给出的详细说明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必然超出了有限的这些实施例,而对于一些等同替换方案或常见手段,本文不再做详细叙述,但仍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具体的:如图1~3所示:缓冲轴主体的中部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从而在缓冲轴主体的中部形成缓冲活塞9,环绕缓冲活塞9的中部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可拆卸的安装有活塞环10。环绕缓冲轴主体的中部还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的直径大于缓冲轴主体的直径,小于缓冲活塞9的直径,限位部设置在缓冲活塞9的下侧,且限位部的顶部与缓冲活塞9的底部相连。

缓冲轴主体上设置有连通孔101,连通孔101为“t”形,连通孔101的竖直部的端部设置在缓冲轴主体下端面上,且连通孔101的竖直部与缓冲轴主体同轴设置,连通孔101的水平部的端部设置在限位部的中部,连通孔101的水平部沿限位部的径向设置。

缓冲轴主体上设置有回油孔102,回油孔102的上端位于缓冲活塞9的上端面上,下端位于缓冲活塞9的下端面上,且回油孔102的上端靠近缓冲活塞9的轴线设置,下端设置在缓冲活塞9一侧,使回油孔102为沿远离缓冲活塞9轴线的方向逐渐向下的倾斜状,回油孔102的下端的直径大于上端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制瓶机的缓冲装置,包括缓冲套7以及上缓冲轴1,缓冲套7两端封闭设置,缓冲轴1设置在缓冲套7内,缓冲轴1上端伸出缓冲套7,缓冲活塞9与缓冲套7滑动连接,并在缓冲活塞9下侧形成下缓冲腔8,缓冲轴1的下端与缓冲套7滑动连接,连通孔101将缓冲轴1下端与下缓冲腔8相连通,缓冲套7上设置有贯穿管壁的排油孔701,缓冲套7内设置有推动缓冲活塞9上移的复位装置。本缓冲装置的缓冲套7下端封闭设置,缓冲轴1下移缓冲时,缓冲轴1底部的液压油通过连通孔101流动到上部的下缓冲腔8,避免了缓冲轴1底部的液压油影响缓冲轴1的缓冲,从根本上解决了缓冲套7底部漏油的问题,既避免了液压油泄漏对环境的污染,又降低了缓冲装置的维护频率。

缓冲套7的上端和下端均为由端部至中部,外径逐渐增大的锥形,从而方便了缓冲套7的安装。缓冲套7上由上至下间隔均布有多个排油孔701,排油孔701将缓冲通道与储油腔6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套7上由上至下间隔设置有六个排油孔701,且缓冲套7的每一侧均设置有三个排油孔701。缓冲套7上还设置有平衡孔702,平衡孔702设置在排油孔701的上侧,并位于缓冲套7的顶部一侧。回油孔102内设置有阀芯29,在本实施例中,阀芯29为钢球,在缓冲活塞9下移时缓冲活塞9下侧的液压油的压力下,阀芯29将回油孔102封闭,当缓冲活塞9上移时,上部的液压油通过回油孔102流动至缓冲活塞9下侧的下缓冲腔8内。

缓冲套7的下侧设置有密封套13,密封套13为下端封闭的圆筒,环绕密封套13的中部设置有定位台,密封套13的上端伸入缓冲套7内,并与缓冲套7密封且固定连接,缓冲套7的下端支撑在定位台上。

缓冲轴1滑动设置在缓冲套7内,缓冲活塞9与缓冲套7的内壁之间滑动且密封连接,从而在缓冲活塞9下侧的缓冲套7内形成下缓冲腔8,下缓冲腔8通过排油孔701与两侧的储油腔6相连通。缓冲轴1的下端滑动伸入密封套13内,连通孔101将密封套腔与下缓冲腔8连通,从而能够使密封套13内的液压油流动至下缓冲腔8内,避免密封套13内的液压油阻碍缓冲轴1的下落,进而影响气缸的工作。当缓冲轴1向下移动时,限位部与密封套13的顶端相配合,对缓冲轴1进行限位。

复位装置为下复位弹簧11,下复位弹簧11同轴套设在缓冲轴1外,且下复位弹簧11设置在缓冲活塞9的下侧,下复位弹簧11的上端支撑在缓冲活塞9上,并推动缓冲活塞9上移复位,下端支撑在密封套13的定位台上,从而在缓冲轴1下移至行程下止点后,推动缓冲轴1复位,从而实现了连续的缓冲工作。

缓冲套7上端设置有轴套2,轴套2的下部外径小于上部的外径,从而在轴套2的下端形成对接部,轴套2的对接部伸入缓冲套7的上端内,并与缓冲套7固定连接。气缸底盖5内还设置有弹性挡圈4,弹性挡圈4为孔用弹性挡圈,弹性挡圈4设置在轴套2的上侧并对轴套2进行紧固。

轴套2滑动套设在缓冲轴1的上部外,缓冲轴1的上端穿过轴套2并向上伸出,缓冲轴1与轴套2之间设置有y型密封圈3,在本实施例中,y型密封圈3由上至下并排设置有两个,且y型密封圈3的开口朝向轴套2的端部设置,从而对轴套2和缓冲轴1之间进行密封,密封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制瓶机的下缓冲总成,包括气缸底盖5以及上述的缓冲装置,缓冲装置设置在气缸底盖5内,缓冲轴1的上端伸出气缸底盖5,气缸底盖5上设置有储油腔6,储油腔6通过排油孔701与下缓冲腔8相连通,储油腔6上设置有油口。本下缓冲总成的底部密封可靠,不会发生泄漏液压油的问题,使用寿命长,维护频率低,既保证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又降低了维修成本。

气缸底盖5的中部设置有竖向的通孔,气缸底盖5的中部两侧对称设置有储油腔6,且左侧的储油腔6上设置有油口,方便液压油的添加,而且在对缓冲轴1缓冲时,液压油能够从油口流出,避免液压油对缓冲轴1的下移造成妨碍。环绕气缸底盖5的底板设置有向内翻边。

气缸底盖5与缓冲套7同轴设置,缓冲套7与气缸底盖5内壁之间密封连接,并在缓冲套7的两侧形成对称设置的储油腔6,缓冲套7的底部与气缸底盖5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从而保证了缓冲套7与气缸底盖5之间的密封效果。轴套2的上部与气缸底盖5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从而对轴套2与气缸底盖5之间进行密封,气缸底盖5内还设置有弹性挡圈4,弹性挡圈4为孔用弹性挡圈,弹性挡圈4设置在轴套2的上侧并对轴套2进行紧固。下缓冲腔8与储油腔6之间通过排油孔701相连通,从而将两侧的储油腔6均与缓冲通道相连通,平衡孔702将储油腔6与缓冲活塞9上侧的缓冲套7内腔连通。

密封套13的定位台支撑在气缸底盖5的内翻边上,密封套13的底部外侧设置有螺纹,密封套13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将其与气缸底盖5紧固的紧固螺母14,气缸底盖5与紧固螺母14之间还设置有止退垫圈15,从而避免密封套13与气缸底盖5之间松动,导致气缸底盖5与密封套13之间泄漏,气缸底盖5的内翻边与密封套13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从而能够对密封套13与气缸底盖5之间密封。

气缸底盖5的底部一侧设置有锁紧螺栓12,密封套13和缓冲套7的定位台一侧设置有锁紧口,锁紧螺栓12与气缸底盖5螺纹连接,锁紧螺栓12的端部伸入密封套13和缓冲套7的锁紧口内,从而对密封套13和缓冲套7的轴向锁紧,进一步避免了密封套13、缓冲套7与气缸底盖5之间松动导致漏油。

如图4~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制瓶机翻转机构,包括翻转机构主体19以及气缸,气缸的活塞杆17朝上竖向设置,气缸的活塞杆17的上端一侧设置有驱动齿,驱动齿与翻转机构主体19相啮合,从而通过活塞杆17的上下往复移动,实现了翻转机构主体19的翻转。

气缸包括气缸体16以及同轴设置在气缸体16内的活塞杆17和气缸活塞18,气缸活塞18与气缸体16同轴设置,且气缸活塞18与气缸体16之间滑动且密封连接。活塞杆17设置在气缸活塞18的上侧,活塞杆17的下端与气缸活塞18同轴连接,并与气缸活塞18保持同步升降。

气缸底盖5设置在气缸体16的底部并将气缸体16的底部封闭,气缸底盖5的缓冲轴1的上端伸入气缸体16内,当气缸活塞18向下移动时,推动缓冲轴1下移,从而起到了对气缸活塞18的缓冲。

气缸体16的顶部设置有气缸顶盖20,气缸顶盖20与气缸体16密封连接。气缸顶盖20的右侧设置有密封立板25,气缸顶盖20的顶部设置有顶板21,气缸顶盖20、顶板21以及密封立板25合围成密闭腔室23,顶板21上设置有进油口,通过进油口可以向密闭腔室23内添加液压油,进油口通过管塞22封闭。密闭腔室23内设置有活塞轴24,活塞轴24竖向设置,活塞轴24的上端和下端均伸出密闭腔室23,且活塞轴24的上端与顶板21滑动且密封连接。

气缸顶盖20上还设置有上缓冲腔26,上缓冲腔26设置在密闭腔室23的下侧,密闭腔室23与上缓冲腔26之间相连通,活塞轴24的下端穿过上缓冲腔26后伸入气缸体16内,且活塞轴24位于气缸体16的一侧。气缸顶盖20上还设置有缓冲油室28,缓冲油室28通过缓冲孔与上缓冲腔26相连通,缓冲油室28并排设置的两个,缓冲孔由上至下间隔设置有多个,两个缓冲油室28均通过缓冲孔与上缓冲腔26相连通。

活塞轴24上设置有上活塞,上活塞设置在上缓冲腔26内,上活塞与上缓冲腔26的内壁滑动且密封连接,从而将液压油通过缓冲孔压入到缓冲油室28内,进而对活塞轴24进行缓冲。活塞轴24外套设有上复位弹簧27,上复位弹簧27设置在上缓冲腔26内,且上缓冲弹簧27设置在上活塞的上侧,上缓冲弹簧27的上端支撑在上缓冲腔26顶部,下端支撑在上活塞上,从而推动活塞轴24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储油腔6的油口通过管道与缓冲油室28或上缓冲腔26相连通,优选的,储油腔6的油口与缓冲油室28相连通。

活塞杆17随气缸活塞18上移,当气缸活塞18与活塞轴24接触时会带动活塞轴24同步上移,同时活塞轴24通过上活塞将上缓冲腔26内的液压油压入缓冲油室28内,从而对气缸活塞18进行缓冲。

活塞杆17随气缸活塞18下移,当气缸活塞18与缓冲轴1接触时会推动缓冲轴1同步下移,同时缓冲活塞9将下缓冲腔8内的液压油压入储油腔6内,从而对气缸活塞18进行缓冲。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