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79337发布日期:2020-12-15 08:19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拆卸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拆卸轴承座。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轴承座中,为了安装以及维修方便,大多数设计为可拆卸的轴承座,轴承座的各个部件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因而在一个轴承座中具有大量的螺栓,在安装和拆卸时,拧螺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非常不便,并且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拆卸轴承座,减少了螺栓的使用,加快了安装以及拆卸轴承时的速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可拆卸轴承座,包括安装板,安装板上具有安装孔,所述可拆卸轴承座位于安装孔内,可拆卸轴承座包括外套,外套与安装板可拆卸连接,外套的上方设有上压板,上压板压紧在外套的上端面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外套内固定设有内套,内套的上端面顶住上压板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内套下端的外壁上环绕内套设有下压板,外套的内壁上环绕设有与下压板匹配的下压板连接槽,下压板上远离内套外壁的一端位于下压板连接槽中,内套内固定设有铜套,内套的内壁下端环绕内套设有内凸沿,铜套的下端承靠在内凸沿的上表面,铜套内设有转轴,转轴与铜套内壁匹配设置,转轴在铜套内滑动转动,转轴包括主轴和连接轴,主轴位于铜套内,主轴的下端伸出铜套设有环绕主轴设置的外凸沿,外凸沿的上表面与铜套的下端面抵接,主轴的上端面与铜套的上端面齐平设置,连接轴位于主轴的上端并与主轴一体成形设置,连接轴与主轴同轴设置,上压板上具有供连接轴穿出的转轴孔,连接轴上可拆卸套设有压管,压管的外壁与转轴孔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隙,压管的下端面同时压住主轴的上端面和铜套的上端面,连接轴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齿轮,齿轮的下表面压紧压管的上端面。

优选的技术方案,外套包括上外套和下外套,上外套和下外套分别位于安装板的上方和下方,上外套的下端面与安装板的上表面紧贴并可拆卸连接,下外套的上端面与安装板的下表面紧贴并可拆卸连接,上压板通过螺栓固定在上外套的上端面。

优选的技术方案,上外套和下外套均与安装板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的技术方案,固定上压板与上外套的螺栓由上至下同时固定上压板、上外套、安装板以及下外套。

优选的技术方案,压管与转轴孔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满石棉。

优选的技术方案,上压板的上表面上设有与上压板匹配的遮挡片,用于遮挡螺栓孔。

优选的技术方案,内套的外壁与外套的内壁之间不相连,具有空隙。

优选的技术方案,铜套的内壁上环绕铜套设有油槽。

优选的技术方案,齿轮的中心具有连接孔,连接轴的上端插入连接孔中,齿轮的上表面上设有压片,压片尺寸大于连接孔的尺寸,压片通过螺栓与连接轴锁紧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仅在上压板的连接上采用少数的螺栓进行连接,在轴承座的内部结构中,多数采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夹紧固定,大大减少了螺栓的使用,减少了拧螺栓的时间,加快了安装以及拆卸轴承时的速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安装板;2、外套;201、上外套;202、下外套;3、上压板;4、内套;401、内凸沿;5、下压板;6、下压板连接槽;7、铜套;8、转轴;801、主轴;802、连接轴;9、外凸沿;10、压管;11、齿轮;12、压片;13、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一种可拆卸轴承座,包括安装板1,安装板1上具有贯穿安装板1的安装孔,所述的可拆卸轴承座安装在安装孔内。

所述的可拆卸轴承座包括外套2,外套2安装在安装板1上并且与安装板1可拆卸连接,外套2的上方设有上压板3,上压板3通过螺栓与外套2的上端连接,上压板3的下表面压紧在外套2的上端面上,螺栓从上而下穿过上压板3和外套2上端面将上压板3锁紧在外套2上。

外套2内固定设有内套4,内套4的下端设有下压板5,下压板5在内套4的外壁上环绕内套4设置,外套2的内壁上设有下压板连接槽6,下压板连接槽6与下压板5相匹配,下压板5上远离内套4外壁的一端位于下压板连接槽6中,内套4的上端通过螺栓与上压板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上压板3的下表面压紧在内套4的上端面上,螺栓从上而下穿过上压板3和内套4的上端面将内套4锁紧在上压板3上。通过该技术方案,通过螺栓将下压板5与内套4的上端锁紧后,下压板5的上表面紧贴在下压板连接槽6内的上方侧壁上,可以将内套4固定安装在外套2的内部。

内套4内固定设有铜套7,铜套7与内套4的内壁匹配设置,内套4的下端设有内凸沿401,内凸沿401位于内套4的内壁上并环绕内套4设置,铜套7的下端承靠在内凸沿401的上表面上,上压板3的下表面压紧铜套7的上端面,通过上压板3和内凸沿401共同作用夹紧铜套7。

铜套7内设有转轴8,转轴8与铜套7内壁匹配设置,转轴8位于铜套7内滑动转动,转轴8包括主轴801和连接轴802,主轴801位于铜套7内,主轴801的下端伸出铜套7下端设有外凸沿9,外凸沿9位于主轴801的外壁上并环绕主轴801设置,外凸沿9的上表面抵接在铜套7的下端面。主轴801的上端面与铜套7的上端面齐平设置,连接轴802位于主轴801的上端,连接轴802与主轴801同轴设置,连接轴802的下端面与主轴801的上端面一体成形连接,上压板3上具有供连接轴802穿出的转轴孔,连接轴802上固定套设有压管10,压管10与连接轴802可拆卸连接,压管10的外壁与转轴孔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隙,压管10的下端面同时压住主轴801的上端面和铜套7的上端面。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固定在连接轴802上的压管10的下表面压住铜套7的上端面,外凸沿9的上表面顶住铜套7的下端面,因为压管10和凸沿都固定在转轴8上,因此可以通过压管10和外凸沿9的限位作用将转轴8限制在铜套7内转动,而转轴8不会上下移动。

连接轴802的上端连接有齿轮11,齿轮11的下表面压住压管10的上端面,压管10的下端面位于主轴801的上端面上,压管10的上端面顶住齿轮11的下表面,锁紧齿轮11后,通过齿轮11和主轴801的上端面的共同作用夹紧压管10,从而将压管10固定在连接轴802上。

外套2包括上外套201和下外套202,上外套201和下外套202分别位于安装板1的上方和下方,上外套201的下端面与安装板1的上表面紧贴并且可拆卸连接,下外套202的上端面与安装板1的下表面紧贴并且可拆卸连接,上压板3固定在上外套201的上端面,上外套201、安装板1以及下外套202通过螺栓连接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利用固定上压板3与上外套201的螺栓由上至下同时固定上压板3、上外套201、安装板1以及下外套202,即,同一颗螺栓由上至下穿过上压板3,上外套201、安装板1然后螺栓的下端插入下外套202内,将上压板3、上外套201、安装板1以及下外套202固定连接在一起,通过该技术手段,通过一颗螺栓,既连接固定了上压板3和上外套201,还将上外套201和下外套202固定在安装板1上,减少了螺栓的使用,加快了安装以及拆卸速度。

进一步的,在安装板1两侧的两个区域之间需要完全隔绝密封时,在压管10与转轴孔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满石棉,可以起到密封作用。

上压板3的上表面上设有与上压板3匹配的遮挡片,用于遮挡螺栓孔,避免灰尘水汽等进入螺栓孔腐蚀螺栓,螺栓生锈之后难以进行拆卸。

内套4的外壁与外套2的内壁之前不相连,具有空隙,形成空气层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

铜套7的内壁上环绕铜套7设有油槽13,可以进行储油,在转轴8和铜套7的内壁间加润滑油时,润滑油沿着转轴8和铜套7内壁之间的空隙向下渗透,布满转轴8和铜套7内壁之间进行润滑,并且会有部分会渗透到油槽13中进行储存,加长了润滑时间。

齿轮11的中心具有连接孔,连接轴802的上端插入连接孔中,齿轮11的上表面上设有压片12,压片12尺寸大于连接孔的尺寸,压片12通过螺栓与连接轴802锁紧固定,并将齿轮11锁紧在连接轴802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