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座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613866阅读:来源:国知局
还可同时节省万向球头18的制作材料、减轻万向球头18的重量。导油管路25的一端与第一凹槽32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凹槽33连通,第二支路24朝向外套管4的一端与第二凹槽33连通。当第二油路14在吸油单向阀11的作用下欲引入液压油时,导油管路25将自油箱通过上述间隙流入第一凹槽32内的液压油引入第二凹槽33内,再由第二支路24将其引入位于底座1内的第二油路14内。优选地,位于底座1内的第二油路14上还设有高压溢流阀34,外套管4上还设有通气阀门35,以确保在液压油油压较高时能够自动泄压,以保证液压系统整体的安全性。
[0058]4继续结合图2和图3所示,内套管3的内部沿其轴向设有用于在其向外套管4外移动时向内套管3提供回复力的第二弹簧45。该第二弹簧45朝向底座1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螺堵37与下端盖17连接。该第一弹簧螺堵37为一端能够配合插入第一支路23中的柱状体且具有与第一支路23连通的轴孔,第一弹簧螺堵37的另一端具有圆柱形连接头39,该连接头39外侧沿其轴向设有多个用于与第二弹簧45配合连接的环形凹部,当第一弹簧螺堵37的一端伸入第一支路23中时,其连接头39卡于第一连接口 29的底部;进一步地,内套管3邻近其第一端处形成有环形的限位凸起30,第二弹簧45朝向限位部的一端通过第二弹簧螺堵38与限位凸起30相连。该第二弹簧螺堵38与第一弹簧螺堵37的区别在于第二弹簧螺堵38在圆柱形连接头39外部还沿其轴向设有一用于和上述限位凸起30配合卡接的卡接部,该卡接部用于定位第二弹簧螺堵38,防止其沿内套管3的轴向向底座1方向移动。
[0059]如图1和图2所示,当内套管3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口 29的底部相抵靠时,该位置即为内套管3的初始位置。内套管3的第一端具有与内套管3连通并在内套管3处于其初始位置时至少部分位于限位部5外的连接头39,以方便内套管3与其他物件的连接。
[0060]进一步地,内套管3的外壁上具有多个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一^^接部7 ;限位部5包括能够沿外套管4的径向移动以能够与第一卡接部7卡接或分离的第二卡接部、上端盖41、通过固定螺栓44固定压盖于上端盖41上的伸缩压环42以及设于伸缩压环42和上端盖41之间用于调节第二卡接部位置的调节部,第二卡接部设于调节部及上端盖41之间,其中上端盖41具有与外套管4贯通的中心孔43。如图2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端盖41的横截面为圆形,其整体形状近似呈漏斗状,上端盖41下端(即图11中上端盖41的下端)设有用于与外套管4的第一端配合插接的插接部55,以用于更好的封堵外套管4,也就是更好的封堵油箱,使油箱的两端能够分别被上端盖41和下端盖17密封,防止液压油外溢。另夕卜,该插接部55与外套管4的内壁间还设有密封圈(为了达到较好的密封效果,本实施例中各相连接的结构件间只要涉及液压油的部分均设有密封圈)。伸缩压环42通过多根固定螺栓44配合压盖于上端盖41横截面面积较大的一端上。其中,上述多根固定螺栓44分别沿伸缩压环42的内孔的外缘设置一圈。
[0061]具体地,继续结合图2和图10所示,第一卡接部7为开设于内套管3外圆周上的楔形槽,即该楔形槽为圆环形。第二卡接部为多个伸缩卡块8(本实施例中仅以三个伸缩卡块8为例进行说明,当然也可设置更多个伸缩卡块8),该伸缩卡块8朝向伸缩压环42的一侧设有圆柱销48,上端盖41上具有多个沿内套管3的径向设置的用于分别装设各伸缩卡块8的安装槽47 (本实施例中的安装槽47为三个,分别与上述三个伸缩卡块8 一一对应)。各安装槽47朝向内套管3的一侧敞口,S卩,安装槽47 —侧与上端盖41的中心孔43连通,各伸缩卡块8对应安装槽47封闭侧(与其敞口侧相对的一侧)的一面设有第一弹簧36。当伸缩卡块8装设于对应的安装槽47内时,其第一弹簧36与安装槽47的封闭侧抵接。当第一弹簧36处于压缩状态,伸缩卡块8缩入安装槽47内并不与楔形槽卡接;当第一弹簧36受其弹力作用带动伸缩卡块8向靠近内套管3的方向移动以使其未设有第一弹簧36的一侧伸出安装槽47进而伸入楔形槽内,与楔形槽卡接。
[0062]本实施例中的每个伸缩卡块8均并列设有两个第一弹簧36,当然也可仅设置一根第一弹簧36,或设置多个第一弹簧36。安装槽47的形状优选与伸缩卡块8的形状匹配以避免伸缩卡块8在安装槽47内晃动移位,影响其与楔形槽的接触卡接。如图11所示,该多个安装槽47分别沿上端盖41的中心孔43的外缘均匀分布,这样可使在伸缩卡块8与内套管3上的一楔形槽相卡接时,多个伸缩卡块8能够近乎包围该楔形槽,以使该楔形槽周向受力均匀进而使二者卡接的更牢固。
[0063]优选地,如图12所示,伸缩卡块8为矩形块,且各伸缩卡块8未设有第一弹簧36的一侧的形状与楔形槽形状匹配以使其能够配合插入楔形槽中,即,使伸缩卡块8能够与楔形槽相啮合,增大卡接力度。其中,上述楔形槽的楔角朝向内套管3的第一端,以在未转动伸缩控制板46(以下将会详细介绍)时内套管3只能向外套管4外移动,而不能向外套管4内移动,进而使本发明的伸缩杆应用于物体支撑上时能够提供稳定且持续的支撑力。
[0064]进一步地,调节部为能够绕外套管4的轴向转动的伸缩控制板46。如图13所示,伸缩控制板46具有供内套管3穿过的通孔49、多个分别供各伸缩卡块8的圆柱销48穿设的第一导向孔50以及供固定螺栓44穿设的第二导向孔51。该多个第一导向孔50分别根据各圆柱销48的位置进行设置,多个第二导向孔51分别根据固定螺栓44的分布位置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向孔51的数量与固定螺栓44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设置,当然每个第二导向孔51内也可穿设多根固定螺栓44。转动伸缩控制板46或在内套管3向外套管4外移动时,各固定螺栓44沿对应的第二导向孔51滑动,各圆柱销48沿对应的第一导向孔50滑动以带动各伸缩卡块8沿内套管3的径向移动进而与对应的楔形槽卡接或分离。
[0065]继续结合图13所示,第一导向孔50和第二导向孔51均为沿通孔49的外围设置的圆弧形孔。进一步地,第一导向孔50自其一端起在内套管3的径向上向远离内套管3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其两端分别形成大头端和小头端,也就是该大头端与小头端在内套管3的径向上具有间距,该大头端在内套管3的径向上相对小头端更靠近内套管3(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向孔50近似为楔形孔,具体请参见图,当然第一导向孔50也可设置成其它样式,只要其两端在伸缩控制板46的径向上具有高度差即可)。当伸缩控制板46转动并带动圆柱销48朝向该小头端滑动时,伸缩卡块8沿内套管3的径向向外移动以与第一卡接部7分离(此时伸缩卡块8挤压第一弹簧36使其处于压缩状态,而伸缩卡块8的移动可通过人为转动伸缩控制板46实现,或受朝向远离外套管4的方向移动的内套管3的挤推实现),进而使内套管3能够相对外套管4移动,例如使内套管3复位至其初始位置;而当圆柱销48在第一弹簧36的回复力作用下朝向第一导向孔50的大头端滑动时,伸缩卡块8沿内套管3的径向向内移动以与第一卡接部7卡接(此时第一弹簧36复位,倘若此时伸缩控制板46未有其他外力作用时,伸缩控制板46可在扭簧52的带动下转动,该扭簧52将在下文介绍),从而使内套管3与外套管4相对位置固定。也就是,将第一导向孔19的两端间设有一间距的目的是为了在内套管2相对外套管1移动时能够导向伸缩卡块13向远离或靠近内套管2的方向移动。而伸缩控制板46的设置是用于在处于限位状态的内套管3欲向外套管4内移动时,可通过伸缩控制板46自身的转动以驱动各伸缩卡块8的圆柱销48沿对应的第一导向孔50滑动至该导向孔的小头端,使各伸缩卡块8与楔形槽分离以为内套管3的移动提供空间。
[0066]本实施例中的伸缩控制板46为圆形板(当然也可为其它形状的板),其半径大于伸缩压环42和上端盖41的半径,即其外缘凸出伸缩压环42和上端盖41,以便于使用者转动伸缩控制板46。
[0067]优选地,调节部还包括设于伸缩压环42与伸缩控制板46之间用于复位伸缩控制板46的扭簧52以及呈圆环状的导向带53。该扭簧52 —端与伸缩压环42连接,另一端与伸缩控制板46连接,具体可在伸缩压环42和伸缩控制板46上分别设置插接孔。具体地,在伸缩卡块8与楔形槽卡接时,扭簧52处于其初扭力状态;当转动伸缩控制板46使伸缩卡块8向安装槽47内移动时,伸缩卡块8的第一弹簧36受力压缩,扭簧52进一步产生扭矩,当取消施加于伸缩控制板46的外力时,伸缩控制板46受扭簧52的弹力反向转动,同时伸缩卡块8受其第一弹簧36的回复力向远离安装槽47的方向移动。导向带53设于伸缩控制板46的通孔49中,且其朝向上端盖41的一侧贴靠于上端盖41上,该导向带53的设置是用于防止内套管3在沿其轴向移动时产生晃动。为了更好的固定导向带53,本实施例中还特别于上端盖41上设置一圈用于限位导向带53的环形限位槽54。
[0068]具体操作时,踩踏摇柄,使吸油单向阀11关闭,排油单向阀12打开,此时油箱内的液压油受压下降并通过第二油路14涌入活塞缸9内以推顶内套管3向外套管4外移动(当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