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79217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试验仪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学的进步,试验设备的完善,现如今仅用一台试验仪器完成某一个单一目的的试验已经日趋成熟,而多台功能不同的仪器相互配合、协同完成一个由多条件影响、复杂力学环境作用下的科学试验越来越受到研宄人员的重视。由于试验室中的仪器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因此,如何将不同仪器设备有机地连接起来,成为实现多种仪器设备协同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不同仪器的输(供)水、油、气所用的管道管径规格不尽相同,以试验仪器常配备的尼龙管和PU管为例,其规格较多。现有接头能够匹配的管径规格比较单一,且固定管端处的设计大多采用伸缩式刚性点接触,这种接触方式不够牢固保险,当在管道受到触碰、偏移时管口处会发生漏水或漏气。并且,当管子直径较大、管壁较软时,这种伸缩式刚性点接触会使管壁局部发生较大变形,影响管口的密封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000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包括一端开口筒状的内套管和一端开口筒状的外套管,内套管的另一端开设第一通孔,外套管的另一端开设第二通孔,内套管套装在外套管内,内套管和外套管开口端相对,内套管内设置两个相互紧密贴紧的中间通透相通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与第一通孔相通,第二密封圈与第二通孔相通。
[0006]如上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所述的外套管的开口端设置数个以外套管的中心轴线为轴均匀排列的卡条,卡条与内套管的外壁配合,卡条的自由端设置向内的卡扣,卡扣与内套管的密封端配合。
[0007]如上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所述的内套管的开口端外周设置环形的斜坡口。
[0008]如上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所述的内套管内侧设置数个平行于内套管的中心轴线的凸筋,凸筋将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卡紧。
[000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采用“软接触、全包围”设计,确保管壁与密封介质之间良好接触,并实现不同管径之间的快速转换连接。一个接头可在不同管径规格组合的管道之间实现快速转换连接,连接灵活、适应性好;对管口外壁的密封、固定的接触形式不同以往的伸缩式刚性点接触,而是采用“软接触、全包围”的形式,其密封性、抗扰动性更强。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2]附图标记:1第一连接管2第一通孔3斜坡口 4第一密封圈5第二密封圈6第二连接管7内套管8卡条9第二通孔10卡扣11外套管12凸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4]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如图2所示,包括一端开口筒状的内套管7和一端开口筒状的外套管11,内套管7的另一端开设第一通孔2,外套管11的另一端开设第二通孔9,内套管7套装在外套管11内,内套管7和外套管11开口端相对,内套管7内设置两个相互紧密贴紧的中间通透相通的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第一密封圈4与第一通孔2相通,第二密封圈5与第二通孔9相通。第一密封圈4内设置第一连接管1,第二密封圈5内设置第二连接管6,第一连接管I穿过第一通孔2,第二连接管6闯过第二通孔9。
[0015]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外套管11的开口端设置数个以外套管11的中心轴线为轴均勾排列的卡条8,卡条8与内套管7的外壁配合,卡条8的自由端设置向内的卡扣10,卡扣10与内套管7的密封端配合。该结构保证外套管11可以方便的开在内套管7上,并且保证卡住之后的稳定性。
[0016]具体的,本实施例所述的内套管7的开口端外周设置环形的斜坡口 3。该结构便于内套管7方便插入至外套管11内。
[0017]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内套管7内侧设置数个平行于内套管7的中心轴线的凸筋12,凸筋12将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卡紧。该结构使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固定更加稳定。
[0018]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均为硅胶密封圈,用于连接、密封管口,设计成凹凸互补的一对圆柱体。连接不同管道所用的硅胶密封圈的外径均一致。为了充分保证硅胶密封圈包裹管道外壁,硅胶密封圈的内径Φ1、Φ2的大小等于所连接的管道的外径值减去0.5mm,即。根据上述介绍的常用管道的规格,本套快速转换接头对于每种管径的管道均设计一对,即凹凸互补的两个硅胶密封圈。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管径之间的相互连接建议采用“由凸到凹”的连接方式,因为在这种连接方式下,更加有利于流体顺畅地通过接头。
[0019]内套管7也称作内套筒,用于固定上述硅胶密封圈。凸筋12通过增大阻力,提供挤压的作用方式固定硅胶密封圈,同时变形特性良好的硅胶密封圈内部将产生膨胀效果,更加有利于对位于其中心的管道外壁的包裹和密封。斜坡口 3将内套筒进口端的外径设计为线性渐变状,有利于内套筒进入外套筒内。
[0020]外套管11也称作外套筒,用于封装内部结构。六个独立的卡条8和卡扣10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外径变化。当内套管度昂不滑入外套管时,首先,六个卡扣10会随着内套管斜坡口 3逐渐变大而不断张开,当整个内套管完全进入外套管内部时,六个卡扣10将会恢复成原始状态,并将内套管反锁于其中,实现整个结构的封装。
[0021]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步骤为:
[0022]步骤1:将需要连接的不同管径的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6分别穿过内套管7、外套管11 ;
[0023]步骤2:将与管径相对应的第一密封圈4、第二密封圈5分别套入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6的管口处;
[0024]步骤3:将已经包裹、密封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6管口的第一密封圈4、第二密封圈5塞入内套管7中;
[0025]步骤4:将外套管11套入内套管7,完成最后的封装。
[002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开口筒状的内套管(7)和一端开口筒状的外套管(11),内套管(7)的另一端开设第一通孔(2),外套管(11)的另一端开设第二通孔(9),内套管(7)套装在外套管(11)内,内套管(7)和外套管(11)开口端相对,内套管(7)内设置两个相互紧密贴紧的中间通透相通的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第一密封圈(4)与第一通孔(2)相通,第二密封圈(5)与第二通孔(9)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套管(11)的开口端设置数个以外套管(11)的中心轴线为轴均匀排列的卡条(8),卡条(8)与内套管(7)的外壁配合,卡条(8)的自由端设置向内的卡扣(10),卡扣(10)与内套管(7)的密封端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套管(7 )的开口端外周设置环形的斜坡口( 3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套管(7)内侧设置数个平行于内套管(7)的中心轴线的凸筋(12),凸筋(12)将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卡紧。
【专利摘要】一种适用于试验室不同管径快速转换的接头,包括一端开口筒状的内套管和一端开口筒状的外套管,内套管的另一端开设第一通孔,外套管的另一端开设第二通孔,内套管套装在外套管内,内套管和外套管开口端相对,内套管内设置两个相互紧密贴紧的中间通透相通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与第一通孔相通,第二密封圈与第二通孔相通。本实用新型采用“软接触、全包围”设计,确保管壁与密封介质之间良好接触,并实现不同管径之间的快速转换连接。
【IPC分类】F16L33-32, F16L37-04, F16L47-08
【公开号】CN204387547
【申请号】CN201420841081
【发明人】曹智
【申请人】曹智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