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噪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784112阅读:来源:国知局
贯通设有延伸至减振腔12的底通孔14,顶反振板21盖设于顶通孔13所在位置,且顶反振板21上贯通设有与顶通孔13相对应的板通孔212,顶通孔13、底通孔14和板通孔212均为圆形孔,顶通孔13、底通孔14和板通孔212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底反振板22的两短板相邻底通孔14设置;顶通孔13的直径大于板通孔212的直径。
[0046]在噪音测试标准环境下,本实施例纺织机工作时,通过声级计测得环境噪音为71分贝。通过SolidWorks Simulat1n对墙板应力进行模拟,测得墙板内部最大应力为100.4MPa。减噪效果效果优于实施例一,略优于实施例七;墙板最大应力与实施例一基本保持一致。
[0047]实施例九: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七的区别仅在于,安装壳I的安装平面11处铺设有阻尼垫3,该阻尼垫3为橡胶材料或硅胶材料制成。安装时,阻尼垫3位于安装壳I和墙板间。
[0048]在噪音测试标准环境下,本实施例纺织机工作时,通过声级计测得环境噪音为68分贝。通过SolidWorks Simulat1n对墙板应力进行模拟,测得墙板内部最大应力为95.0MPa0减噪效果效果明显优于实施例一;墙板最大应力也明显优于实施例一。安装本实施例的纺织机,在减噪和墙板应力方面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当纺织机数量足够多时,这种效果更是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工作环境。
[0049]实施例十:与实施例八的区别仅在于,安装壳I的安装平面11处铺设有阻尼垫3,该阻尼垫3为橡胶材料或硅胶材料制成。安装时,阻尼垫3位于安装壳I和墙板间。
[0050]在噪音测试标准环境下,本实施例纺织机工作时,通过声级计测得环境噪音为66分贝。通过SolidWorks Simulat1n对墙板应力进行模拟,测得墙板内部最大应力为95.1MPa0减噪效果效果明显优于实施例一;墙板最大应力也明显优于实施例一。安装本实施例的纺织机,在减噪和墙板应力方面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当纺织机数量足够多时,这种效果更是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工作环境。
[0051]实施例十一:与实施例七的区别仅在于,安装壳I上两相对的侧部开设有供减振单元2进出的侧口,顶反振板21和底反振板22所在位置与侧口相邻设置。
[0052]在噪音测试标准环境下,本实施例纺织机工作时,通过声级计测得环境噪音为72分贝。通过SolidWorks Simulat1n对墙板应力进行模拟,测得墙板内部最大应力为100.1MPa0减噪效果效果明显优于实施例一;墙板最大应力也明显优于实施例一。安装本实施例的纺织机,在减噪和墙板应力方面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当纺织机数量足够多时,这种效果更是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工作环境。
[0053]本实用新型中,如图6、7所示,减振单元2以六个一组的形式安装于一个减噪装置的减振腔12内,且减噪装置工作时以五个一套的形式贴设于纺织机墙板4上,可以节省材料,提高空间利用率。墙板4为方形结构,其中四个减噪装置对应地位于墙板4的四个角所在位置,最后一个减噪装置位于墙板4的中央位置。减噪装置整体随着墙板4一起振动,而减振腔12内顶反振板21和底反振板22分别吸收来自顶面121和底面122的振动,反振板在此的作用为吸收并反馈振动信号。由于顶反振板21和底反振板22翘起并悬设于减振腔12内,因此工作时,顶反振板21和底反振板22将快速、独立地吸收大量来自顶面121和底面122的振动,而所吸收的振动被储存于顶夹板211和底夹板221内,夹设于顶夹板211和底夹板221间的阻尼块23则大量吸收顶夹板211和底夹板221的振动,并通过橡胶的阻尼特性将振动内部耗散掉,从而大幅降低墙板4的振动,进而实现墙板4的减噪。减振单元2内一个顶夹板211、一个底夹板221和一个阻尼块23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减振元素,减振元素是减振单元2的最小单位,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组合,该组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减振减噪效果,同时在保证减振效果不变的前提下降低了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其中,顶夹板211和底夹板221弹性变形,同时两夹板与阻尼块23间摩擦消耗了墙板4的震动能量,从而减小墙板4振动,最终实现降低噪音的目的。实际中,阻尼块23可适用橡胶材料或硅胶材料,而无法使用弹簧。因为振动是朝着各个方向的,而弹簧只有一个方向即垂直于弹簧截面的方向减振效果最好,那其他的方向振动将导致弹簧发生变形,反而不容易起到减振效果。另外,实施例一的减振腔12内只用橡胶或硅胶填充满,将其安装于墙板上并启动纺织机,然后通过声级计测得环境噪音为123分贝;通过SolidWorks Simulat1n对墙板4应力进行模拟,测得墙板4内部最大应力为170.3MPa,其减噪和降低应力的效果明显劣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带来的效果。
【主权项】
1.一种减噪装置,包括安装壳,该安装壳上用于安装贴靠的外表面为安装平面,其特征是,该安装壳内开设有减振腔,该减振腔内远离安装平面的内表面为顶面,减振腔内靠近安装平面、且与顶面相对应的内表面为底面,减振腔内还安装有减振单元,该减振单元包括有: 与顶面固定的顶反振板,顶反振板的部分结构朝向底面翘起、且悬设于减振腔内,该翘起结构为顶夹板; 与底面固定的底反振板,底反振板的部分结构朝向顶面翘起、且悬设于减振腔内,该翘起结构为底夹板; 夹设于顶夹板和底夹板间的阻尼块,该阻尼块为橡胶材料或硅胶材料制成; 顶夹板和底夹板间相互平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噪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顶面、底面和安装平面相互平行设置,顶夹板所在平面与安装平面间呈25°?65°夹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噪装置,其特征是:同一减振单元内顶夹板、底夹板和阻尼块的数量保持一致,顶夹板和底夹板间--对应设置,且相互对应的顶夹板和底夹板间唯一夹持一个阻尼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噪装置,其特征是:同一减振单元内顶夹板、底夹板和阻尼块的数量均为两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噪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顶面、底面和安装平面相互平行设置,各顶夹板、底夹板和阻尼块均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其中一顶夹板所在平面与安装平面呈45°夹角设置,另一顶夹板所在平面与安装平面呈135°夹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减噪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安装壳顶面上贯通设有延伸至减振腔内的顶通孔,安装壳底面上贯通设有延伸至减振腔的底通孔,顶通孔和底通孔均为圆形孔,顶反振板的位置与顶通孔相对应,底反振板的位置与底通孔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减噪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安装壳顶面上贯通设有延伸至减振腔内的顶通孔,安装壳底面上贯通设有延伸至减振腔的底通孔,顶反振板盖设于顶通孔所在位置,且顶反振板上贯通设有与顶通孔相对应的板通孔,顶通孔、底通孔和板通孔均为圆形孔,顶通孔、底通孔和板通孔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底反振板的位置与底通孔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噪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顶通孔的直径大于板通孔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噪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安装壳的安装平面处铺设有阻尼垫,该阻尼垫为橡胶材料或硅胶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噪装置,包括带有安装平面的安装壳,安装壳内开设有减振腔,该减振腔包括顶面和底面,该减振腔内安装有减振单元,该减振单元包括有:与顶面固定的顶反振板,顶反振板的部分结构朝向底面翘起、且悬设于减振腔内,该翘起结构为顶夹板;与底面固定的底反振板,底反振板的部分结构朝向顶面翘起、且悬设于减振腔内,该翘起结构为底夹板;夹设于顶夹板和底夹板间的阻尼块,该阻尼块为橡胶材料或硅胶材料制成;顶夹板和底夹板间相互平行设置。减噪装置通过顶反振板和底反振板分别吸收振动,并将所吸收的振动传递给夹设于顶夹板和底夹板间的阻尼块,使其摩擦消耗了墙板的震动能量,从而减小墙板振动,最终实现降低噪音的目的。
【IPC分类】F16F15-08
【公开号】CN204493575
【申请号】CN201520032785
【发明人】金玉珍, 胡小冬, 崔靖渝, 胡旭东
【申请人】浙江理工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6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