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阻尼可调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39718阅读:943来源:国知局
回复阻尼可调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减震装置,特别是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车辆因各种路面需求,皆会在前轮及前悬挂部位装配前减震器,借此来抵消车辆承受路面及承载物带来的作用力,提高车辆驾乘的舒适性。
[0003]传统的倒置式前减震,主要由双筒缸体和叉管组合组成。双筒缸体通常由固连在一起的外管、内管和端盖组合而成,双筒缸体包括内腔和外腔。叉管组合通常由叉管,以及固连在叉管上端的底阀座组件组成。叉管的下端固定在下脚上,叉管的上部和底阀座组件铆固后一起伸入双筒缸体的外腔中。在叉管内还安装有前减震弹簧和减震簧底座,通过前减震弹簧和液压油的运动,实现减震的效果。现有的倒置式前减震装置,结构及油路较为复杂,零件数量多、减震效果不够理想。
[0004]同时,倒置式前减震的回复阻尼在设计时已确定,其预压阻尼力只能与某一行驶特性相匹配,并不能满足车辆多工况的要求,其车辆操控性及舒适性仍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回复阻尼可调的倒置式前减震,并通过优化油路结构,减少零件数量,提高减震效果,提高驾乘的舒适性,满足多工况行驶要求。
[0006]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回复阻尼可调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包括双筒缸体和叉管组合,所述双筒缸体包括固连在一起的外管(I)、内管(2)和端盖(3),所述叉管组合包括叉管(4),以及固连在叉管(4)上端的底阀座组件(5),所述叉管(4)的下端固定在下脚(6)上,叉管(4)的上部和底阀座组件(5) —起伸入双筒缸体的外腔中,在所述叉管⑷内还安装有前减震弹簧(7),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的下端接有内管接头(8),底阀座组件(5)与内管接头(8)之间套装有缓冲弹簧(9),所述内管接头
(8)外由上向下固套有主活塞(10)和回复阻尼钢片(11),并通过主活塞锁紧螺母(12)锁紧,所述前减震弹簧(7)的上端抵在主活塞锁紧螺母(12)上,前减震弹簧(7)的下端固定在叉管(4)底部的减震簧底座(14)上;所述主活塞(10)的腰部开有环形槽(10a),主活塞
(10)上部的外壁上开有贯通至环形槽(1a)的纵向缺槽(10b),相邻纵向缺槽(1b)之间的活塞主体(1c)上开有上下贯通的第一油孔(203),所述环形槽(1a)外活动套装有活塞环(13);
[0007]所述内管⑵中装有油针(21),油针(21)的上端由下向上依次设置有油针底座
(22)、过渡螺栓(17)和调节螺栓(18),所述油针(21)与油针底座(22)通过螺纹连接,过渡螺栓(17)的下端抵在油针底座(22)的顶部,过渡螺栓(17)与内管(2)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栓(18)的下端穿过端盖(3)插入过渡螺栓(17)顶部对应设置的缺槽(17a)内并能带动过渡螺栓(17) —起转动;所述内管(2)的下端设置有油针活塞(19),所述油针活塞
(19)遮挡下侧壁孔(201)的面积决定了下侧壁孔(201)的过油量,所述油针活塞(19)与内管接头(8)之间装有油针复位弹簧(20),所述油针活塞(19)上开有第二油孔(204);
[0008]当减震装置受到向下的作用力并开始压缩前减震弹簧(7)时,所述活塞环(13)在第一油腔(101)油压的推动下向上运动并抵在环形槽(1a)的顶部,位于第一油腔(101)的一部分油液经主活塞(10)与叉管(4)之间的缝隙进入纵向缺槽(10b),最后流入底阀座组件(5)与主活塞(10)之间的第二油腔(102);位于第一油腔(101)的另一部分油液流入内管⑵内腔中并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内管⑵的下侧壁孔(201)进入所述第二油腔(102),另外一路依次经过油针活塞(19)上的第二油孔(204)、内管(2)的上侧壁孔(202)进入底阀座组件(5)与端盖(3)之间的第三油腔(103);
[0009]当前减震弹簧(7)开始回复时,回复阻尼钢片(11)的外侧端在第二油腔(102)油压的推动下向下翘曲从而露出第一油孔(203),同时活塞环(13)向下运动并抵在环形槽(1a)的底部,位于第二油腔(102)的一部分油液经第一油孔(203)回到第一油腔(101),直至第二油腔(102)油压不足以推动回复阻尼钢片(11)翘曲为止;位于第二油腔(102)的另一部分油液经下侧壁孔(201)回到内管(2)内腔中,位于第三油腔(103)的油液依次经过上侧壁孔(202)、第二油孔(204)回到内管(2)内腔中,汇合后一起流回第一油腔(101)中。
[0010]优选为,所述内管(2)中部固定套装有行程限位板(16)和防撞底胶(15),防撞底胶(15)位于行程限位板(16)的下方。行程限位板用于对底阀座组件进行上限位,防止过渡压缩前减震装置,防撞底胶用于缓冲底阀座组件对行程限位板的撞击。
[0011]进一步,所述端盖(3)上开有与双筒缸体外腔相通的通气孔,并通过放气螺栓
(23)堵住。前减震装置运动过程中产生热量,使腔体内的气体膨胀,压力增大,需要泄压时,可打开放气螺栓放气。
[001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减震装置内设置主活塞、回复阻尼钢片和活塞环,活塞环和回复阻尼钢片作为其中两个油路的自动阀门,根据油压的大小选择打开和关闭,从而在压缩和回复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油路,连通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整个油路在压缩过程中始终为三个油路,而在回复过程中刚开始为三个油路,之后为两个油路,优化了减震阻力油压缩通道和回复通道;另外,当车遇到颠簸严重的路面及载重量增加时,需要增大前减震的回复阻尼时,通过拧动调节螺栓带动过渡螺栓转动,并推动油针和油针活塞向下移动并逐渐增大下侧壁孔的遮挡面积,回复阻尼也随之增大,直至将下侧壁孔完全堵住时,回复阻尼最大。在压缩过程中,下侧壁孔的过油量占整个压缩油路的过油量的比例很小,因此对整个压缩阻尼的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回复过程中,下侧壁孔的过油量占整个回复油路的过油量的比例很大,因此对回复阻尼的调节起决定性的作用。该结构有助于提高整车通过性及舒适性,具有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减震性能好等特点,并能满足不同路况的行驶要求。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形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0016]图4是图2的B部放大图。
[0017]图5是图2中主活塞的立体图。
[0018]图6是图5的剖视图之一。
[0019]图7是图5的剖视图之二。
[0020]图8是图2中回复阻尼钢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9是本实用新型压缩状态的油路图。
[0022]图10是本实用新型回复状态的油路图。
[0023]图11是回复阻尼最小的状态。
[0024]图12是回复阻尼最大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6]结合图1、图2所示,一种回复阻尼可调的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主要由双筒缸体和叉管组合两部分组成。其中,双筒缸体主要由外管丨、内管2和端盖3固连在一起构成,双筒缸体包括内腔和外腔,外管1、内管2分别与端盖3通过螺纹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端盖3上设置有外螺纹用于与外管I连接;端盖3上设置有内螺纹用于与内管2连接,并通过螺母锁紧。
[0027]叉管组合主要由叉管4,以及固连在叉管4上端的底阀座组件5组成。叉管4的下端固定在下脚6上,叉管4的上部和底阀座组件5 —起伸入双筒缸体的外腔中,在叉管4内还安装有前减震弹簧7,以上所述与现有的倒置式前减震装置结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0028]区别在于:内管2的下端接有内管接头8,内管2与内管接头8最好通过螺纹连接。底阀座组件5与内管接头8之间套装有缓冲弹簧9,内管接头8外由上向下固套有主活塞10和回复阻尼钢片11,并通过主活塞锁紧螺母12锁紧。前减震弹簧7的上端抵在主活塞锁紧螺母12上,前减震弹簧7的下端固定在叉管4底部的减震簧底座14上;环形槽1a外活动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