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通道流量可调直角加油机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20856发布日期:2021-03-19 11:01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通道流量可调直角加油机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通道流量可调直角加油机阀。



背景技术:

电磁阀(electromagneticvalve)是用电磁控制的工业设备,是用来控制流体的自动化基础元件,属于执行器,并不限于液压、气动。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调整介质的方向、流量、速度和其他的参数。电磁阀可以配合不同的电路来实现预期的控制,而控制的精度和灵活性都能够保证。其中,普通的电磁阀都时只设置有一进一出连个连接口,对于介质的不同流量的需求可能需要多个电磁阀才能实现,增加管路连接的复杂度,既不美观又安装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控制介质不同流量的双通道流量可调直角加油机阀。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通道流量可调直角加油机阀,包括壳体、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及膜片组件;壳体的侧面开设有进油孔及出油孔,膜片组件匹配设置于进油孔及出油孔之间;第一电磁阀的进口匹配连通进油孔,该第一电磁阀的出口匹配连通出油孔;第二电磁阀的进口通过膜片组件与进油孔匹配连通,该第二电磁阀的出口与出油孔匹配连通;

当第一电磁阀通电打开时,第二电磁阀处于断电关闭状态,进油孔通过第一电磁阀与出油孔匹配贯通;当第二电磁阀通电打开时,第一电磁阀处于断电关闭状态,进油孔通过膜片组件与出油孔匹配贯通。

其中,壳体包括阀体及阀盖;进油孔及出油孔匹配开设于阀体的侧面或底面;阀体的顶端开设有顶面开设有同时贯通进油孔及出油孔的膜片下腔;阀盖的底端开设有膜片上腔;阀盖固定连接于阀体的顶面上,膜片下腔与膜片上腔匹配对接,且膜片组件匹配设置于膜片下腔及膜片上腔之间;第一电磁阀匹配安装于阀盖的顶面且其进口通过阀盖与阀体上的进油孔匹配连通,该第一电磁阀的出口通过阀盖与阀体上的出油孔匹配连通;第二电磁阀匹配安装于阀盖的顶面且其进口通过匹配连通膜片上腔,该第二电磁阀的出口通过阀盖与阀体上的出油孔匹配连通。

其中,膜片组件包括膜片、弹簧安装座、第三复位弹簧、连接销及卡环;连接销包括上下同轴一体连接的限位块及插销,限位块的外径大于插销的外径;弹簧安装座的上端开设有与第三复位弹簧相匹配的弹簧限位孔,该弹簧安装座的底端开设有与弹簧限位孔同轴贯通且与插销相匹配的第一插销孔;膜片的中间开设有与插销相匹配的第二插销孔;

所述连接销的插销从弹簧限位孔内依次穿过第一插销孔及第二插销孔后通过卡环卡接固定;第三复位弹簧匹配安装于弹簧限位孔内;膜片的两端被夹紧固定于阀体及阀盖之间,且该膜片把膜片下腔及膜片上腔分隔开;第三复位弹簧的顶端抵住膜片上腔的顶面,膜片在第三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下密封膜片下腔与出油孔的连通口;膜片上还开设有贯通进油孔与膜片上腔的稳压小孔。

其中,阀体的顶端还开设有贯通进油孔的第一出油口及贯通出油孔的第二出油口;阀盖的顶面开设有第一电磁阀内腔及第二电磁阀内腔,该阀盖的底面还开设有贯通第一电磁阀内腔的第一进油通道;膜片上腔的顶面开设有贯通第二电磁阀内腔的第二进油通道;第一电磁阀内腔的底面开设有第一阀口,第二电磁阀内腔的底面开设有第二阀口;阀盖的侧面开设有同时贯通第一阀口及第二阀口的第一出油通道,该阀盖的底面还开设有贯通第一出油通道的第二出油通道;

所述阀体的第一出油口与阀盖的第一进油通道匹配对接,该阀体的第二出油口与阀盖的第二出油通道匹配对接;第一电磁阀匹配安装于第一电磁阀内腔内并匹配控制第一阀口的通断;第二电磁阀匹配安装于第二电磁阀内腔内并匹配控制第二阀口的通断。

其中,第一出油通道的开口处设置有与之匹配堵塞的钢珠。

其中,第一电磁阀包括第一静铁芯、第一动铁芯、第一复位弹簧、第一线圈及第一压紧螺母;第一电磁阀内腔内设置有第一内螺纹;第一静铁芯的顶端设置有第一锁紧螺纹,该第一静铁芯的底部设置有与之同轴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底端外侧设置有与第一内螺纹相匹配的第一外螺纹,该第一连接件的底端还开设有与之同轴且与第一动铁芯相匹配的第一活动孔,第一活动孔贯通至第一静铁芯的底端;第一动铁芯的顶端开设有与第一复位弹簧相匹配的第一复位弹簧安装孔;

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从第一动铁芯的顶端匹配插入第一复位弹簧安装孔内,带第一复位弹簧的第一动铁芯从第一连接件的底端匹配插入第一活动孔内;第一连接件在第一电磁阀内腔内通过第一外螺纹与第一内螺纹实现的螺纹固定连接;第一线圈匹配套接于第一静铁芯及第一连接件上;第一压紧螺母与第一锁紧螺纹之间的螺纹连接来压紧固定第一线圈;

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两端匹配作用于第一静铁芯及第一动铁芯之间并压紧第一动铁芯堵住第一阀口。

其中,第二电磁阀包括第二静铁芯、第二动铁芯、第二复位弹簧、第二线圈及第二压紧螺母;第二电磁阀内腔内设置有第二内螺纹;第二静铁芯的顶端设置有第二锁紧螺纹,该第二静铁芯的底部设置有与之同轴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底端外侧设置有与第二内螺纹相匹配的第二外螺纹,该第二连接件的底端还开设有与之同轴且与第二动铁芯相匹配的第二活动孔,第二活动孔贯通至第二静铁芯的底端;第二动铁芯的顶端开设有与第二复位弹簧相匹配的第二复位弹簧安装孔;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从第二动铁芯的顶端匹配插入第二复位弹簧安装孔内,带第二复位弹簧的第二动铁芯从第二连接件的底端匹配插入第二活动孔内;第二连接件在第二电磁阀内腔内通过第二外螺纹与第二内螺纹实现的螺纹固定连接;第二线圈匹配套接于第二静铁芯及第二连接件上;第二压紧螺母与第二锁紧螺纹之间的螺纹连接来压紧固定第二线圈;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两端匹配作用于第二静铁芯及第二动铁芯之间并压紧第二动铁芯堵住第二阀口。

其中,第一动铁芯的底端设置封堵第一阀口的第一弹性堵头;第二动铁芯的底端设置有封堵第二阀口的第二弹性堵头。

其中,第一动铁芯的底端开设有与第一复位弹簧安装孔同轴匹配贯通的第一沉孔,第一沉孔的小孔内匹配安装第一压簧,第一弹性堵头匹配安装固定于第一沉孔的大孔内并压紧第一压簧;

所述第二动铁芯的底端开设有与第二复位弹簧安装孔同轴匹配贯通的第二沉孔,第二沉孔的小孔内匹配安装第二压簧,第二弹性堵头匹配安装固定于第二沉孔的大孔内并压紧第二压簧。

其中,第一动铁芯的侧面开设有贯通第一沉孔的小孔的第一疏通孔;第二动铁芯的侧面开设有贯通第二沉孔的小孔的第二疏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两个电磁阀的不同控制来调整本产品内部的介质流动通道,从而实现对介质不同流量输出的控制,既结构简单,又安装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通道流量可调直角加油机阀的结构示意剖视图。

其中:1-壳体;2-第一电磁阀;3-第二电磁阀;4-膜片组件;5-阀体;6-阀盖;11-进油孔;12-出油孔;21-第一静铁芯;22-第一动铁芯;23-第一复位弹簧;24-第一线圈;25-第一压紧螺母;31-第二静铁芯;32-第二动铁芯;33-第二复位弹簧;34-第二线圈;35-第二压紧螺母;41-膜片;42-弹簧安装座;43-第三复位弹簧;44-连接销;45-卡环;51-膜片下腔;52-第一出油口;53-第二出油口;61-膜片上腔;62-第一电磁阀内腔;63-第二电磁阀内腔;64-第一进油通道;65-第二进油通道;66-第一出油通道;67-第二出油通道;68-钢珠;211-第一锁紧螺纹;212-第一连接件;221-第一复位弹簧安装孔;222-第一弹性堵头;223-第一沉孔;224-第一压簧;225-第一疏通孔;311-第二锁紧螺纹;312-第二连接件;321-第二复位弹簧安装孔;322-第二弹性堵头;323-第二沉孔;324-第二压簧;325-第二疏通孔;411-第二插销孔;412-稳压小孔;421-弹簧限位孔;422-第一插销孔;441-限位块;442-插销;621-第一阀口;622-第一内螺纹;631-第二阀口;632-第二内螺纹;2121-第一外螺纹;2122-第一活动孔;3121-第二外螺纹;3122-第二活动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图1所示,一种双通道流量可调直角加油机阀,包括壳体1、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3及膜片组件4;壳体1的侧面开设有进油孔11及出油孔12,膜片组件4匹配设置于进油孔11及出油孔12之间;第一电磁阀2的进口匹配连通进油孔11,该第一电磁阀2的出口匹配连通出油孔12;第二电磁阀3的进口通过膜片组件4与进油孔11匹配连通,该第二电磁阀3的出口与出油孔12匹配连通;

当第一电磁阀2通电打开时,第二电磁阀3处于断电关闭状态,进油孔11通过第一电磁阀2与出油孔12匹配贯通;当第二电磁阀3通电打开时,第一电磁阀2处于断电关闭状态,进油孔11通过膜片组件4与出油孔12匹配贯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两个电磁阀的不同控制来调整本产品内部的介质流动通道,从而实现对介质不同流量输出的控制,既结构简单,又安装操作方便。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阀体5及阀盖6;进油孔11及出油孔12匹配开设于阀体5的侧面或底面;阀体5的顶端开设有顶面开设有同时贯通进油孔11及出油孔12的膜片下腔51;阀盖6的底端开设有膜片上腔61;阀盖6固定连接于阀体5的顶面上,膜片下腔51与膜片上腔61匹配对接,且膜片组件4匹配设置于膜片下腔51及膜片上腔61之间;第一电磁阀2匹配安装于阀盖6的顶面且其进口通过阀盖6与阀体5上的进油孔11匹配连通,该第一电磁阀2的出口通过阀盖6与阀体5上的出油孔12匹配连通;第二电磁阀3匹配安装于阀盖6的顶面且其进口通过匹配连通膜片上腔61,该第二电磁阀3的出口通过阀盖6与阀体5上的出油孔12匹配连通。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膜片组件4包括膜片41、弹簧安装座42、第三复位弹簧43、连接销44及卡环45;连接销44包括上下同轴一体连接的限位块441及插销442,限位块441的外径大于插销442的外径;弹簧安装座42的上端开设有与第三复位弹簧43相匹配的弹簧限位孔421,该弹簧安装座42的底端开设有与弹簧限位孔421同轴贯通且与插销442相匹配的第一插销孔422;膜片41的中间开设有与插销442相匹配的第二插销孔411;

所述连接销44的插销442从弹簧限位孔421内依次穿过第一插销孔422及第二插销孔411后通过卡环45卡接固定;第三复位弹簧43匹配安装于弹簧限位孔421内;膜片41的两端被夹紧固定于阀体5及阀盖6之间,且该膜片41把膜片下腔51及膜片上腔61分隔开;第三复位弹簧43的顶端抵住膜片上腔61的顶面,膜片41在第三复位弹簧43的作用力下密封膜片下腔51与出油孔12的连通口;膜片41上还开设有贯通进油孔11与膜片上腔61的稳压小孔41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阀体5的顶端还开设有贯通进油孔11的第一出油口52及贯通出油孔12的第二出油口53;阀盖6的顶面开设有第一电磁阀内腔62及第二电磁阀内腔63,该阀盖6的底面还开设有贯通第一电磁阀内腔62的第一进油通道64;膜片上腔61的顶面开设有贯通第二电磁阀内腔63的第二进油通道65;第一电磁阀内腔62的底面开设有第一阀口621,第二电磁阀内腔63的底面开设有第二阀口631;阀盖6的侧面开设有同时贯通第一阀口621及第二阀口631的第一出油通道66,该阀盖6的底面还开设有贯通第一出油通道66的第二出油通道67;

所述阀体5的第一出油口52与阀盖6的第一进油通道64匹配对接,该阀体5的第二出油口53与阀盖6的第二出油通道67匹配对接;第一电磁阀2匹配安装于第一电磁阀内腔62内并匹配控制第一阀口621的通断;第二电磁阀3匹配安装于第二电磁阀内腔63内并匹配控制第二阀口631的通断。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油通道66的开口处设置有与之匹配堵塞的钢珠68,既起到对第一出油通道66的密封性能,又可以通过顶开钢珠68来实现手动泄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磁阀2包括第一静铁芯21、第一动铁芯22、第一复位弹簧23、第一线圈24及第一压紧螺母25;第一电磁阀内腔62内设置有第一内螺纹622;第一静铁芯2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锁紧螺纹211,该第一静铁芯21的底部设置有与之同轴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件212;第一连接件212的底端外侧设置有与第一内螺纹622相匹配的第一外螺纹2121,该第一连接件212的底端还开设有与之同轴且与第一动铁芯22相匹配的第一活动孔2122,第一活动孔2122贯通至第一静铁芯21的底端;第一动铁芯22的顶端开设有与第一复位弹簧23相匹配的第一复位弹簧安装孔221;

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3从第一动铁芯22的顶端匹配插入第一复位弹簧安装孔221内,带第一复位弹簧23的第一动铁芯22从第一连接件212的底端匹配插入第一活动孔2122内;第一连接件212在第一电磁阀内腔62内通过第一外螺纹2121与第一内螺纹622实现的螺纹固定连接;第一线圈24匹配套接于第一静铁芯21及第一连接件212上;第一压紧螺母25与第一锁紧螺纹211之间的螺纹连接来压紧固定第一线圈24;

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3的两端匹配作用于第一静铁芯21及第一动铁芯22之间并压紧第一动铁芯22堵住第一阀口62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电磁阀3包括第二静铁芯31、第二动铁芯32、第二复位弹簧33、第二线圈34及第二压紧螺母35;第二电磁阀内腔63内设置有第二内螺纹632;第二静铁芯31的顶端设置有第二锁紧螺纹311,该第二静铁芯31的底部设置有与之同轴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件312;第二连接件312的底端外侧设置有与第二内螺纹632相匹配的第二外螺纹3121,该第二连接件312的底端还开设有与之同轴且与第二动铁芯32相匹配的第二活动孔3122,第二活动孔3122贯通至第二静铁芯31的底端;第二动铁芯32的顶端开设有与第二复位弹簧33相匹配的第二复位弹簧安装孔321;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3从第二动铁芯32的顶端匹配插入第二复位弹簧安装孔321内,带第二复位弹簧33的第二动铁芯32从第二连接件312的底端匹配插入第二活动孔3122内;第二连接件312在第二电磁阀内腔63内通过第二外螺纹3121与第二内螺纹632实现的螺纹固定连接;第二线圈34匹配套接于第二静铁芯31及第二连接件312上;第二压紧螺母35与第二锁紧螺纹311之间的螺纹连接来压紧固定第二线圈34;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3的两端匹配作用于第二静铁芯31及第二动铁芯32之间并压紧第二动铁芯32堵住第二阀口631。

其中,第一电磁阀2及第二电磁阀3的外侧设置有起到保护作用的外壳,并设置有与第一电磁阀2及第二电磁阀3匹配联接的控制线路接出。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动铁芯22的底端设置封堵第一阀口621的第一弹性堵头222;第二动铁芯32的底端设置有封堵第二阀口631的第二弹性堵头322。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堵头可以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提高其对阀口的密封性能。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动铁芯22的底端开设有与第一复位弹簧安装孔221同轴匹配贯通的第一沉孔223,第一沉孔223的小孔内匹配安装第一压簧224,第一弹性堵头222匹配安装固定于第一沉孔223的大孔内并压紧第一压簧224;

所述第二动铁芯32的底端开设有与第二复位弹簧安装孔321同轴匹配贯通的第二沉孔323,第二沉孔323的小孔内匹配安装第二压簧324,第二弹性堵头322匹配安装固定于第二沉孔323的大孔内并压紧第二压簧324。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压簧,可以有效压紧弹性堵头,保证弹性堵头对阀口的密封性的持续有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动铁芯22的侧面开设有贯通第一沉孔223的小孔的第一疏通孔225;第二动铁芯32的侧面开设有贯通第二沉孔323的小孔的第二疏通孔325。本实用新型设置的疏通孔,可以有效减少动铁芯在活动时收到的介质阻力,实现阀口的快速打开与封闭。

本产品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第一电磁阀2通电打开时,第一动铁芯22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3的复位力后吸附至第一静铁芯21的底端,第一阀口621打开,第二电磁阀3处于断电关闭状态,第二阀口631处于封闭状态,介质从进油孔11进入并流经第一出油口52、第一进油通道64、第一电磁阀内腔62、第一阀口621、第一出油通道66、第二出油通道67及第二出油口53后从出油孔12输出,实现小流量的介质输出;其中,因膜片上腔61的输出通道被第二电磁阀3封闭,而稳压小孔412的存在使得进油孔11与膜片上腔61之间的压力保持稳定,膜片41在第三复位弹簧43的作用力下密封膜片下腔51与出油孔12的连通口。当第二电磁阀3通电打开时,第二动铁芯32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3的复位力后吸附至第二静铁芯31的底端,第二阀口631打开,第一电磁阀2处于断电关闭状态,第一阀口621处于封闭状态,介质从进油孔11进入并流经第一出油口52、第一进油通道64及第一电磁阀内腔62后无法从第一阀口621处输出,而膜片上腔61通过第二进油通道65、第二电磁阀内腔63、第二阀口631、第一出油通道66、第二出油通道67及第二出油口53后与出油孔12贯通,又因稳压小孔412无法让进油孔11内的介质快速进入膜片上腔61内导致膜片下腔51与膜片上腔61之间的压力不能同步稳定,进油孔11内压力过大挤压膜片41克服第三复位弹簧43的复位力向上顶起,从而打开进油孔11、膜片下腔51至出油孔12之间的通道,实现大流量的介质输出。

其中,本实用新型在所有孔洞、开口及内腔的连接处都匹配设置有密封圈,用于提高本产品的密封性能,避免介质在流动中出现渗漏的情况发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