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测漏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57505阅读:7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式测漏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管道泄漏的管式测漏仪。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检测管道泄漏的管式测漏仪,其特征在于它有一个由输气管作连杆,并联接在活塞气缸内运动的活塞和制有与活塞气缸相连通的气室的壳体,壳体上还制有与气室B相连通的进气通道,制有气孔的输气管和压力表的活塞接管分别固联于活塞的两端,活塞接管上还装有复位弹簧,其中延伸伸出壳体外的输气管上装有套管,在它的端头上还装有具转动自由度的橡胶套17和紧固橡胶套的紧固件。
本实用新型的壳体3的气室B上端可以装有放气阀12。进气通道1上还装有进气阀2。
本实用新型的活塞5上的外圆周上还装有复位弹簧4。
使用时,用两把本实用新型测漏仪插入待检的管子两端,打开进气阀2,从A向输入0.4~0.6Mpa压缩空气进入气室B。压缩空气通过输气管15的气孔14向管内输气,同时压缩空气在B室内有一定压力,推动活塞5带动输气管15向后位移。此时橡胶套17被拉紧膨胀,把要测量的管子两端口密封,使管内充满压缩空气,并关闭进气阀2。观察测漏仪上的压力表变化情况,若压力表8压力下降,表明该管已损坏,有泄漏;若压力表表值不变,则说明该管完好,无泄漏。然后打开放气阀12,在复位弹簧4的作用下,膨胀橡胶套复位正常,同时抽出测漏仪。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检漏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可以在被检测设备不拆卸的情况下,检测管子好坏和泄漏所在。整个测漏过程的检测时间不足一分钟,能十分方便快捷地完成对设备的检漏工作,操作十分方便,正确率达100%。测漏仪体积形如家用手枪钻大小,重量不足1000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流通道,2.进气阀门,3.壳体,4.复位弹簧,5.活塞,6.套管,7.活塞接管,8.压力表,9.密封圈,10.垫片,11.气缸,12.放气阀,13.放气通道,14.气孔,15.输气管,16.套管,17.橡胶套,18.螺帽,19.垫片。
图1描述了由输气管15作连杆联接在活塞气缸11内运动的活塞5和制有与活塞气缸相通的气室的壳体3。壳体3采用金属或采用ABS硬质塑料制作。进气通道1从形似枪把的底端与气缸11的气室B相通。气室B为圆形腔体,且略小于气缸11。插入输气管15内孔的活塞接管7连接压力表8。制有气孔14的输气管15与活塞接管7分别固联于活塞5的两端。活塞5圆周外装有复位弹簧4。输气管15从气缸11内向壳体3外伸出,伸出部分装有套管,套在输气管15上,并与输气管15有一定间隙,使输气管在其内自由移动。端部装有橡胶套17,该橡胶套由紧固件螺帽18和垫片19锁紧。输气管贴近壳体3的部位装有垫片10和密封圈9。垫片10的作用是扩大套管与机体端面的接触。密封圈9是密封气室与输气管之间的间隙。靠近压力表8的后座通常用一缸盖联接(图中未示出)。压缩空气从A向输入气流通道1,气流通道1连接有进气阀门2,以控制压缩空气的关闭。气室B上制有放气通道13并与放气阀门12相连,以便在检则完毕后打开放气。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检测管道泄漏的管式测漏仪,其特征在于它有一个由输气管(15)作连杆,并联接在活塞气缸(11)内运动的活塞(5)和制有与活塞气缸相通的气室的壳体(3),壳体(3)上还制有与气室B相连通的进气通道(1),制有气孔(14)的输气管(15)和压力表(8)的活塞接管(7)分别固联于活塞(5)的两端,活塞接管(7)上还装有复位弹簧(4),其中延伸伸出壳体(3)外的输气管(15)上装有套管(6),在它的端头上还装有具转动自由度的橡胶套(17)和紧固橡胶套的紧固件。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漏仪,其特征在于壳体(3)的气室B上端装有放气阀(12)。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测漏仪,其特征在于壳体(3)的进气通道(1)还装有进气阀(2)。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漏仪,其特征在于活塞(5)上的外圆周上还装有复位弹簧(4)。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漏仪,其特征在于壳体(3)由金属或硬质塑料制成。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检测管道泄漏的管式测漏仪。它有一个由输气管15作连杆,并联接活塞5和制有与活塞气缸相通的气室的壳体3。壳体上制有与气室B相连通的进气通道1。制有气孔14的输气管15和压力表8的活塞接管7分别固联于活塞5的两端,活塞接管7上装有复位弹簧4。输气管15上装有套管6,端头装有胶套17。将测漏仪插入待检的管子两端,输入压缩空气推动活塞5,把管子两端口密封,观察测漏仪上的压力表变化情况,即可检测复杂管道的完好状态和有无泄漏。检测时无需拆卸设备就能完成测漏检修,检测的时间不足一分钟,大大缩短了大型船舶机舱内各类热交换器测漏检修时间。操作十分方便,正确率达100%。测漏仪体小,重量700余克。
文档编号G01M3/28GK2591606SQ0224015
公开日2003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11日
发明者周希乔 申请人:周希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