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223863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主要解决现有补水技术灵敏度差,单次补水量大,恒温水浴温差波动大,造价较高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腐蚀容器釜(11)的主体部分放置于恒温槽(8)中,恒温槽(8)的温度由恒温槽温度控制器(3)控制,腐蚀容器釜(11)顶部开有至少3个口,其中一个开口与冷凝管(2)相连,每个开口均悬挂金属试样,自动补液系统位于恒温槽(8)内,包括水平浮子(7)、杠杆(10)和进液管线(9)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中。
【专利说明】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金属的腐蚀是在多种工业生产方法和许多种仪器和设备中遇到的广泛的问题,例如,使用酸性溶液从金属表面除去污垢的方法,其中酸性溶液会侵蚀基底金属,所述仪器和设备例如锅炉、换热器、冷却塔、冷却夹套、散热器、化学反应器、蒸馏塔、薄膜蒸发器、结晶器、矿石处理装置例如浮选槽、沉降槽、过滤仪器、水处理仪器、离子交换仪器、倾析器和其它液/液分离器、喷雾塔、冷凝器、减湿器、用于半导体制造的金属化的表面和电路、管线、储存槽、洗涤设备,等等。
[0003]CN201210592965.5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包装材料耐腐蚀性的电解池,所述电解池为具有上盖、筒形侧壁、并以待检测金属包装试样为底部的密封电解池,所述电解池中有电解液,所述电解池还具有由上下玻璃板通过螺栓组接而成的底座,上玻璃板有与所述筒形侧壁相适应的螺纹通孔,所述筒形侧壁下部有外螺纹并与上玻璃板形成螺纹连接而使待检测金属包装试样位于上下玻璃板之间,且通过调整螺栓能使所述底部被固定于上下玻璃板之间;所述筒形侧壁与上盖之间为螺纹固定;所述上盖上设有电极入口、惰性气体进入口和空气排出口。
[0004]现有测试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装置的补水技术有的采用电磁控制,有的手动控制,均存在灵敏度差,单次补水量大,恒温水浴温差波动大,造价较高的问题。
[0005]本发明有针对性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补水技术灵敏度差,单次补水量大,恒温水浴温差波动大,造价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该装置用于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中,具有现有灵敏度好,单次补水量小,恒温水浴温差波动小,造价较低的优点。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主要包括恒温槽(8)、腐蚀容器釜(11)、循环冷却介质控制系统(I)、恒温槽温度控制器
(3)、冷凝管(2)以及自动补液系统,腐蚀容器釜(11)的主体部分放置于恒温槽(8)中,恒温槽(8 )的温度由恒温槽温度控制器(3 )控制,腐蚀容器釜(11)顶部开有至少3个口,其中一个开口与冷凝管(2)相连,每个开口均悬挂金属试样,冷凝管(2)中的冷凝介质入口和出口与循环冷却介质控制系统(I)相连,自动补液系统位于恒温槽(8)内,包括水平浮子(7)、杠杆(10)和进液管线(9),水平浮子(7) —端位于恒温槽(8)液面上,一端与进液管线(9)的出口端的开关相连,同时与杠杆(10)相连。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腐蚀容器釜(11)带有刻度且透明,材质为玻璃、玻璃钢或树脂瓶。[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冷却介质包括水或乙醇中的至少一种。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恒温槽(8)为恒温水浴,自动补液系统为自动补水系统。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腐蚀容器釜(11 )、冷凝管(2 )固定在铁架台上。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自动补水系统的水平浮子(7 )的高度保持在试验所需液面位置,略高于腐蚀容器釜(11)内悬空的金属试样顶端,当恒温槽(8)内液面下降时,水平浮子(7)便随液面下降,拉动杠杆(10)使得进液管线(9)上的进水开关打开,外来水通过进液管线(9)补充至恒温槽(8)中;当水位回到试验所需液面位置时,水平浮子(7)回到固定位置,进液管线(9 )上的进水开关关闭,外来水源不再进入恒温槽(8 )。
[0013]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将称量好的金属试样相对于腐蚀容器爸(11)内的液体分别以悬空、半浸、全浸的方式悬挂在腐蚀容器釜(11)内并标识以便试验结束后分别称量质量。
[0014]本发明采用缓 慢自动补水装置克服了温差波动大可能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这一问题,并通过实验证明测试过程中水浴温度变化可以控制在< 0.3°C的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发明所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I为循环冷却介质控制系统;2为冷凝管;3为恒温槽温度控制器;4为悬空金属试样;5为半浸金属试样;6为全浸金属试样;7为水平浮子;8为恒温槽;9为进液管线;10为杠杆;11为腐蚀容器釜。
[0017]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
[0019]在如图1所示的装置上,该装置由一个玻璃钢材质的全透明带刻度腐蚀容器釜、一个蛇形冷凝管、一个恒温水浴、一个循环冷却水域、自动补水系统、分析天平、铁架台等七部分组成组成,可同时测试多个样品。其中全透明带刻度腐蚀容器釜、蛇形冷凝管为定制,恒温水浴、循环冷却水域、分析天平、铁架台为外购、自动补水系统为自行设计制造。
[0020]全透明带刻度腐蚀容器釜放置在恒温水浴内,蛇形冷凝管也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与容器釜相连接,蛇形冷凝管的出入水口用橡胶管和三通相接并与循环冷却水浴相连接。
[0021]自动补水系统安装在恒温水域内,其浮子漂浮于水域液面上,高度保持在试验所需液面位置,略高于悬空的金属片,底部连接外接水源,当恒温水域内液面稍有下降时,浮子便随液面下降,拉动杠杆使得进水圈打开,外来水通过橡皮管补充至恒温水域中;当水位回到试验所需液面位置时,浮子回到固定位置,进水圈重新堵住进水口,外来水源不再进入水域。
[0022]操作步骤:
[0023]1.打开装置的外接水源开关,当恒温水浴液位达到实验所需位置时停止进水,此时打开恒温水浴控制器开关;[0024]2.用天平称量试验要用到的金属试样质量,当恒温水浴温度显示55°C并稳定半小时后,将待测样品用漏斗倒入全透明带刻度腐蚀容器釜中;
[0025]3.将称量好的金属试样分别以悬空、半浸、全浸的方式悬挂在釜内并标识以便试验结束后分别称量质量,注意使釜内悬空金属片稍低于水浴液面,打开循环冷却水浴开关,开始计时;
[0026]试验于7天后结束,试验结束后关闭水浴并称量金属试样质量计算最大腐蚀率。
[0027]由于本试验要进行7天,时间较长,虽然恒温水域温度只有55°C左右,但仍然会有相当量的水蒸发掉,影响试验结果。该装置特别设计了缓慢自动补水系统,能及时将被测液体自动补充进入恒温水域。无论是与手动加水还是电磁控制的自动补水装置都存在每次加水量大、对水域温度影响超过试验标准的要求等缺点。本自动补水系统特点是灵敏度高,每次进水量少,进水后对整个恒温水域温度影响可忽略不计,设计制造成本低,无需人工操作,经测试证明每次加水后对整个水域温度的影响不超过0.3°C。
[0028]本发明通过测定液体对金属的腐蚀率来判断液体的腐蚀性,试验装置设计制作完成后,使用手动补水的装置和本装置进行了 “加氢缓蚀剂”样品的对金属腐蚀性试验测试,本试验装置运行稳定,能准确控制温度和液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0029]表1:采用手动补水的对比装置的试验结果
[0030]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主要包括恒温槽(8)、腐蚀容器釜(11)、循环冷却介质控制系统(I)、恒温槽温度控制器(3)、冷凝管(2)以及自动补液系统,腐蚀容器釜(11)的主体部分放置于恒温槽(8)中,恒温槽(8)的温度由恒温槽温度控制器(3)控制,腐蚀容器釜(11)顶部开有至少3个口,其中一个开口与冷凝管(2 )相连,每个开口均悬挂金属试样,冷凝管(2)中的冷凝介质入口和出口与循环冷却介质控制系统(I)相连,自动补液系统位于恒温槽(8)内,包括水平浮子(7)、杠杆(10)和进液管线(9),水平浮子(7) —端位于恒温槽(8)液面上,一端与进液管线(9)的出口端的开关相连,同时与杠杆(10)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腐蚀容器釜(11)带有刻度且透明,材质为玻璃、玻璃钢或树脂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包括水或乙醇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槽(8)为恒温水浴,自动补液系统为自动补水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腐蚀容器釜(11)、冷凝管(2)固定在铁架台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补水系统的水平浮子(7)的高度保持在试验所需液面位置,高于腐蚀容器釜(11)内悬空的金属试样顶端,当恒温槽(8)内液面下降时,水平浮子(7)便随液面下降,拉动杠杆(10)使得进液管线(9)上的进水开关打开,外来水通过进液管线(9)补充至恒温槽(8)中;当水位回到试验所需液面位置时,水平浮子(7)回到固定位置,进液管线(9)上的进水开关关闭,外来水源不再进入恒温槽(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体对金属腐蚀性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将称量好的金属试样相对于腐蚀容器爸(11)内的液体分别以悬空、半浸、全浸的方式悬挂在腐蚀容器爸(11)内并标识以便试验结束后分别称量质量。
【文档编号】G01N17/00GK103954548SQ201410145692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1日
【发明者】王康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