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测量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5483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自动测量进给系统,属于自动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样件检测是为了确保样件制造过程中时间节点控制和样件的质量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保证模具和样件能够按时交付。而现有的样件检测流程仍然局限于由三坐标测量人员在三坐标测量室进行三坐标的检测。而人工操作仅仅能满足小批量生产或调试过程中制造的出的样件的检测,而对于大批量的样件测试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难以保证精度等问题,且对于三坐标测量人员而言,大批量的三坐标检测也是相当耗费工时的一件工作。因此急需要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已解决和解放在大批量三坐标测量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可一次加载大批量样件的全自动进给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自动进给系统,所述全自动进给系统包括,机架、测量装置、机械手以及安装在所述机架上部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上设置有用于盛装试样架的试样框,所述测量装置固接于所述机架的上部右侧,所述测量装置的测试口位于所述测量装置的机架侧,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滑动轨道的固定架,所述滑动轨道与所述机械手组成一个移动副;所述机架的左侧固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前端设有接料斗。

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所述机械手为多自由度机械手,所述自由度至少为2。

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所述试样框与所述承载板可分离。

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所述机械手通过驱动单元在所述滑动轨道上运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所述测量装置通过数据传输装置将检测的数据传输给与所述全自动进给系统的末端连接的拉力机。

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所述机械手包括至少两个90°转动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所述机架底部安装有四个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试样框可与承载板分离开,可以方便相关人员将片状样件装入试样框后再放在承载台上,极大的方便了相关人员的操作,而对相应工序稍加改动便可实现检测的流水化作业;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系统进行测试的同时也可以继续装样,大大提高装样的便捷性和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机械臂通过至少两个90°转动装置实现试样的测试和将试样送往后端进行拉力实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自动进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机架1、测量装置2、机械手3、承载板4、试样框5、固定架6、滑动轨道7、连接架8、接料斗9。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全自动进给系统,如图1所示,全自动进给系统包括,机架1、测量装置2、机械手3以及安装在机架1上部的承载板4;承载板4上设置有用于盛装试样架的试样框5,测量装置2固接于机架1的上部右侧,测量装置2的测试口位于测量装置2的机架1侧,机架1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滑动轨道7的固定架6,滑动轨道7与机械手3组成一个移动副;机架1的左侧固接有连接架,连接架前端设有接料斗9。连接架的长度可调,以方便连接架和拉伸机进行联动工作。本实施例的控制器通过通讯线路与机械手测量装置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的机械手3为多自由度机械手3,自由度至少为2。

本实施例的试样框5与承载板4可分离。

本实施例的机械手3通过驱动单元在滑动轨道7上运动。

本实施例的测量装置2通过数据传输装置将检测的数据传输给与全自动进给系统的末端连接的拉力机,通过通讯电缆进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的机械手3包括至少两个90°转动装置。

本实施例的机架1底部安装有四个万向轮。

本实施例的机械手3由气体驱动,空气调节阀位于机架1侧面下部,机械手3臂上设有上行程止动螺钉和下行程止动螺钉,通过上下空气节流阀进行上下运动的驱动,通过第一旋转空气节流阀控制机械手3在xoy平面内转动,通过第二空气节流阀控制机械手3在yoz平面内转动,通过加紧空气节流阀。

本实施例的全自动进测量给系统可以完成现有设备从单机到全自动系统的升级改造。完成后的全自动系统可以一次性加载更多数量的试样,用于生产检验的连续运行,更进一步的提高测试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的自动测量进给系统能够实现被检测试样的自动夹取、试样尺寸的自动测量和自动送至拉伸实验开始位置等功能。该系统具备三个线性轴(x、y、z),两个90°转动装置,经过程序控制,可在相应位置抓取试样,并经试样测量后,将试样送至开始检测位置。试样框5可从试样台上取下,装样后,再放入试样台;系统在测试过程中也可同时装样,大大提高装样的便捷性和效率;集成式横截面测量台保证全自动测量试样截面积,无需人为干预,自动化程度更高。

本实施例的全自动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予以实现,也可以自行研发设计,由于本实施例的机械臂运动模式较为单一和固定,因此即便是通过机械设计也能实现本申请的机械臂的运动动作,只不过采用软件控制的自动化方式更为精准,且可以与测量的三坐标数据进行联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