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转向及CT极性调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7305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电动机转向及CT极性调试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相异步电动机相序和转向的确认,以及电流互感器极性确认;具体为一种电动机转向及CT极性调试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三相异步电动机和互感器相序、转向的测定,目前施工中均没有统一的校验设备,现场的常见做法是用万用表加干电池进行,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连接线比较多,接线容易出错且万用表和干电池携带不便,操作时需要2人以上才能完成。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机转向及CT极性调试设备。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机转向及CT极性调试设备,其包括电池、毫安表和滑动变阻器,所述电池的正极通过导线连接总开关的一端,总开关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机转向开关的一端和自动复位开关的一端,所述电机转向开关与自动复位开关相互并联,电机转向开关的另一端作为A相接线端,自动复位开关的另一端作为正接线端,所述电池的负极通过导线分为两路,一路的端部作为负接线端,另一路连接所述毫安表的负极并同时作为C相接线端,所述毫安表的正极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的一端,滑动变阻器的另一端作为B相接线端。

所述A相接线端和正接线端连接在一起,两者的连接端上设有黄测试插座,所述B相接线端上设有绿测试插座,C相接线端上设有红测试插座,负接线端上设有黑测试插座。

所述黄测试插座、绿测试插座、红测试插座和黑测试插座均为4mm的母头。

所述毫安表的量程为-30~30mA。

所述总开关的规格为20A 125V,电机转向开关的规格为15A 250V。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做工简单,价格便宜,操作方便、快捷,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了普通方法校验时连接线多、费时费力等问题。同时连接线只有3根,分别是黄,绿,红,这样降低了接线的错误率,也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图2是CT极性直流检测法原理图。

图中:1-电池,2-毫安表,3-滑动变阻器,4-总开关,5-电机转向开关,6-自动复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电动机转向及CT极性调试设备,其包括电池1、毫安表2和滑动变阻器3,所述电池1的正极通过导线连接总开关4的一端,总开关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机转向开关5的一端和自动复位开关6的一端,所述电机转向开关5与自动复位开关6相互并联,电机转向开关5的另一端作为A相接线端,自动复位开关6的另一端作为正接线端,所述电池1的负极通过导线分为两路,一路的端部作为负接线端,另一路连接所述毫安表2的负极并同时作为C相接线端,所述毫安表2的正极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3的一端,滑动变阻器3的另一端作为B相接线端。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A相接线端和正接线端连接在一起,两者的连接端上设有黄测试插座,所述B相接线端上设有绿测试插座,C相接线端上设有红测试插座,负接线端上设有黑测试插座;其中,所述黄测试插座、绿测试插座、红测试插座和黑测试插座均为4mm的母头。此外,所述毫安表的量程为-30~30mA。所述总开关的规格为20A 125V,电机转向开关的规格为15A 250V。

电动机的转向的判断方法为:

根据直流感应法来判断电动机的转向,用三根导线的一端分别连接图1中的电池正极A相,毫安表正极B相,电池和毫安表负极C相,导线的另一端和电机中的三相任意端子相连。根据负载要求转动电机方向,若毫安表顺时针偏,说明电机转向为正,电机相序分别为A,B,C。若毫安表逆时针偏,表示电机转向为反,重新选择电机端子进行试验,直到毫安表顺时针偏。

由于电机容量的不同会导致毫安表指针偏转大或者偏转小,可以采用调整滑动变阻器来改变指针偏转的大小,以保证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CT极性测试的操作步骤为:

如图2所示,在测量CT时,电流互感器一次侧电流从P1流入,从P2流出。此时测量二次侧电流从S1流入,从S2流出。此种接法,应定义为加极性。电流互感器一次侧电流从P2流入,从P1流出。此时测量二次侧电流从S1流入,从S2流出。此种接法,应定义为减极性。

一次侧电流P1流入接入图1中的+(黄)测试插座,一次侧电流从P2流出接入图1中的为-(黑)测试插座。二次侧电流从S1流入接入图1中的 B相(绿)测试插座,二次侧电流从S2流出接入图1中的 C 相(红)测试插座。按下自动复位开关,电流表正偏,表示为加极性。

一次侧电流P2流入图1中的+(黄)测试插座,一次侧电流从P1流出接入图1中的- (黑)测试插座。二次侧电流从S1流入接入图1中的 B相(绿)测试插座,二次侧电流从S2流出接入图1中的 C 相(红)测试插座。按下自动复位开关,电流表正偏,表示为减极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采用等同替换等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