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0629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检测仪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



背景技术:

模具检测仪用于检测模具,专为准确测量表面轮廓、粗糙度、台阶高度和其他表面参数,使得模具制作更加好,随着科技的发展,模具检测仪方面也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其中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也在广泛使用中,但是现在市场上的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仍然存在,携带不方便,移动麻烦,模具检测仪不能够准确的上下移动,而且操作麻烦,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不便,并且使用时会产生较大磨损,导致使用寿命短,而且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不易大规模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包括测试支架体,所述测试支架体的底部对称设有两个行走轮,两个所述行走轮通过矩形轮架固定安装于测试支架体的下表面上,测试支架体的侧面设有携带把手和固定吸盘,所述携带把手安装在固定吸盘的上侧,所述固定吸盘通过法兰盘固定安装于测试支架体的侧表面上,测试支架体的上部设有固定圆柱,所述固定圆柱安装测试支架体的顶板下表面上,且固定圆柱通过圆柱通道连接有检测支撑板,所述检测支撑板的一端通过设置滑动板与测试支架体相连,测试支架体的侧表面上设有若干限位孔,所述限位孔连接有限位孔柱,检测支撑板的另一端上表面设有检测仪安装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圆柱与测试支架体是以焊接的方式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限位孔为圆柱槽形状,限位孔柱的形状为圆柱,且限位孔柱的半径比限位孔的半径小1mm。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矩形轮架和携带把手均采用硬质合金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通过设置行走轮和携带把手,使得该测试支架的移动和携带都很方便,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还具有固定吸盘,能够将该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有效的固定住,并且还具有限位孔和限位孔柱,能够将检测支撑板的高度有效的控制住,同时减小使用产生的摩擦,延长该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的使用寿命,还具有滑动板和固定圆柱,使得该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的移动变的方便,使得该测试支架操作简单,工作性能高,也减少了很多复杂的结构,节约了成本,适合大规模长时间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测试支架体;2-行走轮;3-矩形轮架;4-携带把手;5-固定吸盘;6-法兰盘;7-固定圆柱;8-圆柱通道;9-检测支撑板;10-滑动板;11-限位孔;12-限位孔柱;13-检测仪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包括测试支架体1,所述测试支架体1的底部对称设有四个行走轮2,四个所述行走轮2通过矩形轮架3固定安装于测试支架体1的下表面上,其中矩形轮架3和携带把手4均采用硬质合金制成,测试支架体1的侧面设有携带把手4和固定吸盘5,所述携带把手4安装在固定吸盘5的上侧,所述固定吸盘5通过法兰盘6固定安装于测试支架体1的侧表面上,测试支架体1的上部设有固定圆柱7,其中固定圆柱7与测试支架体1是以焊接的方式相连,所述固定圆柱7安装测试支架体1的顶板下表面上,且固定圆柱7通过圆柱通道8连接有检测支撑板9,所述检测支撑板9的一端通过设置滑动板10与测试支架体1相连,测试支架体1的侧表面上设有若干限位孔11,所述限位孔11连接有限位孔柱12,其中限位孔11为圆柱槽形状,限位孔柱12的形状为圆柱,且限位孔柱12的半径比限位孔11的半径小1mm,检测支撑板9的另一端上表面设有检测仪安装板1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该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在开始使用之前,先通过安装在矩形轮架上的行走轮,将该仪测试支架移动到需要使用的地点,接着通过携带把手,将该仪测试支架放到相应的位置处,然后通过安装在测试支架体侧面的固定吸盘,将该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有效的固定住,接着开始使用,然后通过固定圆柱和圆柱通道,使得检测支撑板的高度适合模具检测仪进行检测,接着通过限位孔和限位孔柱,能够将检测支撑板的高度有效的固定住,同时减小使用产生的摩擦,延长该模具检测仪测试支架的使用寿命,接着将模具检测仪安装在检测仪安装板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