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现场条件的单岩心渗透率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7510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拟实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模拟现场条件的单岩心渗透率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实验室研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思路,实验室模拟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孔隙渗透率是单根孔隙的渗透率,地层渗透率是孔隙渗透率折算到整个地层截面积之上的渗透率,孔隙渗透率通常很大,但地层渗透率却不大,地层渗透率是岩石孔隙特性的综合反映,孔隙半径、孔隙密度和孔喉比对地层渗透率均产生影响,孔喉比对渗透率的影响很大,喉道大小是制约渗透率的重要因素。传统测量方法不准确,而且都是人工手动操作,需要人工实时监控,其工作压力大且容易出现错误,导致测量不准确。另外,其测量原理是基于达西定律采用稳流技术,适用范围一般为渗透率大于10-5μm2的储层岩石,但对于渗透率低于10-5μm2的储层岩石由于流体流动速率很小通过岩样的微小流量难以直接测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模拟现场条件的单岩心渗透率测试装置。

其技术方案是:包括注入泵(1)、气液泵(4)、第一活塞容器(7)、第二活塞容器(8)、第三活塞容器(9)、单岩心夹持器(10)、回压容器(12)、电子天平(13)、流量表(20),所述第一活塞容器(7)、第二活塞容器(8)和第三活塞容器(9)的下端与注入泵(1)并联,上端并联后通过流量表(20)连接到单岩心夹持器(10)的一端;所述单岩心夹持器(10)的另一端通过阀门分别连接回压容器(12)和电子天平(13);所述单岩心夹持器(10)的底部连接气液泵(4)。

上述第一活塞容器(7)、第二活塞容器(8)和第三活塞容器(9)的上端和流量表(20)之间的连接处通过阀门连接第一高压传感器(15)和第一低压传感器(16)。

上述单岩心夹持器(10)与回压容器(12)之间的连接处连接第二高压传感器(17)及第二低压传感器(18)。

上述气液泵(4)的一侧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1)。

上述回压容器(12)的一侧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9)。

上述第一活塞容器(7)、第二活塞容器(8)、第三活塞容器(9)、单岩心夹持器(10)和回压容器(12)安装在壳体内,在壳体上部设有温度计(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气液泵,可以精确控压,避免了手动泵的实时补压,也避免了人为造成对压力传感器的损坏,实时的流量和质量测试,精确计算岩心的渗透率,同时也可以做转向剂的评价装置,其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注入泵1、气液泵4、第一活塞容器7、第二活塞容器8、第三活塞容器9、单岩心夹持器10、回压容器12、电子天平13、温度计14第一高压传感器15、第一低压传感器16、第二高压传感器17、第二低压传感器18、第一压力传感器19、流量表20、第二压力传感器21。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包括注入泵1、气液泵4、第一活塞容器7、第二活塞容器8、第三活塞容器9、单岩心夹持器10、回压容器12、电子天平13、流量表20,所述第一活塞容器7、第二活塞容器8和第三活塞容器9的下端与注入泵1并联,上端并联后通过流量表20连接到单岩心夹持器10的一端;所述单岩心夹持器10的另一端通过阀门分别连接回压容器12和电子天平13;所述单岩心夹持器10的底部连接气液泵4。

其中,第一活塞容器7、第二活塞容器8和第三活塞容器9的上端和流量表20之间的连接处通过阀门连接第一高压传感器15和第一低压传感器16;上述单岩心夹持器10与回压容器12之间的连接处连接第二高压传感器17及第二低压传感器18。

另外,气液泵4的一侧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1,上述回压容器12的一侧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9;上述第一活塞容器7、第二活塞容器8、第三活塞容器9、单岩心夹持器10和回压容器12安装在壳体内,在壳体上部设有温度计14;上述注入泵1可以采用平流泵。

在操作使用时,首先将配置好的驱替液装入第一活塞容器7、第二活塞容器8和第三活塞容器9,并分别给气液泵4以及注入泵1的储液罐加纯净水;其次将岩心装入夹持器10中,并给回压容器12低于5MPa的压力。再次开启注入泵1,此时入口低压传感器16开始显示压力,此时气液泵4会自动给环空补压,以保证环空压力大于入口2-5Mpa压力。当入口压力高于9Mpa时,采集系统将从入口低压传感器16切换到入口高压传感器15,当出口低压至5MPa时,采集系统将从出口低压传感器18切换到出口高压传感器17。在实验过程中,会看到电子天平13处有溶液流出,此时电脑会自动记录流量。另外,计算机不仅具有自动采集入口以及出口压力、流量的功能,还能在酸驱形成酸蚀孔洞过程中,自动绘制入口压力、累积体积与时间的三者关系图,以便及时得到累积消耗的酸液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