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13512发布日期:2019-06-05 21:18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以光学的方式对在玻璃制的容器的成形工序中产生的被称为烧伤的缺陷进行检查的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



背景技术:

玻璃瓶、玻璃餐具等玻璃容器是将玻璃坯料(gob;熔融玻璃的块)投入预制模内通过吹制或者冲压使型坯(parison)成形,并将该型坯移至终制模进行吹制等而成形的。若从孔口(orifice)切出的玻璃坯料有损伤或皱折,则该损伤或皱折会作为条纹状的沟槽残留于在终制模中成形后的玻璃容器,成为被称为烧伤的缺陷。

另一方面,由于玻璃容器的成形工序中的终制模是拼合模,因此,拼合模的接合面上的轻微台阶会作为接缝线产生于容器表面。接缝线以直线状出现在玻璃容器的纵向上。

已提出了将烧伤之中的以直线状出现在玻璃容器的纵向上的烧伤与接缝线准确地区别开的玻璃容器的检查方法(专利文献1)。该方法如下:在所拍摄的容器图像中,将容器的左侧图像与容器的右侧图像进行比较,在左侧图像和右侧图像这两者中均存在暗线时判定为在被拍摄了图像的容器表面有烧伤,在其它情况下判定为没有烧伤。

然而,根据该方法,虽然能够将烧伤的缺陷与接缝线准确地区别开,但由于是通过玻璃容器的按每60度分割而成的区域的图像进行比较,因此,会以甚至将难以判定烧伤的区域也包含进来的图像进行比较。为了消除这种问题,需要将左右加上中央图像在内的在3处拍摄的图像进行比较或者进行对同一部位拍摄2次等的重复处理来提高检查精度。难以判定烧伤的区域虽然也取决于玻璃容器的壁厚、形状,但从摄像单元来看处于玻璃容器的正面中央部附近和玻璃容器的左右两端附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许488683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将烧伤与接缝线准确地区别开又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有无烧伤的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面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的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的特征在于,

包含:

发光部,其照亮容器;

旋转支撑部,其一边使容器绕该容器的轴线旋转,一边对该容器进行支撑;

摄像部,其配置为隔着容器与上述发光部相对;以及

判定部,其基于由上述摄像部拍摄的处于第1拍摄区域的容器表面的第1图像和处于第2拍摄区域的容器表面的第2图像来判定有无缺陷,

上述第2图像是与上述第1图像对应的容器表面的图像,

上述第1拍摄区域是相对于将上述摄像部与上述轴线相连的基准线从上述摄像部来看处于右侧的容器表面的一部分,

上述第2拍摄区域是相对于上述基准线从上述摄像部来看处于左侧的容器表面的一部分,

上述第1拍摄区域和上述第2拍摄区域分别以上述轴线为中心而设定为1度~10度。

根据本应用例的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既能够将烧伤与接缝线准确地区别开,又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有无烧伤。

[应用例2]

在本应用例的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中,可以是,

在以上述轴线为中心并将上述基准线作为0度的情况下,上述第1拍摄区域在上述基准线的右侧设定于15度~60度的范围的区域内,

在以上述轴线为中心并将上述基准线作为0度的情况下,上述第2拍摄区域在上述基准线的左侧设定于15度~60度的范围的区域内。

根据本应用例的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有无烧伤。

[应用例3]

在本应用例的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中,可以是,

还包含:

贯通孔,其设置在上述发光部与被上述旋转支撑部支撑的容器之间,供来自上述发光部的光的一部分通过;以及

遮光部,其设置在与上述轴线正交的横截面中的上述贯通孔的两侧,遮挡来自上述发光部的光的一部分,

在上述横截面中,上述贯通孔的宽度为容器的宽度以上,且不超过将容器的宽度加上30mm的范围。

根据本应用例的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有无烧伤。

[应用例4]

在本应用例的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中,可以是,

还包含使发光区域发光的控制部,上述发光区域是上述发光部的一部分,

上述旋转支撑部使容器绕上述轴线旋转,并且沿着搬运方向搬运容器,

上述控制部在与上述轴线正交的横截面中将上述发光区域的宽度设定为容器的宽度以上且不超过将容器的宽度加上30mm的范围,使上述发光区域追随在上述搬运方向上被搬运的容器而进行移动。

根据本应用例的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有无烧伤。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既能够将烧伤与接缝线准确地区别开又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有无烧伤的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烧伤检查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烧伤检查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遮光部与容器的关系的烧伤检查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1拍摄区域和第2拍摄区域的容器的主视图。

图5是将第1图像与第2图像进行比较的图。

图6是说明使用了烧伤检查装置的检查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变形例的烧伤检查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发光区域的移动的变形例的烧伤检查装置的主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发光区域的移动的变形例的烧伤检查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是要对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不当的限制。另外,以下所说明的所有构成并不一定都是本发明的必需构成要素。

本实施方式的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的特征在于,包含:发光部,其照亮容器;旋转支撑部,其一边使容器绕该容器的轴线旋转,一边对该容器进行支撑;摄像部,其配置为隔着容器与上述发光部相对;以及判定部,其基于由上述摄像部拍摄的处于第1拍摄区域的容器表面的第1图像和处于第2拍摄区域的容器表面的第2图像来判定有无缺陷,上述第2图像是与上述第1图像对应的容器表面的图像,上述第1拍摄区域是相对于将上述摄像部与上述轴线相连的基准线从上述摄像部来看处于右侧的容器表面的一部分,上述第2拍摄区域是相对于上述基准线从上述摄像部来看处于左侧的容器表面的一部分,上述第1拍摄区域和上述第2拍摄区域分别以上述轴线为中心而设定为1度~10度。

1.玻璃容器的烧伤检查装置的概要

使用图1~图3来说明玻璃容器(以下简称为“容器10”)的烧伤检查装置1的概要。图1是烧伤检查装置1的俯视图,图2是烧伤检查装置1的侧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遮光部81与容器10的关系的烧伤检查装置1的主视图。

如图1~图3所示,烧伤检查装置1包含:发光部20,其照亮容器10;旋转支撑部(30、32),其一边使容器10绕容器10的轴线12旋转,一边对容器10进行支撑;摄像部40,其配置为隔着容器10与发光部20相对;以及判定部52,其基于由摄像部40拍摄的容器表面14的图像来判定有无缺陷。

容器10为玻璃制,是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所谓半透明,是指能利用透射过容器10的来自发光部20的光判定烧伤的程度的透明度。容器10的横截面为圆形。容器10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多边形。

轴线12是表示被第1旋转支撑部30和第2旋转支撑部32支撑的容器10进行旋转的旋转中心轴的假想线。轴线12与容器10的横截面中的由容器表面14形成的圆的中心一致。

烧伤检查装置1是光透射方式的烧伤检查装置1,使用透射过容器10的光并通过摄像部40对容器表面14进行拍摄,将所拍摄的图像中的表现为黑色的部分作为容器10中的检测体(在本实施方式中识别为“暗线”的部分)来进行检测。烧伤会使来自发光部20的光随机地反射或者折射,与其它部分(没有检测体的容器表面14)相比,到达摄像部40的光极少。所以,有烧伤的部分比其它部分暗,在图像中,作为黑色的烧伤出现在白色的容器表面14上。此外,烧伤的详细内容后述。

基准线41是将摄像部40与轴线12相连的假想线。摄像部40能够以基准线41为中心对容器10进行拍摄。在图1和图2中,摄像部40表示的是照相机主体,因此,基准线41与从摄像部40去往容器10的轴线12的照相机的光轴一致。由于摄像部40被固定在规定位置,因此,即使在容器10未被搬运来的状态下,基准线41也始终处于同一位置。此外,在如后述的变形例那样随着容器10的移动而摄像部40也进行追随的情况下,基准线41也会移动。

由判定部52判定为合格品的容器10例如向未图示的接下来的检查工序搬运。由判定部52判定为不合格品的容器10例如从未图示的排出部向烧伤检查装置1的外部排出。

2.接缝线和烧伤

使用图4来说明接缝线16和烧伤18。图4是用于说明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的容器10的主视图。此外,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的详细内容后述。

如图4所示,在右侧的容器10中,能够确认到作为检测体的接缝线16和烧伤18。所以,烧伤检查装置1必须能够判断出接缝线16不是烧伤18。这是因为,接缝线16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容器10,实质上对容器10的质量没有影响。

接缝线16是由于容器10的成形工序中的终制模的接缝而在容器表面14产生的台阶。如在日本的特许第4886830号中详细说明的那样,接缝线16的一方为陡斜面,另一方为缓斜面,其左右不对称且具有方向性。所以,接缝线16相比于基准线41处于左侧时与处于右侧时,来自发光部20的光的反射、折射的情形是不同的。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接缝线16在第1拍摄区域60中是暗线而成为检测体,但若其移动到第2拍摄区域62,摄像部40就无法将其识别为检测体。

另一方面,烧伤18的横截面为v字的沟槽状,而且,烧伤18的斜面不是平滑的,而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来自发光部20的光会在烧伤18处随机地反射/折射,无论烧伤18处于容器10的哪一部分(左侧或者右侧),从烧伤18到达摄像部40的光都会极少,在由摄像部40拍摄的图像中,烧伤18成为检测体。另外,虽然是烧伤18在沿着容器10的轴线12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但即使是水平方向或倾斜的烧伤18,在图像中,烧伤18也同样会成为检测体。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烧伤18的检测体出现在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而被摄像部40拍摄到。

于是,判定部52将由摄像部40拍摄的第1拍摄区域60的左侧图像与第2拍摄区域62的右侧图像进行比较,在这两者中均存在检测体时,能够判定为是烧伤18,仅在一者中存在检测体时,能够判定为是接缝线16。

3.发光部

如图1~图3所示,发光部20是照亮容器10的光源。发光部20是能够从摄像部40的相反侧照亮容器10的面光源。发光部20设定为能够将计划由烧伤检查装置1进行检查的最大的容器10的整体照亮的大小。

如图1~图3所示,发光部20的容器10侧的正面为长方形的形状,其正面的几乎整个面为发光面。发光部20配置为正对容器10和摄像部40,使得透射过容器10的光到达摄像部40。

作为发光部20的光源,能够使用例如led、有机el等公知的光源。发光部20进行扩散照明,在使用led的情况下,能够在光源的前面利用扩散板将均匀的光照射到容器10。扩散板能够采用使来自led等光源的光扩散并向外部出射的公知的扩散板。通过利用扩散板使光扩散,在使用了大量的光源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与不存在光源的部分之间的不均。

发光部20也可以是能部分地进行发光。例如,在使用了led的情况下,在发光部20中,大量的led被配置于发光部20的整个面,因此,也可以设为能按每个led或者部分区域中的每多个led的集合进行发光。这样,能够匹配容器10的大小、形状来设定进行发光的区域。在该情况下,将检查对象的容器10的大小等预先输入到控制部50的未图示的存储部,控制部50使发光部20匹配容器10而部分地进行发光。

4.贯通孔和遮光部

如图1~图3所示,遮光板80配置在发光部20与被第1旋转支撑部30支撑的容器10之间。遮光板80包含贯通孔82和遮光部81。贯通孔82设置在发光部20与被第1旋转支撑部30支撑的容器10之间,供来自发光部20的光的一部分通过,以照亮容器10。遮光部设置在与轴线12正交的横截面中的贯通孔82的两侧,遮挡来自发光部20的光的一部分。遮光部81用于使发光部20中的仅规定范围的光照射到容器10。

通过贯通孔82后的光照射到容器10的摄像部40的相反侧的表面,未通过贯通孔82的被遮住的光不会到达容器10。

遮光部81的外形例如具有与发光部20相同的大小,贯通孔82匹配容器10的从正面看时的外形线而形成为例如相似形状。

如图1所示,在与轴线12正交的横截面中,贯通孔82的宽度d1优选为容器10的宽度d2以上,且不超过将容器10的宽度d2加上30mm的范围。这是为了更准确地检测有无烧伤18。如果宽度d1为宽度d2以上,则能够在容器10的整个宽度上充分地照射光,因此,能够减少容器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附近的壁厚分布的不均所导致的暗部。另外,如果宽度d1为宽度d2+30mm以下,则在第1拍摄对象区域70和第2拍摄对象区域72中,还不会致使烧伤18变白。即,能够明确地把烧伤18拍摄为检测体。

另外,遮光部81的高度优选与成为拍摄对象的部分例如主干部的高度相同或者比其稍高。

此外,在如后述的变形例那样能够使发光部20匹配容器10的形状而部分地进行发光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遮光部81。

5.旋转支撑部

如图2和图3所示,旋转支撑部(30、32)一边使容器10绕轴线12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一边对容器10进行支撑。旋转支撑部(30、32)包含第1旋转支撑部30和第2旋转支撑部32。

第1旋转支撑部30是处于容器10的下方的圆柱状的构件,在其上表面载置容器10的底部并以轴线1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1旋转支撑部30在其下方具有未图示的驱动装置。作为驱动装置,能够采用电动马达等。当检查对象的容器10被搬运到摄像部40的基准线41上时,第1旋转支撑部30进行规定量的旋转。规定量的旋转是在相对于基准线41处于右侧和左侧的2处拍摄区域中对容器10的整周进行拍摄所需要的量。规定量的旋转是1转以上,例如,如使用图5后述的那样在将左右的图像错开来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较多地拍摄该错开的部分。

第1旋转支撑部30的旋转量是由控制部50根据图1所示的旋转检测部54的输出来计算。旋转检测部54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装配于第1旋转支撑部30的驱动装置的旋转编码器。

第2旋转支撑部32是处于容器10的上方的圆柱状的构件,其下表面载置于容器10的口部,且其以轴线12为中心伴着容器10的旋转而进行旋转。第2旋转支撑部32不具有驱动装置。第2旋转支撑部32与第1旋转支撑部30一起以从上下夹住容器10的方式支撑容器10,由此,防止因旋转导致的容器10的摆动、翻倒。

图1中的容器10的位置处于烧伤检查装置1中的检查位置。当被第1旋转支撑部30和第2旋转支撑部32支撑的容器10被搬运至作为检查位置的基准线41时,在检查位置处停止并以轴线12为中心进行1转以上的旋转。当检查结束时,容器10以被第1旋转支撑部30支撑的状态从检查位置搬出。容器10被第1旋转支撑部30和第2旋转支撑部32支撑并被间歇地搬运。

6.摄像部

如图1和图2所示,摄像部40配置为隔着容器10与发光部20相对。摄像部40配置在从容器10的轴线12通过的基准线41上。摄像部40能够对容器10的至少检查对象部分进行拍摄,在此配置为使得容器10的主干部的整体进入摄像部40的视野内。

摄像部40能够拍摄出可利用透射过容器10的发光部20的光来判定烧伤18的图像。摄像部40能够使用公知的区域传感器。作为区域传感器,能够使用ccd型图像传感器、cmos型图像传感器等。

摄像部40对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进行拍摄,其中,第1拍摄区域60是相对于基准线41从摄像部40来看处于右侧的容器表面14的一部分,第2拍摄区域62是相对于基准线41从摄像部40来看处于左侧的容器表面14的一部分。这是为了判别烧伤18与接缝线16。也可以是,摄像部40对将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包含在内的容器10的正面整体进行拍摄,在图像处理部53中进行从该图像中将相当于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的部分作为第1图像100和第2图像102(使用图5后述)切出的处理。

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分别以轴线12为中心而设定为1度~10度。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的设定角度θ1设定为相同角度(宽度)。通过将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设定为10度以下的窄区域,能够限定可明确地判定容器表面14中的烧伤18的范围来进行拍摄。即,若如以往那样是60度这种宽广的范围,则会将难以识别烧伤18的部位也包含进来,导致需要重复的判定处理等,而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是10度以下,则几乎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既能够将烧伤18与接缝线16准确地区别开,又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有无烧伤18。实验的结果是,若是10度以下,则在具有直径为34mm~206mm的圆筒状的主干部的容器10中,能够识别最大部分的深度为0.05mm以上且长度为2.5mm以上的烧伤18和表面泡,若是1度以上,则能判定出图像内是否存在烧伤18。

在摄像部40中,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的设定角度θ1例如可设定为约6.6度,在该情况下,容器10每当旋转约6.6度时就会被拍摄,而进行至少65次拍摄。这是因为:如使用图5后述的那样,第1拍摄区域60的最初的图像与第2拍摄区域62的最初的图像的位置是错开的,因此,必须较多地拍摄该错开的部分。摄像部40进行拍摄的定时是由控制部50基于来自对第1旋转支撑部30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旋转检测部54的旋转角度数据(脉冲信号)而向摄像部40发出指令来决定的。

如图1所示,在以轴线12为中心并将基准线41作为0度的情况下,第1拍摄区域60在基准线41的右侧设定于15度~60度的范围的第1拍摄对象区域70内。另外,在以轴线12为中心并将基准线41作为0度的情况下,第2拍摄区域62在基准线41的左侧设定于15度~60度的范围的第2拍摄对象区域72内。更具体地说,第1拍摄对象区域70的设定角度优选设为:从基准线41的角度θ2为15度以上,从基准线41的角度θ3为60度以下。另外,第2拍摄对象区域72的设定角度优选设为:从基准线41的角度θ4为15度以上,从基准线41的角度θ5为60度以下。这是因为,有时烧伤18不会作为检测体出现在比15度小的区域(图1中从基准线41至θ2(θ4)的用影线示出的范围)。另外是因为,在比60度大的区域(图1中从θ3(θ5)至90度的用影线示出的范围)中,有可能会将因容器10的壁厚的不均导致的阴影误识别为烧伤18。特别是,在颈部、肩部中的曲率小的部分和壁厚的不均大的部分,在比60度大的区域中存在容易出现误识别的倾向。因此,通过这样设定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接缝线16与烧伤18的差别变得明确而容易判别,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有无烧伤18。在图1中,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是在基准线41的左右以36度的位置为中心设定的。

在如图1那样将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在基准线41的左右以36度的位置为中心而设定为约6.6度的范围的情况下,由于两个拍摄区域的拍摄被同时开始,因此,在第2拍摄区域62拍摄的部分被在第1拍摄区域60拍摄为止的期间,容器10进行约0.2转(旋转约72度)。所以,在后述的图5中,通过将所拍摄的图像中的一方错开72度,来对容器表面14的同一部分进行比较。

7.判定部

如图1和图2所示,判定部52是控制部50的一部分。因此,控制部50根据判定部52的判定结果来指示检查完的容器10的之后的处理。判定部52也可以与控制部50分开设置。在该情况下,将判定部52的判定结果通知给控制部50。

使用图4和图5来进一步详细说明判定部52。图5是将第1图像100与第2图像102进行比较的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判定部52基于由摄像部40拍摄的处于第1拍摄区域60的容器表面14的第1图像100和处于第2拍摄区域62的容器表面14的第2图像102来判定有无缺陷。由判定部52进行对比的第2图像102是与第1图像100对应的容器表面14的图像。即,在第1拍摄区域60所拍摄的第1图像100中拍到的容器表面14的对象部分进行旋转并来到第2拍摄区域62时被拍摄而得到的图像就是第2图像102。第1图像100与第2图像102是对容器表面14的同一部分拍摄的图像。

如上所述,图像处理部53从由摄像部40拍摄的容器10的整个正面的图像中将相当于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的部分作为第1图像100和第2图像102切出。

在图5中,仅将由图像处理部53进行了切出处理的第1图像100按容器表面14的整周的量横向排列,并在其下方仅将同样地进行了处理的第2图像102以使得容器表面14的同一部分被上下配置的方式进行了排列。具体地说,在对第1图像100和第2图像102进行了浓淡提取处理后,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的拍摄由于是同时开始,因此,按第1拍摄区域60与第2拍摄区域62之间的错开量,如箭头那样将第1图像100错开排列。浓淡提取处理是公知的图像处理方法,是提取亮度的差别大的部分的图像处理。也可以进一步对第1图像100和第2图像102实施标签(labeling)处理来算出各图像的检测体的坐标。这是因为,检测体的坐标的一致会使得能够进行准确的判定。

在图5的第1图像100中,作为检测体出现了接缝线16和烧伤18,但在对应部分的第2图像102中,作为检测体仅出现了烧伤18。判定部52判定为在该部分存在缺陷(烧伤18),并判定为不合格品。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将接缝线16与烧伤18放在同一图像内进行了记载,但只要在图5的上下的同一位置存在检测体,判定部52就将其判定为缺陷(烧伤18),如果仅上下中的一个位置存在检测体,则判定部52不判定为缺陷(烧伤18)。

判定部52将第1图像100和第2图像102共同的规定的明亮度以下的检测体判定为缺陷(烧伤18)。另外,判定部52也能够将第1图像100中的规定的长度或规定的面积以上的黑色的部分判定为缺陷(烧伤18)。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烧伤检查装置1,与特许4886830号公报所记载的装置相比,能判定的烧伤18的大小可达到其1/10的程度。

控制部50是具有存储部的cpu。烧伤检查装置1通过控制部50执行将容器10按规定时间间隔进行间歇搬运的处理和对容器10进行检查的处理。判定部52和图像处理部53也可以与控制部50分开设置。这是因为,能够向具有控制部50的已有的检查装置追加判定部52和图像处理部53等。

另外,在判定部52中,关于缺陷的有无,是将烧伤18作为对象进行了检查,但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将泡或异物作为对象。这是因为,他们都表现为图像上的黑点,因此能够与烧伤18同样地判定为缺陷。

8.检查方法

使用图1~图6来说明使用了烧伤检查装置1的检查方法。图6是说明使用了烧伤检查装置1的检查方法的流程图。

s10:当被第1旋转支撑部30和第2旋转支撑部32支撑的容器10被搬运到检查位置时,控制部50使容器10以轴线12为中心开始旋转。

s12:控制部50向摄像部40发出开始拍摄的指令。摄像部40按照控制部50的指令,基于来自旋转检测部54的输出计算容器10的旋转角度,按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的每个设定角度(例如每6度)拍摄容器表面14的整周。

s14:控制部50对图像处理部53发出将第1图像100和第2图像102切出并存储到未图示的存储部的指令。图像处理部53存储容器10的1周的量的第1图像100和第2图像102。

s16:控制部50使判定部52判定所存储的第1图像100和第2图像102中有无缺陷。在判定的结果为任何一个图像中均没有检测体的情况下,执行s22。另外,在判定的结果为任意一个图像中有检测体的情况下,执行s18。

s18:控制部50使判定部52判定所存储的第1图像100和第2图像102这两者中是否均有检测体。在判定的结果为任意一个图像中没有检测体的情况下,执行s22。这是由于,出现在其中一个图像的检测体被认为是接缝线16。另外,在判定的结果为任何一个图像中均有检测体的情况下,判定为有缺陷,执行s20。这是由于,检测体被认为不是接缝线16,而是烧伤18。

s20:控制部50将已经成为检查对象的容器10作为不合格品来处理。例如,从烧伤检查装置1的下流侧的搬运路径上设置的未图示的排出部将不合格品的容器10排出。

s22:控制部50将已经成为检查对象的容器10作为合格品来处理。例如,执行烧伤检查装置1的下流侧的搬运路径上设置的未图示的下一工序的检查、捆包。

此外,在判定部52与控制部50分开设置的情况下,判定部52执行s12~s18的处理,将判定部52的判定结果通知给控制部50,从而控制部50执行s20和s22。

9.变形例

使用图7~图9来说明变形例的烧伤检查装置2。图7是变形例的烧伤检查装置2的俯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发光区域22的移动的变形例的烧伤检查装置2的主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发光区域22的移动的变形例的烧伤检查装置2的主视图。对于具有与图1~图3相同的功能的构成使用相同名称和相同附图标记来说明,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7所示,烧伤检查装置2包含3个环状的搬运装置(第1搬运装置90、第2搬运装置92、第3搬运装置96)。第1搬运装置90、第2搬运装置92和第3搬运装置96连续地搬运容器10,不会像上述的烧伤检查装置1那样在检查位置处停止。

第1搬运装置90将容器10依次送入第2搬运装置92,第3搬运装置96将检查结束后的容器10从第2搬运装置92依次取出并向下一工序搬运。

第2搬运装置92通过与图2所示的第1旋转支撑部30和第2旋转支撑部32同样的机构,一边支撑容器10使其能以轴线12为中心旋转一边进行搬运。因此,容器10一边在第2搬运装置92的外周进行公转,一边以轴线12为中心进行自转。

第2搬运装置92通过将公转用驱动装置95的驱动力经由带94传到旋转轴93来使容器10公转。带94和公转用驱动装置95配置在烧伤检查装置2的底盘内。在公转用驱动装置95直接或者间接地设置有第1旋转检测部54a,对容器10的搬运路径上的移动角度进行检测,并输出到控制部50。

第2搬运装置92通过使沿着搬运路径设置于自转用驱动装置34和带轮36之间的带35转动来使容器10自转。带35和自转用驱动装置34等配置在烧伤检查装置2的底盘内。带35直接或者间接地连结到支撑着容器10的第1旋转支撑部30,并传递自转用驱动装置34的驱动力。第2旋转检测部54b与带35接触,能够检测自转用驱动装置34所致的容器10的旋转角度。

第1旋转检测部54a和第2旋转检测部54b只要能检测旋转量即可,例如是旋转编码器。

摄像部40包含照相机42和跟踪镜44。跟踪镜44用于追随容器10的移动来拍摄容器10。具备跟踪镜44的照相机42已被日本的特开2004-279222号公开。跟踪镜44利用未图示的马达来追随在第2搬运装置92的外周被搬运的容器10而进行旋转。通过该旋转,轴线12与摄像部40相连的基准线41(与照相机的光轴一致)随着跟踪镜44的旋转而追随容器10的移动。关于跟踪镜44的摆动角,控制部50基于第1旋转检测部54a的输出来预测接下来的拍摄位置,以能够拍摄该预测的拍摄位置的容器10的方式计算摆动角。控制部50基于该计算的摆动角驱动跟踪镜44的马达。然后,照相机42在所预测的容器10的拍摄位置对容器10进行拍摄。

与图1~图5的实施方式同样,摄像部40对第1拍摄区域60和第2拍摄区域62进行拍摄。所拍摄的第1图像100和第2图像102由图像处理部53与图1~图5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处理。在此决定进行拍摄的定时的容器10的旋转角度必须要根据自转所致的旋转角度和公转所致的移动来计算相对于基准线41的角度。控制部50基于第1旋转检测部54a和第2旋转检测部54b的输出来计算容器10的自转角度。

发光部20通过控制部50使作为发光部20的一部分的发光区域22发光。第1旋转支撑部30和第2旋转支撑部32(图2参照)使容器10绕轴线12旋转,并且沿着第2搬运装置92的搬运方向搬运容器10。控制部50在与轴线12正交的横截面中将发光区域22的宽度d3设定为容器10的宽度d2以上且不超过将容器10的宽度d2加上30mm的范围,使发光区域22追随在搬运方向上被搬运的容器10进行移动。这样一来,即使在检查的期间容器10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使发光区域22追随容器10的运动,也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有无烧伤18。

使用图8和图9来说明发光区域22。发光部20是面发光装置,配置为使发光面朝向容器10被搬运的搬运路径。发光部20根据控制部50的指令而可以部分地进行发光。例如,在发光部20中,大量的led按规定间隔被纵横配列,能够根据控制部50的指令按纵向的每1列进行发光。如果像这样宽度d3为宽度d2以上,则能够在容器10的整个宽度上充分地照射光,因此,能够减少容器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附近的壁厚分布的不均所致的暗部。另外,如果宽度d3为宽度d2+30mm以下,则在第1拍摄对象区域70和第2拍摄对象区域72(参照图1)中,还不会致使烧伤18变白。

如图8所示,对从左侧搬运至发光部20的前方的容器10,发光部20匹配容器10的宽度d2而仅使发光区域22发光,使其两侧的规定范围不发光而形成暗部24。然后,追随容器10往图9中示出的位置的移动而使发光区域22和暗部24进行移动。

发光区域22和暗部24的移动是通过按led的纵列的每1列或者每多列进行发光和停止发光来进行的。发光区域22的移动例如按每次为4mm~20mm依次进行,在此按每次为led的纵列的间距即10mm沿着搬运方向依次进行。

实施例

使用图1~图3的烧伤检查装置1,在实施例1中将贯通孔的宽度d1设为100mm,在比较例1中将贯通孔的宽度d2设为120mm,针对内容量为500ml且容器的宽度d2为72.2mm的容器10进行了烧伤18的检测。在实施例1中,至台阶深度为0.05mm的烧伤18为止都能够被检测出。在比较例1中,即使是同一容器,烧伤18的检测也不稳定。

另外,使用图7~图9的烧伤检查装置2,在实施例2中将发光区域的宽度d3设为100mm,在比较例2中将发光区域的宽度d3设为120mm,针对内容量为500ml且容器的宽度d2为72.2mm的容器10进行了烧伤18的检测。在实施例2中,至台阶深度0.05mm的烧伤18为止都能够被检测出。在比较例2中,即使是同一容器,烧伤18的检测也不稳定。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进一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本发明包含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实质上相同的构成(例如,功能、方法和结果相同的构成或者目的和效果相同的构成)。另外,本发明包含将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中的非本质的部分进行了置换的构成。另外,本发明包含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的构成或者能够达到相同目的的构成。另外,本发明包含对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附加了公知技术的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烧伤检查装置,2…烧伤检查装置,10…容器,12…轴线,14…容器表面,16…接缝线,18…烧伤,20…发光部,22…发光区域,24…暗部,30…第1旋转支撑部,32…第2旋转支撑部,34…自转用驱动装置,35…带,36…带轮,40…摄像部,41…基准线,42…照相机,44…跟踪镜,50…控制部,52…判定部,53…图像处理部,54…旋转检测部,54a…第1旋转检测部,54b…第2旋转检测部,60…第1拍摄区域,62…第2拍摄区域,70…第1拍摄对象区域,72…第2拍摄对象区域,80…遮光板,81…遮光部,82…贯通孔,90…第1搬运装置,92…第2搬运装置,93…旋转轴,94…带,95…公转用驱动装置,96…第3搬运装置,100…第1图像,102…第2图像,d1…轴线的横截面中的贯通孔的宽度,d2…轴线的横截面中的容器的宽度,d3…轴线的横截面中的发光区域的宽度,r…容器的旋转方向,θ1…第1拍摄区域和第2拍摄区域的设定角度,θ2、θ3…第1拍摄对象区域的设定角度,θ4、θ5…第2拍摄对象区域的设定角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