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旋转扣件力学性能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937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扣件的力学性能测试设备,尤其是一种建筑施工旋转扣件力学性能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旋转扣件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种部件,常见于建筑用的脚手架中,对于施工安全起到一种保护的作用。而目前对于旋转扣件的测试通常是把采样的部件送去专门的检测部门进行测试与校验,浪费了施工时间,而且周期长,往返麻烦。对于需要现场测定的扣件便不能有效及时测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旋转扣件力学性能测试设备与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建筑施工旋转扣件力学性能测试设备,包括支架、底座、传感柱、压力器、压力槽、抗滑柱、电脑、抗滑传感器,所述支架与所述底座连接固定,所述支架连接于电脑,所述传感柱嵌合入所述支架,所述传感柱下端连接所述压力槽,所述压力槽两侧连接所述压力器,所述抗滑柱嵌合入所述底座,所述抗滑柱两侧连接所述抗滑传感器。

尤其是,所述压力槽内部设有压力反馈器。

尤其是,所述抗滑柱与所述压力槽位置相对应。

尤其是,所述抗滑柱内部设有抗滑力反馈器。

尤其是,所述抗滑柱可以上下伸缩。

尤其是,所述电脑安装与设备相配套的测试软件。

一种建筑施工旋转扣件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将测试的旋转扣件装入压力槽;

b、将压力器与抗滑柱进行在设置归零;

c、通过电脑将压力器所施加的压力通过压力槽作用于测试的旋转扣件,然后压力槽内的压力反馈器通过传感柱与支架将压力信息传导到电脑中,得出压力数据;

d、通过电脑将抗滑柱向上延伸,进入旋转扣件的扣口中与压力槽相对接,然后抗滑传感器将旋转扣件的抗滑力信息传导到电脑中,得出抗滑力数据;

e、根据得出的压力数据与抗滑力数据与旋转扣件的行业标准所对比,得出结论;

d、将所有部件归零,便于下次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1.节省了传统检测的复杂性,免去了送检的时间,可以现场直接检测。

2.通过电脑信息反馈的方式,使得数据更加清楚直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支架(1)、底座(2)、传感柱(3)、压力器(4)、压力槽(5)、抗滑柱(6)、电脑(7)、抗滑传感器(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晰明白,下面通过附图1结合实施例1,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发明包括:支架1、底座2、传感柱3、压力器4、压力槽5、抗滑柱6、电脑7、抗滑传感器8。

本发明的实施例1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旋转扣件力学性能测试设备:支架1下端与底座2连接固定,形状呈四边形,保证中间有足够的空间,支架1通过连接线连接于电脑7,使得所反馈的信息能及时在准确的反馈到电脑中,传感柱3采用嵌合入支架1,使得传感住3所接收的压力数据通过支架1传入电脑7,传感柱3下端连接u字形的压力槽5,便于旋转扣件的放置,不浪费空间,压力槽5两侧连接压力器4,压力器4对压力槽5施加压力,将压力作用于旋转扣件,然后将旋转扣件所受到的最大压力反馈到压力槽中的压力反馈器中,再由压力反馈器通过传感柱3与支架1传入电脑,抗滑柱6嵌合底座2,抗滑柱6两侧连接抗滑传感器8,将可伸缩的抗滑柱6延伸入旋转扣件的扣口中,施加一个向上的力,然后通过抗滑传感器8接收抗滑力数据,然后通过底座2与支架1传导到电脑7上,然后将电脑7软件中得到的反馈数据与行业标准进行对比。

本发明的实施例1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旋转扣件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测试的旋转扣件装入压力槽;

b、将压力器与抗滑柱进行在设置归零;

c、通过电脑将压力器所施加的压力通过压力槽作用于测试的旋转扣件,然后压力槽内的压力反馈器通过传感柱与支架将压力信息传导到电脑中,得出压力数据;

d、通过电脑将抗滑柱向上延伸,进入旋转扣件的扣口中与压力槽相对接,然后抗滑传感器将旋转扣件的抗滑力信息传导到电脑中,得出抗滑力数据;

e、根据得出的压力数据与抗滑力数据与旋转扣件的行业标准所对比,得出结论;

d、将所有部件归零,便于下次使用。

凡在本发明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建筑施工旋转扣件力学性能测试设备与方法,包括支架、底座、传感柱、压力器、压力槽、抗滑柱、电脑、抗滑传感器。通过电脑将压力器所施加的压力通过压力槽作用于测试的旋转扣件,然后压力槽内的压力反馈器通过传感柱与支架将压力信息传导到电脑中,得出压力数据;通过电脑将抗滑柱向上延伸,进入旋转扣件的扣口中与压力槽相对接,然后抗滑传感器将旋转扣件的抗滑力信息传导到电脑中,得出抗滑力数据。通过电脑信息反馈的方式,使得数据更加清楚直白,节省了传统检测的复杂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杰;戴阳;耿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永晋特种设备检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0.11
技术公布日:2018.03.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