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插二极管测试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2195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插二极管测试辅助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极管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插二极管测试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在编带二极管测试过程中,二极管的固定和压降的提供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编带二极管测试时引脚和测试点接触不良,造成测试数据不准确,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插二极管测试辅助装置,可避免在编带二极管测试时引脚和测试点接触不良,更好的保证产品质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直插二极管测试辅助装置,用于测试二极管编带料,其特征是,包含:

支撑架,其包含一对侧板以及设置在该一对侧板上的测试托架;

主轴,位于支撑架的一对侧板之间;

工作齿轮,套设在主轴上;

棘轮,套设并固定在主轴上;

撑杆,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支撑架,中部通过一弹簧与支撑架连接,另一端设有止动爪;该撑杆另一端的止动爪与棘轮上的齿背对应接触,防止主轴反向转动;

一对测试弹片,设置在支撑架的测试托架上并位于工作齿轮的一侧;

导向转轴,设置在支撑架的一对侧板之间并位于测试托架的下方,转动导向转轴以调节二极管编带进料方向;

一对相向的滑块,套设在导向转轴上,调节该一对滑块的间距以适应不同宽度的二极管编带料。

上述的直插二极管测试辅助装置,其中,还包含:

工作齿轮通过锁紧螺母与主轴固定连接,防止工作齿轮松动。

上述的直插二极管测试辅助装置,其中,还包含:

手轮,连接主轴以驱动主轴转动。

上述的直插二极管测试辅助装置,其中:

测试托架在所述一对侧板上的位置可移动,以调节测试托架上的一对测试弹片与工作齿轮的相对距离。

上述的直插二极管测试辅助装置,其中,所述的支撑架还包含:

顶板,与所述的一对侧板连接并位于所述主轴上方。

上述的直插二极管测试辅助装置,其中:

所述一对滑块的相向侧分别设有槽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实现了编带二极管的直接测试,节省了物料测试时间,提高物料检测效率,同时避免了在编带二极管测试时引脚和测试点接触不良,更好的保证产品质量;

2、容易实现,结构简单,性能稳定,价格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3所示,一种直插二极管测试辅助装置,用于测试二极管编带料,其特征是,包含:支撑架,其包含一对侧板13以及设置在该一对侧板13上的测试托架14,一对侧板13间隔设置;主轴21,位于支撑架的一对侧板13之间;工作齿轮32,套设在主轴21上,为了防止工作齿轮32松动,工作齿轮32可以通过一锁紧螺母31与主轴21固定连接,为了驱动主轴21转动,主轴21与一手轮22连接;棘轮33,套设并固定在主轴21上,棘轮33包含齿背;撑杆5,一端通过转轴7连接支撑架,中部通过一弹簧4与支撑架连接,另一端设有止动爪;该撑杆5另一端的止动爪与棘轮33上的齿背对应接触,防止主轴21反向转动,拉动撑杆5,控制棘轮33,每次转动一格;一对测试弹片8,设置在支撑架的测试托架14上并位于工作齿轮32的一侧;导向转轴6,设置在支撑架的一对侧板13之间并位于测试托架14的下方,转动导向转轴6以调节二极管编带进料方向;一对相向的滑块9,套设在导向转轴6上,调节该一对滑块9的间距以适应不同宽度的二极管编带料。

本实施例中,测试托架14在所述一对侧板13上的位置可移动,以调节测试托架14上的一对测试弹片8与工作齿轮32的相对距离,以满足不同二极管测试时引脚和测试点的接触要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架还包含一与所述的一对侧板13连接并位于所述主轴上方的顶板11,以及一设置在一对侧板13底部的底板12。

所述一对滑块9的相向侧分别设有槽口,该一对相向的槽口用于卡住待测试二极管编带料的两侧边,防止二极管编带料测试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直插二极管测试辅助装置还包含一设置在主轴21另一侧的导向支撑板15,导向支撑板上设置有器件导板1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根据待测试二极管编带料宽度调节一对相向滑块9的间距,其次根据待测试二极管编带料的二极管测试器件引脚长度调整测试托架14上测试弹片8与工作齿轮32的间距,确保测试弹片8能够有效接触测试器件引脚,编带进料方向由导向转轴6转动调节控制,测试前,编带料依次穿过滑块9到工作齿轮32再到器件导板17,测试时,工作人员转动手轮22使编带料不断传送,由测试弹片对编带料上的二极管引脚进行测试。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