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血液分析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6820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血液分析仪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学检验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血液分析仪。



背景技术:

血液中含有多种细胞及生化成份,在临床诊断时常常需要对血液中的细胞成份及血色素进行检测,通常称为血液常规检测。

目前医学检验中血常规检测采用的血液分析仪都是将血样直接加入两个检测杯(白细胞及血色素检测杯;红细胞及血小板检测杯)中分别直接一次、两次稀释血样后进行检测,这样的稀释方法往往稀释比例不大,要达到较高比例的稀释所需要使用的稀释液量较大,且在检测完成后对两个相应检测杯的清洗所需要使用的试剂用量也较大,因此运行成本较高,所产生的废液量也较大,增加了环保压力。

此外,现有的血液分析仪检测时所吸取的血样仅仅一部分用于检测,而其余部份几乎没有使用就排除浪费掉。在临床工作及科研中常遇到可供检测的样本量较少,或采样难度大,比如婴幼儿、小动物、重症患者等,此外如果仪器检测结果可疑或仪器故障时已检测的血样已消耗,往往需要重新检测,甚至重新采血。本实用新型设计在血样量相同的情况下可将实际检测不需要的一部分稀释血样留存在稀释杯中,一旦检测过程或结果有问题时,仪器自动采用这部分剩余的稀释血样再进行检测,无需重新采血和人工参与即可自动完成重新检测确保获得满意的检测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血液分析仪。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血液分析仪,包括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白细胞及血色素检测单元、红细胞及血小板检测单元、样本吸取及转移单元、稀释液添加单元5、溶血剂添加单元1、废液排出单元、清洗液添加单元4、混匀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白细胞及血色素检测单元、红细胞及血小板检测单元、样本吸取及转移单元、稀释液添加单元、溶血剂添加单元、废液排出单元、清洗液添加单元和混匀单元间的协调工作。

所述样本首次稀释单元包括稀释杯C0,用于对血样进行第一次稀释,血样在该杯中不进行任何项目的直接检测;

所述白细胞及血色素检测单元包括第一检测杯、安装在第一检测杯上的比色检测装置和第一颗粒计数检测装置,用于对来自稀释杯的部分血样进行再次稀释,并对杯中的血样进行血色素和白细胞检测;

所述红细胞及血小板检测单元包括第二检测杯和安装在第二检测杯上的第二颗粒计数检测装置,用于对来自第一检测杯的经过两次稀释后的部分血样进行再次稀释,并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检测;

所述样本吸取及转移单元主要结构包括吸样针、第一定量抽取注射器、连接管路及稀释液位,用于自样品管吸取定量血样,并将血样转移至稀释杯稀释混匀,然后将稀释杯中稀释混匀的血样,转移至第一检测杯中,并在第一检测杯中再次稀释;然后自第一检测杯中吸取部分稀释混匀的血样,转移至第二检测杯中,血样在第二检测杯中进行第三次稀释混匀后,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检测。

所述稀释液添加单元包括稀释液位、第五定量抽取注射器、第六定量抽取注射器、连接管路及阀门,用于分别向第一检测杯和第二检测杯中定量添加稀释液。

所述溶血剂添加单元包括溶血剂位、第二定量抽取注射器、连接管路及阀门,用于向第一检测杯中添加溶血剂。

所述清洗液添加单元包括清洗液位、第九定量抽取注射器、连接管路及阀门,用于向第一检测杯中添加清洗液。

所述混匀单元通过分别向白细胞及血色素检测单元的第一检测杯和红细胞及血小板检测单元的第二检测杯底部鼓气,对各检测杯中的液体搅动以混匀稀释样本。

进一步的,所述仪器稀释杯及各检测杯的排列顺序不受限制。

进一步的,所述样本首次稀释单元还包括稀释杯位转移机构和一个以上稀释杯,仪器每检测一个样本使用一个稀释杯,检测完成后稀释杯位转移机构就将已使用的稀释杯移走,另将一个新稀释杯移动至工作位。当样本首次稀释单元上的稀释杯全部都使用完后,仪器自动提示更换新的稀释杯。

进一步的,所述样本稀释杯装载有清洗装置,稀释杯使用后清洗装置自动对稀释杯进行清洗,稀释杯重复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样本首次稀释单元通过样本吸取及转移单元的吸样针及第一定量抽取注射器对稀释杯中第一次稀释的血样反复吸、推混匀样本;所述各检测单元的检测杯中的稀释血样均通过各检测杯的底部鼓气的方式混匀各检测杯中的稀释样本。

进一步的,所述分析仪还包括一个清洗杯,用于对吸样针外部进行清洗。

进一步的,所述分析仪样本稀释单元的稀释杯位有一个专门的稀释液添加口10,用于根据待测样本的稀释需要,向工作位的稀释杯中加入定量稀释液。

进一步的,所述分析仪具有稀释杯自动更换装置,用于自动将使用后的稀释杯从稀释杯盘上取下,并在稀释杯盘相应位置上自动装载新的稀释杯,无需人工更换稀释杯。

一种新型血液分析仪,其特征在于,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通过样本吸取及转移单元吸样针自仪器外部的样品管中,吸取定量待检全血血样,注入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的稀释杯中;

步骤2、通过样本吸取及转移单元的吸样针及第一定量抽取注射器向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的稀释杯中注入一定量的稀释液,吸样针在第一定量注射器的配合下,反复吸入、推出稀释后血样,实现对血样的第一次稀释和混匀;

步骤3、样本吸取及转移单元通过吸样针,定量吸取部分第一次稀释混匀的血样,转移分配至第一检测杯中,与稀释液添加单元向第一检测杯中加入的定量稀释液混合。随后空气泵通过白细胞及血色素检测单元的第一检测杯底部连接管路向第一检测杯底部鼓气,混匀检测杯中血样;

步骤4、样本吸取及转移单元吸样针,自步骤3中白细胞及血色素检测单元的第一检测杯中吸取部分第二次稀释混匀的血样,转移至红细胞及血小板检测单元的第二检测杯中,与稀释液添加单元加入的定量稀释液混合,空气泵通过管路向第二检测杯底部鼓气,对杯中的血样进行混匀。血样在第二检测杯中经第三次稀释混匀之后,通过第二颗粒计数检测装置对血样中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数量和体积进行检测。

步骤5、溶血剂添加单元向白细胞及血色素检测单元的第一检测杯中,注入定量的溶血剂,混匀后对杯中血样进行白细胞和血色素检测;

步骤6、检测完成后,仪器各检测杯下部的阀门打开,废液排出单元的废液泵启动工作将各检测杯中检测后的废液排除;清洗液添加单元向第一检测杯中加入清洗液,废液排出单元的废液泵再次启动,将各检测杯中检测后的清洗液排除;随后稀释液添加单元向第一检测杯和第二检测杯中加入稀释液;废液排出单元的废液泵再次启动,将各检测杯中检测后的清洗液排除,仪器完成一个检测清洗流程;

步骤7、仪器的样本首次稀释单元将使用后的稀释杯转移离开稀释杯工作位,而将另一个干净的稀释杯转移到稀释杯工作位。

步骤8、仪器进入等待检测状态,在得到新指令时按照步骤1-7再次检测。

进一步的,如果仪器在执行步骤1-6检测过程中,出现错误及其它需要对样本重新检测的情况时,仪器可按照步骤6对各检测杯进行清洗,而后自动自样本稀释杯中再次吸取部分混匀样品,按照步骤1-8进行检测和运行。

进一步的,步骤2对稀释杯中血样的稀释比例为1∶1-1∶10之间。

进一步的,步骤3对第一检测杯中血样的稀释比例为1∶20-1∶300之间。

进一步的,步骤4对第二检测杯中血样的稀释比例为1∶20-1∶300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为:(1)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一个稀释装置及稀释杯,对血样进行三次稀释后检测,相比较现有的血液分析仪仅二次稀释检测相比,稀释比例加大,所需的稀释液的量减少约40%,获得的检测结果更准确。(2)本实用新型分析仪每次检测仅仅使用部分血样,其余的第一次稀释血样保留在样本稀释杯中,当仪器出现错误及其它需要对样本重新检测的情况时,仪器自动启用样本稀释杯中剩余的稀释血样,再次进行检测,确保血样量少的情况下获得准确的结果,避免重复采血、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分析仪总体结构简单,检测所产生的废液更少,有利于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样品吸取及转移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稀释液添加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溶血剂添加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清洗液添加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废液排除及混匀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的稀释杯与各检测杯的布局及样品针移动的轨迹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的稀释杯为双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的稀释杯为条形轨道式排列的多杯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的稀释杯为圆盘状轨道式排列的多杯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稀释杯装载装置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稀释杯自动更换装置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稀释杯卸下装置侧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圆形稀释连杯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结合图1,本实施例通过样本吸取及转移单元吸样针N1自仪器外部的样品管S中,吸取定量待检全血血样,注入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的稀释杯C0中;具体操作为关闭第二阀门V2,打开第一阀门V1,第一定量注射器S1下拉,样品管中血样进入吸样针N1中,之后样本吸取及转移单元吸样针移动至N1-1位,第一定量注射器S1上推,将样本注入稀释杯C0中;关闭第一阀门V1,打开第二阀门V2,第一定量注射器S1下拉,稀释液R1进入第一定量注射器中,之后关闭第二阀门V2,打开第一阀门V1,第一定量注射器S1上推,将定量稀释液注入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的稀释杯中,之后通过第一定量注射器S1的下拉和上推运动,反复吸入推出稀释后血样,实现对血样的第一次稀释和混匀;第一定量注射器S1下拉将部分第一次稀释混匀血样吸入第一定量注射器中,吸样针N1移动至N1-2位,第一定量注射器上推,将第一次稀释血样定量注入第一检测杯C1中;吸样针N1移动至N1-3位,第一定量注射器上推,将第一次稀释血样定量注入第二检测杯C2中;

结合图2,关闭第十阀门V10,打开第十一阀门V11、第十二阀门V12、第十三阀门V13,第五定量注射器S5和第六定量注射器S6下拉,定量稀释液分别进入各注射器中;之后关闭第十一阀门V11和第十三阀门V13,打开第十阀门V10和第十二阀门V12,第五定量注射器和第六定量注射器上推,定量稀释液分别进入第一检测杯C1和第二检测杯C2中;关闭第八阀门V8,打开第三阀门V3、第四阀门V4和第五阀门V5,空气泵P1通过管路向各检测杯底部鼓气,混匀各杯中血样;

样本吸取及转移单元吸样针N1,自第一检测杯中吸取部分第二次稀释混匀的血样,转移至第二检测杯中,与该杯中加入的定量稀释液混合;关闭第八阀门V8,打开第三阀门V3和第五阀门V5,空气泵通过管路向第二检测杯底部鼓气,对杯中的血样进行混匀。血样在第二检测杯中经第三次稀释混匀,之后通过第二颗粒计数检测装置对血样中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体积进行检测。

结合图3,关闭第十八阀门V18,打开第十九阀门V19,第二定量注射器S2下拉,定量溶血剂R2吸入第二定量注射器S2中;关闭第十九阀门V19,打开第十八阀门V18,第二定量注射器上推,定量溶血剂R2注入第一检测杯中,混匀后对血样中部分血液细胞进行检测;

结合图4,检测完成后,关闭第三阀门V3,打开第四阀门V4、第五阀门V5和第八阀门V8,废液排出单元的废液泵P2启动工作,将各检测杯中检测后的废液排除;关闭第二十四阀门V24,打开第二十五阀门V25,第九定量注射器S9下拉,将清洗液R5吸入第九定量注射器S9中,之后关闭第二十五阀门V25,打开第二十四阀门V24,第九定量注射器S9上推,将清洗液R5注入第一检测杯中,废液排出单元的废液泵再次启动,将各检测杯中检测后的清洗液排除;随后稀释液添加单元向第一检测杯和第二检测杯中加入稀释液,废液排出单元的废液泵再次启动,将各检测杯中检测后的清洗液排除,至此仪器完成一个检测清洗流程。

实施例2

结合图5,本实施例的分析仪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稀释杯不是一次性使用杯,可以清洗后重复使用。

实施例3

结合图6,本实施例的分析仪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的稀释杯为单杯C0,样品针的移动轨迹为样品管S→稀释杯C0→白细胞/血色素检测杯C1→红细胞/血小板检测杯C2。

实施例4

结合图7,本实施例的分析仪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的稀释杯为双杯,两个杯在电机7驱动下轮流移动至工作位C0w,用于第一次稀释血样。

实施例5

结合图8,本实施例的分析仪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的稀释杯为条形轨道式排列,第一稀释杯位转移机构8单向移动,仪器每检测一个样本使用一个稀释杯后,稀释杯位转移机构就将已使用的稀释杯移走,将新稀释杯移动至工作位。

实施例6

结合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分析仪样本首次稀释单元的稀释杯为圆盘状排列,第二稀释杯位转移机构9沿一个方向做圆周运动,每次转移一个稀释杯至工作位。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分析仪还具有稀释杯自动更换装置,即自动将使用后的稀释杯取下,随后在相应的稀释杯位装载上新的稀释杯。该自动更换装置包括稀释杯储存仓、稀释杯卸下臂16和稀释杯装载臂11,且稀释杯为半圆形连杯15。仪器的稀释杯盘9在仪器每完成一个检测就向同一方向转动一个杯位置,这样当使用过的稀释杯转达至稀释杯卸下臂位置时,稀释杯卸下臂自动将使用过的稀释杯取下;当稀释杯盘转到稀释杯装载臂位置时,稀释杯装载臂则装载一个稀释杯,从而实现稀释杯自动卸下和装载。当存储的稀释杯使用完后,仪器稀释杯储存仓探测器能够自动探测,并通过仪器控制系统报警提示人工补充稀释杯,同时取出已使用过的稀释杯。

装载半圆形连杯时,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五驱动电机M5带动第一抓手14将半圆形连杯15夹紧,第一驱动电机M1驱动第一移动臂11水平移动,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一移动臂11上下移动,将半圆形连杯从稀释杯储存仓中取出并放置于稀释杯位,之后第五驱动电机M5驱动第一抓手14外扩。

卸下半圆形连杯时,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六驱动电机M6驱动第二抓手17夹紧稀释盘9上的半圆形连杯,同时第三驱动电机M3驱动第二移动臂16水平移动,第四驱动电机M4驱动第二移动臂16上下移动,将半圆形连杯从稀释杯位上取下,移动至废旧稀释杯收集器上方,之后第六驱动电机M6驱动第二抓手17外扩。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的分析仪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稀释杯自动更换装置中的稀释杯为直线形连杯。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的分析仪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稀释杯自动更换装置中的稀释杯为扇形连杯或单个稀释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