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底盘横梁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3692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汽车底盘横梁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汽车底盘横梁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车架的底盘一般由纵梁和横梁组成,其形式主要有边梁式和中梁式两种,横梁用来保证车架的扭转刚度和承受纵向载荷,还可以支撑汽车上的主要部件。

汽车底盘的横梁在生产过程中,以及在维修过程中需要进行检测,例如,检测横梁的整体结构是否完整,平滑曲度是否合格以及检测横梁的表面是否有非结构性凹面。由于横梁重量较大,且形状不规则,不易进行固定,传统的汽车底盘的横梁的检测放置在工作面上,传统的工作面缺乏良好地固定装置,导致横梁没办法很好地固定。

而如果对横梁的固定不充分,将造成对横梁的检测不精确,而检测不精确的横梁再次投入汽车中使用,将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汽车底盘的横梁的检测过程中缺乏良好地固定装置,导致横梁没办法很好地固定,造成对横梁的检测不精确,使得投入使用的横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底盘横梁检测装置。

一种汽车底盘横梁检测装置,包括:机架、两个端部固定机构和若干侧翼固定机构;

所述机架设置有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承载块,两个所述端部固定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面上,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块的两端,两个所述端部固定机构对齐设置,每一所述端部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座、顶块和螺栓,每一所述端部固定机构中,所述固定座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面上,所述固定座开设有螺孔,所述螺栓插设于所述螺孔内,且与所述固定座螺接,所述顶块连接于所述螺栓靠近所述承载块中部的一端;

若干所述侧翼固定机构设置于固定面上,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块的两侧,每一所述侧翼固定机构包括底座、转动块和弹性件,每一所述侧翼固定机构中,所述底座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面上,且所述底座与所述承载块相邻设置,所述转动块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转动块通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底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顶块相互对齐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块具有T字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块包括一体连接的连接部和固定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螺栓连接,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螺栓的一端,且所述固定部垂直于所述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部固定机构还包括旋扭部,所述旋扭部与所述螺栓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块包括转动部和抵接部,所述转动部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转动部连接,且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转动部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翼固定机构还包括把手部,所述把手部与所述转动块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拉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置于所述承载块两侧的若干所述侧翼固定机构一一对齐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干所述侧翼固定机构设置于所述承载块靠近两端的位置的两侧。

上述汽车底盘横梁检测装置,承载块用于承载横梁,两个端部固定机构用于固定横梁的两端,侧翼固定机构用于固定横梁的两侧,使得横梁底部得到支撑,而在两端以及两侧均得到固定,进而使得横梁得到充分固定,有效避免横梁产生偏移,进而使得横梁的检测更为精确,有效避免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汽车底盘横梁检测装置的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汽车底盘横梁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例如,一种汽车底盘横梁检测装置,包括:机架、两个端部固定机构和若干侧翼固定机构;所述机架设置有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承载块,两个所述端部固定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面上,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块的两端,两个所述端部固定机构对齐设置,每一所述端部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座、顶块和螺栓,每一所述端部固定机构中,所述固定座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面上,所述固定座开设有螺孔,所述螺栓插设于所述螺孔内,且与所述固定座螺接,所述顶块连接于所述螺栓靠近所述承载块中部的一端;若干所述侧翼固定机构设置于固定面上,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块的两侧,每一所述侧翼固定机构包括底座、转动块和弹性件,每一所述侧翼固定机构中,所述底座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面上,且所述底座与所述承载块相邻设置,所述转动块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转动块通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底座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承载块用于承载横梁,两个端部固定机构用于固定横梁的两端,侧翼固定机构用于固定横梁的两侧,使得横梁底部得到支撑,而在两端以及两侧均得到固定,进而使得横梁得到充分固定,有效避免横梁产生偏移,进而使得横梁的检测更为精确,有效避免安全隐患。

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为一实施例的汽车底盘横梁检测装置10,包括:机架100、两个端部固定机构200和若干侧翼固定机构300,所述机架100设置有固定面110,所述固定面110上设置有承载块400,两个所述端部固定机构200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面110上,且两个所述端部固定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块400的两端,两个所述端部固定机构200对齐设置,若干所述侧翼固定机构300设置于固定面110上,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块400的两侧,即所述承载块400的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所述侧翼固定机构。

如图3所示,每一所述端部固定机构200包括固定座210、顶块220和螺栓230,每一所述端部固定机构200中,所述固定座210固定设置于固定面110上,所述固定座210开设有螺孔(图中被遮挡),所述螺栓230插设于所述螺孔内,且所述螺栓230与所述固定座210螺接,所述顶块220连接于所述螺栓230靠近所述承载块400中部的一端。每一所述侧翼固定机构300包括底座310、转动块320和弹性件(图中被遮挡),每一所述侧翼固定机构300中,所述底座310固定设置于固定面110上,且所述底座310与所述承载块400相邻设置,所述转动块320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310上,且所述转动块320通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底座310连接。

本实施例中,该固定面110水平设置,承载块400用于承载横梁600,使得横梁600底部得到支撑,例如,请参见图3,该承载块400设置有凹陷槽410,例如,该凹陷槽410具有弧形截面,例如,该凹陷槽410为弧形槽,这样,横梁600能够放置在凹陷槽410内,承载块400通过凹陷槽410能够稳固地将横梁600支撑并固定。

两个端部固定机构200用于固定横梁600的两端,使得横梁600的两端得到固定,例如,两个所述顶块220分别用于抵接于横梁600的两端,例如,两个所述顶块220相互对齐设置,例如,两个所述顶块220分别设置于两个螺栓230的内侧,值得一提的是,螺栓230的内侧即为螺栓230朝向承载块400的中部的一侧,具体地,两个顶块220在两个螺栓230的牵引下相向运动,两个顶块220之间的距离减小,进而从两端夹紧横梁600,使得横梁600的两端得到固定,具体地,螺栓230在螺孔内转动,螺栓230在螺孔内沿着螺孔的轴向运动,螺孔带动顶块220运动,进而调节顶块220的相互之间的距离,适应不同的长度的横梁600,两个端部固定机构200的顶块220分别用于抵接于横梁600的两端,使得横梁600两端受到两个相向地力,进而将横梁600从两端夹紧固定。

侧翼固定机构300用于固定横梁600的两侧,使得横梁600的两侧均得到固定。例如,侧翼固定机构300的转动块320远离底座310的一端用于抵接于横梁600,两侧的转动块320通过抵接于横梁600的两侧,使得横梁600受到两侧的相向的力,进而使得横梁600得到固定。例如,所述弹性件为拉簧(图未示),转动块320一端转动设置于底座310上,转动块320另一端通过拉簧与底座310连接,这样,转动块320在拉簧的弹性作用下,将朝向承载块400的方向运动,或者具有朝向承载块400的方向运动的趋势,进而使得转动块320能够抵接于横梁600,并对横梁600施力,两侧的转动块320共同作用,进而使得横梁600的两侧均受到转动块320的压力,进而使得横梁600在横向上受到固定。两侧的转动块320的转动角度可调节,即两侧的转动块320的张开角度可调节,进而可以适应不同宽度的横梁600,对不同宽度的横梁600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通过承载块400对横梁600的承载,两个端部固定机构200对横梁600的两端的固定,侧翼固定机构300对固定横梁600的两侧的固定,使得横梁600底部得到支撑,而在两端以及两侧均得到固定,进而使得横梁600得到充分固定,有效避免横梁600产生偏移,进而使得横梁600的检测更为精确,有效避免安全隐患。

为了增大与横梁600的两端的端部的接触面积,使得端部固定机构200能够充分固定横梁600的端部,例如,请参见图3,所述顶块220具有T字形结构,例如,顶块220具有T字形截面,例如,所述顶块220包括一体连接的连接部221和固定部222,所述连接部221与所述螺栓230连接,所述固定部222连接于所述连接部221远离所述螺栓230的一端,且所述固定部222垂直于所述连接部221,例如,固定部222与连接部221呈T字形连接,即连接部221相对于螺栓230为纵向设置,而固定部222相对于螺栓230为横向设置,或者说连接部221的长度方向与螺栓230的径向同向,而固定部22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螺栓230的径向,这样,该固定部222相对连接部221具有更大的横向长度,使得固定部222与横梁600的端部的接触面积更大,进而使得端部固定机构200能够充分固定横梁600的端部,使得横梁600的两端得到充分固定。

为了使得螺栓230易于操作,便于调节顶块220之间的距离,例如,请再次参见图3,所述端部固定机构200还包括旋扭部240,所述旋扭部240与所述螺栓230连,例如,所述旋扭部240的轴向与所述螺栓230的轴向同向,例如,例如,所述旋扭部240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螺栓230的中心轴线重合,该旋扭部240用于供人手旋钮,该旋钮部能够方便用户手持,并施力旋转,通过该旋扭部240使得螺栓230转动,使得螺栓230易于操作,便于调节顶块220之间的距离。

为了更好地从两侧固定横梁,例如,如图3所示,所述转动块320包括转动部321和抵接部322,所述转动部321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310上,所述抵接部322与所述转动部321连接,且所述抵接部322与所述转动部321垂直,例如,所述抵接部322的宽度大于所述转动部321的宽度,这样,由于抵接部322的宽度较大,能够有效增大抵接部322与横梁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得侧翼固定机构300对横梁的两侧的固定效果更佳。

应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横梁放置在承载块400上,避免侧翼固定机构300的转动块320对横梁造成阻碍,需要方便地调节转动块320,例如,请参见图3,所述侧翼固定机构300还包括把手部330,所述把手部330与所述转动块320连接,例如,该把手部330用于供人手握持,这样,用户通过握持把手部330,可以对把手部330施力,进而掰动转动块320,使得转动块320朝远离承载块400的方向转动,避免转动块320对横梁的移动造成阻碍,进而使得横梁的放置和取出更为便利。

为了使得横梁在两侧的受力更为均匀,使得横梁能够稳固地固定在承载块400上,例如,如图1所示,设置于所述承载块400两侧的若干所述侧翼固定机构300一一对齐设置,即承载块400一侧的多个所述侧翼固定机构300与承载块400另一侧的多个所述侧翼固定机构300一一对齐,亦可理解为所述承载块两侧的各所述侧翼固定机构呈轴对称分布,例如,两侧的若干所述侧翼固定机构300对称设置,这样,使得承载块400在同一位置上受到两侧相向的力,使得承载块400受力更为均匀,进而使得横梁能够稳固地固定在承载块400上

为了进一步便于横梁的放置和取出,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若干所述侧翼固定机构300设置于所述承载块400靠近两端的位置的两侧,例如,若干侧翼固定机构300设置于靠近所述承载块400的两端的位置,具体地,由于侧翼固定机构300设置于靠近承载块400的两端,为横梁的放置和取出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减小侧翼固定机构300对横梁的阻碍,使得横梁的放置和取出更为方便快捷。

为了使得转动块320在底座310上转动更为平稳,例如,如图3所示,底座310开设有转动槽311,所述转动部321转动设置于所述转动槽311内,例如,所述转动槽311内设置转轴(图中被遮挡),所述转动部321转动设置于所述转轴上,例如,该转轴与转动槽311的两侧的侧壁连接,这样,通过转动槽311的限制,避免转动部321在转轴上转动时产生轴向偏移,具体地,该轴线偏移即为沿着转轴的轴向的位移,由于转动部321的轴向偏移被限制,这样,使得转动块320在底座310上转动更为平稳。

为了适应不同的横梁的形状,进一步固定横梁,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侧翼固定机构300包括第一侧翼机构301和第二侧翼机构302,所述第一抵接部301a和所述第二抵接部302a的长度相异设置。

例如,所述第一侧翼机构包括第一底座、第一转动块和第一拉簧,所述第一转动块包括第一转动部和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上,且所述第一转动部通过所述第一拉簧与所述第一底座连接,第一转动部和第一抵接部相互垂直,且相互连接。所述第二侧翼机构包括第二底座、第二转动块和第二拉簧,所述第二转动块包括第二转动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上,且所述第二转动部通过所述第二拉簧与所述第二底座连接,第二转动部和第二抵接部相互垂直,且相互连接。

本实施例中,由于固定面上设置两种侧翼固定机构,即第一侧翼机构和第二侧翼机构,且第一侧翼机构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侧翼机构上的第二抵接部的长度相异设置,这样,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能够分别抵接于横梁的不同部位,适应横梁的不同部位,能够更为紧密地抵接于横梁,进而进一步固定横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