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庭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无功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9236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庭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无功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种家庭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无功测量装置,属于供电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家庭光伏并网没有一种可靠的采集设备对并网点进行功率的采集和传输,调度部门基本上不采集家庭光伏的并网点电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接线简单、使用方便的家庭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无功测量装置,能够采集家庭光伏发电并网点的电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家庭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无功测量装置,包括无功测量单元、编码单元、SIM卡发送单元、电源模块、网络传输单元和显示单元,所述无功测量单元、SIM卡发送单元、电源模块、网络传输单元和显示单元均与编码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还与无功测量单元和网络传输单元电连接,所述网络传输单元上设置有网络口。

所述无功测量单元、编码单元、SIM卡发送单元、电源模块、网络传输单元和显示单元均集成到壳体上。

所述无功测量单元、SIM卡发送单元、电源模块和网络口均位于壳体的背面,所述显示单元位于壳体的正面,所述壳体的两端均设置有机架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是机架式安装,前面有触控式显示屏,背后有电源接口,电压电流输入接口,SIM卡插槽,网口等,本实用新型接线简单,使用方便,能够采集家庭光伏发电并网点的电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信号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中:1为无功测量单元、2为编码单元、3为SIM卡发送单元、4为电源模块、5为网络传输单元、6为显示单元、7为网络口、8为壳体、9为机架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家庭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无功测量装置,包括无功测量单元1、编码单元2、SIM卡发送单元3、电源模块4、网络传输单元5和显示单元6,所述无功测量单元1、SIM卡发送单元3、电源模块4、网络传输单元5和显示单元6均与编码单元2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4还与无功测量单元1和网络传输单元5电连接,所述网络传输单元5上设置有网络口7。

所述无功测量单元1、编码单元2、SIM卡发送单元3、电源模块4、网络传输单元5和显示单元6均集成到壳体8上。

所述无功测量单元1、SIM卡发送单元3、电源模块4和网络口7均位于壳体8的背面,所述显示单元6位于壳体8的正面,所述壳体8的两端均设置有机架安装孔9。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家庭光伏发电并网点的测量装置,用于完成380V光伏并网点无功功率的采集。本装置的特点是不用电压电流互感器,直接使用并网点一次电压电流来采集并网点的无功功率,同时进行编码并通过GPRS网络或以太网以104或modbus规约传输到调度。

由于现在的家庭光伏发电在农村大量应用,并网的是380V的公网,而这样的并网点不仅没有通信设备,也没有电压电流互感器。现有的无功测量装置无法满足这样的光伏并网点无功采集的需求。本实用新型的这个装置第一要解决没有通信设备的问题,那就是采用GPRS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测控装置都是使用电压电流互感器输出的二次电压电流来进行无功功率的采集,本装置采用380V的电压和并网点的电流进行无功的采集,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测控装置不能满足家庭光伏发电无功功率采集及网络传输的问题。

本装置经无功测量单元将输入的电压电流信息转换成无功信息,经过编码单元编码将测量的无功信息转换成104规约编码或modbus规约编码,再经网络传输单元转换成网络分组交换的信息经GPRS网络进行传输到调度主站。本装置不仅可以当地显示无功功率,还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给就近的站端远动机,通过远动机远程传输到调度监控端进行系统监控。本装置不仅可以采集一个家庭光伏的无功,板件扩容后,相邻的家庭光伏均可采集。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是机架式安装,前面有触控式显示屏,背后有电源接口,电压电流输入接口,SIM卡插槽,网口等。

本实用新型接线简单,使用方便,主要是用于家庭光伏发电并网时无功的测量和传输。为了保证家庭光伏并网时能准确可靠的上传调度部门,必须有一种能采集并网点的无功,现有的无功采集装置都是基于变电站二次设备的,采集的电压电流都是经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转换的二次电压电流。家庭光伏发电并网是380V并网,无需电压电流互感器。本装置是利用并网点的380V电压,和并网点的电流进行测量并网点的无功,同时测量完成后经编码转换单元进行转换成104规约及modbus规约。通过网口或GPRS无线网络传输调调度侧,以完成并网点的测量。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