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超声波测厚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80484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超声波测厚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测试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超声波测厚仪。



背景技术:

超声波测厚仪采用微处理器控制,利用超声波测量原理,能够快速准确无损伤地测量材料的厚度及声速,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中,既可以对各种材料或零件做精确测量,也可以对生产设备中各种管道和压力容器进行检测,还能够及时准确地测出各种零件在使用过程中受腐蚀后的减薄程度。超声波测厚仪内部结构复杂,零部件加工装配精度高,因此,保护好超声波测厚仪内部结构的完整性是保障测量精度的重要前提。

现有的超声波测厚仪质量较重,携带不方便,并且缺乏足够的保护措施,测试人员在搬运和使用过程中一旦不慎将超声波测厚仪摔落在地,则要么仪器直接损坏,要么严重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超声波测厚仪携带不方便、缺乏足够的保护措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超声波测厚仪。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便携式超声波测厚仪,包括检测器,上述检测器包括顶板、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前端板和后端板;还包括扣合在检测器顶板上的第一盖板、以及扣合在检测器底板上的第二盖板;上述第一盖板、上述第二盖板内部均填充有缓冲层;上述检测器的顶板与左侧板交接处设有第一转轴,上述第一盖板左边缘与上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上述检测器的底板与右侧板交接处设有第二转轴,上述第二盖板右边缘与上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检测器顶板上设有屏幕、声速键、单元调整键、开关机键、功能转换键、查询键、校准键和校准试块;上述检测器后端板上设有发射插座和接收插座;上述发射插座上插接有信号发射线,上述接收插座上插接有信号接收线;上述信号发射线与上述信号接收线并联后汇集到探头上。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沿上述第一盖板后端边缘,上述第一盖板底面上设有第一挡板;沿上述第一盖板右边缘,上述第一盖板底面上设有第二挡板;沿上述第二盖板左边缘,上述第二盖板顶面上设有第三挡板;沿上述第二盖板前端边缘,上述第二盖板顶面上设有第四挡板。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检测器底板中央设有向下突出的绕线凸条。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第一盖板右边缘设有向左凹进的第一开盖口,上述第二盖板左边缘设有向右凹进的第二开盖口。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第一开盖口内侧、上述第二开盖口内侧均设有防滑纹。

本实用新型采用折叠式结构,在检测器顶面设置第一盖板,在检测器底面设置第二盖板,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中均填充有缓冲材料,当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扣合在检测器外部时,如检测器不慎摔落在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能够对检测器起到缓冲保护作用,防止检测器内部零件发生损坏。第一盖板左边缘与第一转轴转动连接,第二盖板右边缘与第二转轴转动连接,需要做检测时,翻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即可对检测器进行操作。检测完毕后,重新将第一盖板、第二盖板扣合在检测器上,携带十分方便。

当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均扣合在检测器上时,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第四挡板分别遮盖在检测器的后端板、右侧板、左侧板、前端板上,这样就起到了全方位保护检测器的作用,如果不慎将检测器摔落在地,则无论检测器以哪个角度落地,都能够得到缓冲保护。

检测工作结束后,可以将信号发射线和信号接收线缠绕在绕线凸条上,然后将第二盖板扣合在检测器上,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收纳信号发射线和信号接收线,携带方便。

测试人员将手指放在第一开盖口上,可以很方便地打开第一盖板;同样地,第二开盖口便于打开第二盖板。

本实用新型至少能够达到一项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精巧,携带方便;

2.具有良好的缓冲保护作用,防止检测器摔落在地时损坏内部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盖板、第二盖板扣合时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展开时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展开时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附图中各序号及其对应名称如下:

检测器1、顶板2、底板3、左侧板4、右侧板5、前端板6、后端板7、第一盖板8、第二盖板9、第一转轴10、第二转轴11、屏幕12、声速键13、单元调整键14、开关机键15、功能转换键16、查询键17、校准键18和校准试块19、发射插座20、接收插座21、信号发射线22、信号接收线23、探头24、第一挡板25、第二挡板26、第三挡板27、第四挡板28、绕线凸条29、第一开盖口30、第二开盖口31、防滑纹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检测器1,检测器1包括顶板2、底板3、左侧板4、右侧板5、前端板6和后端板7,还包括扣合在检测器1顶板2上的第一盖板8、以及扣合在检测器1底板3上的第二盖板9,第一盖板8、第二盖板9内部均填充有缓冲层。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检测器1的顶板2与左侧板4交接处设有第一转轴10,第一盖板8左边缘与第一转轴10转动连接;检测器1的底板3与右侧板5交接处设有第二转轴11,第二盖板9右边缘与第二转轴11转动连接。

检测器1顶板2上设有屏幕12、声速键13、单元调整键14、开关机键15、功能转换键16、查询键17、校准键18和校准试块19;检测器1后端板7上设有发射插座20和接收插座21;发射插座20上插接有信号发射线22,接收插座21上插接有信号接收线23;信号发射线22与信号接收线23并联后汇集到探头24上。

沿第一盖板8后端边缘,第一盖板8底面上设有第一挡板25;沿第一盖板8右边缘,第一盖板8底面上设有第二挡板26;沿第二盖板9左边缘,第二盖板9顶面上设有第三挡板27;沿第二盖板9前端边缘,第二盖板9顶面上设有第四挡板28。

检测器1底板3中央设有向下突出的绕线凸条29。

第一盖板8右边缘设有向左凹进的第一开盖口30,第二盖板9左边缘设有向右凹进的第二开盖口31。

第一开盖口30内侧、第二开盖口31内侧均设有防滑纹32。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3所示,检测器1的顶板2与左侧板4交接处设有第一转轴10,第一盖板8左边缘与第一转轴10转动连接;检测器1的底板3与右侧板5交接处设有第二转轴11,第二盖板9右边缘与第二转轴11转动连接。

检测器1顶板2上设有屏幕12、声速键13、单元调整键14、开关机键15、功能转换键16、查询键17、校准键18和校准试块19;检测器1后端板7上设有发射插座20和接收插座21;发射插座20上插接有信号发射线22,接收插座21上插接有信号接收线23;信号发射线22与信号接收线23并联后汇集到探头24上。

沿第一盖板8后端边缘,第一盖板8底面上设有第一挡板25;沿第一盖板8右边缘,第一盖板8底面上设有第二挡板26;沿第二盖板9左边缘,第二盖板9顶面上设有第三挡板27;沿第二盖板9前端边缘,第二盖板9顶面上设有第四挡板28。

检测器1底板3中央设有向下突出的绕线凸条29。

第一盖板8右边缘设有向左凹进的第一开盖口30,第二盖板9左边缘设有向右凹进的第二开盖口31。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3所示,检测器1的顶板2与左侧板4交接处设有第一转轴10,第一盖板8左边缘与第一转轴10转动连接;检测器1的底板3与右侧板5交接处设有第二转轴11,第二盖板9右边缘与第二转轴11转动连接。

检测器1顶板2上设有屏幕12、声速键13、单元调整键14、开关机键15、功能转换键16、查询键17、校准键18和校准试块19;检测器1后端板7上设有发射插座20和接收插座21;发射插座20上插接有信号发射线22,接收插座21上插接有信号接收线23;信号发射线22与信号接收线23并联后汇集到探头24上。

沿第一盖板8后端边缘,第一盖板8底面上设有第一挡板25;沿第一盖板8右边缘,第一盖板8底面上设有第二挡板26;沿第二盖板9左边缘,第二盖板9顶面上设有第三挡板27;沿第二盖板9前端边缘,第二盖板9顶面上设有第四挡板28。

检测器1底板3中央设有向下突出的绕线凸条29。

实施例4

如图1至图3所示,检测器1的顶板2与左侧板4交接处设有第一转轴10,第一盖板8左边缘与第一转轴10转动连接;检测器1的底板3与右侧板5交接处设有第二转轴11,第二盖板9右边缘与第二转轴11转动连接。

检测器1顶板2上设有屏幕12、声速键13、单元调整键14、开关机键15、功能转换键16、查询键17、校准键18和校准试块19;检测器1后端板7上设有发射插座20和接收插座21;发射插座20上插接有信号发射线22,接收插座21上插接有信号接收线23;信号发射线22与信号接收线23并联后汇集到探头24上。

沿第一盖板8后端边缘,第一盖板8底面上设有第一挡板25;沿第一盖板8右边缘,第一盖板8底面上设有第二挡板26;沿第二盖板9左边缘,第二盖板9顶面上设有第三挡板27;沿第二盖板9前端边缘,第二盖板9顶面上设有第四挡板28。

实施例5

如图1至图3所示,检测器1的顶板2与左侧板4交接处设有第一转轴10,第一盖板8左边缘与第一转轴10转动连接;检测器1的底板3与右侧板5交接处设有第二转轴11,第二盖板9右边缘与第二转轴11转动连接。

检测器1顶板2上设有屏幕12、声速键13、单元调整键14、开关机键15、功能转换键16、查询键17、校准键18和校准试块19;检测器1后端板7上设有发射插座20和接收插座21;发射插座20上插接有信号发射线22,接收插座21上插接有信号接收线23;信号发射线22与信号接收线23并联后汇集到探头24上。

实施例6

如图1至图3所示,检测器1的顶板2与左侧板4交接处设有第一转轴10,第一盖板8左边缘与第一转轴10转动连接;检测器1的底板3与右侧板5交接处设有第二转轴11,第二盖板9右边缘与第二转轴11转动连接。

以实施例1为例,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工作原理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折叠式结构,在检测器1顶面设置第一盖板8,在检测器1底面设置第二盖板9,第一盖板8和第二盖板9中均填充有缓冲材料,当第一盖板8和第二盖板9扣合在检测器1外部时,如检测器1不慎摔落在地,第一盖板8和第二盖板9能够对检测器1起到缓冲保护作用,防止检测器1内部零件发生损坏。第一盖板8左边缘与第一转轴10转动连接,第二盖板9右边缘与第二转轴11转动连接,需要做检测时,翻转第一盖板8和第二盖板9,即可对检测器1进行操作。检测完毕后,重新将第一盖板8、第二盖板9扣合在检测器1上,携带十分方便。

当第一盖板8、第二盖板9均扣合在检测器1上时,第一挡板25、第二挡板26、第三挡板27、第四挡板28分别遮盖在检测器1的后端板7、右侧板5、左侧板4、前端板6上,这样就起到了全方位保护检测器1的作用,如果不慎将检测器1摔落在地,则无论检测器1以哪个角度落地,都能够得到缓冲保护。

检测工作结束后,可以将信号发射线22和信号接收线23缠绕在绕线凸条29上,然后将第二盖板9扣合在检测器1上,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收纳信号发射线22和信号接收线23,携带方便。

测试人员将手指放在第一开盖口30上,可以很方便地打开第一盖板8;同样地,第二开盖口31便于打开第二盖板9。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均应视为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